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望嶽》教學設計與評析

《望嶽》教學設計與評析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望嶽》教學設計與評析,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望嶽》教學設計與評析

《望嶽》教學設計與評析1

第一部分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思路》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文的學習是青少年瞭解民族傳統,接受優秀民族文化薰陶的捷徑。《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文的學習作了明確要求,要求7—9年級學生背誦80篇古今優秀詩文。本期在進行古詩詞的教學時,我進行了一些探討,現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教學《望嶽》這堂課的教學設計。

一、關於教學目標的設計

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是:

1、體會《望嶽》詩歌的意境及作品風格;

2、領略詩歌和音樂完美結合的神韻,吟唱仿寫古詩詞;

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是:

1、要求學生背誦一定數量的古詩詞,首先要多角度激發誦讀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學的情感。讓學生在開闊的意境中,受到美的薰陶。

2、確定第二個教學目標主要源於自主、合作、探究這種新的教學理念。詩歌的廣闊意境給學生留下了自主開掘的空間,課後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聞樂見的方式重現詩歌。

3、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詩詞語言大多可以配樂吟唱,因而具有極強的音樂性,讓學生在吟唱中產生特定的審美心境。柏拉圖説過:“音樂把節奏與樂調的強烈力量進入心靈的最深處。”教古詩時應充分利用音樂盒帶,通過聽、唱把學生帶入音樂的天地、藝術的王國,領會詩歌與音樂完美結合的神韻。

4、吟唱古詩詞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運用。一是指在寫作中恰當引用詩句,幫助表達內容,美化文章語言;二是在寫作中創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寫詩句。

二、關於教學重點的確定

本堂課的教學重點是領會《望嶽》一詩的意境,並譜曲自唱,嘗試古詩詞的的寫作,古詩的格律不作過多要求。

三、關於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以吟唱、仿寫為主。

針對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我嘗試過借鑑過很多古詩詞的教學方法:如誦讀法、品析法、故事導讀法、以畫配詩法等等,效果都不錯。我現在所教班級的學生,人才濟濟。他們喜歡唱流行歌曲,喜歡模仿,喜歡嘗試。所以,我採用吟唱——仿寫的方法來教《望嶽》。這種方法也便於貫徹自主、合作、探究這種學習方式。首先吟唱,就要求學生自主地深入地領會詩歌的內容,這樣才能選擇感情相吻合的音樂曲目來配詩。在演唱時,學生可以尋求合作,可以獨唱,可以合唱。仿寫詩歌,既要學生自己寫,更須同學互評互改,一起來錘鍊字詞,共同去探尋詩歌創作的奧祕。

四、關於板書的設計

《望嶽》這首詩形象很鮮明,寫了泰山廣、高、美的特點。所以,我在板書時勾勒泰山的圖畫,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給人一種美感。同時也把泰山的特點板書出來,給學生一目瞭然的印象。

五、關於課後作業的設計

我想通過《望嶽》一詩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讀古詩的能力。所以設計了兩個作業,一是給熟悉的詩詞譜曲既可套用現成的音樂曲目,也可自創曲目。二是把仿寫的詩歌編訂成冊,出版一期詩歌集。

古詩詞的影響是深遠的,古詩詞的教學方法是多樣的,只要我們勇於嘗試,必定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

《教學目標》

1、體會《望嶽》一詩的意境及作品風格。

2、領略詩歌和音樂完美結合的神韻,吟唱仿寫古詩詞。

《教學媒體選擇》

教具:錄音機、計算機、投影儀、磁帶等。

課件:1、課題展示。

2、《望嶽》書法作品。

3、泰山風光。

3、學生作品——仿詩。

《教學結構》

這節課分兩條線進行,一是學生的誦讀賞析吟唱仿寫;二是老師的引導、點撥。整節課分為五大板塊:一、導課。二、賞析《望嶽》。三、吟唱《望嶽》。四、仿寫及仿詩展示

五、小結。

教師活動:

一、複習以前所學古詩詞。

二、朗讀《望嶽》

三、自主、合作、探究、賞析《望嶽》。

四、獨唱、合唱、齊唱《望嶽》。

五、討論、探究古詩詞特點。

六、仿寫古詩詞。

七、學生作品展示。

八、互評互改仿詩作品。

九、學生背誦《望嶽》

十、抄寫課後作業。

學生活動:

十一、複習以前所學古詩詞。

十二、朗讀《望嶽》

十三、自主、合作、探究、賞析《望嶽》。

十四、獨唱、合唱、齊唱《望嶽》。

十五、討論、探究古詩詞特點。

十六、仿寫古詩詞。

十七、學生作品展示。

十八、互評互改仿詩作品。

十九、學生背誦《望嶽》

二十、抄寫課後作業。

《望嶽》教學設計與評析2

學習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及詩歌背景

2、學會詩歌鑑賞的方法

3、感受並學習青年杜甫的豪情。學習重點:學會詩歌鑑賞的方法

學習難點:賞析詩中名句藴含的人生哲理學習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PPT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有兩個問題想讓同學們幫忙解答,第一個問題:有這樣一個人,他的筆下流淌的多是對黑暗社會的揭露和對黎民百姓的同情。一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被人稱為“詩聖”,詩被稱為“詩史”。這人是誰?第二個問題,有這樣一座山,鬼斧神工,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就連孔夫子都為之發出感歎“登泰山而小天下”。這是什麼山?看來老師小瞧同學們了

