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押題作文:命題作文登高 作文指導(高三)

押題作文:命題作文登高 作文指導(高三)

寫作指導和優秀例文賞析

押題作文:命題作文登高 作文指導(高三)

題目

請以“登高”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詩歌除外,文體不限。

讀題

“登高”,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留下過無數名篇絕唱。有范仲淹登岳陽樓,“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陳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有杜甫的登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有柳永的“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的思念,有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牽掛;有陶淵明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的悠閒,有王安石的“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豪情;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喟歎,有“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的孤寂;有“登山始覺天高廣,到海方知浪渺茫”的人生感悟,有“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的家國情懷……

【審題突破也可從“此”開始!】

審題指導

1、從作文題目的內涵上看,這道題屬於寓意型命題,即“登高”與“望遠”既有表面的意義,也有其比喻、象徵等隱含意義。針對寓意型命題,則要理解清楚題目的寓意是什麼,它可以比喻什麼或象徵什麼。

2、從作文題目的結構上看,這道題屬於關係型命題,即“登高”與“望遠”是兩個概念,相互之間存在着一定的依存關係。針對關係型命題,首先要理解清楚二者之間存在的關係,是因果,還是條件?是目的,還是互補?

明確1:“登高望遠”,表面的含義為:登上高處,看得更遠。但立意肯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含義,而要去挖掘題目的隱含意義。題目中的“登高”可以理解為知識、能力、思想、認識、修養、道德、人格等上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望遠”則可以理解為由此帶來的更高的理想、目標、思想境界,更寬廣的胸懷、抱負和人生境界。結合古往今來名人“登高望遠”的事例,來寫自己的人生經歷、今天的社會現實,寫出因“登高”而“望遠”的獨特生活體驗和生命感悟。

【以上寓意在立意時,任意確立若干組即可,如登上“知識”的高處,我們可以認識更廣闊的世界。】

明確2:“登高”與“望遠”之間,可以理解為條件關係:只有“登高”,才能“望遠”,或者要想望得更遠,必須登得更高。也可以理解為因果關係:因為“登高”,所以能“望遠”,或因為期待“望遠”,所以需要“登高”。還可以理解為目的關係,“登高”是為了“望遠”,或者為了想望得更遠,我們就要登得更高。

【三種關係任意選擇一種立意。】

審題提示

任何類型的作文在審題立意過程中都不可忽略下面三個要素:

1、是什麼。

2、為什麼。

3、怎麼辦。

只是在具體的作文中以上三個要素各有側重,但不可缺漏。

【本道題目的立意適合從“是什麼”的角度突破。即登上什麼高處,我們將會在哪一方面“望得更遠”。】

審題技巧

(一)添加語素,化大為小

(二)虛實結合,化實為虛

(三)審清題眼,化暗為明

(四)把握內涵,化繁為簡

(五)由表及裏,化隱為顯

審題示例

第一組立意: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四面湖山收眼底,一腔豪情礪壯志。

第二組立意:

1、登上羣峯的高處,我們可以極目遠望;

2、登上修養的高處,我們可以至誠至善;

3、登上人生的高處,我們可以高瞻遠矚。

第三組立意:

1、只有登高,你才能欣賞到更多更遠的風景;

2、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長更遠的思緒;

3、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遠的價值。

第四組立意:

1、凌生活之頂,鳥瞰世間苦樂,感受超脱的幸福;

2、凌人生之峯,俯看鉅細得失,感受淡然的幸福;

3、凌命運之巔,睥睨否泰變遷,感受恆定的幸福。

第五組立意:

1、登高望遠是一種態度,給予我們蔑視困難的信心;

2、登高望遠是一種動力,給予我們進取奮進的力量;

3、登高望遠是一種追求,給予我們邁向成功的階梯。

第六組立意:

1、登高望遠,突破雲遮霧障,極目無限風光;

2、登高望遠,歷經艱難困苦,方顯英雄本色;

3、登高望遠,收穫成敗得失,成就美麗人生。

第七組立意:

1、登上信念的高峯,我們希望“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2、登上成功的高峯,我們希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登上生命的高峯,我們希望“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優秀例文賞析

登高望遠

題記:登高不一定能夠望遠,但望遠必須登高。

是誰在暗夜裏點亮心燈?

是誰在風雨後送來彩虹?

是信念,是我們登上高峯的信念。我們希望看到彩虹,所以必須歷經風雨;我們希望看到山尖最美的日出,所以必須登山;我們希望尋找世間最瑰麗的風景,所以必須遠足。因為我們有所希望,所以我們必須付出。

人們總是相信,世間最美麗的風景總是隱匿在不為人知的密林深處。古人留有“世之奇偉、瑰怪之觀,常在於險遠”的詩句;今人留下探索原始天坑、原始森林的足跡。不論是古人的記錄還是今人的實踐,都向人們昭示着:無限風光在險峯。

世間最美的風景不僅隱藏在險遠之處,更藏匿在每一個探索者的足下和心裏。路是被人踩出來的,理想是靠不懈的追求實現的,美好的生活也是因艱辛的努力而得來的。人類在探尋美麗風景的征程上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足跡:從歐洲封建王室開闢新航路到中國明朝徐霞客遊遍湍流峻嶺,從西方的《馬可波羅行記》到東方的《水經注》都留下了人類為追求夢想而留下的足跡。他們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有的付出了畢生的精力,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最終他們站到了高處,看到了遠處。他們不僅昇華了自己的生命,更提升了人類歷史的高度。

