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中學語法教學現狀的思考

中學語法教學現狀的思考

 中學語法教學現狀的思考

中學語法教學現狀的思考

   黃聖鳳

中學語法教學的“更新”問題,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語法教學背離了語文教學的目的,脱離了已擁有豐富語感知識的學生實際,偏離母語特點,語法教學勞而功微。語文教師困惑於前,腹誹於後,“淡化”“ 取消”的呼聲日趨強烈。許多語法研究者都從現狀出發,探討語法教學中的種種弊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途 徑。但這僅僅是就事論事的表層思考,實際上,語法教學中的問題起源於語法研究領域,語法研究中存在諸多弊.

一  爭鳴多,分歧大.語法研究發展至今,胡裕樹 的《現代漢語》、黃、廖的《現代漢語》、張靜的《新編〈現代漢語〉》和張志公主持的《暫擬漢語教學語法 系統》在語法研究方面都有較大影響,它們在漢語語法研究史上都有一席之地,直接影響着中學語法教學。《 暫擬系統》是一個“全國統一的”“在中學裏統一的語法體系”,但其他三家也影響着中學語法教學,語法界 的爭鳴討論已使中學語法教學混亂不堪。四大家的語法學説都有權威性,然而分歧很大,切需要較完備較科學的教學體系。80年代制訂、使用的《中學語法系統提要》目的在於使教學實踐 有本可依,結束中學語法教學中“公理婆理”的局面,但《暫擬系統》和《系統提要》內容龐雜,博採眾説, 術語概念又產生了新的混淆,中學語法教學依然是見仁見智,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觀。 

   以句法結構為例:“有人認為只有四五種,有的認為有七八種,有的多達二十一二種”。句法分析,我國 較通行的主要有兩種:一是傳統的句子成分分析法,二是後起的層次分析法。成分分析法從《馬氏文通》《新 著國語文法》起採用,經過《暫擬系統》直到現在一直使用;層次分析法從趙元任《北京口語語法》,經過丁 聲樹等著的《現代漢語語法講話》正式採用,並有後來居上之勢。現在的句法分析討論至少有四種:一是採用 句子成分分析法,二是主張層次分析法,三是主張兩者兼而有之,四是主張新的更適合漢語語句結構的析句法 。孰優孰劣,何去何從,中學語法教學缺少定論,無所適從。

 再如漢語中主語賓語問題,在什麼是主語、什麼是賓語問題上,也是各執其詞,沒有能確立大家一致認可 的定義,後又有語法學家確立“意義和形式相結合”的原則作為漢語語句的分析標準,但憑心而論,不能結合 時怎麼辦,這又必須要妥善解決。這種見仁見智的局面已導致學生越學越難學、教師越教越難教的現狀。語法 學家李臨定説過:“語法中的種種分歧,歸根到底,往往和語法觀、方法論有關係。”因此,無論是研究者還 是教學者都要端正語法觀,切實思考兩個問題:為什麼要教語法?怎樣教語法?然後研究學生實際,研究中學 語法教學的目的,迴避爭論問題,才能走出誤區。如果還糾纏在語法知識的是是非非上,中學語法教學將陷入 更深的困境。 

    二  繁瑣模糊。100年來的漢語語法研究,積累了斑駁陸離的概念術語,語法研究常有意無意地守住了陳舊的概念術語,在語法研究中,又為繁瑣模糊的問題而爭得面紅耳赤。又因語法強調語法是講“用詞造句規律”的,致使語法研究中見小不見大,見反不見正,研究者繁瑣論證,運用者謹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在詞性問題上,先是主張詞性沒有分類,“漢語沒有詞類的分別,這是一個老問題,而竟沒有得到解決” 。但後來受蘇聯康拉德《論漢語》的影響,又認為詞類有分別。於是便有了實詞虛詞的分類,副詞代詞的歸屬,諸如此類。詞性分類還要綜合運用詞義標準、形態標準和句法標準。詞性在分類問題上就已繁瑣模糊,如果要實際操作就無所適從了,只能徒增更多的繁瑣和模糊。語法學上還有許多説不清的'模糊內容,即使是運用於教學的《暫擬系統》和《系統提要》也“存在着沒有解決的或解決得不妥善的問題”,“還有大量懸而未決的問題”。有些是一家之言,其科學性、實證性、嚴密性尚待論證。 

