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古代詩歌鑑賞及其相關文史知識點梳理提要1

古代詩歌鑑賞及其相關文史知識點梳理提要1

 古代詩歌鑑賞及其相關文史知識點梳理提要

古代詩歌鑑賞及其相關文史知識點梳理提要1

一.詩歌分類

按表達方式,詩歌可分為敍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格律,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按語言,可分為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贈別詩、悼亡詩、愛情詩等。

敍事詩--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如《石壕吏》《賣碳翁》《陌上桑》《木蘭詩》,有的還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環境,如《孔雀東南飛》。

抒情詩--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懷(即詠懷詩,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和託物言志(即詠物詩,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如於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中以石灰自喻,表達詩人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即歌詠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喻理詩---特點: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説理,耐人尋味,富於理趣。主要寫法:

①寓理於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繪中説理)--形象、生動、有趣

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朱熹《觀書有感》(問君哪得清如許……)、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淡粧濃抹總相宜)。

②議論説理--議論與形象描寫相結合,多用比喻等修辭法。

如:蘇軾《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③寓理於抒情之中--抒情議論相結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注意】

1.讀詩時要"想詩"。詩中的道理,如鹽溶於水--“體匿味存,現相無相”,要細細品味。

2.詩中之“理趣”①本身固有 ②引申而來,其理趣要用辯證觀點分析詩句,“思而得之”。

3.一般詩歌也常寓理於抒情之中--抒情議論相結合。有的詩還把議論與敍事、描寫、抒情相結合,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二、怎樣鑑賞詩歌

(一)知人論世,瞭解詩人所處時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創作風格,更好了解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注意詩序和詩歌后註釋)

如李綱《病牛》“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

--讚頌牛不辭羸病、任勞任怨、志在眾生、唯有奉獻、別無他求的性格特點。-- “託物言志”,借詠牛來為作者言情述志。

作者李綱是跨越兩宋的抗戰派領袖,為相時頗有政績。因為被投降派所排斥,屢次被謫。《病牛》便是他罷相後在鄂州所作詩歌。詩人疲憊不堪,卻耿耿不忘抗金報國,想着社稷,念着眾生,因此其筆下力盡筋疲、無人憐惜而不辭羸病、志在眾生的老牛即詩人形象的化身。

【詩人風格補充】

1.三曹--蒼涼雄健。

2. 陶淵明--田園詩之大家。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隱,表現不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污反抗精神。謳歌田園風光,把美麗樸素的田園風光與黑暗污濁的仕途生活加以鮮明的對比,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佳途的虛偽。親自參加生產勞動,接近勞動人民,歌頌勞動。在《詠荊何》、《讀山海經》中,詩人通過對古代英雄戰鬥精神的頌揚,反映了詩人自己反抗黑暗現實的思想,表現了他“金剛怒目式”的一面。説明他沒有忘懷現實,也沒有放棄他的偉大理想。

3.陳子昂--其詩開一代詩風,其中《登幽州台》最為出名,抒寫不遇之悲愴,藴含自信自負,情懷壯偉,得風氣之先而不被理解之偉大孤獨。

4.張若需--《春江花月夜》,融入濃烈情思和深刻哲理。

5. 王昌齡--詩歌具深厚歷史感和清剛的風格,詩風雄健渾厚。

6.高適、岑參--詩風雄渾奇拔。岑參寫邊塞風物雄奇瑰麗,寫人物豪情奔放。

7. 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表現山水田園之美,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寧靜平和心境。王維詩風的恬淡生動,其山水詩既有雄渾壯觀的自然景象,又有清逸雅緻的山水畫面。更多見的是融詩情畫於一體而清逸雅緻、表現物即我、我即物的莊禪境界的山水詩。孟浩然詩風的語淡味重、恬靜渾健。

8. 李白--飄逸灑脱,豪邁奔放,其詩抨擊時政,憤世嫉俗,表達懷才不遇、希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詩歌具浪漫主義色彩,意象明麗清新、色彩鮮豔,想象瑰麗而變幻莫測;樂府和歌行寫得如行雲流水,感情噴湧而出。其山水詩的顯著特徵是自然山水景物的個性化。有時充滿逍遙遊的精神和超塵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詩,帶有濃厚的遊仙色彩,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託精神,消融苦悶的處所,更重要的是他追求個人自由解放的天地。

9. 杜甫--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詩運用現實主義表現手法,以詩寫歷史,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詩人一生的生活經歷;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後代稱作“詩史”。

10.李賀--靈心善感,詩風的憂鬱激憤。詩歌充滿青春樂趣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意象色彩斑斕且組合密集。

