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集合六篇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集合六篇

為有力保證事情或工作開展的水平質量,預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着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意義。方案應該怎麼制定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集合六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從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鑑賞美的良好習慣。

2、 引導學生理解樸素美、人格美的內涵,爭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 體會景、情、理的完美結合。

4、 令輝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重點:體會景、情、理的完美結合。

教學難點:“樸素”、“最美”的深刻內涵。

教學設想:運用提問、討論法,藉助多媒體使學生更形象、更具體的理解作者所要表達情感。

教學教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提問法、討論法、閲讀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課文

“美”是我們人類古老而永恆的話題。關於“美”的詮釋,歷來都是眾説紛紜,五彩繽紛,美的事物更是不勝枚舉。我們也學過不少描寫美的文章,如描寫月下荷塘“朦朧美”的《荷塘月色》,寫北平秋天的“清”、“淨”、“悲涼”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麼,如果美和墳墓聯繫在一起,你認為合適嗎?

今天我們共同討論的就是茨威格的《世間最美的墳墓》。(出示課題及作者)

作者簡介:

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生於維也納一個尤太工廠主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1904年後任報社編輯。他早期致力於詩歌創作與翻譯。歐戰爆發後,流亡瑞士,從事反戰和平活動。戰後埋頭寫作。曾出訪過蘇聯,與高爾基相識。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國國籍,後輾轉流寓巴西,終因對歐洲前途的絕望偕妻自殺。他一生中著有多種名人傳記,突出再現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並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説《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獨特的成就。其著名作品有刻畫中產階級婦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運的《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及譴責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他僅有的一部長篇小説《煩躁的心》。

二、 出示圖片:

奢華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馬俑)、金碧輝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祕的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華麗的印度泰姬陵、簡陋寒磣的托爾斯泰墓。

提問:你們認為哪座墓最美?

答案不會統一,在這裏,不要多做解釋,給學生留下疑問,然後直接進入教學的下一個環節。

三、 範讀課文

結合上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為什麼此為個人維托爾斯泰墓是“時間最美的墳墓”?

四、 設疑

問題1、文中最能概括墳墓特點的詞語是什麼?

問題2、“樸素”的具體的外在表現在哪裏?

問題3、托爾斯泰為什麼願意埋葬在這樣一個荒郊野外“小小的長方形土丘之中”呢?

問題4、作者認為他獲得安寧、幸福嗎?

問題5、人們參觀此墓式的心情如何?

問題6、人們為什麼會這樣莊重肅穆?

問題7、人們如此敬仰他,是否僅僅因他的墳墓極為樸素?

問題8、文中還提到拿破崙、歌德、莎士比亞墓地的奢華,其作用是什麼?

問題9、文中還是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有什麼作用?

問題10、為什麼説托爾斯泰墓是最美的?

五、 學生自行朗讀課文,解答上述問題。

第二課時:

六、 答疑;

問題1:文中最能概括墳墓特點的詞語是什麼?(請同學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詞語)

教師明確:樸素

問題2、“樸素”的具體外在表現在哪裏?(請同學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詞語)

1)遠離塵囂的長方形土堆;(極為普通)

2)無人守護,無人管理;(入土為安,不勞頓他人)

3)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誌銘,甚至連名字也沒有(淡泊名聲)

問題3:托爾斯泰為什麼願意埋葬在這樣一個荒郊野外“小小的長方形土丘”之中呢?

首先插入介紹一下托爾斯泰的一些情況,同時出示幻燈片。

十九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説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琉森》等。

評價:他以自己漫長一生的辛勤創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峯。列寧稱他為“偉大的藝術家”

教師明確:文中第一段“飽經憂患的老人突然從中獲得一個新的、更美好的啟示。”(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很自然的去下文找尋答案)

教師繼續提問:

1)“飽經憂患”在文中表現在哪句話?

教師明確:“比誰都感到被自己聲名所累的偉人。”

2)“新的、美好的啟示”是什麼?

“埋骨於那些親手裁種的樹木之下”就能獲得幸福。托爾斯泰生前精神飽受痛苦,希望死後在這樣樸素的墳墓中靈魂獲得安寧、幸福。

問題4、作者認為他獲得安寧、幸福嗎?

教師明確:獲得了。

繼續提問:從哪裏體現的?

