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草原》課文教學設計範文

《草原》課文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草原》課文教學設計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草原》課文教學設計範文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活情景。

2、學習作者靜態和動態的描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蒙漢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

2、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們的感情。

重難點分析:

通過閲讀想象,展示語言文字藴涵的豐富形象,進而設身處地地去感受蒙古的美好風光和風土人情,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品味,抓住關鍵詞,理解景物特點;通過品讀好語段,説出自己的見解,並帶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掌握作者的寫作手法。

課前準備:

1、課前要學生通過資料的蒐集,瞭解草原的基本特點和作家老舍的有關情況。

2、蒐集有關描繪草原景色的圖片和讚美草原的曲子。

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一)播放歌曲,引導想象。(出示視頻)

(二)教師用讚美的語氣描繪草原美景的歌詞,並讓學生説體會。

(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

(四)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導入: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參觀訪問,記下了沿途的所見所聞所感。今天,就讓我們與老舍先生一起走進草原。(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在優美動聽的歌曲聲中欣賞那一望無際的遼闊大草原,學生會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動。教師飽含深情的朗誦會進一步激起學生對草原的嚮往之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一)自讀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二)自己輕聲朗讀課文。

(三)同桌互讀。

(四)檢查朗讀。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條理。

(一)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作者寫了哪些內容?分別告訴我們什麼?

(二)引導交流,理清條理。課文主要寫草原的景和草原的事,寫草原的景,突出草原景色的美;寫草原的事,突出了蒙漢情誼的深。

(設計意圖: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針對這篇略讀文章,所以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沉下心來讀書,讓學生對文章有整體的感悟,激發學生閲讀的熱情。)

四、精讀細品,感受草原之美。

(一)自讀想象,還原形象。

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象:讀了課文,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看到這畫面你有什麼想説?作者又有怎樣的'感受?

(設計意圖: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並進入情境去感受,進而藉助朗讀表達自己的情感。)

(二)朗讀想象,再現情景。

再次自由朗讀,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藉助朗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細讀品味,加深感悟。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一自然段。你認為哪句話最美?在相關的句子旁寫出自己的感受。

2、讀後交流,相機點撥。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課件出示)

“茫茫”什麼意思?同是寫草原,為什麼有的説“天蒼蒼,野茫茫”,老舍先生卻説“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設計意圖:聯繫“天蒼蒼,野茫茫”對比理解,激疑促思,強化學生對草原總的特徵“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理解。)

“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裏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課件出示)

這句話作者採用什麼手法?把什麼比作什麼?想象羊羣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欲流,輕輕流入雲際。”(課件出示)

翠色流,為什麼後面又説“輕輕流入雲際”,這不是矛盾嗎?

輕輕讀這句話,看看這“翠欲流,輕輕流入雲際”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四)配樂朗讀,熟讀成誦。(課件出示音樂)

(設計意圖:藉助課件展示草原圖,並配以輕音樂,讓學生邊看、邊聽、邊讀,最後熟讀成誦,促進積累。)

四、細細品味,感受草原人民之情。

導入:

草原的景色讓人心馳神往,流連忘返,給初到草原的作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也給我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那麼草原人民給作者又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

(一)自由朗讀課文2-6自然段,邊讀邊想:讀了課文,在你的眼前出現了哪些畫面,從這些畫面你感受到了什麼?

(二)交流眼前出現的畫面:“迎客——會見——款待——聯歡”,並談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説畫面,談感受,並藉助朗讀,再現情境;抓住重點,拓展情境;準確理解,深入感悟。)

(三)自讀第二、三自然段,畫出最能表現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的句子,朗讀、感悟,加深體會。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抓住靜態和動態描寫,體會“蒙漢情深”。

1、課件出示蒙古族同胞款待漢族同胞的畫面。

2、設置情境,激發讀書興趣。蒙古包裏擺上了熱乎乎的奶茶、香噴噴的手抓羊肉……你們想去做客嗎?熟讀課文,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3、分角色表演本段內容。

(五)學習第五自然段。感受蒙漢兩族人民狂歡的歡樂氣氛。

1、看畫面“聯歡”。(課件出示)

2、出示詩句,再次體會含義,加深理解。

3、多媒體出示“碧草斜陽”圖,想象“話別”的場面,兩人一組進行對話練習。

五、拓展延伸,昇華內心感受。

假如你是個導遊,在前往草原的車上,你怎樣向遊客介紹草原的美好景色和風土人情,讓遊客對草原產生嚮往之情。請結合課文和自己瞭解到的有關情況,寫一份解説詞。

教育反思:

成功之處:

一、藉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由於本班學生絕大多數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採用多媒體教學。導入時,通過用多媒體播放草原風景圖,再配上一首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品讀課文,抒發美的情懷

上課的過程中,我努力讓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通過自己投入地誦讀,讓孩子們感受本文的語言美,感受課文中作者描述的內蒙古草原的美麗景色。藉助音樂,以及與文字內容相符的美麗的草原圖片,學生走進語言文字裏了,就如身臨其境一般來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無限秀美。然後,我抓住重點語句,如“那裏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繡上的白色大花、翠欲流”等,通過學生的朗讀並結合圖片讓學生感悟、理解。學生通過情感體驗,對“文章內容、思想感情、語言文字”產生了自己的讀書見解,對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語言美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學生經歷了這一讀書過程,心中自然產生了諸多感受,再安排配樂吟誦這個環節,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把優美的畫面、真摯的情感朗讀出來,用有聲語言再現美,表達美。多媒體的應用,減少了繁瑣而徒勞無功的講解,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啟發想象,聯想美的畫面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再啟發學生根據積累語言文字想象的畫面,喚起學生的直觀表象,教學“小丘”“一碧千里”這是一個從語言到表象的體驗過程,因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語言美和自然美融為一體。

存在的不足:

1、對課文中詞語的理解過細,以致教學中時間比較倉促,最後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覺。比如對重點語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時間用得過多。

2、由於製作水平有限,不能根據學生回答相機調出圖片,只能按照固定順序出示圖片,教學顯得不夠靈活。

3、反饋時提問的面不夠廣,優等生,中等生提問次數多,沒有照顧到後進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xedz0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