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再別康橋》優秀的教學設計(通用6篇)

《再別康橋》優秀的教學設計(通用6篇)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優秀的教學設計(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再別康橋》優秀的教學設計(通用6篇)

《再別康橋》優秀的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通過誦讀,瞭解詩中的意象

2、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3、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學習方法

以誦讀為主,反覆朗誦鑑賞詩之美。

【導學過程】

一、導入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自主學習

1、瞭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説,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語速、節奏、情感。

3、朗讀比賽,注意感情與節奏。

4、分析鑑賞——感受意象美

(1)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着詩人的感情,這種有着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3)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4)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温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5)《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形式: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建築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説,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歎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再別康橋》優秀的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

2、指導學生學會鑑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審美趣味

3、品味語言,感悟徐詩的獨特風格

二、教學重難點:

1、教會學生詩歌閲讀方法,

2、通過對意象、意境的具體分析來幫助學生解讀作品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導語(1-2分)

問學生世界名校有哪些,學生會説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徐志摩。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5分)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也可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10)

四、引導學生感受美(15-20分)

欣賞朗讀後,讓學生指出本詩的情感美、意境美、語言美

1、鑑賞情感美

詩歌抒發的感情有:愛國、思鄉、親情、友情、愛情等,讓學生總結本詩的思想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或對康橋的戀之情等

本詩的感情脈絡

讓學生把七節詩分別用兩字概括:

作別――金柳――水草(青荇)――潭水――尋夢(放歌)――沉默――-告別

讓學生感受感情的波瀾:感情從惆悵到熱烈在第五節達到高潮,在第六節陡然低落,沉浸於寂然,只能帶着無限的悵惘離去。這種感情的變化正是基於對康橋不可遏制的愛,是柔情,還是激情,還是深清,是一種熱烈的柔情。

2、意境美

教師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意象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讓學生找出本詩的意象:西天的雲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一支長篙、

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作者融入人什麼感情。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3、語言美

讓學生選出美的語言加以分析,提高鑑賞能力。

五、總結徐志摩詩歌特點:

語言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

六、背誦全詩(配樂)(8分)

七、課後作業

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2、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再別康橋》優秀的教學設計3

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分析:

1.教材特點分析:

《再別康橋》是一首現代新詩,它不同於學生接觸、學習最多的古典詩歌,在字數、句數、聲韻、節奏等形式上,用詞和語言表達上,抒情方式上等方面有較大不同,同時現代新詩對古典詩歌也有繼承性,他們有着某些一脈相承的聯繫。

《再別康橋》中,詩人描寫了康橋柔美的風光,運用想象和聯想和暗喻等的修辭手法,把康橋的景物描寫的妖嬈有情,表達了對康橋的依依不捨、感恩、懷念之情。學生要領會詩人描寫的畫面的意境,深刻體會作者對康橋的情誼。

2.學生情況分析:

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在課文中學習的詩歌並不多,且大部分是古典詩歌,對於現代詩歌的特點體會不深,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抓住意象,深入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境,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高一學生對新鮮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因此在教學中設置整體一貫的有價值的問題,對於調動學生積極性,理解現代新詩《再別康橋》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感受康橋柔美的風光,領會作者對康橋的熱愛、懷念、惜別之情,品讀詩人個性特徵。

2.學會運用聯想和想象,分析詩歌意象。

教學重點:

感受康橋柔美的風光,領會作者對康橋的感恩、懷念之情。

教學難點:

運用聯想和想象,分析詩歌意象。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渲染,小組探討,反覆朗讀涵詠

導入:

同學們,有一個詩人曾經説過,“我不敢説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脱凡胎。我敢説的只是——就我個人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同學們能夠猜出這個人是誰嗎?對,這個人就是徐志摩。今天我們通過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欣賞一下徐志摩眼中的母校康橋。

請學生介紹作者

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1897年1月15日生於浙江海寧,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教師補充:

我們看,徐志摩一生短暫,但是他在這短短的十多年的文學創作中,給現代文壇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在現代文壇上始終是一顆皎皎明星。他的婚姻愛情故事也非常動人,三個女性與他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為人們説道,甚至還被拍成電視劇《人間的四月天》,同學們有興趣的可以上網搜索一下徐志摩的相關信息和詩歌作品,或者通過購買紙質書籍放在案頭時時欣賞,瞭解一下這位傳奇的詩人。

解析題目:為什麼作者説是“再別”?