墓地的寧靜,寫景部分即:“夏天,風兒在俯臨這座無名者之墓的樹木之間颯颯響着,和暖的陽光在墳頭嬉戲;冬天,白雪温柔地覆蓋這片幽暗的土地。”

再問:這段話在文藝工作者中起到什麼作用?

教師明確:1)用“風兒”、“俯臨”、“嬉戲”、“温柔”等温情的詞語,讓人感到在這樣的環境中,這位偉人安睡其中是何等幸福。

2)選取“夏天”“冬天”兩個季節中的景物來裝飾托爾斯泰墓,表明時間在行進中,讓人感到一顆偉大的靈魂永恆不變,永世長存。

問題5、人們參觀此墓式的心情如何?(用原文回答)

教師明確:“逼人的'樸素禁錮住任何一種觀賞的閒情,並且不容許大聲説話。”

“沒有一個人有勇氣,哪怕僅僅從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紀念。”

問題6、人們為什麼會這樣莊重肅穆?

教師明確:“因為人們尊敬、敬仰這位偉人。”

問題7、人們如此敬仰他,是否僅僅因他的墳墓極為樸素?

教師明確:不是,因為他生前具有偉大的成就、高尚的人格,即人格美(不重名聲,淡泊名利,品格高尚,精神崇高)

問題8、文中還提到拿破崙、歌德、莎士比亞墓地的奢華,其作用是什麼?

教師明確:這裏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反襯托爾斯泰墓逼人的樸素。偉人與偉人比,使人體會到這幽暗小土丘的“宏偉”,更能震撼人的心靈。

問題9、文中還是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有什麼作用?

教師明確:無名墓冢與托爾斯泰偉大聲名的對比,莊嚴肅穆的氣氛與觀賞閒情的對比,這些對比都形成極大的反差,無不使人感受到托爾斯泰墓的“逼人的樸素”和託翁的崇高精神境界,突出了托爾斯泰墓是“世間最美的墳墓”這一主題,表達了作者的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文中還有一處正面對比,即托爾斯泰與“偶爾被發現的流浪漢、不為人知的士兵”的正襯,強化突出了托爾斯泰的平凡普通。

問題10、為什麼説托爾斯泰墓是最美的?

教師明確:墓的外形:樸素美

墓的實質:人格美

七、 教學延伸: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領會到美的真正內涵,即樸素美有時比華貴之美更加感人。

八、總結:儘管這是一個極普通,極樸素的墓地,但它和偉人高尚的心靈聯結在一起,也可以説,正是墓地驚人的樸素與墓主人的偉大形成鮮明的對比,更感動了作者。作者又將自己被劇烈震撼的情感通過樸素的語言傳達出來,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世間最美的墳墓》平淡樸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與內容、情感的表達與理性的思考都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深切的歌頌托爾斯泰不重名聲、追求樸素自然的高貴品格。在作者對托爾斯泰的歌頌中,也體現了作者的價值判斷――最樸素最動人。

八、 板書設計:

(對比)

九、 作業佈置

1、 完成課後練習。

2、 結合自身感受,依據本課的寫作特點寫一篇讀後感。(不少於300字)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切實掌握文言基本知識,夯實文言基礎。

2.充分利用朗讀與想象,培養文言語感,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品味寫景的妙語佳句,掌握寫景的方法與技巧,提高鑑賞與寫作能力。

二、方法與過程目標

掌握閲讀淺易文言文的方法。教會學生藉助註釋及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善於通過辨析、歸納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詞;通過交流、合作、探究等進行品讀賞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感受中國古典文學的深厚底藴,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通過反覆朗讀,掌握文言字詞,品味妙語佳句,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方法】

誦讀法、歸納法、討論質疑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一、在情境中,朗讀再現

1.導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圖片,配以悠揚的古箏曲《高山流水》,營造氣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導語:同學們,這就是名聞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麗。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動了旅程中的吳均,他在寥寥百餘字的書信中,將這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今天,我們也來讀讀這封書信,跟隨作者的筆觸,飽覽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書課題:與朱元思書吳均

2.朗讀

以多種形式的反覆朗讀(齊讀、範讀、聽讀等)來培養語感,初步感知內容。

朗讀中串聯正音、節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識的疏通。可先由學生髮現、質疑、討論、總結,然後教師幫助歸納疏通。

