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中學語文教學中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網友來稿)

中學語文教學中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網友來稿)

雲南省文山州第一中學語文組 陳媛

摘要:隨着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本文就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出自己的看法,從創設氣氛,口語訓練、培養自我反思能力等方面着手培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 批判性思維 培養

在普遍重視素質教育的今天,人們不僅熱衷於培養學生的智力因素,如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等,而且也熱衷於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學習動機、自我意識、健全人格、社會合作以及品德等。但是,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中,似乎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被人們冷落了,那就是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然而,近年來,西方教育界卻越來越重視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批判性思維被看作是學習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成分,可與問題解決並列為思維的兩大基本技能,因此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也成了學校教育的關鍵目標之一[1],應該把它放在教改的重要位置。

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本上的知識都是正確的,老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和佔有者。

在實際教學中,批判性思維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教師們往往只注重學生的理解狀況,並不十分關心所教知識的真實性與價值問題。無論教師採用何種教學方法,他最終關心的仍是學生是否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是否理解自己的講演和解題思路;而這些理解都預先存在一定的標準答案的。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把老師視作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老師就是知識寶庫,是有學問的人,並且課本上的知識都是科學的,正確的。於是,老師也就成了知識的權威。凡出自老師之口、作者之筆和科學研究者,凡白紙黑字印刷成書者,似乎都是金科玉律、不容置疑的。正是師生之間的這種共識,使得老師很少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真實性、準確性與價值進行評判。有些老師為了保護自己的知識權威形象,儘量避免討論如何評價和判斷所教的知識,因為這首先需要對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出挑戰,因此只在預先準備好了的、所謂的標準答案的範圍內討論問題,這樣是最安全不過的了。

有一位教師講秦牧的散文《土地》,文中有這樣兩句話,“騎思想的野馬奔馳到很遠的地方”、“收起韁繩,回到眼前燦爛的現實”。突然,有一位學生問道:“老師,即是野馬,何來韁繩?”這一下使毫無思想準備的老師一時張口結舌,支吾半天。最後,顯得非常不耐煩地説:“你如少鑽些牛角尖兒,你的學習成績還會好些吧!”老師的回答使這位學生非常難堪,學習興趣全無[2]。更有甚者,有些老師為了維護其“師道尊嚴”,不能容忍學生提出出乎自己預想之外的批判性的問題,結果挫傷了學生獨立進行批判性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謹尊師道”,一味地被動接受而已。

另外,我們也經常發現一些同學對試卷中答題出現的錯誤,不是先進行反思,而是急急忙忙對照正確答案進行修正,以致“屢錯屢犯”。這是缺乏思維批判性的表現。事實上,任何一個成功的思維方法、有價值的思維成果,都是對思維進行反思的結果,對思維進行反思,就是能積極主動地嚴格檢查、甚至挑剔思維過程和結論。在解決某一問題以後,可反問通過自我反思,及時反饋調控,使學生的思維活動更帶有主動性,減少了盲目性和狹隘性,思維的結果更具有正確性,從而有效地優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品質。

(二)忽視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對批判性思維的忽視會導致了什麼結果呢?學生形成了被動聽講、理解和接受的慣性,缺乏主動思考,寧可絕對相信老師的權威,而不相信自己的質疑和判斷。一旦給以獨立從事評判機會時,他們就變得無所適從。總之,在當前教育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處於一種被冷落的狀態。在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中,批判性思維也應當有它的一席之地。批判性思維之所以越來越受重視,除了它在整個教育新觀念中的重要性外,更是由於在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裏,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獲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眾所周知,在信息社會裏,信息是首要的資源,然而,信息不斷增長,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信息海洋。這些信息未必對我們都十分有意義和價值,並且我們的時間有限的。這意味着,我們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有選擇性地獲取信息,對信息進行適當的評價,然後做出決策。面對各種撲面而來的信息、各種可選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以及他人的不同意見,我們都必須做出適當的評價。在現實生活中,如果離開了獨立的批判性思維,我們就可能被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沒;被各種似是而非的解決方案迷惑;被他人別有用心的真實謊言誤導。正因為如此,無怪乎人們把批判性思維列為未來社會的公民必須具有的五大技能之一(另外四項技能是處理信息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全球意識)。K

二、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

“批判性思維是對自己或別人的觀點進行反思、提出質疑,弄清情況和進行獨立分析的過程。”從哲學上來講,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説的“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就人類思維來看,實際上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就是人類對事物的反思與質疑,進行獨立分析;最後“否定之否定”則決不是簡單的重組,是在前面反思的基礎上,一種新的觀念的產生。