徐志摩三次旅行歐洲,在劍橋大學學習兩年,也就是詩歌中的康橋,他在劍橋大學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教育,受到西方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等流派的影響,結識了許多有名的文學家,遇到了自己的愛情,在這裏他的詩情得到觸發,進入詩歌創作的暴發期,這是他一生的轉折點。康橋成為徐志摩一生不可磨滅的記憶。

在1922年離英前夕,寫有長詩《康橋再會吧》。1925年途經英國,沒有留下告別康橋的詩篇。1928年7月,徐志摩故地重遊,在歸國的海上,面對浩瀚的大海,詩人寫下了這首傳世的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初次朗讀,注重朗讀技巧

我們現在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大家聽聽他的朗讀並作出評價。

朗讀技巧:重音,快慢,聲調高低,歡快或低沉

金柳(重讀)新娘、豔影(歡快愉悦)盪漾(徘徊縈繞延長讀)招搖(延長)柔波(輕柔)不是清泉,是天上虹(適當讀快一些)彩虹似的夢(夢幻空靈的感覺)

第一、七節讀輕緩調,第五節適當高昂,第六節低沉

這首詩第二、三、四每節中,兩句四行,一三行是一句的前半部分,二四行是後續部分,一三行是主語部分,是一些具有寧靜柔美特性的事物,二四行是謂語部分,是對寧靜柔美性質的事物的進一步、具體的描繪,因此一三行重讀,二四行輕讀,使柔者更柔,形成一揚一抑的詠歎效果。

現在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讀一遍吧!

再次朗讀,劃分詩歌層次

同學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思考一下,這首詩可以分為幾個層次,由哪幾節構成,試着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層意。

本詩四行一節,一共由七節構成,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層:告別康橋(1節)

第二層:康橋風光(2-4節)

第三層:康橋尋夢(5-6節)

第四層:再別康橋(7節)

三次朗讀,研讀揣摩康橋風光景緻

下面我們來重點分析一下徐志摩為我們呈現的康橋風光,思考作者主要描寫了哪些實實在在的景物,運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層——康橋風光(2-4節):

主要意象

河畔的金柳(色彩)-----新娘(暗喻)-------無情變有情,富有女性的温柔、羞澀、美麗

波光裏的豔影(擬人)---------心頭盪漾------康和美景在作者的心頭縈繞、搖盪不去,美!

軟泥上的青荇(色彩)------油油招搖甘心(擬人)------水草濃綠生機,富有情趣,向人招手?

榆陰下的潭水---------------天上虹(暗喻、移情)--------究竟是不是天上虹?為什麼這麼寫?

移情解釋:作者主觀感情投射到客觀物象上,併發生了移位。“天上虹”是美好的意象,象徵着作者的夢想、追求、愛情等美好的回憶,作者認為這榆陰下的潭水承載着自己的夢想、追求、愛情等美好回憶,這潭水就在作者的強烈的感情的催化下,移位成了“天上虹”。例如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辭》有“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作者看到漫天飛舞的楊花,引發離別的`傷感之情,眼前的楊花在詩人離愁的強烈傷感情緒下,移位成離人的眼淚。

我們現在看一下,這些景物怎麼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作者運用了暗喻、擬人、移情、想象、聯想等手法,描繪出筆下的這些景物,富有生機活力,充滿了人性美,尤其是女性的温柔嫵媚的美,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熱愛和對舊日夢想的懷念。

分析討論詩歌的關鍵點

1.作者在第一節連用三次“輕輕的”,有沒有累贅重複之嫌?

三次“輕輕的”是作者對自己離別時動作姿態的描寫。作者面對康橋,“輕輕的走”“輕輕的招手”,做出了這樣優雅瀟灑的姿態,實在是一種離別的樂觀的情緒表達。

這體現了一種什麼樣的是詩人形象呢?

