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歌曲《無錫景》教學設計

歌曲《無錫景》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歌曲《無錫景》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歌曲《無錫景》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錦繡江南,風光旖旎、人文薈萃。江南的音樂,如同江南的山水般秀麗柔美。蘇教版音樂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錦繡江南》就是結合與江南美景的對話,引領學生較集中地感受我國民族音樂重要代表之一的江南音樂的魅力。歌曲《無錫景》就是截取的其中的一首。這是一首流傳極為廣泛的江蘇民間小調。全曲介紹了無錫的歷史、風光與特產,為五聲宮調式,節奏如輕打的鼓點一般,旋律細膩秀美,旋法曲折,特點鮮明,襯詞親切温柔,富有地方特色。用吳語演唱,則鄉土氣息散發得益發濃重。在這初春來臨之際,選擇這一課不但可以讓學生體驗江南的美景,而且能夠激發他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設計思路:

本課的設計意圖是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結合新課程中“生活性”、“發展性”、“生命性”的基本特徵,通過師生間平等互動的交流,把生活音樂化,音樂問足生活化,音樂課堂教學生活化。激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達到為學生終身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發展音樂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習歌曲《無錫景》,能用親切、柔和的語調把江南民歌旋律優美、嬌甜軟膩的特點唱出來。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對歌曲的二度創作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對江南美景的體驗,對現代幸福生活的謳歌,感悟社會主義國家豐富的人文內涵,激發學生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氛圍中用甜美、自豪的聲音熟練的演唱歌曲,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和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準確把歌曲中出現的“呀”、“末”等襯詞,表現出江蘇民歌特有的風格。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古箏、電子琴。

教學過程:(課件見配套課件中學四)

一、新課導入

l、欣賞感受,初體江南

學生聽着江南的民歌走進課堂。師生問好。(師:同學們,大家好!很高興今天由我帶領大家一起走進音樂的殿堂!下面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老師彈奏古箏。彈完後老師提問:

師:你們知道剛才老師用古箏彈奏的是什麼曲子嗎?

生:《茉莉花》。(點擊課件)

師:那它又是哪兒的民歌呢?

生:江蘇民歌。

師:是的。老師剛才演奏的正是名揚海內外的我們的江蘇民歌《茉莉花》。誰能哼唱幾句讓我們欣賞一下?

2、聽着旋律,跟唱練聲

師:不錯!看來我們的同學對《茉莉花》這首歌還是非常熟悉的。再來考考你們,你除了知道《茉莉花》是江蘇民歌外,還知道哪些江蘇民歌?

生:《拔根蘆柴花》、《楊柳青》、《水鄉船歌》、《月兒彎彎照九州》、《姑蘇風光》、《紫竹調》、《繡荷包》、《無錫景》……

師:同學們説得可真多,真不愧是我們江蘇人,説到江蘇的民歌,大家都是朗朗上口。俗話説,説得比唱得好!我很希望你們今天能夠唱得比説得好(點擊課件)!請看屏幕,根據屏幕上的要求唱出你所聽到的旋律。

師:老師説的果然不錯,你們的確唱得比説得好。今天我們的學習任務就是學習你們剛才所説到的諸多江蘇民歌中的其中一首――《無錫景》。

(設計意圖:良好的課堂氛圍是踏出成功教學的第一步。老師的一段古箏獨奏《茉莉花》,無形中拉近了師生的距離,讓學生在老師所彈奏的優美旋律中初步感受江南音樂的風韻,由此引出老師的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在有目的的引導提問下走進江蘇的民歌。“俗話説,説的比唱的好,老師希望你們今天能夠唱的比説的好!”

通過我的這句話引出下面兩小段的模唱(選自《無錫景》的前兩段旋律),這個過程不僅及時調動了課堂氣氛,並且為後面的唱歌教學做了一個鋪墊。)

二、學唱新歌

1、音畫結合,情境體驗

老師點課件請同學們先欣賞全曲――《無錫景》。欣賞完後老師提問:

師:你們説這首曲子美嗎?