11. 白居易--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他所寫的《秦中吟》、《新樂府》,抨擊黑暗,鍼砭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會矛盾,他是中唐

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人。白居易的敍事詩如《長恨歌》、《琵琶行》,描寫細膩,生動感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影響極為廣泛。在詩歌創作理論上,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 的主張。詩風平白清新。

12.   杜牧--詠史詩的大手筆,歷史與現實感在流麗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蒼茫的歎息中融為一體。詩風含蓄綽約。 

13.   李商隱--詩風清麗俊逸,開拓朦朧、幽約之美麗、令人回味無窮的境界。

14.   賈島-- 其詩以清奇幽峭見稱,詩風蕭瑟悲愁。

15.   張九齡--委婉藴藉。

16.   韋應物--清新典雅。

17.   韓愈--詩風氣勢磅礴、奇特新穎。

18.   元稹--詩風豔麗淺近。

19.   劉禹錫--詩風的清峻明朗。

20.   李煜--詞風傷感細膩。

21.   歐陽修--詞風清麗明媚。

22.   范仲淹--詞風蒼涼悲壯。

23.   蘇軾--曠達豪邁,開拓豪放派詞風。

24.   柳永詞風--纏綿悱惻,開拓婉約派詞風。

25.   黃庭堅--詞風自然流暢。

26.   秦觀--詞風情真意切。

27.   李清照--詞風婉約悽切,表現閒適與愁苦。也有金剛怒目式的詩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28.   楊萬里--詞風新鮮活潑。

29.   陸游--詩風雄渾奔放、明朗流暢。一生“位卑未敢忘國憂”。也有愛情詩和悼亡詩傳世。

30.   辛棄疾--詞風氣勢雄壯。一生力主抗金,成為作品主旋律。也有充滿生活氣息的田園詩。

31.   姜夔--詞風精心刻意、清妙秀遠。

(二)把握詩歌題材及其表達的思想感情。

1.詠史詩--借題發揮--對史實“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多用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

思路:歷史的人或物--描寫古今的盛衰之比---表達主旨。

①借古諷今--勸諭統治者借鑑歷史,或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抨擊時弊。

②懷古傷今--喟歎朝代興亡變化,悲歎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歲月瞬息變幻,表現作者閲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藴涵了深沉的憂患意識。

③借古抒懷--寄託對人生的深沉感慨。時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況,抒發豪情壯志,或自傷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功業未就鬢髮已白。

詠史詩的代表人物是劉禹錫、杜牧等。

(特別注意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與詩人身世之間相似點,相似點常見於學過的課本。)

2..詠物詩--託物言志,詠物 “不即不離”,狀物“似與不似”--由形寫神,物我一境--所寫似物非物,意在寫人--寫時曲盡“物”之妙處而寄情其中。

思路:物--情    物--理。

--要抓住詩歌中所表現的“物”的主要特徵(某一與詩人情感相吻合的特徵)--揣摩詩中的比喻意和象徵意。

①託物言志--表達詩人志向情感 。

②借物喻人--讚美或批判社會上某類人。

③借物喻理--.勸世道德箴言

(物之特徵具多面性,詩人寫時“只取一瓢飲”;詩人性格、經歷各異,故同詠一物,詩歌主題可能有差異。但因文化積澱,不同詩人對同一“物”的吟詠,所抒之情感也可能相同,注意詩歌具體的意境)

如王勃《詠風》“肅肅涼景生,加我林壑清。驅煙尋澗户,卷霧出山楹。來去固無跡,動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靜,為君起鬆聲。”-- 借“風”而起興,結句表達自己要成就一番事業要在詩壇上引領風騷的志向。

【物象象徵意義舉例】

鬆--傲霜鬥雪,剛毅堅強,不畏艱難,高潔,正直、堅貞,不諂媚權貴。具有高風亮節。

梅--堅強,,高潔、超逸、傲岸,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也有以梅自喻,寫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陸游《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或表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品質(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竹--虛心勁節,不隨流俗、不畏風霜、剛直不阿、寧折不彎、孤高剛勁。

菊--卓爾不羣,堅強、、堅貞、高潔、寧死不變節(如宋人鄭思肖《寒菊》的“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或隱者形象。

蘭花---樸實與純真,不事雕琢,有卓爾不羣、寧靜之美。具有美女似的純潔,君子似的風範,勇士似的氣概。也喻堅定不移的氣節和情誼。

但陳子昂《感遇》(其二)詠蘭:“蘭若生春夏,蘋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鳳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首聯寫蘭葉的茂盛,領聯敍蘭花蘭莖的豔麗,須聯述蘭在秋風中遭到打擊,尾聯歎蘭的一生勞意無人理解。詩人通過對蘭的詠歎,寄予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心。