樂觀,飄逸,灑脱,優雅的紳士形象。

2.為什麼“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作者在離別康橋的那天,沿河划船而上,直至夜幕掩映,夏蟲也都陷於沉默,康橋的周遭環境是那麼安靜肅穆,而作者在康橋景色的描繪中,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不時陷入對過去學習、創作、愛情等生活的美好回憶,徐志摩對康橋的懷念是靜悄悄的進行着的,是屬於個人的獨家回憶的,是不可以用歌聲表達出來的,是作者灑脱、優雅的性格的寫照。

課堂總結及佈置作業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在徐志摩的指引下,對康橋進行了一番遊覽,感受到了康橋的美景和詩人對康橋的熱愛和深深的懷念,還從詩歌中感受到了詩人灑脱、優雅的性格特徵和詩人的人生理想。那麼老師希望你們課下,認真回憶自己曾經學習生活過的校園或者反觀我們現在的校園生活,找到自己情感的觸發點,寫成一篇小詩。

下課。

板書設計

第一層:告別康橋(1節)

第二層:康橋風光(2-4節)

第三層:康橋尋夢(5-6節)

第四層:再別康橋(7節)

《再別康橋》優秀的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能鑑賞“新月派”詩歌的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

2、能瞭解徐志摩的生平簡介,整體把握其詩歌特點。

教學設計:

1、學情:現代詩歌較之於當代詩歌,思想內容比較容易把握。因為《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誦,所以課堂上應少作分析,多多朗誦,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變化流程。

2、教材: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説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説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寫景抒情的特點,採用第二種説法。

3、教法:誦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928年夏天。倫敦。一個三十開外、身材頎長、面容清秀的年輕人在康河邊長久的躑躅。他看不倦河畔水色,聽不厭近村晚鐘。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橋,還有那上游的拜倫潭,潭邊的果樹園……一切是那麼熟悉,而如今卻又不得不向它們告別。

這位風度瀟灑、相貌英俊而又略帶倦容的人是誰?他為什麼要到這裏?

他就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一個風流倜儻、灑脱不羈、放浪形骸的短命詩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卻又是痛苦的,這個我並不多説,有興趣的自己動手去查閲資料,我要説的是詩人的“康橋情結”: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談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1928年夏天,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國途中的輪船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可以説,“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他名作:《偶然》、《沙揚娜拉》等。

胡適説:“他的人生觀裏……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由愛、自由、美三朵鮮花所編制的詩的世界——

二、整體感知

1、題目:題目中的“再”,交代了這是詩人第二次離開,第一次的離開,作者寫就《康橋,再會吧》,如今情難自控,再次揮筆成詩,可見作者對康橋的依戀。此外,告別的對象不是人,而是物,是優美寧靜的康橋風光。就從這點上説,這首詩較之於一般的離別詩,就顯得新穎而又含蓄。

2、朗讀。要求入情入境地誦讀這首詩。

①正音,正字。青荇榆陰漫溯斑斕笙蕭

②教師範讀。

③學生自由朗讀。

④交流誦讀感受。(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着-激動-沉默-平靜)

三、討論:

1、胡適所説的詩人的“愛、自由、美”的人生觀可以在詩中那些地方可以找到?

提示:①無限眷念,難捨難分——真愛無聲

(開頭的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的寧靜與優美已經深深印刻在詩人的內心深處,以致於詩人在即將告別之際,也不忍打破康橋寧靜之美,這種細膩而真實的惜愛之情緣自詩人對康橋對美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熱愛,也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結尾處的三個“悄悄”,比起“輕輕”,略顯沉重,但是,通過詩歌主體部分感情變化可知,詩人在壯懷激烈準備高歌一曲的時候,讀懂了“悄悄是別離的笙蕭”這一清淡雅緻的離別主題,因此以沉默的姿態悄悄告別,可以説,感情上更是加深對康橋的尊重和熱愛。可謂真愛無聲。)

