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九成家長自認為存焦慮,孩子成績是風向標

九成家長自認為存焦慮,孩子成績是風向標

“退,還是不退?”開學以來,讓郭女士深深糾結的,是孩子所在班級的家長羣。

九成家長自認為存焦慮,孩子成績是風向標

按理説,剛剛經過小升初的洗禮,兒子如願升入北京的一所重點中學,郭女士理應高枕無憂,最起碼也該喘口氣,放鬆一下。可沒想到,本來為加強溝通,方便信息傳達而建立的班級家長QQ羣,給郭女士帶來的,不是便利,而是焦慮。

由於中學學習的快節奏,學校每週都要晨練,也就是測試,每次測完,家長羣就炸了鍋,家長們個個神通廣大,不知道從哪裏得到的信息,全年級最高分多少,班上最高分多少,平均分多少,盡在掌握。自己孩子在班級、年級的情況一目瞭然,不着急是不可能的。回到家裏,着急變為指責,甚至升級為發火、咆哮。

在當下,從入園、幼升小、小升初,直到中考、高考,被焦慮這種負面情緒困擾的家長豈止郭女士,而消除焦慮,也絕非退羣那麼簡單。

人民網強國論壇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有子女的被調查者中,92.8%的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成長、教育存在焦慮。而在全部被調查者中,98.6%的人認為身邊有家長存在焦慮現象。

不焦慮的家長是相似的,焦慮者則各有各的焦慮

孩子應該六個月還是一歲去上早教班?選擇私立幼兒園還是老牌公立園?如何選到一個好學區的小學以便直升不錯的中學?怎樣幫助孩子贏在中考和高考,在未來找到一份好工作……

採訪中,在我們身邊,不少家長處在焦慮中,隨着孩子年齡的大小,焦慮的內容也不斷變化,“不焦慮的家長是相似的,焦慮者則各有各的焦慮”。

成績,是大多數家長焦慮的風向標。成績差的,家長急着給孩子報各種課外輔導班,全方位“惡補”。為了回家後能跟上輔導,家長親自上陣,和孩子一起聽課,共同學習。

也有一些家長接受了西方的理念,試圖給孩子一個輕鬆快樂的童年,但他們對自己的做法心裏沒底,總忍不住擔憂,不知道是成全孩子還是會害了孩子?甚至會出現前後矛盾的教育方法,平時認為快樂最重要,可是一旦考完試就全盤崩潰。這種家長往往在矛盾之間搖擺,更易產生焦慮。

還有些家長總是要求孩子前三名,專家稱此為“完美型焦慮”,這種焦慮,使人的神經像一根緊繃的弦一樣,一旦斷掉,沒有修復的可能。這也造成一些優秀孩子一旦失敗之後就全盤皆輸,因為他們心裏完全沒有對失敗的預設,一次失敗對他們來説,就是滅頂之災。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的調查顯示,83.6%的中學生家長要求孩子考到班級前15名,小學家長的期望更高。

北京市某小學班主任席老師告訴記者,好多家長其實自己並沒有主見,看到別的孩子報班學習,就產生心理恐慌,盲目認為“我家孩子也要學,不學就跟不上”。

席老師認為,有的孩子平時上課學習已經比較吃力了,但還在外面學着各種各樣的東西,最後兩頭都沒學好,家長就會抱怨,孩子什麼都做不好,其實這恰恰是家長的焦慮導致的。

“別人家的孩子”,源於應試教育的指揮棒

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內心深處都會有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北京市東城區一所重點中學的德育高老師跟記者説,每一年新生都要進行心理問卷調查,其中,孩子們最討厭的家長行為,就是總用“別人家的誰誰”跟自己比較。

去年以來,教育部(微博)和各地教委連續重拳推出中小學生減負令,多次強調素質教育、快樂教育的重要性。

“説到減負,我們不是不懂,是不敢啊。總不能讓孩子享受快樂的童年,而落個悽慘未來吧?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家長的無奈之語,讓人五味雜陳。

在現行教育體系中,家長們擔心孩子因為接受不到好的教育而輸在起跑線上,不敢拿孩子的未來冒險,也不能承擔因為父母另闢蹊徑的決定,使得孩子在若干年後掉進哪一條制度的裂縫。

教育的規律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而今,社會上“三天學會寫作文”“補習半個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傳廣告比比皆是。浮躁的、功利的社會現實,已影響了家長們的心態,使他們急於看到結果,這也加劇了他們內心的焦慮。

要把兩代人對孩子的憧憬變成現實,“教育”是必經之路。同時,不斷豐富的育兒理論和流派,衝擊着我們傳統的教育理論,這些理論又與商業利益相互交織,以至於家長遇到教育問題無所適從、無比焦慮。

説到底,“別人家的孩子”,是家長對自己及其子女的未來預期心存焦慮的反映。

一位資深教師説:“家長無法改變社會的生存法則,孩子也不能改變教育遊戲的法則,誰也左右不了自己的命運。所以大家現在只能無助、無奈、被動地順應潮流。”

比起成功學,家長更應學些幸福學

從制度層面來看,取消重點學校、示範學校,實現教師流動、推動規範入學,教育不公平消失了,家長焦慮也就緩解了。

然而,當這些並未完全轉化為現實時,家長需要更多地從心理層面改變。採訪中,多位專家表示,家長焦慮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孩子學習進步,但是隨着競爭的不斷加劇,這種焦慮狀態愈發嚴重,會逐漸影響到家庭關係與孩子的獨立發展。家長緩解焦慮,才能讓孩子勇於面對挑戰、坦然承擔失敗。

業內人士建議,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不要一味地責備,而是應該主動與孩子共同面對困難。家長可以幫助挖掘孩子身上的優點,激發孩子的自信,引導他們自己面對挫折,克服困難。這樣,家長也就不必再為孩子的成長而焦慮,還能夠教會他們如何自己長大。同時,家長也應有自己的生活和興趣,不宜把全部精力和時間放在孩子身上。

比起更讓人勵志的成功學,著名積極心理學專家、幸福力講師王薇華博士認為,家長們更應該學些幸福學。

她介紹,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價值維繫於他人的評價,幸福指數肯定不高。

在孩子小學時代,家長對於考試和分數的態度,很有可能成為他們一生中都揮之不去的恐懼。“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一開始衝在前面的未必是贏家。而只有家長平復了自己的焦慮,才有可能幫助孩子取得好成績,才有可能和孩子一起,愉快平和地度過重重考關。”

兒童心理學家普遍認為,焦慮性格的媽媽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是焦慮性格,其相當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從小到大的耳濡目染。而且,一個人的情緒狀態與其現實的成就狀態有密切關係,焦慮人格的人情緒波動很大,很可能影響其未來的成就。另外,孩子的學習期與其青春期交織,特別容易叛逆,很多問題會集中在這個時期爆發。如果家長過於焦慮,對於孩子的成長,只會帶來更糟糕的影響。

此外,王薇華認為,家長的焦慮會讓孩子對接受教育產生錯誤的認識。有些孩子會認為,自己讀書就是為了考高中、考大學、找工作,他們會因此而現實、功利。這種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對孩子今後的幸福觀影響十分惡劣。

曾經看到一段話,覺得很有感觸:教育孩子本來是一件賞心悦目的事情,如今則變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試試看,能不能把你一顆焦慮的心輕輕地放下,去體會那種只用眼光欣賞,不去動手改造,只提供鼓勵和支持,不強加壓迫和重負的父母之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pkwdx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