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設計與反思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設計與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設計與反思1

教學設計

教學反思 <<用字母表示數>>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教材p52~53例1、例2及練習十二第1、3、7、8題。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和作用。

過程與方法:

能正確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簡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索現實生活數量關係的過程中,體驗用字母表示數的簡明性。

學習重點: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和作用。

學習難點: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簡寫。

學習方法:觀察、比較、思考、交流 學習準備:多媒體。

學習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導入:你今年幾歲了?再過兩年呢?再過三年、四年、n年呢?學生回答自己的年齡,根據教師的問題回答:過幾年就用年齡十幾,n年就加n。

2.質疑:這裏的n表示的是什麼?(一個數)

3.揭題:今天咱們就來研究用字母表示數。(板書課題:用字母表示數)

二、互動新授

(一)教學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

1.出示教材第52頁例1。引導:圖中小紅和爸爸也在探討年齡的問題,從中你瞭解了哪些信息? 學生可能回答:

小紅1歲時爸爸31歲;爸爸比小紅大30歲。

2.讓學生嘗試用算式表示爸爸的年齡。 出示教材第52頁的表格,引導學生列式表示爸爸的年齡,並集體完成表格。

3.質疑:這些式子,每個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齡。你能用一個式子簡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齡嗎?

通過表格,學生能很快列出式子:小紅的年齡+30=爸爸的年齡

追問:“小紅的年齡”寫起來有些麻煩,誰能想個辦法讓我們的書寫更簡便? 小組交流討論,有些學生可能會想到用“小紅”“紅”代替小紅的年齡,也有些學生可能會想到用一個字母或一個符號來代替。

4.重點引導學生用字母來代替。 引導學生説一説你是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 學生可能用n+ 30表示,n表示小紅的年齡,n+30就表示爸爸的年齡;也有可能用a+30,

用a代表小紅的年齡,因為爸爸比小紅大30歲,所以用a+30就是爸爸的年齡。(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代數式)

思考:大家都用一個含有字母的式子代替上面所有的算式,既簡潔又方便。這些式子中的字母n、a??都表示什麼?(都表示小紅的年齡。)(板書:小紅的年齡)追問:是不是隻能用這些字母表示?還能用其他字母表示嗎? 引導學生理解:可以用任意字母來表示小紅的年齡。質疑:這些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數呢?能表示200嗎?先讓學生討論,然後彙報:這裏的字母能表示從1開始的自然數,但是不能表示太大的數,不能表示200,因為人不可能活到200歲。 引導學生小結:用字母表示數時,在特定的情況下,字母表示的數是有一定取值範圍的,比如表示年齡時。

5.質疑: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都表示什麼呢? (表示爸爸的年齡,也表示小紅比爸爸小30歲。) 歸納: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表示數,還可以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多媒體出示)

6.提問:如果用a表示小紅的年齡,當a=11時,爸爸的年齡是多少? 學生自主計算,彙報:a+30=11+30=41(歲) 當a=12時呢?學生彙報:a+30=12+30=42(歲)

(二)教學教材第53頁例2。

1.引導:同學們想不想知道月球上到底有什麼祕密呢?讓我們一起來瞧瞧。(出示教材第53頁例2):觀察情境圖,説一説你知道哪些數學信息。學生彙報:在月球上,人能舉起物體的質量是地球上的6倍;在地球上我只能舉起l5kg。

你們知道為什麼人在月球上能舉起的物體的質量是地球上的6倍嗎? 拓展:是月亮的質量小的原因,月球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2.探索:在地球上能舉起l千克的物體,那麼在月球上能舉起多少千克?在地球上能舉

起2千克的物體、3千克的物體,在月球上能舉起多少千克呢? 出示:教材第53頁的表格。通過剛才的列式,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入在月球上能舉起的質量嗎? 學生自主思考,集體交流。

引導學生把人在地球上能舉起的質量用字母表示(以用x 表示為例):人在月球上能舉起的質量就是x ×6千克。

3.簡寫乘號。

直接教學:x ×6,我們可以寫成6x ,中間的乘號省略不用寫。在省略乘號時,一般要把數字寫在字母的前面。

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數? 引導學生小結:人能舉起的質量是有限的,因此字母表示的數也是有一定範圍的,不能過大。4.(出示教材第53頁情境圖)圖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舉起的質量是多少?

三、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53頁“做一做”。先讓學生説一説長方形紙條的面積公式:長×寬。引導:此題的寬是3cm,怎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長方形紙條的面積? 放手讓學生自主完成,列式彙報:3x 。教師提示乘號簡寫的注意事項。

2.完成教材第55頁“練習十二”第1題。 先讓學生回憶釐米、千克用什麼字母表示(釐米:cm;千克:kg),再自主完成。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知識?有哪些收穫? 引導總結:1.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用字母表示數,還可以表示一個結果以及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在特殊情況下,字母的取值是有一定範圍的。

2.在省略乘號時,一般要把數字寫在字母前面。作業:教材第55頁練習十二第3、7、8題。 板書設計: 用字母表示數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教學反思 《用字母表示數》是學習代數知識的重要內容,是小學生們由具體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數,在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對我們四年級孩子來説,本課內容較為抽象與枯燥,教學有一定難度。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應以建構主義為理論依據構建信息環境下“主體參與”教學模式,立足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採用多樣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並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抽象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講完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實現情景創設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本課開始,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兒歌入手,一隻青蛙一站嘴,兩隻眼睛四條腿??讓學生從兒歌中捕捉信息,再進行編兒歌的過程,充分調動積極性的同時也自然引出了新的問題,如果有很多隻青蛙該怎麼表示。學生在編兒歌的同時也在經歷着尋找規律的過程,從而自然總結出相應的數量關係,再把數量關係從用文字描述上升到用字母表示,體會用字母表示的優越性。在這一環節中,原本比較枯燥的教學內容因為這樣的情境創設變得十分生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被調動。更重要的是,在編寫兒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複雜,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在玩遊戲的同時,學到了許多數學知識。讓教學情境直接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服務。

2.練習設計的層次性

課堂練習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重複接觸或重複反應,課堂練習能及時反饋不同層次學生所掌握知識的情況,能反映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又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鞏固、發展、深化知識的作用,同時又起到一種激勵效應,通過課堂練習使三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獲,有所悟,並體驗到成功和快樂。在上完編兒歌這一環節之後,沒有急着出示更高層次的問題,而是設置了擺三角形小棒這一環節,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基本練習中鞏固新知,教師更可以叢

中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促使知識的內化,以達到第一層次教學目標的落實。接下來的環節:“魔術盒”問題,就將顯形的規律變化隱藏起來,要求學生要完全通過原始數據和結果中去尋找過濾,思維要求更高的同時也考察了學生對於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第三層次則是通過一些綜合練習,對新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3.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對於相同字母相乘,用“平方”表示,強調不夠,教學時,只具體針對了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2)數字寫在字母前面,1可以省略,在做練習時強調的,教學時忽視了這一點。

教學設計與反思2

通過學習研究新進展與有效教學實踐的在線學習,我認識並學到了:1、專家知識在數量和組織方式、知識形態、提取速度等方面,具有自身的優越的特點,綜合考慮了學生對學習心理,從心理學上,更準確的把握了學生的學習心理。2、遷移研究的新進展及遷移與學生學習的關係,讓學生能更好、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來教學。3、通過對學生對事物的瞭解和興趣,讓我們更加清楚的認識學生的努力,及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引導他們接受新知識、新事物。