學生也可以從選擇美好的自然物象(比如“做一條水草”表明永不分離等)來表現熱愛自然這一角度作答。

②尋夢放歌,瀟灑揮手——自由無邊

(儒雅的文人也當是性情中人,尋夢就是尋找自由,尋找愛情。當唱欲唱,卻又不唱,看似矛盾,好象感情受到了壓制,實際上卻體現了詩人還給靜謐的康河風光以自由而獲取自己心靈上的更大自由。從開頭的招手到結尾的揮一揮衣袖,感情由眷念到灑脱,境界頓出。)

學生也可以從“做一條水草“等語句分析詩人對待“物”的民主、平等態度。

③如夢如幻,如畫如歌——大美無形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着陶淵明的動人幻想。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可以説,這是詩人現實中的桃花源。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優美的意象,描繪出一幅靜美悠閒的西方油畫。加上整齊的詩行,鮮明的節奏,平平仄仄起來,聲調舒緩有致,參差錯落,就像一支動聽的小提琴樂曲。那旋律真是太悦耳、太讓人陶醉了!每節的換韻,又使得我們聽出了旋律的流動之美。首尾的呼應,又使得樂章的迴環嚴密。而這一切的造化了無痕跡,得益於詩人那顆敏感纖細的心,到這裏我們可以悟出:康橋是美麗的,康河的河畔是美麗的,而最美麗的當時詩人那顆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心了!)

學生可以從意象上進行分析,可以抓住色彩進行想象。不贅言。

2、進一步通過誦讀感受“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建築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形式)

音樂美: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語言)

繪畫美: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意境)

四、課堂練習

怎麼理解詩題中的“偶然”?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參考資料:

寫於1926年5月,初載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署名志摩。這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合寫劇本《卞昆岡》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詞。

能把“偶然”這樣一個極為抽象的時間副詞,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徵性的結構,充滿情趣哲理,不但珠潤玉圓,朗朗上口而且餘味無窮,意溢於言外——徐志摩的這首《偶然》小詩,對我來説,用上“情有獨鍾”之語而不為過。

詩史上,一部洋洋灑灑上千行長詩可以隨似水流年埋沒於無情的歷史沉積中,而某些玲瓏之短詩,卻能夠經歷史年代之久而獨放異彩。這首兩段十行的小詩,在現代詩歌長廊中,應堪稱別備一格之作。

這首《偶然》小詩,在徐志摩詩美追求的歷程中,還具有一些獨特的“轉折”性意義。按徐志摩的學生,著名詩人卡之琳的説法:“這首詩在作者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編《徐志摩詩集》第94頁)新月詩人陳夢家也認為:“《偶然》以及《丁當-清新》等幾首詩,劃開了他前後兩期的鴻溝,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氣,用整齊柔麗清爽的詩句,來寫那微妙的靈魂的祕密。”(《紀念徐志摩》)。的確,此詩在格律上是頗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與匠意的。全詩兩節,上下節格律對稱。每一節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個音步組成。如:“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殼,”每節的第三、第四句則都是兩音步構成,如:“你不必訝異,”“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處理上顯然嚴謹中不乏灑脱,較長的音步與較短的音步相間,讀起來紆徐從容、委婉頓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這裏尤需着重指出的是這首詩歌內部充滿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覺的諸種“張力”結構,這種“張力”結構在“肌質”與“構架”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意向”與“意向”之間諸方面都存在着。獨特的“張力”結構應當説是此詩富於藝術魅力的一個奧祕。

所謂“張力”,是英美新批評所主張和實踐的一個批評術語。通俗點説,可看作是在整體詩歌的有機體中卻包含着共存着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馳的辨證關係。一首詩歌,總體上必須是有機的,具各整體性的,但內部卻允許並且應該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張力。充滿“張力”的詩歌,才能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無窮。因為只有這樣的詩歌才不是靜止的,而是“寓動於靜”的。打個比方,滿張的弓雖是靜止不動的,但卻藴滿飽含着隨時可以爆發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詩説,首先,詩題與文本之間就藴蓄着一定的張力。“偶然”是一個完全抽象化的時間副詞,在這個標題下寫什麼內容,應當説是自由隨意的,而作者在這抽象的標題下,寫的是兩件比較實在的事情,一是天空裏的雲偶爾投影在水裏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徵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們用“我和你”,“相遇”之類的作標題,雖然未嘗不可,但詩味當是相去甚遠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類誰都能從詩歌中概括出來的相當實際的詞作標題,這抽象和具象之間的張力,自然就蕩然無存了。