朗讀提示:

(1)讀準字音黑板展示:

縹(piǎo)碧急湍(tuān)軒(xuān)邈(miǎo)泠泠(líng)鳶(yuān)飛戾(lì)天經綸(lún)橫柯(kē)

(2)讀出節奏

這篇課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為主,如“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還有“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應重讀“箭”和“奔”。

(4)注意語速

寫景散文,應放慢語速,在舒緩的語調中,展開想象,體會意境。

二、在合作中,歸納疏通

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藉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通過交流、討論、分析、歸納等方法掌握文言知識,並設置解答疑難和提交學習成果的環節進行歸納疏通,努力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分小組,由組長帶領,參考課下注釋及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

2.劃出疑難語句,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運用歸納法,小組共同完成重點詞彙的整理,力求知新温故。

4.各小組提出疑難問題,全班討論解決或提交小組學習成果,全班共同分享。

如:

通假字:“轉”通“囀”,鳥叫聲;“反”通“返”,返回。

一詞多義:絕天下獨絕:獨一無二百叫無絕:停止以為妙絕:極

重點詞語:奔:飛奔的馬;負:憑藉;軒:往高處伸展;邈:往遠處伸展;經綸:籌劃……

三、 在品讀中,質疑賞析

閲讀中有所思考、善於發現才能學有所得,教學中應注重閲讀能力的培養。這一環節注重品讀,通過適當的點撥啟發,引導學生去質疑、探究,品味寫景的妙語佳句,探討寫景的方法與技巧,提高欣賞水平。

賞析寫景之妙:

(1)巧用富有表現力的詞彙,表現景物特徵,語言美。如“共色”、“縹碧”、“寒樹”、“軒邈”、“泠泠”、“嚶嚶”、“疏條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畫面感,能激發想象,讓人如見其景。

(2)多角度寫景的方法。如:形、聲、色等。

(3)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如:對偶、比喻、擬人等。

(4)情景交融,溶情於景。

(5)整體佈局巧妙,結構安排得當。採用“總分”的形式結構全篇,緊扣“奇山異水”這一特點,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板書:

與朱元思書

四、在創作中,拓展提高

學有所得,更要學以致用。利用掌握的方法進行創作,才能真正提高。利用品讀中領會的寫景方法與技巧,活學活用,創作現代版的“我心中的富春江”。

設置一個小小的遊戲:設想你是富春江的導遊,要求你用最生動、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描述富春江如畫景色,力求打動聽眾,吸引他們報名參加富春江之旅。支持人數最多者獲勝。

五、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 導遊篇:“美麗的富春江”。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分析教材]

《醜小鴨》是人教版第四冊的最後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醜小鴨》改編的,故事中的醜小鴨是一個面對艱難曲折的歷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故事寫得十分感人,貼進兒童生活,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徵。

[分析學生]

小學低年級學生對直觀形象的圖畫比較感興趣,生動活潑、形象新穎、色彩鮮豔的刺激物最容易成為他們注意的對象。好動愛玩、富於想象、善於模仿、表現欲強是我班學生另一顯著特點。但他們雖然聰明活潑,卻缺乏認真細緻,讀起書來往往留於形式,沒有深入到課文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的趣味性和直觀性,指導學生感情地朗讀,使學生的感情得到昇華。

[教學理念]

本課內容淺顯,故事性強,情節引人入勝,具有較強的可讀性,文中的字詞極富表現力,詞彙豐富,理解課文內容主要靠自己讀書,自己意會。教學中我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朗讀時間和吸收內化時間,以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設計特色]

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過程中,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借教材的階梯引導學生一步步往上攀登。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認識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改編或續編故事,編排課本劇。

4、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體會到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發展變化的,只要堅持追求美好的理想,逆境是會改變的。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自讀課文,貼圖講故事。

1、各學習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

課文,完成兩項任務:

1)自學生字詞,讀通課文。

2)提出疑難問題,小組討論解決。

2、把課前畫好的四幅插圖按照自己的理解順序貼在一張白紙上。

這個教學環節就是過去教學中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但是這樣的設計的意圖在於給學生提供一個語言表達的機會,讓他們把自己觀察和理解的結果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就會遇到困難或產生許多難題,必

3、按照貼圖的順序在小組內講一講這個故事。

二、品詞析句,感情朗讀。

1、再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故事比自己剛才講得好的地方。

2、彙報交流,教師隨機指導朗讀和對字詞的理解。

1)圖文結合,指導朗讀第一段。

(1)觀察第一幅插圖,説説醜小鴨是什麼樣子的?