通過參加培訓,以網絡為載體,打破地域侷限,與全國的同行、專家、教授進行研討和交流,深深的意識到,我的有些教學方法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等有些地方,還需要進一步的改善和提高。像大城市具有良好的教育資源,他們可以用VDR或者帶學生出遊,感受大自然和數學的聯繫,讓學生親身經歷一些事情,更貼切生活的教學。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平移與旋轉的學習。

首先是介紹了圖形的運動,通過介紹圖形的運動,來引出運動的幾個方面,一個是圖形沒有發生改變;一個是圖形發生了改變。從而進一步引出了圖形的平移與旋轉,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能逐步的打開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更容易的接受新的知識。

我想這就是一個新思維,新教學方法,從心理上,抓住學生的興趣,逐步引導,來達到一種傳輸知識和開發興趣的過程。

教學設計與反思3

通過一段時間來緊張而又忙碌的國培學習,我深深地感覺到作為一位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緊跟教學發展的趨勢和要求。才能培養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為此,我對自己幾年來的生物教學進行認真的反思。

一、目前我的教學現狀:

(一)學情分析:

【總體情況】:學生多數來自農村,學習基礎較差,比較聽話。動手創新能力不足,兩極分化嚴重。具體表現: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夠,學習興趣不足。

2、實驗探究中,學生玩心很高,科學探究精神不夠。

3、合作學習中,學生合作交流能力較差,個別學生根本不參與。

4、學生上覆習課不會總結知識。

(二)教師現狀:

【不足】:所教班級較多,任務重,無充分精力備課。教學存在問題:

1、由於課時緊,教學中對於學生放手不夠,教學中説的太多。

2、對於學生探究實驗指導不夠充分,導致實驗效果不夠好。

3、由於學生太多,對於學生關注度不夠,無法全面瞭解每個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4、由於複習方法不當,學生對於複習課興趣不高,複習效果不理想。

5、教學中對學生的課堂評價不夠,缺少及時評價和鼓勵性評價。

二、教學改目標:

1、加強個人教學基本功,提升個人的教學素質。

2、加強實驗探究教學的研究,提高實驗探究的有效性。

3、加強學生合作學習的指導,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加強複習方法的指導,提高複習效率。

三、教學改進措施:根據本人的不足應加強三個方面:

(一)個人基本功方面。

1、加強理論學習。多研讀與教學有關的書籍,迅速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思想。取他人之長,去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能與時俱進。

2、規範教態語言,加強板書能力。課堂上儘量避免一些無意識的動作和口語。板書要認真規範,不能隨心所欲。用一名優秀的教師的標準要求自己。

3、多反思,及時總結。在教學後要及時總結反思教學中的問題及可取之處,並及時記錄下來。

教學設計與反思4

在課堂教學上,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此課中我設計了兩處需要小組合作學習:首先是在品味雨中美景的1、2自然段,要求學生在書中圈畫優美的詞語和句子,並與小組學生討論美在哪裏?學生品讀,交流、想象、感悟,在合作學習中充分,快樂的學習,有效的完成了學習任務。文中,賣蘋果姑娘的心理變化是課文的難點。為此,我設計了另一處的小組合作學習:(1)、姑娘看到打翻的蘋果,心裏————。(2)姑娘看到孩子們七手八腳撿蘋果,心裏————。(3)蘋果回到貨車上,姑娘心裏————。學生填上合適的詞語。並用書中的語句去體會。在學生們的討論聲中,既體會了行人們的助人為樂的美好心靈,又有效的突破了難點。學生在討論時都感到有章可循,有東西要挖掘。學習興趣盎然。

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概括課文內容的能力。例如,課剛開始,我讓同學們初讀課文,試着填空:(1)雨中,————和————幫助——————。(2)雨中,因為————,————和————幫助————結果——————。學生的概括能力得到訓練,逐漸提高。再例如:在課文分析中,我要求學生用“首先----然後-----最後”將故事簡單複述一遍。學生自然的就將故事的過程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介紹了出來。

馬忱

教學設計與反思5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課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現方法,體會課文借白楊的特點,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

2、能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課文所要表達深刻含義,學習邊疆建設者無私奉獻的精神。

3、認識本課6個生字,摘錄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背誦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體會邊疆建設者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最後一段:

爸爸看見幾棵小白楊迎着風沙成長起來,嘴角浮起微笑,實際上是為建設邊疆後繼有人而感到欣慰。

【課前準備】

白楊、戈壁灘的圖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

1、今天,我們來學習當代作家袁鷹的文章《白楊》。

板書課題:

白楊2、看插圖,認識白楊樹。

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1、藉助字典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通讀課文:

⑴聯繫課文中語句,想想大戈壁是什麼樣子的。

⑵把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話劃下來,想想這些話的意思。

3、檢查自學情況:

指名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標點自然段。

注意:

讀準字音,記清字形,結合課文理解詞義。

字音易錯的:清晰。

字形易錯的:新疆。“疆”字不要丟“土”,與“僵”區別。

三、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1、默讀課文,説説大戈壁是什麼樣子的?

荒涼、寸草不生、貧瘠……

2、讀一讀你剛才所劃的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話,想想其中的含義:

⑴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説説從字面上體會到白楊的生長環境十分的惡劣,感受到白楊十分的堅強就可以了。

⑵朗讀:

大戈壁這麼荒涼,環境這麼惡劣,白楊卻長得那麼高大挺秀,像衞士一樣守衞着鐵路。讀到這裏,你覺得白楊怎樣?應該用怎樣的語氣朗讀爸爸説的話?

(讚美、驕傲的語氣。)

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爸爸的話。

四、再次朗讀,深入體會

找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一、談話引入新課

爸爸僅僅是在讚揚白楊嗎?他的話中似乎還有更深的含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研究吧。

二、品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輕輕閉上眼睛聽錄音,看看在腦海中浮現了什麼樣的畫面。

板書並理解:

高大挺秀2、為什麼會感受到白楊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涼,寸草不生,而白楊在那裏是如此的挺拔,在滿眼沒有綠意的戈壁上,白楊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楊,有什麼感受?引讀第一段。

(體會“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當哥哥和妹妹在議論白楊時,什麼問題使爸爸變得嚴肅起來(默讀4~13節)?

三、理解研讀,深悟課文

1、找到爸爸説的話,弄清有幾句,並想想這幾句概括了白楊的什麼特點,請一名學生朗讀並一同歸納,板書:

枝幹挺直

白楊哪兒需要……就在哪兒生長

堅強2、默讀:

把表現白楊生命力強的詞語勾劃出來,理解這三句話怎麼表現白楊生命力頑強的。

3、有感情地朗讀,注意體會重點詞語的感情。

4、體會句羣關係,重點讀第三句。

5、換人稱讀:

用爸爸的話來讚美白楊。把“它”換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把16和14節對比着默讀,爸爸要表達什麼呢?他和白楊之間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呢?

服從需要、紮根邊疆、無私奉獻。

7、默讀最後一段話,想想爸爸為什麼開始沉默,後來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實現嗎?為什麼?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楊一樣適應那裏的艱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楊一樣很頑強地生活下去。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響教育下,一定能夠像白楊那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

四、縱覽全文,體會中心

1、我們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楊的品質,那麼現在你體會到了什麼呢?

