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中學生政治課教學設計

中學生政治課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學生政治課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學生政治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了解封建社會下農民處境有所改善的三個方面,以及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具體體現(尤其是農業)。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能夠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封建社會的進步性,以及學生“自讀書、自質疑、自求索”的能力。

3.覺悟目標:使學生了解中國封建社會的生產力在當時的影響,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原因。

2.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尤其是農業。

【教學難點】

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原因。

【教學準備】

投影儀、自制幻燈片、自編朗頌材料、琵琶《塞上曲》選段、教學題卡若干。

【教學方法】

“三自一導”式,即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讀書、自質疑、自求索。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通過學習社會發展常識,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生產發展的歷史。前面我們學習了封建社會的建立,今天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關於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有關知識。

一、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板書)

師:請同學們閲讀教材第101~102頁,看看本框第一個標題“從商鞅‘徠民’政策説起”中出現了什麼?重點了解“徠民”政策的內容及該政策得以推廣實施的社會歷史狀況。

生:(閲讀教材,即“自求索”。)

師:什麼是“徠民”政策?

生:“徠”就是招政的意思,“徠民”就是把鄰近秦國的三晉的民眾招致到秦國去充當勞動力。

師:“徠民”政策在當時的確得到了推廣與實施,這與當時什麼樣的歷史狀況分不開呢?

生:與當時秦國已進入封建社會的歷史狀況分不開。

師:通過對以上史實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到:封建社會的建立是促進當時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板書)

師:請同學們深入思考一個問題: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體現了支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條什麼樣的客觀規律?

生:(小聲議論後答出)“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只有當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時,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則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

師:下面,我們把封建制生產關係與奴隸制生產關係的特點進行對比,看看封建制生產關係為什麼適應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即封建制生產關係的歷史進步性。(板書)

師:(出示投影)這裏,我將兩種生產關係的特點以表格形式進行了一番對比。請同學們從“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相互關係、消費品的分配形式”三個方面,比較農民與奴隸在社會處境和勞動積極性上的差異。

生甲:封建制下的農民有自己的勞動工具,甚至可以有一點點自己的土地。而奴隸制下的奴隸一無所有。

生乙:封建地主不完全佔有農民,農民只在一定程度上依附於地主階級。而奴隸主完全佔有奴隸,奴隸毫無人身自由。

生丙:封建制下的農民把收穫的產品以地租形式交納給地主後,或多或少可以留下一點產品歸自己自由支配。而奴隸制下的奴隸主完全佔有勞動成果,他們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

師:從以上三位同學的比較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封建制生產關係下農民的處境有所改善,因而勞動積極性也提高了,封建制生產關係具有歷史進步性。由於它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也必然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創造出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科學文化。

現在,我給大家帶來一段配樂朗頌。要求同學們在不看書的前提下,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並作簡要記錄。(配樂朗頌開始……古曲聲中,結合教材內容,又涉及到課外知識的一段材料,把學生帶入一種濃郁的封建氣息中,讓學生似乎親臨到封建生產中。)

師:(朗頌完畢,配樂音量漸小,然後關閉)以上材料中講述了什麼問題?

生: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些表現。(板書)

師:根據記錄,請談談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農業、手工業、商業、封建城市、行會。(板書)

師:請同學們瀏覽教材第104~114頁,進一步明瞭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五個方面的表現。

生:(自讀教材)

師:剛才同學們聽了老師的一段配樂朗頌,又瞭解了書上的相關內容,現在我們將全班同學分成五個小組,各小組在通讀全篇教材的基礎上,各就指定專題看書、討論、質疑、解疑,各組長作好自學記錄,然後在全班範圍內交流自學成果。比一比,看哪個組完成學習任務的時間最短、質量最高。

(教師到各組瞭解並給予適當指導。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長的組織下,積極地看書、討論、提問、回答,充分挖掘出教材各專題的內容,五分鐘左右各組基本完成任務。)

師:現在,請全班同學交流自學成果。我們採用這樣的形式:由每組組長代表本組同學提出問題,請其他組同學回答,大家共同評價。按五個小組的順序依次進行。

第一組組長:我們小組自學討論的專題是關於“封建社會農業的發展”。大家在學習、瞭解了農業發展的狀況後,主要提出了兩個問題:

1.農業發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甲:三個方面:第一,鐵製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廣;第二,耕作技術有了顯著進步;第三,大型水利工程的`興建。

2.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誌是什麼?