(2)自由讀第一段,畫出具體描寫醜小鴨怪模怪樣的詞句。

(3)用這是一隻()的醜小鴨進行練習説話。

(4)説説怎樣讀才能突出醜小鴨又大又醜的樣子。

(5)小組比賽讀後互相評議。

2)醜小鴨感到非常孤單,就鑽出籬笆離開了家。讀這一句,我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因為大家都欺負醜小鴨,他感

定激起求知的慾望。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品質得到了培養。

這一教學環節是使學生從自身的情感體驗出發,去發現好詞好句和好的表達方式。這個過程就是自瀆自悟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並不是被動的接受老師告訴他們的好詞好句及好的表達方式,而是經過自主探究才發現的。

教師在學生研讀過程中,恰當地引導,巧妙地點撥,及時地評價,不斷地鼓勵,通過讀--議--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以悟促讀,把語感的培養落到了實處。

覺不到温暖,才覺得孤單,要讀出醜小鴨的不幸與悲傷的心情。

3)指導理解驚奇和羨慕。

(1)播放多媒體課件:醜小鴨仰望着潔白美麗的天鵝從天上飛過。

(2)説説醜小鴨驚奇時是什麼表情?(呆呆的、嘴巴張得大大的、眼睛瞪得圓圓的)

(3)這時醜小鴨會想什麼呢?(天鵝真美啊!要是我也能變成白天鵝那該多好啊!要是我也有那麼多好朋友該多好啊!)

(4)正因為天鵝有的醜小鴨沒有,但他又希望自己也要有,這就叫羨慕。

(5)想一想,你們在什麼情況下會羨慕別人呢?

(6)請同學們懷着這種心情讀一讀這一段。(自由讀,男女生賽讀)

(7)學生互評,評出各自的優缺點。

4)指導朗讀最後一段。

(1)各小組討論:要讀好這個自然段,要通過觀察醜小鴨的表情來理解驚奇的意思,不生硬又到位。

先從概念上解釋羨慕,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不失為妙法。

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悟,而且每一次通過比賽讀、互相評價,力求讓學生感受到讀有所得的喜悦。

特別注意哪幾句話?

A.生彙報。

●美麗極了!要讀出讚美的語氣。

●啊,這難道是自己的影子嗎?要讀出不相信的語氣。

●啊,原來我不是醜小鴨,是一隻漂亮的白天鵝呀!要讀出驚喜的語氣全班齊讀這一自然段。

B.師生賽讀。

C.師生互評。全班再齊讀一遍。

三、自主創新,改編、續編故事。

1.如果現在你再來講這個故事,有沒有信心比課文講得更好?

1)在學習小組內講。

2)每組派代表上講台來講。

3)學生互評。評出創意獎

2、你還可以接着這個故事講下去嗎?

1)學生自己續編故事。

2)學生互評,評出異想天開獎。

四、自編自演,深化理解。

讓學生自己在讀中體會感情,不是老師讓他們怎麼讀就怎麼讀,這就是自瀆自悟的過程。

師生賽讀,更能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師生互評,特別是學生評老師,體現了教學的民主,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夥伴。

這一教學環節是為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尋求進一步的發展,而不僅僅是學懂課文本身。由於教學過程中隨着學生的探究和體驗,所以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了很強的創造力。

1、你喜歡這個故事嗎?為什麼喜歡?