⑴爸爸不只是介紹白楊,讚美白楊,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願,就是像白楊那樣,服從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作無私的奉獻。

⑵爸爸的心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們一樣為邊疆出力,一樣建設邊疆。

⑶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楊一樣頑強,不怕困難。

⑷……

2、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重點句子。

五、拓展練習

1、摘錄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讀閲讀鏈接《帳篷》。

3、用上“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寫幾句話,誇誇像課文中的爸爸一樣的祖國建設者或保衞者。

教學設計與反思6

要求:

1. 針對一堂課堂教學內容完成(2學時教案)。

2. 必須是原創,抄襲將被判定為“不合格”。

3. 內容和格式必須與教學設計與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4. 建議:在完整學習視頻課程後,將所學內容在教學中實踐,並在教學設計與反思版塊中體現你的實踐效果。

注意事項:

1. 將教學設計與反思模版表格從網頁上覆制到word中,在word中進行填寫,注意要刪除內容説明(藍色部分)。再上載到網上,為了方便輔導老師批閲大家的作業,請大家將內容全部粘到頁面上,不要以單一附件形式上載。

教學設計與反思7

對於八年級的學生而言,深刻理解父親對作者深沉的父愛比較難,但是如果從散文中的細節描寫展開,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對於他們的理解就相對比較簡單。背影是父愛的凝聚,課文第六段是作者印象最深的兩次背影的集中描寫,所以第六段是文章的重點。

這節課教學步驟一共設計了六個環節,第一步導入;第二步讀背影;第三步品父愛,這個環節分為“言行中看父愛”、“感動中談父愛”、“細節中悟父愛”,其中“細節中悟父愛”是重點,也是難點;第四步是寫真情;第五步是導學案檢測,對作者簡介和重點字詞進行檢測;第六步是作業佈置。

教師語言方面,語言不精練。教學步驟中各個環節的過渡語、教師評價語不夠精彩,沒有真正體現出教師素質。

課前,讓學生結合導學案對課文進行預習。根據課堂整體情況來看,學生的預習情況比較好。課堂上,學生髮言比較活躍,基本上做到了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時候,發現兩個沒有積極參與的同學,就及時讓他們參與進去。

教學設計與反思8

一、教材分析

《故鄉》是9年級一篇小説。本單元共有四篇文章,各篇小説都能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所處時代的社會生活。人物形象不但個性鮮明,而且都會給今天的中學生,特別給初三的學生以某種人生的啟迪。同時這四篇文章也是小説中具有鮮明特色的作品。是培養學生鑑賞文學作品能力的上乘之作。而魯迅的《故鄉》更具有代表性。

在初一、二我們就已經學過小説這一種文體了,學生們對於小説的相關知識也有一定的瞭解和積累了。如小説的三要素中對人物、情節,環境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和掌握。對於這篇文章的學習不僅是對這些知識的回顧,同時也是一次對所學知識的提高!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學習運用對比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②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 ③培養學生閲讀、欣賞小説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 藉助工具書及課文註釋,收集文章的背景材料;

②通過學生質疑提問、編排課本劇,培養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③通過比較性閲讀,深入領會小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本文主題思想的探討,讓學生體驗舊社會中國廣大人民的痛苦生活,認識其社會根源, ②激發學生勇於探索、開拓創新的精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新課程改革中反覆強調,要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中心、書本中心,改變學生接受學習的被動局面,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結合本文的特點,我將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結構,掌握對比的寫作方法,領會文章的主題,確定為教學的重點內容。將體會“我”理想中的故鄉和理解本文的主題思想,以及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為教學的難點。

四、學習者特徵分析

教學 對象是初三的同學,他們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還是不錯的。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與同學們的時代相去甚遠。對於當時勞動人民所處的時代所面臨生存困境是不易理解的。雖然同學們是喜歡閲讀小説的。喜歡小説中離奇的情節個、性鮮明的人物。但多數是停在直觀的感受上,還不習慣於深入分析作者寫作的目的、寫作的特點等。

因此在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讓同學們在預習時多閲讀本小説,然後讓同學各自表達自己對文章初步的看法和感受。結合同學們的發言來引導同學來分析人小説中的人物,小説的主題、寫作的特點。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五、教學策略的選擇和設計

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我們長期孜孜以求的目標。教法學法大同小異,因為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老師用什麼樣的方法教,學生也就也大體用類似的方法學。

1、比較法:與古詩詞中游子懷念、眷戀故鄉的情感比較,思考故鄉變化原因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以寫促讀法:初步感知全文後,寫簡短的讀後感,體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學習法: “閏土”形象學生可自主分析

5、討論法:系統論“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討論。

6、誦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希望”部分,熟讀成誦,從中體會課文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7、講析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8、練習法:“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

六、教學資源

1 .多媒體網絡教室

2 .語文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材。

3.專門為本課製作的網頁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 詩詞導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張九齡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好處:1、温故知新,語文味濃。2、操作方便,簡便易行 3、反差強烈,引發思索。)

(二)整體感知

1、瀏覽課文,勾畫出生字詞,並結合課文解詞。

2、寫50——60字的讀後感,對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為理解主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分析小説

1、情節: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2、人物:

(1)閏土:在小學出現過,而且刻畫時濃墨重彩,前後對比鮮明。故學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學習重點。

(2)楊二嫂:協作質疑,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突破學習難點。

A、對小説的社會環境解析(對比閏土看瓜所言)——世風日下緣於經濟凋敝,人窮志短。

B、楊二嫂是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為了生存不擇手段(嘴快、手快、腳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謠中傷)。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義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襯托了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她的變化説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

3、主題:

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 《故鄉》中關於希望的闡述,是一段寓意深長的獨白,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覺悲涼的成年知識分子,對前途對未來難以確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奮鬥,必然落空,等於沒有希望;希望雖然看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奮鬥,百折不撓地去實踐,希望終能實現。

聯繫1934年作者所寫《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有行動,才有路;有實踐,才有希望。希望來自奮鬥,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四)練習

目標檢測上相關練習題

備註:有些教參上確立的教學重點,比如景物(自然環境)描寫等,因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掌握的比較好,在此不再作為教學重點。

(五)、教學總結

通過《故鄉》的學習,學生們解決的不僅僅是對課文主題的準確把握問題,同時也要求初步學會分析小説的能力。另外,還要求學生儘可能多地瞭解魯迅,瞭解魯迅筆下的故鄉,為以後學習魯迅的作品打下較好的基礎。

八、教學反思

教學這節課,讓我受到很大的啟發。

首先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教師理解課文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理解的深度。對於文本的解讀,教師首先要有一個底。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的回答有合理的評價——對於他們的欠缺和不足,教師能夠及時的點撥和糾正;對於學生出色的表現,教師也能及時捕捉,適當的表揚將影響其他同學的思維傾向。在這次的備課過程中,與不少老師反覆研討,又查看了魯迅年譜,作家作品評論,以及《吶喊》自序,對魯迅的為人和思想有了新的認識。

其次,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學生的思維發展要有充分的認識,他們的認知障礙可能會出現在哪裏,學生理解問題有偏差又該如何糾正?這些教師備課時都應該有所準備,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到山峯的坡度,教師才能給予適當的台階,幫助學生登上山峯。

