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蘇武三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師隨筆)

蘇武三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師隨筆)

   

蘇武三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師隨筆)

   蘇舜欽字子美,豪放不羈,好飲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讀書以飲一斗為率。公使人密覘之,聞子美讀《漢書張良傳》,至“良與客徂擊秦皇帝,誤中副車”,遽撫掌曰:“惜乎!不中!”遂滿引一大杯。又讀至“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於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撫案曰:“君臣相與,其難如此。”復舉一大杯。公聞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

--《蘇舜欽<漢書>下酒》

    蘇舜欽何以《漢書》下酒?是因為《漢書》韻味醇厚、感人之深的緣故吧。讀《蘇武傳》,你也可以因為“感人之深”的緣故而“揾英雄淚”。

                        豪壯之淚  

    古代的英雄大多將生死置之度外,蘇武也是如此。先是“‘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欲自殺,勝惠共止之”,以死來明志;再是“‘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衞律驚,自抱持武”,雖沒有犧牲,但“鑿地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悲愴欲絕,“惠等哭”“單于壯其節”, 以死來打動他人,不屈之節畢現;然後是“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效死於前!”,以死來抗拒李陵以朋友之身份所做的勸降以保持指自己的節操。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拒之。對於蘇武來説,不是個人怕不怕死的問題,而是在其身上所代表的 另一重身份--漢使,之所以以死來明志,是因為要保持個人的尊嚴、漢使的尊嚴、漢王朝的尊嚴。

    保持漢王朝的尊嚴是蘇武作為漢使的底限任務,而保持漢匈和睦的大局是自己此次出使的根本任務。大家且看他怎樣斥責來勸降的衞律,“武罵律曰:‘……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鬥兩主觀禍敗。……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衞律既不替因連年對匈戰爭而出錢出力的中原百姓考慮,也不替飽受侵略掠奪之苦而無法過上正常遊牧生活的.匈奴牧民着想,而只想挑起禍端。對於這一點,蘇武觀察得很清楚,這一段話既是對叛徒的斥責,也是自己的自責:因為沒有管束好自己的副使,而把所有的罪責全都歸結於自己的身上。

   據理力爭、捍衞眨眼、顧全大局、延攬他過,我們為蘇武流下豪壯的英雄淚。

                   悲切之淚  

   蘇武成為了有氣節的英雄,名傳千古,但有多少人知道並能體會到英雄背後的悲情。

 “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卧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武復窮厄。”古代的士人講求立德、立功、立言,而蘇武在茫茫雪海中牧羊十九年,如若不是日後的迴歸,何人知曉?“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雖是勸降之語,但同樣也是實情。這是蘇武個人能忍受的而常人所不能忍受的遭遇。

  “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而且蘇武的前長君“伏劍自刎”,孺卿“惶恐飲藥而死”,“太夫人已不幸”,“子卿婦年少,聞已更嫁矣”,“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存亡不可知”。朝廷環境如此險惡,家庭也自己遭到如此大的變故,放在意志稍微不堅定的人都會投降,但蘇武沒有。“忽忽如狂,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的李陵和蘇武何其相似,但惟獨區別明確的是:滿腹委屈的李陵投降了,而有更多不幸的蘇武卻保持着漢節。

   在如此糟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下,蘇武依然故我,我們不禁要為他揾悲切之淚。

                            歎惋之淚

   “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願無復再言。”自古以來,“朕即國家”。君臣之禮當如父子之禮,他人夫復何言?這就是蘇武的操守。當然,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愚忠”的結論肯定是一定的,再就是結論之餘的歎惋了。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本句看似以實記述,但春秋筆法的運用卻藴含其中,用十九年時間完成一項任務,的確是一件壯舉,令人感佩。但這其中更藴含着作者的幾多感傷:十九年何其太長!人生不過百年,能有多少個十九載?蘇武出使之時是“強壯”之年,而歸國之時卻是“鬚髮盡白”,一生的大好時光都在雪國熬過去了,作者的歎惋之情溢於言表。

    對英雄同情,對人世哀歎,同時也藴含着自己對人生和人生價值的思考:曾經“鑿空”西域的張騫也因為一次隨軍出征不力而險些喪命;“投筆從戎”的班超出使西域,英名蓋世;自己怕也沒有想到自己日後隨皇親竇憲出征而落得個殺身之禍。兩漢時期的英雄和敗類們的人生軌跡何其相似,但其人生的結果卻迥然不同。這或許都是因為一念之間的緣故:保持、堅持住了作為漢王朝的臣子應該有的內心的操守。 

   不僅僅要用十九年,而是要用更長的時間去樹立好人生的目標,實踐好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我們不禁要為李陵們歎惋,更要為蘇武們歎惋。

   蘇武不曾領兵鏖戰,也不曾開疆拓土,他只是一位使臣而已,然而他身上所迸發出的這種忍辱負節、死而不屈的精神,卻並不遜於任何一個沙場英雄。我們在為民族精神激勵着並“揾英雄淚”的同時,也要教誨着我們這些後世的人:不論處於什麼境地,什麼艱難都不能成為揹負家國的理由。 

 

 

巨東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4kk4g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