3..寫景詩 --“一切景語皆情語”

⑴寫法:

①寫景抒情--先寫景,後直抒胸臆。

②情景交融--全詩皆寫景,但融情於景,注意景物色彩,特別是注意常用的寄託某種情思的意象(景物)。

例: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對仗工整,看是句句寫景,實則字字含情,情景交融。開頭兩句描寫明媚的春景圖,流露出詩人喜悦之情。後面兩句“千秋”與“萬里”相對,表現詩人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浩茫心緒,卒章見底,關鍵詞(詩眼)在“萬里船”。門外所泊是來自東吳的“萬里船”。可是詩人卻有船行不得,有家歸不了。只能倚窗見到千年不變的茫茫雪山,滿眼異地風光。再回想去年官兵收復河南河北,詩人就想“青春作伴好還鄉”,可是一年已過,春天又至,詩人仍然淹留他鄉。於是喜悦之情隨着視線的轉移而消逝,代之而起的是無限思鄉之情,以至心隨白鷺和東吳萬里船俱往故鄉。最後樂景卻反襯了詩人的離愁別緒。

⑵寫景詩類別及其常常抒發的感情:

①    田園詩

原是歌詠恬靜悠然情景的田園生活。如東晉陶淵明一些詩曾被稱為“田園詩”代表作。某些詩人不滿現實,退居鄉野,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歌詠,流露出不願同流合污的情緒。詩人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閒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

--遠離塵囂,表現不與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變志向的高潔品質。

--對於趨羶逐臭的官場生活的`極大憎惡。

--隱逸田園、躬耕隴畝的喜悦、閒適的心情。

--棄官歸田後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貧樂道的思想。

--表現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典型的耕讀生活。安貧樂道的思想。

田園詩有濃郁的人文色彩,不僅描寫美麗的田園自然風光,還涉及農事方面的內容,是農業文明的產物。《現代漢語詞典》“田園詩”詞條解釋:“以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夫的勞動為題材的詩”因此一些田園詩也表現以下主題:

--描寫農村勤勞、淳樸、安樂的生活情景。

--描寫江南稻鄉安靜富庶的田園風光。表現盛唐時期農民安居樂業的生活圖景和詩人輕鬆愉快的心情。

--慶豐收、與民同樂的情感 。

--對農村勞動生活的熱愛之情。

--辛勤勞動,秋收時的歡快心情。

--男丁戍邊,田裏只有婦孺老人耕種,土地荒蕪,揭露戰爭帶給農民的深重災害。

--反映了農村凋零殘破的情景。

--閔農、憐民的思想感情。即對農民們艱苦生活的同情。對官府的賦税徭役繁重,殘酷剝削農民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表示強烈的不滿。

--對比農民的痛苦生活,為自己過着不勞而温飽的生活表示疚愧和自責。

--諷刺嘲笑那些四體不勤五穀不識的城裏富貴人家。

--把農家苦與王孫樂對比,表達希望農民與王家“不飢不寒,上下一般”的美好理想。

寫田園詩的主要有:晉代陶淵明,南朝的鮑照、江淹、沈約、謝脁南北朝的庾信,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有王維、盂浩然,此外唐朝詩人張籍、劉禹錫、柳宗元、白居易、李紳、元稹、姚合、温庭筠、司馬札、皮日休、聶夷中、陸龜蒙、杜荀鶴、顏仁鬱、可朋、韋莊、王駕等。李白、儲光羲、高適、杜甫、元結、袁高、戴叔倫、韋應物、孟郊、王建、顏仁鬱都留下田園詩達到佳作。

②    山水詩

個人心靈的寫照,也是時代思潮在詩國的投影。

--表現自然美的藝術境界。表現嚮往自然、迴歸自然的意願。

--甘於淡泊、守拙歸真。追求平和悠閒的心境與沖淡樸素的物境的融合的胸中之景--意境。

--遠離塵囂,不與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變志向。

--隱逸山水的喜悦、閒適的情感。

--表現大自然的勃勃生機,表達希望、喜悦之情,熱愛大自然之情。

--與自然和睦相處的寧靜平和的心境,“曠而且真”的懷抱的自然流露。

--表現自然恬淡的情趣以及掩蓋不住的內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曹操《觀滄海》--漢以前唯一完整的山水詩,全詩不加作者主觀抒情,只作客觀描寫,是漢以前所未有的。山水詩代表人物主要有晉代的陶淵明、謝靈運、謝脁,唐代的孟浩然、王維、李白,宋代的楊萬里和范成大等。唐代詩人幾乎都寫有山水詩,杜甫和宋代的梅堯臣、蘇東坡、王安石、陸游等大詩人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