生乙:鐵製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廣。

生:(第一組組長肯定上述答題正確。)

師:第一小組同學把握了本專題最核心的內容,做到了去粗取精,這也正是我們的學習任務和目標。至於該內容提到了封建社會農業發展的傑出成果,諸如曲轅犁、都江堰等,這是歷史課上學過的,我們不再重複。下面請第二組提問。

第二組組長:我們組學習的專題是“手工業的發展”,共提出三個問題:

1.封建社會最重要的手工業部門是什麼?

生甲:冶鐵。

2.就世界範圍來説,封建社會生產力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的標誌是什麼?

生乙:冶鐵技術的發展。

3.手工業是在什麼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生丙:手工業是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生:(第三組組長評判答題正確。)

師:(肯定第二組成績,請第三小組發言)

第三小組組長:我們組討論的專題是封建社會“商業的繁榮”,請同學們回答我組提出的兩個問題。

1.商業發展的標誌是什麼?

生甲:商品交換範圍的擴大。

2.進入封建社會後,由於商品交換的發展,商業領域出現的什麼現象是我們特別應注意到的?你能舉例嗎?

生乙:一是對外貿易的發展;二是“絲綢之路”的開拓等。

生:(第三組組長認為答題正確)

師:(肯定第三小組,請第四組質疑)。

第四小組組長:我們組同學就“城市的發展”一專題,提出問題:

1.封建城市形成的基礎是什麼?

生甲:商業和交換活動的發展。

2.封建城市是什麼的中心?

生乙:是手工業和商業的中心。

生:(第四組同學評判認為,答案不全面,要求補充回答)

生丙:也是封建統治的中心。

第四組組長:兩位同學的回答合起來是第二題的完整答案,希望大家以後看書時,要注意教材的連續性、完整性。

(對第四組全體同學的認真負責態度報以掌聲)

師:第四組同學不僅能完成學習任務,還能對同學們提出較高要求,這充分反映他們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最後看第五小組的問題。

第五小組組長:我組同學認為在“封建行會的形成”這一內容中,應掌握以下問題:

1.封建行會的形成基礎是什麼?

生甲: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2.行會的定義是什麼?

生乙:城市中同行的或手藝相近的手工業者組成的封建組織。

3.組織行會的目的是什麼?

生丙:阻止外來手工業者的競爭和限制本地手工業之間的競爭。

4.行會的主要成員是什麼?他與幫工和學徒之間主要是什麼樣的關係?

生丁:作坊主;封建性的師徒關係。

5.行會的作用表現在什麼地方?

生戊:保護比較脆弱的城市手工業,傳授生產技術,避免同行的競爭等方面,曾起到了積極作用,促進了手工業的鞏固和發展。

師:剛才這位同學的答案大家覺得還有沒有要補充的?

生:有一點要補充説明:封建社會末期,行會制度對手工業生產的過嚴規定和限制競爭的做法,束縛了手工業者的主動性,阻礙了手工業的發展。

師:這位同學補充恰當,今後分析問題應該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運用兩分法,既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消極的一面。那麼,究竟如何正確評價行會的作用呢?

生:應從兩方面評價:既看到其歷史進步性,表現在它曾促進過手工業的發展,又看到其歷史侷限性,表現在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它又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

師:剛才我們一起學習了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五種表現。請思考:以上各種表現,共同説明了什麼問題?

(請看書第114頁本框題最後一段課文後,集體回答。)

生:(齊讀)由於封建制生產關係代替了奴隸制生產關係,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從而使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比奴隸社會有了顯著提高。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分析學習了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原因和表現。本課的難點,即要求大家能用“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規律來認識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原因。生產力發展的五種表現,尤其是農業的發展,是本課學習的重點。下面,請同學們根據黑板上的板書提示,結合各小組的學習討論結果,迅速複習本框內容,最後,我們將在知識競賽中檢測誰的知識掌握得最多。

生:自由複習本節課內容。

(推選一名學生擔任主持人,配合教師組織一場男女生知識對抗賽。競賽結束後,宣佈競賽結果,給獲勝方以精神獎勵,並給負方佈置任務,整節課在全體學生的掌聲中結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zww2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