再次,對語文課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其一,語文課應當重視方法的傳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任何一堂語文課,不是讓學生了解一篇課文,而是通過這篇文章,能夠解讀更多的文章。教師重視了方法的傳授,也就讓教材成為真正的教材,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閲讀鑑賞能力。其二,課堂環節的設計要注意坡度。例如,《故鄉》的一個環節設計,就體現了這一點。分析完楊二嫂人物形象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出了學習方法,然後用相同的方法分析閏土的形象。這個環節,雖説有助讀到自讀的跨度,但是學生的思維層面卻是相同的。如果要讓學生從零散的點狀的層面提高到綜合的網狀的層面,教師就要提高要求,設置障礙。在教學中,補充一個答題語言的要求,粗看是語言的訓練,其實是思維的訓練。組織整理已有的材料,正是學生思維的過程。更何況學習有條理的闡述觀點和理由,綜合和歸納是初二學生的學習重點。這對學生以後學習和寫作議論文,也有很大的幫助。其三,重視課與課之間的銜接,課內學習和課外探究的銜接。我們應該明白學生學習是一個完整的序列,這堂課只是這個序列中的一環。學生能力是否有序的提高,就需要教師研究一環與一環之間的銜接。也就是説,我這節課,是上節課的延續,又是下節課的基礎。《故鄉》教案最後一個環節的設計,就比較合理的讓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文本解讀拓展到知人論世,既有知識層面的擴展又有能力的提升。所以宏觀地看待教材,合理地利用教材,甚至重新組織教材也是教師迫切需要認識的問題。

教學設計與反思9

一、教學目標:1、學習“矩形”、“圓角矩形”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2、讓學生能運用矩形和圓組合出一些基本圖形。

3、通過畫大卡車,讓學生感受一個整體圖形的完成過程。

4、讓學生了解圖形組合的奧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二、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重點:“矩形”、“圓角矩形”工具的使用方法。

四、教學難點:讓學生能運用矩形和圓組合出一些基本圖形。

五、教學設計

1、情景創設,激活課堂

聽,什麼聲音?哈哈,是我們可愛的多多,乘着大卡車來到了我們的教室。

先請大家觀察一下:多多乘坐的這輛大卡車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指名生彙報:這輛大卡車是由圓、橢圓、長方形、圓角長方形組成的。

在數學裏面我們把長方形和正方形都叫做矩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畫矩形。

2、出示課題:畫矩形

3、提出任務,共同探究

會畫長方形和圓角長方形的同學舉手。現在我們來比賽,分別畫一個長方形和一個圓角長方形,並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看誰畫得又快又好。

學生動手操作,獎勵畫得快、好的學生。

指名學生上台演示:畫一個長方形和一個圓角長方形。

師:是不是隻要會畫這四個基本圖形,我們就能很快地畫出多多乘坐的這輛大卡車呢?答案是……

出示圖片:

多多要是坐着這樣的車,讓人肯定很擔心。我們一起來做個小小汽車修理師,找找下面幾輛大卡車中哪些部件需要“修理”。

指名學生演示畫第4幅圖中的輪子,提醒學生兩個車輪要畫得同樣大小,引導學生一邊使用Shift鍵,一邊注意觀察狀態欄內信息。

把要修理的部件小組裏交流一下,然後説説看,怎樣可以避免這樣的錯誤。

師:好,現在我們自己來畫出這輛大卡車。

在操作過程中如遇困難,可以從書中找解決辦法,也可尋求會畫的同學的幫助。

指名學生上台演示操作,學生給予評價、教師評價。

4、技巧鞏固,實踐提高

好了,大卡車造好了。任務完成。那麼多多乘着大卡車去做什麼呢?原來,它要搬家。要搬哪些東西呢?

生答:公文包、小牀、書櫥、冰箱。

師:小組內説一説這些物品分別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學生小組內交流,集體彙報。

師:請大家選擇兩幅自己喜歡的物品,動手畫一畫。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展示學生作品,學生進行評價。

請小朋友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畫上再添加一些你認為應該有的東西。

學生先説説自己準備添加的物品。

學生1:我準備在公文包下面添加畫兩個輪子。

學生2:我準備在小牀上添加畫枕頭和被子。

學生3:我準備在書櫥上添加畫一個鬧鐘。

學生4:我準備在冰箱上添加畫一個花瓶。

……

學生動手操作。

展示學生作品,學生給予評價,之後老師評價,及時給予鼓勵和讚揚。

師生共同評選出今天的優秀作品,給予表揚,頒給“藝術多多”章。

6、回顧總結 感悟昇華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設計與反思10

活動目標:

1.觀察瞭解生活中熟悉的街道和有特色的建築。

2.初步學習看地圖,感知家與幼兒園的位置關係。

活動準備:

兒童經驗基礎

已經觀察了自己走過了那幾條路,能説出一些有特色的房子。

環境準備

一張所在城市或鄉村的地圖。

教學重點:

初步學習看地圖,感知家與幼兒園的位置關係。

教學難點:

學會看地圖。

活動過程:

一、談話活動,引出課題。

教師:小朋友們認識中國地圖嗎?(認識)它的外形像什麼?(大公雞、恐龍、翻過來看像河馬--- ---)今天我也帶來一幅地圖,看看是什麼地方?(幼兒回答)

二、已有經驗的交流分享。

“現在我們在哪裏?”

“我們幼兒園附近有什麼?”

三、初步學看地圖。

1.“我從家到幼兒園走哪條路最近?”

2.“找一找,你從家到幼兒園應該怎麼走?”

小結:教師引導、協助有困難完成的幼兒完成。

3.師幼共同確定幼兒的位置及幼兒園附近的主要街道、建築。

4.教師在地圖上介紹自己家所在的位置,請幼兒幫忙找一找從老師家到幼兒園的路線。

小結:地圖可以告訴我們不知道的地方,還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的尋找這些地方。

四、在地圖上走一走。

1.幼兒找一找從自己家到幼兒園的路線,在地圖上用手指走一走。

2.幼兒互相介紹自己來園的路線和路上自己印象深刻的房子,還可以與同伴進行比較。

結束部分:

請幼兒講述自己學到了什麼?

活動反思:

通過少講多練多演示來讓幼兒觀察和認識地圖,結合實物的演示,設計了觀察和探究的思考題,但是發現幼兒年齡特點,對方位的感覺仍然很含糊, 幼兒對知識點的瞭解是一個操作感知的過程,能否説出知識點(科學原理),並不是活動的最終目標。科學活動的目的在於對幼兒進行科學素質的早期培養,因此我們的科學教育應使孩子的探究更專注,更富有熱情;孩子們的思考更嚴謹而深刻;孩子們的學習更生動而有效;孩子們更熱愛科學,更願意為此付出努力。

在活動中幼兒是快樂的,大部分的幼兒很投入,表現也很積極。活動中和幼兒平行交流,充分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活動中,我自始至終都貫徹着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把課堂還給孩子”的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讓幼兒自由地説、大膽地説。大多數孩子都能在活動中充分、大膽的表達。活動中,教師一直與孩子是平等的,是站在支持者、引導者的角度,去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從活動中可以看出,教師的支持是有效的。

不足之處:

1、在活動中還需更好地關注到每一個幼兒的發展情況,尤其是能力較弱又不敢開口的幼兒。

2、課時容量大,導致活動時間長。

總之“教學有法 教無定法”任何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對幼兒已有經驗的把握,而每個幼兒的發展是不一樣的,只有適合幼兒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也只有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教學設計與反思11

在認真學習了王榮生老師的講座之後,再回頭看自己的教學設計,既看到了一點點優點,同時也看到了很多不足。下面我將介紹我的設計初衷,並就得與失兩個方面做一個分析,然後拿出自己的改進措施,請老師指正。

一、本課設計思路及反思

本課設計的主要出發點有兩個,一是情,二是法。情就是父子之情和愧疚之情。法就是文章採取新穎的寫作角度的方法。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是通過緊扣文章人物描寫語段的分析來預設教學思路的。全篇設計主體部分包含三大板塊:認識寫作角度的妙處,分析父親人物形象,全面把握文章主旨。輔助性板塊包括開頭的家庭情況小調查和結尾部分的寫作角度創新練習。