2、小組合作編排課本劇。

3、每小組選一名同學扮演一個角色,合作表演課本劇。

4、學生互評,評出最佳演員獎。

經過反覆朗讀,小組討論,教師點撥,學生理解醜小鴨在逆境中堅持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已經水到渠成。

課本劇是語文實踐的重要方式,學生在合作編排課本劇的過程中,自然就想到如何配上美妙的音樂、得體的動作,使語言更具魅力。這些都體現了學生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品質。

[自我點評]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以讀為本,鼓勵評價。引導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悟出感情,在讀中品詞析句,進行語言訓練。並且讓學生在評價中自悟自得,使學生感受到讀書的樂趣。

(二)變教教材為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靈活用圖,靈活用文,把圖作為培養觀察能力和語言文字訓練的材料,把文作為提高朗讀能力和品析詞句的一個範例。教學中,教師更為關注的不是教材本身藴含的知識目標,而是追求獲取知識的過程,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得發展。

(三)激發想象,鼓勵創新。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較深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課文進行加工,變成課本劇來表演。在學生參與教學的過程中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一、指導思想:

《觀潮》(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十三課)是一篇描寫祖國壯麗河山的文章。本課的設計旨在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充分利用現代教育媒體的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觀看錄像瞭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感受祖國河山的壯麗,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領略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注意積累材料的習慣。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四自然段。

三、教學重點:理解文中有關“潮來時”的描寫。

四、教學準備:自制課件、錄像機、鵬博士教學軟件、液晶投影儀、大屏幕、錄像帶、多媒體電子教室。

五、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13課《觀潮》。(齊讀課題)教師提問課文寫的是什麼潮呢?(板書:錢塘江潮)

教師介紹:錢塘江是浙江省最長的一條河流,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

下奇觀”(板書:天下奇觀)(解釋“觀潮”與“天下奇觀”中的“觀”有什麼不同)。

(二)彙報交流

1.請同學們談一談通過預習對這“天下奇觀”有何初步的瞭解?

2.請同學們打開書,看看課本,説説預習時你是怎樣給課文分段的?能説出為什麼要這樣分嗎?(板書:潮來前 潮來時 潮過後)

(三)放錄像(潮來時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觀”的壯麗與雄奇。

1.過渡:錢塘江大潮氣勢非凡,那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讓人驚心動魄。難怪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八日,在海寧縣鹽官鎮的海塘大堤上彙集了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外遊客,他們爭先恐後地早早趕到,盼望一度錢塘江大潮的風采。同學們,你們見過那種景象嗎?想不想親眼看一看?老師這裏有一段錄像,請同學們戴上耳機,看看畫面,聽聽聲音,來初步感受一下這“天下奇觀”。

2.學生談看錄像後的感受。

(四)理解課文內容

過渡:剛才我們在錄像上看到的景象書上也有,同學們看看是哪一段?

(學生通過看書找出是3、4自然段)

1.學生自讀3、4自然段。劃出能寫出潮來時氣勢的語句,把不明白的問題用問號標出,對特別喜歡的句子就努力讀精彩些。

2.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的提問隨即板書關鍵詞語)

(1)教師通過視聽教學幫助學生解疑。

課件出示:①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羣又沸騰起來。

a.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

b.怎麼會出現“一條白線”?看到白線人們怎樣沸騰的,學學看,就這種場面可以用文中的哪個詞來形容?

c.齊讀這句話,讀出那種沸騰的場面。

②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牆。

a.怎麼會形成“白色城牆”呢? 因為大潮由遠而近,遠看像白線的白浪越變越大,越漲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牆。)

3.交流學生喜歡的句子。(根據學生的交流隨即通過大屏幕展示寫潮水的句子,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重點語句,想象錄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加深理解體驗大潮的奇特。)

課件出示:

①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a.潮來時是什麼樣的聲音?誰能學學看?

b.就這種聲音作者用什麼詞來形容的?

②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a.師:看到白線拉長變粗,潮水很快地佔滿江面,迅速向我們奔湧而來,那氣勢越來越雄偉,你的心情也會隨之越來越激動,誰能讀出這種感覺來?

b.指讀。 c.男女同學比賽讀。

③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a.從這句話中你讀出了什麼?如果這句話換成“浪潮越來越近,氣勢越來越雄偉,聲音越來越大。”你覺得怎麼樣?

b.如果換成原來的內容,又覺得怎樣?怎樣才能讀出那種氣勢來?

c.指讀、師讀、齊讀

4.教師小結:作者把大潮到來時的氣勢寫得多形象,正如預習提示中所説的,把大潮寫得有聲有色,雄偉壯觀,使人如臨其境。(板書:有聲有色、雄偉壯觀)

5.學生將3、4自然段連起來,有感情得邊讀邊想象,再次體會潮來時的雄偉氣勢。

6.學生通過訪問教師計算機,調做“根據課文內容填空”。(教師在網上查看學生練習情況)