2、欣賞泰山景色並描繪泰山

師:那麼,同學們,當詩人中的詩人與大山中的大山相遇時會上演怎樣的傳奇呢?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能夠解答這樣一個疑問:當杜甫遇到泰山,。好,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品讀唐朝詩人杜甫及其名作《望嶽》 【活動一】作者簡介(由學生介紹、教師總結)PPT展示

1.杜甫,唐代詩人,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他有“詩聖”之稱,他的詩被譽為“詩史”。他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齊名,世稱“李杜”。 2.時代背景簡述。

二、走入課程

閲讀思路:讀--品---悟

(一)、讀:美、高昂、氣勢

1、聽範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節奏。

2、請學生讀,指點朗讀語氣。再齊讀。

二、品:詩聯品析(合作探究) (一)、品題目師:怎樣理解題目

生:望即看之意。嶽:山高謂之嶽,這裏特指泰山。就是看泰山。

師:現在我們要隨着杜甫的目光去看泰山,那我們應抓住哪一個字呢? “望” (二)、品詩意(合作探究)問:請選擇一句詩進行解讀要求:我們組選擇詩,根據方法:

(一),解説註釋

(二)、描述詩聯

(三)品析字句並説出作者望到了哪些景象?

小結:“岱宗”兩句:青翠蒼鬱,延綿不絕----驚歎----遠望

“造化”兩句:神奇秀麗,巍峨高大----讚美----近望

“蕩胸”兩句:雲湧雲翻,鳥兒歸巢----陶醉----細望

“會當”兩句:志向高大,縱覽羣山----豪邁

2.全詩以“望”字貫穿,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虛有實,那麼每句分別是從“望”的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呢?

(明確: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嶽府望之景,在望嶽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歎、讚美、陶醉、豪邁之情。)

3.從這首詩,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樣的泰山?(廣、高、美)

師小結:我們隨着杜甫一步步的觀望而下,我們縱覽了五嶽之首泰山的美景。作者除詩題中有有一個“望”字之外,詩中卻不見一個“望”字,而我們卻能感受到所望之景,這就是作者的獨具匠心。來,我們踏着杜甫的足跡一起再一次朗讀詩歌,重走望嶽之路。

(三)悟:有感而發

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望到一個什麼樣的杜甫?

附:豪情勃發,壯志凌雲,樂觀向上,滿懷建功立業,意氣風發,信心滿懷。

小結: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會發展到最富庶的時期,他家境優越,詩才橫溢,此時的他芳齡24歲,因此意氣風發,信心滿懷,渴望着建功立業。這首詩正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

2、請你想象登上最高峯“一覽眾山小”的景象和感受,並把它寫下來

師:同學們,杜甫筆下的泰山確實美,堪稱仙境。但我們要知道,但凡一位偉大的詩人,絕不僅僅是就山寫山,就水寫水,這山水的背後定有深刻的含義。作者在最後一句中表達的是凌雲壯志,人生抱負,那麼討論:這句話中給予你什麼人生啟示?

附:不怕困難,勇攀高峯,不但望得遠,而且可以雄視一切,包舉天下。它鼓勵人們樹雄心立壯志,不怕困難,堅持到底就一定能獲得更大勝利。

師小結:説得好,道出了“我不輕狂枉少年”的激越。老師也希望大家能牢記這種精神,當遇到困難時能為自己吟上一句“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三、課堂總結

師:泰山,杜甫,望嶽,同為獨尊。面對神聖的事物,我們要學會崇敬。請學生齊聲背誦《望嶽》。為了加強感情,把最後一句處理成重複。

四、佈置作業

續寫我們沒有完成的命題:當杜甫遇到泰山,。

《望嶽》教學設計與評析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習古代詩歌朗讀技巧。

能力目標:品味詩歌語言,理解詩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德育目標:提高審美情趣。教學重點難點:

借詩歌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導入

我國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在眾多景物之中,中國人對山是情有獨鍾。而羣山之首當屬五嶽。古人曾説“王嶽歸來不看山”。

師:你知道五嶽指哪五座山?(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嵩山)師:五嶽之首呢?泰山

的確,我國自漢代確立“五嶽”之説以來,泰山就以它五嶽之首的獨有風姿卓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留下了無數經典傳説和美詞佳句。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望嶽》。

二、板書課題:望嶽

三、教學過程:

1、杜甫共寫過三首《望嶽》,一首是詠東嶽泰山,一首是詠西嶽華山,還有一首是詠南嶽衡山。今天我們學的這首《望嶽》是詠東嶽泰山的。

這是杜甫現存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氣。題解:什麼是嶽?(高大的山)標題是“遙望泰山”之意。作者簡介:(屏幕)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2、介紹本詩寫作背景(屏幕)