再次,詩歌文本內部的張力結構則更多。“你/我”就是一對“二項對立”,或是“偶爾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過的匆匆過客;“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對立”式的情感態度,及語義上的“矛盾修辭法”而呈現出充足的“張力”。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詩,則我以為把它推崇為“新批評”所稱許的最適合於“張力”分析的經典詩句也不為過。“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會着放出光芒,但卻擦肩而過,各奔自己的方向。兩個完全相異、背道而馳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統一、包孕在同一個句子裏,歸結在同樣的字眼——“方向”上。

作為給讀者以強烈的“浪漫主義詩人”印象的徐志摩,這首詩歌的象徵性——既有總體象徵,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徵——也許格外值得注意。這首詩歌的總體象徵是與前面我們所分析的“詩題”與“文本”間的張力結構相一致的。在“偶然”這樣一個可以化生眾多具象的標題下,“雲——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係構成,都可以因為讀者個人情感閲歷的差異及體驗強度的深淺而進行不同的理解或組構。這正是“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易·繫辭》)的“象徵”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個別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際挫折,或情感陰差陽錯,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無奈苦笑,悵然若失……人生,必然會有這樣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

五、作業

1、隨筆,下週一交。題目自擬,字數不少於800字。

2、背誦《再別康橋》

3、預習:如何分析《死水》中的“三美”?

《再別康橋》優秀的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二、過程與方法

學會朗讀詩歌,展開想象,品味語言,把握詩歌的情感意藴。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知詩歌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感受作品藴涵的真情實感,達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學重點:

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本詩瀟灑飄逸的風格源於詩人的浪漫情懷、獨特性格。

教學方法:

1、美讀法

2、討論法

3、賞析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同學們,別離給我們的感覺是怎麼樣的?是一種痛苦的感覺。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別離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詩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讀於英國康橋大學(劍橋大學)。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回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與聞一多、胡適、梁實秋等人發起組織成立“新月社”,為新月社的代表詩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飛往北平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他一生中留下四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

這首詩寫於1928年11月6日徐志摩第三次來到英國的歸途中,作者來到英國重遊康橋,康橋是英國劍橋大學所在地,也是英國文化學術的孕育地,作者曾在這裏學習,這段求學生涯成為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康橋秀麗的風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藴給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回憶。由於事先沒有和英國朋友聯繫好,作者就一個人漫步在七八年前曾生活過的地方,感受那美好回憶,在回國途中突顯靈感,寫了這首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離別詩《再別康橋》。

三、朗讀詩歌,體會作者的感情

1、欣賞配樂詩朗誦或老師親自示範朗讀。

2、在朗讀過程中講解生字詞

明字音:青荇(xìng)長篙(gāo)漫溯(sù)

辨字形:寂寥惆悵盪漾斑斕笙簫

四、賞析詩歌,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

1、同學們思考一下這是一首別離詩,作者為抒發情感,在詩中都描寫了哪些意象?

明確:雲彩、金柳、青荇、清潭。

2、我們找到了這些意象,下面我們來體會這些意象表達了作者怎麼樣的感情。

(1)詩的第二節中意象是金柳,作者是怎麼樣比喻的?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這樣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詩歌的第二節把金柳比做新娘,形似神肖,別緻新巧。“金柳”是夕陽照射下的柳樹,它鍍上了一層金閃閃的顏色,隨風搖擺,婀娜多姿,美豔的好像“新娘”。形象逼真的寫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態,又傳達出詩人無限的歡喜和眷戀之情。“豔影”在詩人“心頭”“盪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誰捨得離開美麗的新娘呢,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第三節,描繪了一個意象“青荇”。青荇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為什麼徐志摩願意做一條水草?