    單句複句的劃界問題,是講漢語語法叫人撓頭的問題之一,“區分單句和複句,涉及三個因素:1、 只有一個主謂結構,還是有幾個主謂結構?2、中間有無關聯詞語?3、中間有沒有停頓?”劃界如此繁瑣,如此模糊,就是研究者也直呼其難,更何況知識功底很淺的中學生。《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中明確規定,語法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閲讀、寫作、聽話、説話能力,養成 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語法教學不能變成繁瑣語法知識的傳授,更不能變成模糊語法理論的探討,應迴避繁 瑣模糊內容,培養能力,養成習慣。這種迴避是慎重科學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探索新路子,才能使我們去慎重思考刪去什麼,保留什麼,重建什麼,如何操作等問題。 

    崇尚西方語法研究,實際是在自身貧弱的基礎上對西方語法流派的追隨和認同,這種追隨和認同只能表明沒有成熟的語法體系和語法研究。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繁瑣模糊,無從措手。沒有成熟的體系就要在中學推 廣運用,就像沒有經過論證的公式定理要在實踐中推廣運用一樣,其結果必然導致消亡或更新。中外教育史上 ,恐怕還沒有哪一門學科像漢語語法那樣,不成熟就在中學裏學習。

回顧語法研究史,我們看到了語法教學積重難返的一面,但也為我們重建語法教學提供了幾點借鑑:一是中學語法教學要克服外來模式帶來的弊端,建立起符合漢語特點的語法體系;二是要轉變語法觀念,真正意識到中學語法教學面臨的目的任務;三是注重實 際運用和能力培養,迴避爭論問題,迴避繁瑣模糊問題。這就是語法研究史給我們的三點啟示,也是漢語語法 更新的三點借鑑。 

    漢語語法教學需要更新,這個問題的再次提出,正是基於語法研究史的價值和近來語法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莊文中先生介紹了經過三年調查研究而制定的《中學語法教學實施意見(試用)》(北京市教育科研“八五 ”規劃重點課題),這個實施意見的“教學內容”部分規定了初中階段語法知識32項(詞類12項,短語6項,句 子14項),語法能力8項(每項含有若干小項)。這8項語法能力是:1. 理解和使用實詞和虛詞;2.恰當安排語序; 3.合理搭配成分; 4.正確組織句子; 5.變換選擇句式; 6.理解和使用長句; 7.句子之間銜接 ; 8.掌握詞句在語境中的含義。這個框架,語法知識部分32項,如果還有若干子項,是否又會重蹈前人覆轍 ,8項能力訓練內容的科學性、歸屬性、體系性有待進一步商榷。儘管如此,這個框架還是立足於漢語實際,立 足於學生實際,根據漢語特點,在語法觀、實用性上有了明顯突破,已不再是先前語法教學那樣有明顯的模仿性和沿襲性,已不再是名詞術語的集合體,也不再是刻板的“語素(詞素)、詞(詞類)、短語(詞組)、句 子(單複句)、句羣(語段)”五級語法單位編排。當然,體系的確立僅僅是起步,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以及與之有關的語法教學觀等都應更新,這樣,才能使中學語法教學有所改觀。 

    語法教學要走出困境,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在這世紀回眸之時,我試圖從語法研究史的角度對現狀作一探討,期待更多的語法工作者重視語法研究,儘快完善中學語法教學。 

 

黃聖鳳

標籤: 中學 教學 語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324y2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