三、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一)教師做好示範,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教師是學生的"鏡子",要使學生成為批判者,教師首先要做批判的勇士和榜樣。課本上有許多地方值得商榷,我們要不失時機地利用,引導學生批判、糾正和改進,教給學生批判的方法。課本是人編的,出錯也很正常,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迷信權威,崇尚書本,只會使思維僵化。對課本上的知識,我們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對於那些不知如何提問的學生來説,老師的提問和老師設計的問題對他們具有很大的示範性和啟發性。所以,教師要給學生做好提問示範,設計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思考興趣,且具有一定的梯度,讓懸着的果子擺在“跳一跳就能夠得着”的位置,激發學生的進取心,使學生在層層剖析中,在問題的解決中去突破教材的重難點。而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知識,發展了能力,而且對問題的模式也有所瞭解,他們會模仿提出問題,進而主動地、更好地提出問題。這對學生主動學習以及學習方法的培養都有正面引導作用。例如,在教學中應有這樣的認識:

1.錯誤有利於學習。

2.不要要求學生一開始就什麼都能理解,注意循序漸進。

3.重視學習、提高學習質量。

4.好學生也需得到老師的幫助和反饋。

5.不懈的努力、有效的策略是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6.每個人都能成功。

(二)創設良好的批判性思維的課堂氣氛。

良好的課堂氣氛和教育環境,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當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和教育環境,給學生提供發展批評性思維技能和批判精神的機會。

教師一定要問學生有啟發性的問題;要求學生分析、應用和評價信息,要求他們支持他們的答案和結論。強調不要只給出正確的觀點,而是要説出觀點的理由,必要時,可以在課本之外引用所需的補充材料。

批判性思維是一個積極的建構爭論的過程。課堂上要以論題為中心,強調爭論。爭論時,允許學習方式和能力存在差異;允許學生對爭論過程做觀察、相互作用和內化。教師要少一點權威,少用考試來驅動學生學習。要鼓勵學生接受發散式的觀點和自由的討論。學生在向別人的觀點和理由挑戰時,一定要感到安全。學生一定要學會相互尊重和評價,這樣他們才能彼此互相學習。要鼓勵他們參與對立的討論、辯論活動、以及解決問題和決策活動。通過變換不同的教學活動,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在各種不同的領域學會批判性思維。當然,這樣做,對教師是一個挑戰,因為,教師對探究方法既無準備也不適應,而且,學校的傳統和管理不易改變。

(三)加強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有促進作用。

(1)可開展課堂3分鐘演講和兩分種講評訓練。演講要求學生能圍繞話題,扣住中心,突出重點,表述完整流利,讓人愛聽,而且能接受你的觀點。這可以在中心話題確定後,先説什麼後説什麼,語句間的聯繫是什麼;哪些詳説,哪些略説,重點放在哪;用哪些材料,什麼時候用;哪些詞語要重讀,哪些語句要緩讀等,都要考慮得十分清楚。這可以訓練思維的清晰性。如果每天課前堅持用3-5分鐘讓學生上台脱稿演講,通過抽籤讓一位學生評講並打分,對學生思維的清晰性品質的形成必將大有裨益。

(2)辯論是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針對熱門話題開展辯論。辯論時不分對錯,只要説出理由即可,這解放了學生的思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辯論其實就是批判性爭論,課堂上的辯論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

(四)質疑的勇氣和篩選的能力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品質的基礎。

青少年思想活躍、求知慾旺盛,對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在大力提倡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發揚教學民主的今天,“師道尊嚴”仍蟄伏於許多人的思想深處,學生對老師既敬又畏,教師永遠是正確的,對書本質疑、向老師發問,便是對老師不敬,便是沒有好好聽講,便是搗亂、鑽牛角尖,換來的是教師的不屑、不耐煩甚至諷刺的挖苦,於是課堂上便只剩下教師的聲音了,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沒有問題可問了。導致大部分學生能學不能問,會學不會問,只學不問。相反,如果教師能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動學生求新求異,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不譏諷、不嘲弄,挖掘其可貴之處,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這就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陽光、水分、適宜的土壤,使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敢於質疑,竭力營造師生平等的學習氣氛,使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培養"不唯上"、"不唯書"的批判精神。在鼓勵學生批判時,一定要尊重學生,允許學生對自己的所見包括對老師的見解持懷疑態度,允許其做出符合自己生活經歷的理解和判斷,對這種懷疑、這種理解、這種判斷有時哪怕是違背了生活的真實(當然是無意的),我們也不要譏笑。