7.調一學生的練習作示範,投影到屏幕集體訂正。

(1)作者按什麼順序寫潮水變化的?(教師指屏幕啟發學生説出由遠而近)(板書:遠 近)

(2)師小結:作者隨着時間的推移、位置的變化,按由遠及近的順序寫潮水變化,使我們彷彿站在錢塘江畔,聽到聲音越來越大,看到潮水越來越近,浪頭越來越高,使我們感受到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非凡氣勢。我們為在祖國大地上有如此壯觀的景象而自豪、而驕傲。

(3)讓學生帶着無限讚歎之情大聲朗讀這段話(課件出示:根據課文內容填空一段話)。

(4)師生接讀(教師説括號中的詞,學生接讀餘下的內容)

(5)小結: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潮來時”一段,通過學習瞭解到錢塘江大潮來勢兇猛,氣勢非凡,那麼“潮來前”、“潮過後”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8.學生自學餘下的幾段。

(五)學生質疑。

(六)學生通過網上查閲,自己解疑。

(七)學生通過網上訪問教師計算機。調作鵬博士軟件中《觀潮》一課的練習,據自己情況自由選擇,自我檢測(教師網上查看,個別輔導)。

(八)課堂總結。

(九)放錄像(讓學生整體領略“天下奇觀”的非凡氣勢)

(十)佈置作業。

附:板書設計:

觀 潮

遠 潮來前 雄偉壯觀、

(錢塘江潮) 潮來時

近 潮過後 有聲有色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師: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人們就會聯想到蘇軾詩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現在,請同學們讀《錢塘湖春行》這首詩,並思考一個問題:這首詩寫什麼時候的景色?

(學生大聲朗讀詩。)

生:春天,而且是初春。

師:我們能否從詩中找出表現初春的詞語?

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還不大。

生:“幾處早鶯”,並不是處處,初春的鳥兒還不多。

生:老師,還有“爭暖樹”,春寒未退,所以鶯爭着棲集在朝陽的樹枝上。

師:不要給老師説,直接給大家説就行。

生:“誰家新燕”,並不是家家,而是零星幾家,説明春天剛開始,從南方飛回的燕子為數不多。

生:“啄春泥”,燕子才回來築巢。

生:“淺草才能”,小草剛剛出土。

生:“沒馬蹄”,草還沒有長高。

生:“亂花漸欲”,“亂”,“漸”,説明花兒有開放的,也有含苞待放的,或是地上的小野花,“象眼睛,象星星,還眨呀眨的”,初春的花星星點點,也不是很多。

師:説地真好,畫面已經立體化了。下面,我們聽錄音讀,閉着眼,用心靈去聆聽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鳥語。

(學生聽錄音,並且模仿朗讀。)

師:我們聽出春天的什麼景色?你體會到春天的什麼意境?想好了你就説。

生:我聽見了和尚撞鐘的聲音,那麼莊嚴、肅穆,那麼遼遠、空曠,使我心曠神怡。我在西湖邊上耳聽着這天籟之音,眼看着美麗的西湖勝景,真是人生一大樂事。(笑)

生:“一年之計在於春”,迎春的人兒在西湖邊輕歌曼舞,或細語呢喃,或那勤勞的婦女用那清澈的西湖水洗衣浣紗,木杵搗衣聲,擊水聲清脆的、悠揚的此起彼落;而孩子們則在嫩嫩地,綠綠的草地上歡快的叫跑着,估計他們歡呼天上的風箏,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滾兒。

生:我聽出了春天鳥叫聲,那輕盈、活潑的黑頭鶯唱出美妙的歌聲,“自在嬌鶯恰恰啼”。(此時,已看出學生已陶醉在這美好的境界裏)

生:我聽出風聲,是帶着一絲絲涼意的清風。

生:我能聽出小草從泥土中鑽出來的嘶嘶的聲音。

生:我聽出了馬蹄輕快的腳步聲,叭嗒,叭嗒……由遠及近,而又漸漸遠去。

生:我聽見了白居易正在那吟《錢塘湖春行》,清風傳送着那優美的詩句,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學生爭先恐後,大有一發不可收拾的氣勢。學生妙語連珠,老師一副惋惜地表情)