3、指導朗讀:

師:要理解一首詩,朗讀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怎麼來讀呢?大家一定還記得:“凡讀書必須要做到字字響亮,不可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全詩。指導學生朗讀。教師範讀全詩。

4、整體感知詩意:

指導學生參照詮釋,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1)巡視。隨機指導。

(2)引導學生質疑,學習釋疑。

5、內容品析。

“詩聯賞析法”來品析這首詩。它需要以下幾個步驟:(屏幕)

第一步:解説註釋(藉助書下注釋,無註釋的補充資料。字典等工具書)第二步:描述詩聯(將零散的字詞解釋連成一句通順的話)

第三步:品析字句(哪個字用的好,用的準,寫出了什麼,表現了什麼)

第四步:揣摩情感(全詩表現作者什麼思想感情)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前兩部分內容

6、串講四聯意思(藉助書下注釋)

7、賞析:師:杜甫被稱為“詩聖”。“聖”乃極至也。無人能敵。中國文化史上的孔子孟子都是聖。他們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在這首詩中,你覺得哪些詞句超乎尋常?讓你感受與眾不同?再讀:

讀出讚美之情——前三聯

讀出期盼之意——最後一聯詩人都是站在什麼角度來望的呢?

詩言志,詩中到底想表達什麼樣的情懷?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願望。點明題旨,氣勢不凡,意境深遠。表達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詩句中我們並未看出他科舉落地的失落,正是眼前的泰山給了他神奇的力量,而他給了泰山以精神的光芒。使這句成為千古名句。

“詩出於人,有子美之人,而後有子美之詩”。人們常説心中有筆下才有。透過這些詩句,你看到了怎樣的杜甫?

鬥志,渴望,志向遠大。(登了山頂不僅僅是他的志向,對人生充滿遠大志向)可見寫此詩時的杜甫正是充滿人生豪情的年輕時期。也正是想要實現遠大抱負躊躇滿志的時期。

他的遠大抱負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也有濟世蒼生的情懷。杜甫一生各種求官之道都試圖找過。他曾給當時的尚書左丞前後的韋濟寫過兩首詩以求他的援引,韋濟雖然賞識杜甫的詩才,但沒能給他以實際的幫助。此時他已在長安求功名三年,結果處處砸壁,素志難伸。他一生最大的官就是左拾遺。才一年左右。(武則天時設的,是對皇帝進行規諫並薦舉人才的。白居易也做過左拾遺) (屏幕)杜甫人生四個時期

總結全詩。

總結:今天我們再讀望嶽,不僅感受的是對泰山美景的讚揚,更是一種泰山精神的崇敬。千百年過去了,《望嶽》以及詩歌體現的精神與泰山同垂不朽。它被譽為寫泰山詩的絕唱,以後很多人寫泰山詩卻無人能敵。明代有位詩人寫到:“齊魯至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大有眼前有景道不得,早有杜詩在上頭之感。

全詩讓我們感受到的是自然美與人格美合二而一的優美境界。讓我們再讀全詩。體會作者是鬥志豪情!

板書

首聯:雄偉寬大——驚歎

頷聯:巍峨高大——讚美

頸聯:高峻幽深——喜愛、陶醉

尾聯:想像,登山決心——期盼

《望嶽》教學設計與評析4

一、教學目的

1、知識: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能力: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

3、德育: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點目標:背誦此詩。

5、目標難點:理解詩的意境。

二、教學過程

(一)查上首詩的默寫。

(二)背景和作者簡介:(略)

(三)齊讀本詩二遍。

(四)理解此詩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裏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卧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裏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峯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鋭,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着心胸,胸襟為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裏,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峯。“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結: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藴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五)背誦這首詩。

《望嶽》教學設計與評析5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作者杜甫的文學常識;正確朗讀全詩,理解詩句的含義。

2、朗讀、背誦全詩,學習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教學重點:目標1.教學難點:目標2.教學方法:朗讀、研討。課型:新授課。課時數:1課時。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望“是遠遠地看,“嶽”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現存詩1400首,這些詩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這一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展現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為唐代社會的歷史,歷來被稱為“詩史”。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別”。

3、杜甫20—35歲時曾遍遊中國的大江南北。《望嶽》這組詩就是在他24歲時寫成的。這組詩共三首,分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書上這首詩即東嶽泰山,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壯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4、教師範讀、領讀、自由讀全詩。

三、細讀品味:

1、“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裏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卧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2、“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裏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峯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3、“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鋭,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着心胸,胸襟為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裏,看到。

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峯。“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教師小結:

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藴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詩人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詩人的志向作對比,以山之雄偉反襯詩人志向之遠大,表現了一種高瞻遠矚的氣魄,體現了詩人青年時代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五、佈置作業:

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七、板書設計:

望嶽

遠望之色,連綿不絕;近望之勢,巍峨高大;細望之景,氣象萬千;極望之景,放眼四望。 ————泰山高大雄奇,作者志向高遠。

標籤: 教學 評析 望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z7dg7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