從理性思考的角度來看,批判精神不是對客觀事物認識瞭解的簡單過程,它需要在事物所表現出來的諸多現象中對一些不是事物本質的現象進行區別、質疑,從而進行篩選、淘汰。對客觀事物的質疑是一種必要的勇氣,篩選信息是一種必要的能力。可以説,質疑和篩選是批判性思維品質最基本的能力。勇氣不是人的,它也不是莽撞,而是在冷靜的思考中所產生的一種力量,篩選則是一種取捨的能力,它不同於否定。只有在合理的質疑中進行適當的篩選,才有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質,也只有這樣才可能有效地協調人與人以及人和自然的各種關係,而最終實現“善”的境界(馬克思主義認為善是實現主體的必然性境界)。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把中學生所具有的叛逆性格認為是一種不良的心理現象,這與上面的例子恰恰是矛盾的。隨着社會多元化的不斷髮展,一種事物所表現出來的現象也日趨複雜,要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對於認識能力、辨別能力還不全面的中學生而言,顯然是一件難事,這且不説學生的年齡因素給他們帶來的心理障礙。因此,我們可以把學生所表現出來的這種叛逆性理解為學生在對客觀事物所表現的諸多現象的不滿而產生的一種大膽的質疑心理,因為他們要面對來自於老師或父母乃至於社會的批評、指責甚至打擊。逆來順受、唯唯諾諾的孩子是沒有勇氣和膽量產生這種心理的。連質疑的勇氣都沒有的孩子會對複雜紛繁的信息進行有效的篩選嗎?因此,未來人才的教育者和培養者,不僅應該正視學生這種心理現象,而且還需要大膽的鼓勵;但由於學生的認識水平的限制,對事物質疑很可能偏離事物發展的正確方向,所以,對學生肯定的同時對他們加強引導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這些條件都具備的時候才可能有學生的不可扼殺的叛逆性格得到良性發展。這也是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必要途徑。開發學生的批判思維應鼓勵學生挑戰“權威”。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學生往往把教師和教材看作是知識的權威,一味迷信。“老師説的”、“書上寫的”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我們老師應引導學生挑戰“權威”,讓他們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結構、語言、思想、情感,從而開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形成自己具有個性的解讀。例如,有位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項鍊》時説:“課文提示一開始就把主人公瑪蒂爾德定性為‘小資產階級婦女形象’,並把主題思想分析為‘尖鋭地諷刺了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同學們認同這些觀點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見,有的説:“我看到了瑪蒂爾德身上可貴的品質,那就是真誠。”有的説:“我深深為瑪蒂爾德的勇氣所折服,她不像現實中的某些人只知逃避責任。”有的説:“我從瑪蒂爾德身上讀出了一個婦女的自尊。”還有的説:“文末的‘人生是多麼奇怪,多麼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這句話,説明文章的主題並不一定是諷刺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巧妙的點撥喚起學生潛伏的批判性思維,引出了學生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思考。

(四)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反思是在思維過程的一個明顯段落點或對一個論據的思維結果進行科學審慎的批判性的回顧分析和檢查。我們進行反思訓練,目的是為了儘量減少失誤而達到自我完善。在教學中我們應培養學生掌握好反思手段,如嚴謹地回顧思維過程;設計多方位多角度的旨在進行殊途同歸的思維程序;將思維結果與實際生產、生活的客觀規律和現象進行比較,及時有效的反思,會縮短由於學習內容難度較大、條件隱含較深而造成錯誤的思維結果持續佔據大腦的現象。

(五)構建新型的交往理念 。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發展即不來自於外在的客體,也不來自主體先天的潛能,而是在交往和對話中的不斷批判、生成和創新。在教育交往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是平等的“我”與“你”的關係,對話和交往是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為基礎的,交往的空間是一個充滿自由、民主和活力的公共領域,受教育者置身於教育情景之中,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參與,其目的不是為了“知”而是為了“智”,教師不再是“話語霸權者”,不再同化學生的思想,而是鼓勵多元和發散,鼓勵從不同的視角考察問題,正如英國思想家密爾所説:“對於異於尋常的個人,不應該阻止他們,而應該鼓勵他們的與眾不同”,讓個體進行獨立的判斷和選擇,培養他們對已知知識的質疑和挑戰,因此,建構當代教育交往理念將極大地推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總之,批判性思維和能力的塑造,是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對中國教育的殷殷期待,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將交往精神真正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科學把握當代全球教育發展的總趨勢,積極建構現代教育交往新模式,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使命八、社會責任感。訓練流暢性,要注意堅持天天寫隨筆式日記,記錄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鏡頭,寫出自己對生活的思考,表達自己的歡樂、苦惱,以及自己對父母、老師、社會的種種評價等。如果這樣堅持,這樣積累,心智活動會暢通無阻,靈敏迅速,語言就會流水般的自然,思維流暢性也就得到了鍛鍊。

【參考文獻】

[1]KSlavin,ationalKpsychology:TheoryKandKpractice. (4th). Boston:AllynKandKBacon,1994. K

[2]K楊玉軍,王惠.面對學生的發問[N].中國教育報,1998-5-12.

[3]陳琦 劉儒德 《當代教育心理學》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3d740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