③四季圖及其它風景詩

--希望、喜悦之情 ,熱愛大自然之情。

--自傷遲暮,獨守閨房,感傷青春易逝,佳人(良人或家人難再);或感歎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或抒發亡國之恨。

--感傷物是人非,人生短暫,報國無門,功名難就。

--悵恨離別,思念家鄉。

(想象詩歌畫面,融繪畫欣賞技法於其中。從動靜、虛實、形、聲、色、點線、面對比等去欣賞構圖美、形象美、色彩美和意象美,抓住詩眼挖掘深意)

4.邊塞詩和戰爭詩:

詩文思路:塞外景物--戍邊戰士的情懷。

--豪邁奔放、一往無前,顯示祖國河山之壯美,抒發戍邊將士保家衞國、建功立業之豪情。(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

--表現邊塞生活的艱苦。表示戍邊戰士平息叛亂、反對侵略和鞏固邊防、為國捐軀的決心。

--寫邊塞的風光或思鄉懷人的情懷。抒發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之情。

--表達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以及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宋代的邊塞詩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訴連年征戰之苦,思鄉思親之苦。(宋代的邊塞詩多如此。)

--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政策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戰爭詩常如此)

--通過征夫怨婦側面寫統治者窮兵黷武政策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戰爭詩常如此)

5.贈別詩和悼亡詩:

兩類詩共同點:

①     較其他類屬作品,情感更為摯厚、強烈。

--古語: “悲莫悲兮生離別。”

②展現出主體意願與嚴酷現實的矛盾,前者 “欲留不能,欲舍不忍”,後者 “撫存感往,物是人非”,以感情的悲劇性衝突和心靈的巨大波盪喚起讀者的共鳴、同情與悲憫。

⑴送別詩:

①重團聚、怨別離,詩中除了抒發恨別之情外,往往藴含其他思想感情:

A.建功立業的豪情  B.壯志難酬之惆悵  C.被貶之憤懣  D.憂國憂民之情.E.男女之情愛  F連年戰爭,有家難歸之悲憤

②注意想象詩中描寫的景物所藴含之感情。

古人送別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長亭間或都門外。

可供作者觸而傷懷、藉以言情的客觀物象:

落日餘暉、流水通波、江風引雨、平沙卷蓬、雲橫秦嶺、路繞蜀山-- “人化的自然”,---荒寒而悲涼、空廓而沉深。

③領會詩中典故含義。(注意註解提示或聯想已學過的詩歌。)

④化用前人詩文,如:

蕭蕭斑馬、攜手相看淚眼--寫離別   六郡良家子、霍去病、魏大--表為國立功之志向

⑤注意細節描寫。

⑥注意諧音--“柳”諧“留”,“秋”諧 “愁”,“絲”諧“思”。“晴”諧“情”,  “蓮”諧“憐”,愛憐,藉以表達愛情。

⑵悼亡詩--多是感懷亡妻之作。從魏晉南北朝潘岳悼亡妻的三首代表作起,後人感懷亡妻的作品多沿襲之,用"悼亡"為題。--悲歎“雙棲一朝只”、“比目中路析”--表達悼亡的痛楚和哀傷。

  ①詩中所寫地點或物象:

【地點】

⑴閨閣庭院---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間。--“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睹物思人,黯然傷神。

【物象】苔徑涼階、弱蕙衰蘭、蕪閨塵窗、孤帳空牀、長簟牀空、室虛悲風、殘燈虛座、餘墨遺芳、翰墨餘跡、遺掛在壁、朗月朧朧、針線猶存----物是人非,悽寂而清冷、衰頹而黯淡。

⑵墟墓間--悵恨陰陽兩分隔,表現“徘徊墟墓間。欲去復不忍。”的傷逝之情。

【物象】墳、墟墓、落葉、孤魂、悽悽朝露、烈烈夕風。

【其他詞語】煢煢  徘徊、踟躕、不忍、未忍

②歷代著名詩人如潘岳、鮑照、韋應物、孟郊、元稹、李商隱、梅堯臣、蘇軾、黃庭堅,一直到明代的于謙和清代的吳嘉紀、厲鶚等,都有悼亡詩流傳。

6.鄉思詩、.行旅詩、記遊詩。--表現愁腸百結,思鄉懷人的主題。

或描述個人遊歷見聞感受,或表現思親懷鄉之情,敍事與抒情相結合。這類詩離不開山水景物描寫,所以又稱“山水記行詩”。這與純粹的山水詩略有區別,是“以記抒情”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懷》、馬致遠的《秋思》,便不可視作山水詩。