要望遠必須登高,但是登高卻不一定可以望遠。中國古代的甘英出使大秦,因為陸路不同,雖然他經歷了兩次共計數十年的艱苦的跋涉,但最終並未到達大秦,並未完成國君交予的使命。後來,大秦派使者從水路到達了中國,這才實現了中國與大秦的交流與往來。兩者同樣都付出了努力,甚至前者的努力更為艱辛,但收穫的結果卻截然不同。

望遠的願望想必人人都有,登高的決心或許也人人都有。但最終可以成功的登上高處,望見自己心中神往的風景的人就不多了。因為,望遠不僅需要登高的決心和毅力,更需要登高的技巧和方法。

人們應該記住:登高不一定能夠望遠,但望遠必須登高。

登高望遠

唐詩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再上一層樓,可以見得更遠,視野更為開闊。

站在一個山頂,你的目光所能達到的地方很遠,站在山腳,你的目光只能觸及山腳的那一點地方。不遠處就是天地之界,處的位置不同,目光的範圍也就不同,既然位置能決定目光的所見,你何不選擇一個更高的位置?此時,高處的寒冷不會被目之極的美麗風景驅除嗎?當你站在一個高度時,會不會因為這個高度有蜂擁而至的人羣而邁上更高的高度呢?我想,你會,因為人類就是在不斷攀登中取得社會進步的。

牛頓説:“如果説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牛頓站在與巨人相同的地面上,會有他的三定律嗎?當然,牛頓的這句話更多地是讚揚前人的努力,但我們也不難看出登高而望的牛頓,他的目光比別人看得更遠。

你的位置會影響你的目光,目光也會決定你的位置。桃花源裏的百姓,不知魏晉,過着自己簡單的農耕生活。他們的生活其實是悲苦的。不知道戰爭的痛苦,怎能珍惜現在的美好?不與外界競爭,怎能發展進步?因為有了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才有了生態的平衡,有了生物的進化。在競爭中得到更好的位置,才有利於生存。桃花源中的人,目光註定是短淺的,他們在社會上的位置也必然會處於劣勢。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初中畢業就不願讀書,看重現在打工可掙到的那幾百元錢,而他們的同學有一個遠大的理想目標,去了高等學府繼續深造。那些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每天為温飽的生計忙碌奔波,早已忘記生存的意義;那些去深造的人,每天除了生計,更多的注重生活的質量,生存的環境,心繫大事,他的眼中有着更多的人。

生活告訴我們,只有登高才能望遠。位置可以影響到目光,目光更能決定位置。一個生命的意義,需要一個好的位置去實現;一個社會的進步,需要更多的人把目光放得更遠。

我們需要有一個長遠的目光,去選擇一個好的位置,擁有一個好的位置,就可以把目光放得更遠。那麼,就登高吧,征服它,你就會比別人先步看見旭日東昇!

登高望遠

率領千軍萬馬的曹操曾在戰火未熄之時,登高抒懷,放聲吟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樣深遠的佳句;心懷報國壯志的杜甫曾在面臨巍峨的泰山之時文思泉湧,揮筆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如此滿懷豪情的壯志;縱是安逸恬退如晏殊,也曾在月圓之夜登上高樓信口誦出“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般大氣開闊的境界……登高望遠,向上仰視青天,向下俯瞰萬物,豈不悠哉!人生路上也如此,須得登高望遠,奮力拼搏。

登高望遠是一種動力,給予我們奮鬥的力量。我國清代重臣曾國蕃曾題詩曰:“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從他對自己的這首勸勉詩當中,我們也可窺得一二啟迪。正因為心有高山,他才在少年時就寒窗苦讀十二載,三更起五更眠,志存高遠。正因為他心有高山,他才在宦海里沉伏跌宕四十年,依然胸有萬壑,屹立不倒。他的登高望遠,是站在低處卻心懷高遠奮鬥不懈,站在高處仍眼光睥睨天下。

登高望遠更是一種姿態,一種態度,給予我們蔑視困難的信心。屈原揹負着他的抱負,惦念着他的“美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蘇武牧羊於漫漫黃沙中,保持積極的心態及高尚的愛國情操,“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陶淵明不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他們心中都以一種高貴的姿態向世人展示了信念的高遠和生命的高度。

試想就算才高八斗,卻如劉伶般未有所為流連山水,卻如阮籍般整日醉酒乘車敗興,生命的海拔又有幾何?人生的遠足又何來精彩?想想青蓮居士當他有將一腔熱血報效國家的機會時,他興奮激動,“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若身處逆境,前途迷茫,他並不失落彷徨,而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的登高望遠,是順利之時更認真,更努力,坎坷之時不拋棄、不放棄。

張中行大師也曾説過:“人生唯有攀登直上,俯覽無餘,方可謂大視野、大境界”。而在我們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中,畏難而下者,自暴自棄者卻有不少,面對一次偶爾的失敗就無法承受,涕淚滿面。君不聞“男兒不展風之志,空負天生八尺軀”;人也常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挫折是暫時的,只要有站得高才能見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波瀾壯闊的憧憬,只要有站得高才會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仁愛胸懷,只要有站得高才會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自信,只要有站得高才會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言壯志,就可能迎來美好的明天。

人的生命,就好比滄海中之一粟,萬物中之一葉。然而漫漫長路,總有險灘,總有荊棘,只有登高望遠,才能處在喜悲之外,才能淡看江湖風雨,只有登高望遠,才能攀登道德、學識、事業的高峯,從容不迫地向人生的一個又一個高峯發起挑戰。總有一日,你會在頂峯俯視來路,驀然回首曾經的歧途無畏,如今已心香綿長。

  

 

馬佔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w0gkro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