結合對學生的詢問調查,我感覺從教學實際來看,主體部分第一板塊任務預設的很不好,主要原因在於把第二個出發點的落實與對文本的深度解析分離了,不是有機的生成知識,只是帶着學生對這一重點做了一般性的瞭解。並沒有讓學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寫作角度是由文章的核心事件的側重點決定的。剪裁創新不是隨心所欲的。如果把這一板塊放在人物形象分析後面會更好。而第二第三板塊的落實我感覺基本上達到了預設的目的。

説是達到了預設目的,可能是我這一課講的不錯吧,但我覺得從課堂的生成性來看,我的預設還是存在極大地缺陷,這也讓我的看似紮實的課堂掩蓋或者説暴露了一些問題,具體在後面展開論述。

二、教學內容和措施的得與失

首先説説學生反應好的一些做法

1、課堂引入設計較為親切。學生通過發言認識到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的重要性,並對如何較好的處理這一關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期待,為教學準備了條件。

2、人物形象分析環節的問題設計難度有梯度,角度全,信息量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

3、對文章主旨的補充挖掘,給學生很多的啟發,幫助他們認識到抓住作者身份分析文章內容對認識文章主旨的重要性。

從實際效果看,教學預設中的學生因素我是給與了應有的重視。 然後詳細説説不足的方面。

1、對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的主次矛盾認識的得很不夠。我想教什麼和學生實際學到了什麼還沒有有效重合。如何把教材內容有機轉化為鮮活的教學內容,這一直是我的思考重點。《背影》這篇文章反映的是一箇中年人對當年的自己年幼無知的懺悔。這是通過對父親的四次背影的描寫實現的。順理成章的教學思路好像就是抓住寫作角度和人物形象的分析,這個沒有錯,但重要的是如何通過獨特的視角來認識他的內心,如何來個性化的表述,並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進去。為了完成這一任務,我設計了一組問題幫助學生從各個方面來認識人

物。雖然學生在這一環節的回答是較為豐富的。但我總感覺是一些老套路,像公式定理一樣。學生就像調頻開關,你問哪一類問題,他都能給你一大堆堂而皇之的答案。我經過這幾天的學習和思考,形成一個判斷:是我的教學預設太機械了,沒有給學生深入的體會感悟的機會,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引導還不夠深入。學生當然就滿足於一般性的類型化的表達。在這裏,我的教學內容太依賴教材內容。教學方法也太依賴教材本身的特性了。

2、對教學預設中設置生成性空間的問題重視不夠。這也就是我説的機械化設計。一篇好的教學設計當然要儘可能的考慮學生的反應,但因為人自身的侷限性的問題,教師還是要有意識的保留一些彈性。同時,教學的對話性,也要求教師重視學生平等的參與權。教師應該作為“平等的首席”出現在教學過程中。這體現在教學預設中,就是教師要把自己的觀點和做法作為一個等待學生參與和批評和共建的未完成的動態文本,而不是作為“聖旨”讓學生去高呼萬歲。從這個角度來説,我的教學預設對學生的參與權重視不夠。在我的下意識想象裏,學生還是作為被動的一方,等待着老師的引領。教案裏的三大板塊尤其是第一板塊的問題設計尤其暴露了這一傾向。所以在課堂上,就出現了學生機械化的反應。這説明,先進的新課程理念還沒有真正的融化在我的教學觀念裏,還沒有切實的指導我的教學實踐。錢夢龍先生的《死海不死》一課,就鮮明的映射出我的不足。

3、教學手段和措施還存在不足。一大不足是讀的少了,尤其是對父親四次背影和四次話語的描寫朗讀不夠。如果能做好這個工作,老

師再進一步知道,相信學生對父親這個人物的感觸會更深一些。第二大不足是説的太簡單了。教師應該引導學社深入體會人物心理,並較細緻的表述出來。

三、改進措施

針對以上不足,我打算從四個方面進行改進。

1、進一步深入學習教學理論知識,深入反思,在反覆的實踐中滲透先進的教學理念。並能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讓理論為我所用。而不是讓理論牽着鼻子跑。

2、進一步瞭解認識新一代學生的心理特點,把自己的教學預設和生成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讓學生得到他們應該得到的尊重。

3、進一步向優秀教師學習,吸收他們的先進方法,快速的豐富自己的教學資源。

4、對優質的預設和有效地生成性問題做深入的實踐和研究,讓預設成為教學的有效前提,讓生成成為課堂的主線。讓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並行不悖。

總之,這篇教學設計是一個契機,讓我更好的認識自己,瞭解他人。希望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能得到更多的學生的認可。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加油站。

教學設計與反思12

教學目標:

1、能讀準字音,讀出詩的節奏與韻味。

2、能有自己的話説出詩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體會詩人的真情實感。 教學重、難點:理解古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過程:

導言: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的《詠柳》,讓我們在欣賞柳樹的婀娜同時深深感受到春天的嫵媚,這節課讓我們再一起走進朱熹的《春日》,看看朱熹又為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春天畫卷。

新授: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朗讀這首詩,要求讀準字音,做到字正腔圓。哪位同學願意來朗讀這首古詩,其他同學請注意聽他的讀音是否準確。

孩子們現在想不想和老師配合讀這首古詩,你們先來讀每句的前4個字,老師來讀後3個字,不過老師有一個小小的要求,你們要聽好老師是怎麼讀的。 下面我們交換,你們來讀後3個字,我來讀前4個字,你們可要學着老師剛才的讀法來讀。

瞧,孩子們你們已經找到點讀詩的感覺了,就像這樣再來試着讀一讀。 現在誰願意來給大家展示一下。生讀。

讀得真不錯,真是有板有眼。通過剛才的朗讀,你體會到詩人在寫這首詩時的心情了嗎?請同學們默讀古詩,結合書上插圖與書下注釋來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心情。可以把你的所得與同桌或前後座的同學交流。

你覺得詩人在寫詩時應該是怎樣的心情呢?

你是從哪感覺到的?説説你的理由。

“萬紫千紅”。

看着這百花盛開的美麗景象,聞着這沁人心脾的醉人花香,詩人怎能不心情愉快呢?

“東風面”,暖暖的春風輕輕的吹拂在我們的臉上,這是讓詩人高興的“東風面”,但這也僅僅是詩人感覺到的“東風面”,其實在春天裏,能讓詩人、讓我們喜歡、高興的“東風面”不僅僅只有春風,其實還有很多很多,比如:你們剛剛説過的那盛開的百花這也是“東風面”,這是我們看到的“東風面”,那醉人的花香是我們聞到的“東風面”。你還能説説還有哪些“東風面”。

(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冰雪融化,小河水嘩嘩的流淌;小鳥嘰嘰喳喳的叫。) 你們不僅看到了“東風面”,還聽到、聞到、感覺到了“東風面”,你們所説的所有的這些一定也是詩人“識得的東風面”。春天裏“東風面”多嗎?

所以詩人感慨到:這真是“等閒識得東風面”啊!

除了這兩句中的“東風面”、“萬紫千紅”讓你體會出詩人心情很高興外,其餘兩句中還有什麼詞,也能讓你感受到詩人的興奮心情呢?

(“尋芳”,因為詩人去踏青,一定很高興。)

你知道他是在怎樣的一天,去哪踏青春遊嗎?

這應該是一個怎樣的好日子,你能來形容一下嗎?