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人們感覺到它的生命力旺盛;“招搖”一詞寫出了水草隨波起伏的輕盈之態。青荇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並向詩人打招呼,歡迎詩人,“甘心”兩字,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願意永遠留在康河。

(3)第四五節寫了“清潭”,同學們來思考一下作者是怎麼要展開描寫的?

這兩節詩圍繞“清潭”展開行文,這裏的潭指的是拜倫潭,相傳拜倫曾在這裏遊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多麼富有詩情畫意。浮藻間好像沉澱着彩虹似的夢,融情入景,將人帶入了夢一般的意境中。先實後虛,借潭寫夢,融情於夢,借夢發感,在第五節中將作者迷戀康橋的美景推向高潮。作者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別康橋。

(4)詩歌的首尾都描繪到“雲彩”這一意象,請同學們思考這樣描寫重複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明確:不重複。開頭處顯得飄逸高潔,依依不捨。結尾是感到落寞、無奈離別。“雲彩”這一意象以靜襯動,很巧妙的寫出了蛇人難言的複雜心理。雲彩本是不能帶走的,詩人卻用誇張的手法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開頭的“輕輕的”和結尾的“悄悄的”表露了詩人對康橋美景的眷戀之情,以及對離開康橋時的失落感。

五、思考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首詩運用了優美抒情的語言,描述了自己回到母校康橋,在康橋的所見、所思、所感,表達了自己對母校的眷戀和那如煙似波的別離情緒。

六、感受詩歌的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繪畫美:全詩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了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

2、音樂美:本詩很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本詩音節和諧,節奏感強。音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本詩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都是整齊劃一,給人美感。

七、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詩歌《再別康橋》,在詩人筆下,康橋是有靈魂的,或者是有靈性的,作者通過描繪一些意象,抒發了作者對康橋美景的無比眷戀之情。

八、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以詩歌的形式,就自己的親身體驗,講述一次告別的經歷。

《再別康橋》優秀的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一、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詩歌生動形象的語言。

三、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生動形象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瞭解學生重回母校的情況,結合學生再次離開母校時的感受導入新課。(去年的這個季節,大家離開了伴隨你六年的母校,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來到了附中,(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裏,大家有沒有從她的大門前經過或者利用假日重回母校去看看?)當你再次離開她時,你的感受是怎樣的?請用一個詞語來描述。生交流感受…...師引入:詩人徐志摩在告別自己的大學母校康橋時,他的感情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詩歌《再別康橋》,來了解他的內心,體會他的感情。)(板題)

二、解題,瞭解作者及作品寫作背景。

(誰能解釋一下題目的含義?讀註釋1,瞭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從註釋中的哪句話裏可以感受到詩人對康橋的深情?)

1、學生思考,交流自己的理解;

2、老師點撥,總結:

再一次告別康橋或又一首告別康橋的詩。

兩次重返母校。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生自讀詩歌,畫出重點詞語。

2、聯繫註釋、運用工具書,小組交流,掌握其讀音和含義。

3、個別質疑,老師點撥,強調:

浮藻沉澱?長篙?漫溯斑斕笙簫

4、再讀詩歌:

1)自由讀;

2)個別讀,其他同學點評,強調;

3)齊讀。

四、理解體會,朗誦詩歌。

1、你從中讀出了作者對康橋怎樣的感情?

2、你認為應該怎樣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請任選一節,從語速、語氣、語調、重音、停頓五個方面設計朗讀腳本,並進行朗誦。

1)學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老師點撥:依戀(眷戀)之情。

2)老師示範設計一節朗讀腳本,並進行範讀。

3)學生交流自己的設計,並進行朗誦,其他同學點評補充,再讀本節詩。

4)老師示範朗誦,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詩中景物,感受詩人的感情。

五、品味語言,賞析詩歌。

1、老師任選詞句進行賞析示範;

2、學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賞析;

3、個別質疑,師生共同探究解惑。

六、小組競賽,協作背誦。

七、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請大家發揮自己的寫作才能,創造性的寫一首小詩,來抒發你對母校的深情。

1、學生動筆寫作;

2、小組代表交流,師生共同點評。

八、總結本課,學有收穫。

1、學生交流;

2、老師補充,並以一首小詩結束本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yz2p4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