思路:寫物象--觸“物”生情--抒情。

①注意所寫物象:如:黃昏、落日、枯藤、老樹、昏鴉、倦鳥、流水、孤雁、鴻雁、秋雁、萬里船、孤舟、浮雲、楊柳、明月、殘風、笛聲、歌吹、雞聲、茅店、寒燈、孤影、夜雨、孤燈、風煙、家書、書札、夢、鄉關、等。

②鄉思詩還有寫節日之鄉思。如佳節、重陽、寒食。

構思上“以超極表至極”--把鄉思之情推到極點之後,又往前推進,超過極點--雖有悖常規,卻合情理。如:

客舍幷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幷州是故鄉。(劉皂《旅次書朔方》)劃線句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鄉思之情得到超強表現,微妙真實。

7. 詠懷詩--以吟詠個人抱負,反映或諷刺社會為題材的詩歌。也有的詠懷詩歎世道不予我生、傷夫妻離別、苦人生短暫(人生若塵露)、哀朋友遺棄,即抒發嗟生、憂時、憤世、疾俗等思想感情,如阮籍的詠懷詩。

比興、象徵、聯想等是其主要手法。詠懷詩也源自《詩經》,是古詩中最重要的詩歌之一。如屈原的《離騷》、《涉江》、李白的《行路難》、《將進酒》、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蘇軾的《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陸游的《書憤》等等,都是詠懷名作。

8. 遊仙詩

--歷代文人被壓抑的情況下而產生的不平則鳴的文藝成果。在浪漫的想象之中,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摹,建構理想中的仙境,以尋求對現實環境的解脱。宣泄心中的憤懣不平,表達對時局的無可奈何與失望之情,表現詩人自由自在的精神和離經叛道的氣質。

(也有寫道家求仙求長生不老的遊仙詩。)

9.憫農憐民詩--講農民勞作之苦,或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政策或苛捐雜税政策,表達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10.家庭生活、親情之樂或.農家、漁家樂與苦

11. 諷喻詩--以嘲諷或勸喻手法,揭露社會黑暗、世態炎涼,表達人民或正人直士呼聲的詩歌,亦稱“諷喻詩”,有時也稱“政治諷刺詩”。自《詩經》起直到現代從未消失。如《碩鼠》、《伐檀》、《蜂》(唐羅隱)、《題臨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譏貪小利者”元代無名氏)等等。

--運用含蓄的手法,往往是同諷刺相結合在一起的。

12. 閨情詩---是以女性為主題的的描寫女性心理情感的詩篇。--歸結“怨”字。

①宮怨詩--反映皇宮內婦女生活的怨詩,--寫皇帝喜新厭舊和封建社會紅顏衰老而被遺棄的可悲結局。表達詩人對宮中廣大嬪妃不能自主命運的深切同情。(如王昌齡的《春宮曲》《長信秋詞》,李白《玉階怨》,杜牧的《秋夕》,白居易《後宮詞》,張祜《宮詞》。)

②徵婦怨--婦人獨守空閨,對遠在邊關的良人(丈夫)的思念。良人可能是為了功名,但更多的卻是被徵調入邊關。詩歌既有戰爭早日結束、良人早歸的期盼,也有對戰爭的詛咒。親人不得相見,無盡的思念只好寄託在夢裏。如金昌緒《春怨》“打起黃鶯兒,休教樹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但是更可怕的是春閨夢裏人已經成了無定河邊骨。

③商婦怨--商人重利輕別離,留下妻子獨守空房,商人婦因愛而生怨。如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於弄潮兒。”

④情人怨--擔心自己命運、或抱怨自己被拋棄。也有寫對愛情的嚮往。

13.干謁詩--為得到對方的賞識和錄用而作,詩中表現自己的才華,抒發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情懷。含蓄是好的干謁詩的必備條件之一。

(三)注意詩歌標題、詩序和有關考題後的註釋。

1. 標題--表明所詠之景、物,所説之人、事,或所抒之情。

【分析詩題,把握中心】

如:岱宗夫何如,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隔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全詩圍繞詩題中的“望”字。如清代仇兆鰲評:“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未聯極望之情”。

2.詩序--交代背景、作品產生緣由和過程,奠定感情基調。

3. 註釋--解釋詞語,交代背景,或解釋詩中有關典故。

(四)抓住意象特徵領悟意境:

㈠注意不同景物色彩所象徵的情感特徵。

 

左玉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4lem4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