(陽光明媚;風和日麗;萬里無雲……)

好天氣給人帶來好心情,在這樣一個好天氣裏去山青水秀的地方遊玩,那心情自然是好上加好了。

還有哪讓你感受到詩人的心情了。

(“無邊光景”,看到那麼多的風光景物,詩人很高興。)

剛才同學們列舉了那麼多看到的、聽到的或是聞到、感覺到的春天的美妙之處,你能美美的把它們在説一遍嗎?

正如你們所説,百花盛開、草木吐綠,讓冬天那原本灰暗的大地在不經意間換上了豔麗的春裝,這讓詩人感覺到“一時新”,燕子、大雁為原本寂寞的天空帶來歡快的歌聲,讓詩人感覺到“一時新”,這所有煥然一新的景象讓人眼前一亮,心中豁然開朗。

你們喜歡這首詩嗎?那就讓我們跟隨朱熹一起站在泗水河邊,一起欣賞春天的美景好嗎?

同學們請閉上眼睛,邊聽老師讀詩邊去感受那清新亮麗的景色。

睜開雙眼,你看到了嗎?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嗎?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好嗎? 通過你們的表情、你們的聲音,讓我感覺到你的眼前一定有一幅很美很美的春景圖,同學們拿起你的筆,把你看到、聽到、聞到、想到的景象寫下來。 你們寫得太美了,不僅讓我領略到春的妖嬈,也讓我感覺到了春的希望。其實朱熹的這首春日不僅是向我們展示春天的美麗,更主要的是想激勵我們好好學習。朱熹在寫這首詩時其實並沒有去泗水河邊,他之所以要把尋芳的地點假設為泗水河畔,是因為泗水所在的山東省是孔子的故鄉,而孔子被世人視為是知識、

文化的化身,他到泗水河邊去尋芳,其實是尋找知識的真理,是希望我們能主動學習,將來用自己的知識去建設、去創造美麗的世界。這是朱熹的希望,同時也是老師對大家的希望。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你們一定會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我們看到煥然一新的“無邊光景”,讓我們欣賞到“萬紫千紅”的美麗景象。

最後讓我們再一次動情的朗讀這首詩,來結束我們本節課的學習。

教學設計與反思13

教材簡析:

本文是教科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主體課文,也是小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本篇課文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課文用故事做比喻説明“立志為”的道理。全文基本上是敍述蜀鄙二僧的故事。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它不僅説了“為學”,也闡明瞭難與易的辨證關係,從而告誡人們只要堅忍不拔,難事也能變得容易的道理。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為、鄙、語、恃、去、顧”等詞的意思。

2、使學生認識到“人之為學”,關鍵在“為”。

3、激發學生樹立志向、大膽實踐的精神。

4、讀出人物對話不同語氣和情感,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朗讀課文,讀出人物對話不同的語氣和情感。

2、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於“立志為”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前收集勤奮學習的名言、故事。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簡介作者。

1、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我們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書課題《為學》。觀題質疑,“為”是個多音字,組詞,在此處讀什麼?“wéi”是什麼意思?做。文題的意思呢?

2、交流課前蒐集的作者及本文相關資料。

彭端淑(約1699一約1779年),字樂齋,號儀一,四川丹稜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並稱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從小聰慧穎異,十歲即能文。有《白鶴堂文集》、《雪夜詩談》、《晚年詩稿》等傳世。本篇課文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寫篇文章給兒子和侄子們看,談談求學、做學問的道理。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課文。

第一遍:讀準生字字音;

第二遍:能正確停頓、讀得流利;

第三遍:要讀的有板有眼。

2、初讀後,你知道了什麼?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讀後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説一説。

4、結合文後譯文,讀一句原文,讀一句譯文。試着解決剛剛的疑問。可以小組交流。

三、精讀感悟。

1、認真閲讀第一自然段,思考文中説了幾方面的內容?指導朗讀,要引導學生讀出疑問的語氣。

本段中你發現了重複的句子嗎?

“則難者亦易矣;則易者亦難矣”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自己説一説。

2、理解“去南海”這件事是否容易?從哪裏看出來的?在文中畫出來,讀

一讀。

3、重點指導對話部分的朗讀。

貧者説話的語氣;富者從疑問——輕視——慚愧的態度變化。

富者説“子何恃而往?”兩次不同的語氣變化。

(分角色讀、男女生對讀、表演讀等)

4、相機指導理解重點字的意思:“鄙、恃、去、顧、為”等字。

四、拓展延伸。

1、請孩子們想像一下,窮和尚從南海回來後,看到富和尚,他們見面時的場景及對話,寫下來。

2、文章主要用(對比)寫法,來敍述這件事。為的是告訴我們什麼呢?

3、説一説你知道的哪些人是通過勤奮來取得成功的事例。

五、實踐活動。

1、請從“人之立志“的角度出發,結合自身實際,寫一篇讀後感。

2、推薦閲讀書中兩篇文章。

六、板書設計。

為 學

彭端淑

天下事:

為之:難→→易。 貧者

學之:難→→易。

不為:難 富者

《為學》教學反思

《為學》這篇課文是清代文學家彭端淑為勉勵他的子侄輩努力讀書而寫的。本文選自他的《白鶴堂集》。這是小學階段學習的最後一篇文言文。 亮點:

一、文章的導入的設計比較新穎,基本達到了預想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同學們也能夠積極參與。

二、以小故事為切入點進行課文分析。學生能夠按照老師的提示,一步步走入故事,品味語言,又能夠走出故事,得出啟示。

三、板書設計較有新意,能夠為教學效果起到較好的輔助作用。

四、學生預習很認真,比較到位。因此課堂氣氛活躍、效果較好

不足:(主要為教學過程中的反思)

一、解題。

解題中應該加入對文章原題目和作者初始寫作用途的解讀。

二、重點詞語的解讀。

這個環節,採用學生討論法,討論後提出依然不懂的詞語,教師解答後進行歸納。再歸納的過程中,我只注重了實詞意思的總結,而忽略了課文中虛詞的歸納和總結。而且並沒有逐字逐句的'去解釋重點詞語。幫學生抓牢基礎。在課文翻譯過程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三、課文分析。

由於文章中講述了“蜀鄙二僧,欲之南海,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的小故事,大部分同學們都會對這個小故事印象深刻,因此,以這個小故事為切入點來分析文章,分析後得出道理“事在人為”。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很快的就將道理滲透給學生,而並沒有運用大量的時間來品讀課文,讓學生品味對而理解人物性格特點和人物形象。應該讓學生在我環環相扣的問題的索引下,慢慢的解讀課文。

總體反思與改進:

一、對文本的研究和解讀,依然不夠深刻;文言文中的重點詞語和翻譯要作為重點。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對文本的解讀,最大限度的減小自己的疏忽和漏洞。

二、對學生的情況瞭解不夠透徹,總是急於將自己知道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認真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甚至要想到,上課時如果提出一個問題學生可能會有多少種答案。

三、對基礎知識的落實,和考綱考點的落實依然不夠到位,研讀考綱考點,儘量在平時教學中,進行歸納總結和滲透。

四、 由於本人急於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使整節課課顯得有點前緊後鬆,在以後的教學中本人一定克服這一點。

教學設計與反思14

教學目標

1、能認真聽賞《進行曲》,感受樂曲的情緒、瞭解樂曲的結構,並記住主題一,能用歌聲、語言和肢體動作表現樂曲。

2、能用豎笛吹奏《進行曲》的旋律,按節奏準確地敲擊大鼓、小鼓、三角鐵,與他人合作演奏《進行曲》。

教學過程

一、導入鋪墊

1、導入

夏天的感覺真好!烈日當空火辣辣,辣得我們心中樂開了花。我們在池塘裏嬉戲,我們在草地上奔跑。夏令營已經準備好,等待着我們出發!讓我們把火辣辣的情懷溶入到歌聲中,歌唱我們快樂的夏令營!