師:同學們各抒己見,展開想像,又有意境,同學們的詩歌感悟能力非常強啊!老師還想聽聽大家精彩發言,但因時間問題,進行下一個環節,不知誰能用耳朵聽出色彩來?(學生笑)我們從詩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詞。

生:綠,綠柳青青。

生:“花”是五彩繽紛的,所以也是色彩。

生:“水”應是碧綠色或青綠色。

生:寺廟是紅磚綠瓦的,涼亭是古色古香的。

生:雲是白的,藍天白雲。

生:草是嫩綠的,樹是剛抽芽的,也是嫩綠的。

生:白居易騎着一匹白色的駿馬,悠閒自得的在西湖岸邊踏青。

師:同學們説得真好!願你們用美麗的畫筆去描繪多姿多彩的西湖的春天吧!在作文課上展示一下自己的風采。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鬱、澈”等9個宇,學會“林、鬱”等13個字。正確讀寫“山谷、森林”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亂砍伐樹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瞭解小村莊變遷的過程和原因;教學難點是聯繫生適實際理解本文所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學準備:

1、小黑板(字詞)。

2、課前佈置學生查找資料,瞭解我國的森林覆蓋率與森林的破壞情況、植物與水土流失、植物與環境保護等相關知識。

教學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一、投影插圖,導入新課

1、師:山谷中,有這樣一個小村莊,請同學們看一看,它給你留下怎樣丁怎岸的印象?

2、學生講述自己的感受,體會小村莊的環境之美。

3、今雲,我們就讀一讀這個小村莊的故事。(出示課題)讓我們把時光倒回到許多年前開始。

二、自讀課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認讀生字,指正字音。

森林、鬱鬱葱葱、湛藍、甜潤、蓋房、裸露、擴大、一棟棟、各式各樣、咆哮

應有盡有、鋒利、喘氣兒、黎明

3、邊讀邊思考:小村莊結果怎麼樣了?

三、彙報交流思考的問題。

小結:一個美麗的小村莊最後在一場大雨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真令人痛心,這到底是誰造成的呢?我們下節課探究這個問題。

四、熟讀課文,練習講述這個故事。

1、自己練習講述。

2、指名講述。評價讀音的準確,故事的完整。

第二課時

一、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中感悟

1、自已練習讀。

2、小組內讀,評議後再練習。

3、指名讀,師生評議。

(1)第1段要讀出小村莊環境之美。

這樣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後來在一場大雨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事呀!是誰毀了的呢?

(2)深入學習2、3段。

①理解第二段第三句話:具體給這十幾户人家取一些名字並描述他們的行為。

②把“一間間、一棟棟的房子,應有盡有的傢俱、工具”説一説。

③説説對“還有大量的樹木隨着屋頂冒出的柴煙消失在天空中”這句話的理解。

④朗讀指導:讀出小村莊人們的行動以及村莊變化的過程。

(3)學習最後兩段。

①去掉“還”字跟原句比較,找出問題的實質。

②聯繫上下文理解“大雨沒喘氣”和“什麼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體會悲慘的無法挽回的結局。

③過渡:事實正像我們所預料的那樣,這個小村莊的人們在享受了斧頭帶給他們的好處之後,最終還是讓這些斧頭給毀了一切。

④“什麼都沒有了”指的是什麼沒有了,你能具體説説嗎?

⑤議議如何讀好這兩段,再試試。

二、總結全文。

1、有感請地朗朗全文。

2、你想對小村莊的人説什麼?

第三課時

一、學習生字

1、認讀生字,給每個生字組詞。

2、認記字形,交流方法。

3、點撥字形:

森、葱、犁、喘、黎在田字格中的比例應該協調。“葱”的中間是“匆”不是“勿”;“裸”的左半部分是“衣補”不是“示補”;“黎”的上部右邊的不能寫成多一撇的“勿”;同樣是“木”這個部件,在“森、棟、柴”中就有很大的不同;很多獨體字作偏旁時具體形狀要發生改變,如“葱”中的“心”、“砍”的“石”。

4、書寫練習。

二、鞏固練習

1、抄寫自己認為意思深刻的句子。

2、記下一則廣告,想想根據本課內容,你會寫一句什麼?寫下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ww9pd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