2、演唱歌曲《夏令營》

二、學做巡邏兵

1、導入

師:今天我們夏令營的第一個活動是學做巡邏兵。你們聽,遠處走來一對巡邏兵,想想他們是怎麼巡邏的?

2、初聽《巡邏兵》,回答問題

3、用動作模仿巡邏兵

師:你能不能用一個動作把他們巡邏的樣子表現出來?請你演一演教官,其他同學學一學。教官同學要檢查其他同學是否模仿得對,是否神氣!

4、唱音樂主題一

師:剛才我們聽到的音樂是這個樂曲的主題一。這段音樂表現的是什麼?我們一起用鼓的聲音“咚”來模唱。

5、分析音樂主題一

師:人們講話是一句接一句的,音樂也是如此。主題一由幾個樂句組成?我們再用吹號的聲音“達”來唱一唱,邊唱邊想問題。

生:……

6、完整聽賞樂曲(聽樂曲結構)

師:主題一在這樂曲中出現了很多次,是幾次呢?我們一起來聽聽。請小教官們上場,全體同學列隊。聽到地一遍主題的時候跟着一號教官走一走,第二遍時跟着二號教官,第三遍跟三號、第四遍跟四好……準備,開始!主題一一共出現了幾次?

生:……

7、再次聽全曲,用動作參與(聽樂曲結構+主題一樂句)

師:真聰明!下面我們巡邏的難度要加大了,我們聽到主題一的時候不但要踏步,而且還要每聽一個樂句就向右轉一次,檢查四周是否有敵情。巡視、表演都要到位,才像真正的巡邏兵。

8、小結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

2、激發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一、複習回顧

1、師: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最大的書》這一課,知道了我們平時讀的書,書上有字、有畫、有豐富的知識,讀書能更好的建設祖國。現在老師來考考你們這些詞語會讀了嗎?指名讀(4名)——齊讀

師:點擊“刨根問底”,誰來説説刨根問底是什麼意思?

師:是呀,川川就是這樣不停地向叔叔提出問題,我們去看看他倆都談了些什麼?

二、學生分角色讀課文1-4小節的對話,瞭解巖石書

1、師:打開19課,我們一起來讀1-4小節,誰來讀川川?誰來讀地質勘探隊員?

再請一位小朋友來讀敍述部分。其它小朋友有一個任務,邊聽邊想,從他們的對話中你明白了什麼?

師:讀得真不錯。從剛才的對話中,你們知道了什麼?(巖石就是一本書。這本最大的“書”就是巖石。)

師隨機板:巖石“書”。

2、認識巖石書,朗讀指導。

師:小朋友,想不想看看這本“巖石書”呀?點擊課件,這就是巖石書,多麼神奇啊!誰來讀讀這句話。

師進行適當的評價。

男女聲比賽讀——評價

三、感知“書”的內容。

1、生分角色讀課文5-8小節。

師:當川川明白巖石就是一本書後,好奇心可來了,他又向叔叔提了什麼問題?下面就請兩位小朋友來讀讀5—8小節,誰來讀叔叔的話?誰來讀川川話?小朋友讀敍述部分。

2、師生共同研讀“書”的內容。

師:你們讀得真投入!讀了這本書,你們知道了什麼?

(1)如若生回答:我知道了這書中有雨痕、波痕,還有礦物。引出“字”

師概括:其實這些就是書中的“字”(師板書字:雨痕、波痕、“礦物)。

師:小朋友,你們見過雨痕、波痕嗎?那你們想象一下,這雨痕、波痕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師:你們太會想象了,你們想不想看看它們的廬山真面目呢?

師:(師點擊課件)這三幅圖你能認出哪個是雨痕,哪個是波痕,哪個是礦物嗎?

師:我們看看答案吧,真棒,全找對了!看,它們多有意思啊!誰能用書上的文字來介紹一下它們呢?(兩位學生介紹)

師:真能幹,介紹得非常流利。

下面誰來讀讀書中叔叔的話呢?老師來當川川,讀川川認真地問:“這上面有字嗎?”生:“有。你來看,這是雨點留下的腳印,叫……”

師:哦,你這個叔叔當得有板有眼的。(再請一組學生朗讀,一生讀川川的話,一生讀叔叔的話,師評價:你看,“認真”一詞讀得真有味道,這真是一位充滿求知慾望的小男孩!)

引:這本厚厚的書上除了有字,還有什麼?

(2)生:書上有樹葉、貝殼、小魚。

師:這些樹葉、貝殼、小魚,就是書中的“畫”。(師板:樹葉、貝殼、小魚)。

師:你們看,(出示課件)這巖石書上的畫與我們平時見到的樹葉、小魚、貝殼有什麼不一樣呢?(這裏的小魚沒有鱗片。這裏的小魚是死的,看不清楚。這裏的小魚是不動的,好像凹進去了。平時看到的樹葉是綠色的。平時的貝殼可不是這樣的。……)

師:孩子們,這裏的樹葉、小魚、貝殼,本來也有美的顏色,也是活的,可由於特殊的地殼運動,他們被包了起來,死後沒有腐爛,埋在地底下,經過漫長的時間之後,就變成這個樣子了。很多年以後,這些動植物就成什麼呢?(指名回答:“化石”。)

師:你怎麼知道的?對該生進行表揚

師:(出示句子),誰來讀讀這些化石呢?

生:讀“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

師:是呀,當叔叔從巖石上發現化石心情是怎樣的?很激動,好,請你也帶着這份激動讀讀發現的化石……

(3)拓展

師:孩子們,其實像這樣的圖畫,巖石書裏還有許多,想不想看?

師:(師點擊課件,出示各種化石),你們認識這些有意思的東西嗎?

師:對!這麼有意思的東西,能不能也像剛才那樣介紹呢?(出示句式:你看,這兒有(),有(),那兒還有()哩!),小朋友先試着説一説

師:現在你就是地質勘探隊員,我來作川川,向你請教,誰來和我合作。師生對話表演。

師:這上面有圖畫嗎?

生:有,你看,這兒有烏龜,有蝴蝶,那兒還有可愛的對蝦哩!

師:大大方方的,挺不錯。……

師:誰如果能一邊介紹一邊加上動作就更好了!生邊介紹邊指着畫面(3位)——同桌介紹師:小朋友介紹的真投入。

(4)師:川川此時真的被巖石書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可不明白這些神奇的字、畫,又能説明什麼呢?請大家閉上眼睛,邊聽邊想,此時你的腦海裏似乎出現了怎樣的一幅幅畫面?(師配樂朗讀第10節)

師: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生描述各種畫面……

師:是呀,陸地變成大海,大海又變成高山,那是神奇的地殼運動,這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它要經過漫長的歲月,請大家讀讀課文第10小節,你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地殼運動要經過漫長的歲月。

生:“很久很久”,“很多很多萬年”,“慢慢”。

師:誰來讀讀這些詞,讓我們感受時間的漫長呢?(2位)

師:把這些詞放回課文中,一定會讀得更好,誰來讀讀第10小節?請兩位學生讀。(師評價: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地殼變化的漫漫過程!)

師小結:是呀,只要研究這本厚厚的巖石書上的字、畫,我們還真能探究地殼運動的漫長過程呢!

四、瞭解“書”的作用

師:愛提問題的川川還真不罷休呢,他又向叔叔提了什麼問題?(指名讀川川和叔叔的話)

師:讀了這本巖石書有什麼用呢?生:讀懂這本巖石書,我們可以找到地下的寶藏。

師:還告訴我們地下藏着哪些寶藏呢?(石油、銅礦、鐵礦、天然氣)

師:那你知道川川長大想幹什麼呢?(做地質勘探員)

師:對!這真是一位有理想的小男孩。

五、整體回味課文,引向更廣的“書”。

師:讓我們再次來讀讀這篇課文,看,這篇課文的對話特別多,我請一位小朋友讀川川的話,其他小朋友讀叔叔的話,合作讀。

師:現在你能明白刨根問底的意思了嗎?(生説)

師:是呀,川川不停地提問題,不斷的解決心中的疑問,這就是“刨根問底”!川川刨根問底的精神,也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讀懂了這本最大的書上有字、有畫,讀懂這本最大的書能找到地下的寶藏。小朋友,你們知道嗎,其實在我們大自然中,還有許多這樣的“書”呢?你們看,(點擊課件),這美麗的星空就是一本書,讀懂它我們可以找到北斗七星的位置;我們居住的舟山羣島也是一本書,讀懂它就知道它的發展歷史;這朵嬌豔的藍玫瑰是書,讀懂它就知道它的地下有銅礦;小燕子是書,低飛時就是在告訴我們要下雨了;這可愛的胖豬是書,它愛睡懶覺是因為它的大腦裏有一種特殊的麻醉作用的物質,讓它常處於昏睡狀態。其實我趙老師也是一本書,我臉上悄悄出現的皺紋告訴你們我已不再年輕,我的穿着打扮告訴你們社會在不斷地發展。孩子們,茫茫宇宙,萬物生靈,書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帶上一雙善於發現的慧眼,一顆善於探究的心,我相信你們肯定能發現更多的祕密。

六、做課堂作業。

1、説一説

師:這句話換一種説法,還能怎麼説?(你看,這巖石一層一層的,就像一冊厚厚的書。)

2、做一做

教後反思:

四月底由我執教了二年級語文組的展示課《最大的“書”》,經歷了備課、試教、課後反饋,我覺得這次的教學活動讓我感觸較深,特別是老師們中肯的評價和好的教學建議讓我收穫很大。

1、以“刨根問底”展開有序教學。

在這一課時中我把教學目標定位成: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2、激發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在教學中我抓住“刨根問底”展開教學,全文始終圍繞“川川是怎樣刨根問底的?”這個主問題展開教學,第一大塊川川刨根問底中瞭解巖石就是一本書;第二大塊川川刨根問底中知道巖石書上有字有畫,巖石書能説明地殼運動的漫長過程;第三大塊川川繼續刨根問底,瞭解“書”的作用,在回味整課對話中,讓學生再次感受“刨根問底”的意思。每一大塊的內容都是以對話展開,根據這一特點,我採用多種教學方式,比如採用分角色對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合作讀,一生與全班學生對讀來感受這一課對話的特點,在朗讀中感悟課文內容。

2、讓課堂教學始終充滿語文味。這是一篇帶有科普味道的課文,怎樣讓這樣的課文充滿語文味?在這堂課裏我採用多種方式讓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運用,其中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是其方法之一,而讓學生探究巖石“書”的內容時,我採用了想象和拓展説話,比如讓學生想象雨痕、波痕的樣子,通過一番想象,學生區分“雨痕、波痕、礦物”就水到渠成,然後運用書上的語言介紹這些“字”,讓教學始終圍繞語言文字展開教學,又如讓學生欣賞巖石“書”上還有哪些畫,在孩子們的好奇的猜測中,進而讓學生圍繞這些圖片進行拓展説話“你看,這兒有(),有(),還有()哩!然後我還跟學生、學生與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把對話練習進行到底!整堂課呈現出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思維活躍,情理交融,師生互動,興趣盎然。

3、唯材“適”用,讓課堂更加充實。在這堂課裏,我選擇了適合課文內容的相關資料進行拓展,有對巖石“書”中還有哪些畫進行拓展,有對大自然中還有哪些書進行拓展,特別是對大自然中的書進行拓展,我選擇了“美麗的星空、我們居住的舟山羣島、燕子低飛、小豬愛睡懶覺、老師”等圖片,從不同層次進行拓展,在欣賞中學生充滿了驚訝,輕輕地低呼着“這也是書呀?”在我的徐徐地敍述中,孩子們的視野更開闊,他們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書,都需要孩子們細細去讀,從而激發他們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這堂課裏,我們班的學生學得比較投入,對課文比較感興趣,我看到了學生在不斷地進步,這是我比較欣慰的地方。儘管整堂課也是落實了重難點,但是我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教學機智還有待於提高,比如説在教學“巖石書能説明什麼”這一塊內容時,我覺得自己在處理時缺乏機智,我的本意是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個地殼運動的過程,但是學生沒有説出我預期的答案,還一個勁兒在啟發學生進行想象,對於學生隨機生成的問題沒有及時的引導,錯過了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機會,老師們給我提出建議:讓學生閲讀文本後藉助簡筆畫演示地殼運動的整個過程,這樣能突破教學難點。我覺得這點子非常好,唉,怪就怪自己對學生這頭把握不夠多,缺乏相應的針對措施,我想這就是我對文本的研讀還不夠,課堂的機智還不夠,這都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努力。

教學設計與反思15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緊緊圍繞人地關係這一主線,本節前面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佈、大氣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節課是在前面教材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學習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在上一節課學習鋒面天氣系統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氣旋與反氣旋等天氣系統。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解釋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天氣現鍾象。這節課緊緊抓住人和地理環境的內在聯繫,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觀察、動手等地理技能素質和對比、分析、歸納、總結等邏輯思維能力及地理創新實踐能力。

二、學情分析(略)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低壓(氣旋)與高壓(反氣旋)等天氣系統的特點和概念辨析。

2、過程與方法

繪製簡易天氣圖,分析氣旋(低壓)與高壓(反氣旋)天氣系統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從感知、理解、鞏固到應用的思維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獻身科學的情感,培養學以致用、理論聯繫實際的意識。

四、教學重點:

繪製簡易低壓(氣旋)與高壓(反氣旋)天氣系統圖,並分析其特點。

五、教學難點

學會解析日常生活中一些天氣變化的原因。

六、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板圖教學法、比較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等。

七、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八、學法指導:

利用原有的基礎知識分析、推理獲得新知識;注重讀圖、畫圖、析圖,培養地理空間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自主學習。

九、程序設計:

環節老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課件呈現激趣性的思考題,老師作一定的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後引入低氣壓與高氣壓的概念。回答相關的設問回顧和鞏固原有的基礎知識: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上升氣流、下沉氣流與天氣的關係。為新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北半球低氣壓(氣旋)與高氣壓(反氣旋)老師評點學生畫圖情況,再通過課件演示感知鞏固。學生代表板圖,其餘學生在原位作圖學生能用基礎知識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並能繪製簡易天氣圖。

南半球低氣壓(氣旋)與高氣壓(反氣旋)老師指導學生用左右手手法判斷南北半球的氣旋與反氣旋,通過課件演示感知學生跟着老師的演示練習北較、鞏固、加深記憶

小結展示課件全體學生回答完成表格進一步完善知識網絡

練習展示課件,老師作一定的引導和評析學生分析回答知識聯繫,能力提升

探究活動展示課件,老師對小組代表發言作評點學生根據課件圖片與要求進行分組討論,小組代表作發言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

十、板書設計(略)

十一、教學反思(待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yxpy3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