生:美。

師:想不想再聽一遍?

生:想。

師:我們再來欣賞一遍。學生欣賞第二遍。(點擊課件)

(設計意圖:一切藝術的源泉是生活,歌唱藝術的源泉也是如此。要唱好歌就要處理好情感的表達,要處理好情感就必須要有生活體驗。因此我讓學生在欣賞歌曲的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讓他們欣賞無錫的無限風光,讓他們置身於這個都市,去體驗無錫的美,感受做為一個江蘇人的自豪!)

2、先唱後識,水到渠成

欣賞完第二遍。

師:一首好聽的歌曲人人都愛唱。我注意到,剛才在欣賞的時候,有些同學在下面輕聲的跟着哼唱,其實你們不必如此拘束、害羞,老師再給你們一個機會,想唱你們就盡情的唱吧!

學生欣賞第三遍(點擊課件)。學生在欣賞的時候邊聽邊跟着音樂哼唱。

師:我們的同學真的很不簡單,我還沒教,就已經能聽着音樂把歌曲唱出來了。你們在唱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這首歌在每句的停頓處,常用了一些襯詞:“呀、末”,你們知道這樣做的用意是什麼嗎?

生:這樣做表現了親切、柔和的`語調。

師:説得很好。這樣做的確很親切。下面我們一起來把第一段歌詞朗讀一遍。(點擊課件)學生一起朗讀歌詞。

師:(點一名學生提問)讀了歌詞,你覺得這首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生:身為無錫人的自豪和欣賞無錫美景時那種喜悦、愉快的心情。

師:説得非常正確。

師:現在,我給你們1分鐘的時間熟悉歌譜,如在哼唱的過程中有什麼困難你可以個別舉手我來幫你解決。

師:時間到。沒有同學問我問題啊?那我來問問你們。第二行第二小節怎麼唱?

師:(點一個學生唱)你知道這種裝飾音有什麼用處嗎?

生:“……”(説得不是很正確)

師:好,那我來告訴你們。在民歌裏這種類似的裝飾音很多。這首歌裏的裝飾音用的最大好處就是更能表現江南民歌的嬌甜軟膩。下面一起來跟着老師的琴聲把歌譜唱一遍。

師:你們音樂素質的確不錯,音準很好。下面我們來做個小比賽。男女生各為一組,自選一段,比比看到底哪一組唱得好!

(設計意圖:新課標關於識譜教學講道:“在音樂聽覺感知的基礎上識讀樂譜、在音樂表現活動中運用樂譜。”因此我讓學生在沉醉於歌曲旋律中時,一遍遍的讓他們聽賞歌曲,跟唱歌曲,並及時提醒學生襯詞如何唱更好聽,如何去找到歌曲所表達的那種自豪、喜悦的心情。雖然歌曲還沒有學,卻達到了“似曾相識”但還不十分熟練掌握的狀態。接着我再讓他們自主學譜、朗誦歌詞、隨琴學唱、唱好襯詞、再次唱譜。讓學生在學唱歌詞和學唱歌譜的相互交替中學會歌曲。這有利於將歌曲情感的感受、體驗貫穿於學習歌曲的全過程。)

三、對比欣賞

師:其實大家唱得都不錯!聽你們唱得這麼好聽,我的嗓子也有點癢了,歡不歡迎我唱一段給你們聽啊?

生:歡迎。(師唱)。

師:聽了我唱的歌,你們有問題要問老師嗎?

生:老師,您唱的歌曲和我們剛才唱的旋律一樣,可是詞不一樣。

師:是的。老師剛才唱的這首歌是最早最正宗的《無錫景》(點擊課件),而我們今大學唱的這首《無錫景》是解放以後重新填寫的。(點擊課件)

師:其實,無錫現在的美景真的是太多了。除了歌詞中提到的……還有……。我這裏有15幅無錫的美景,我們來欣賞一下。(點擊課件)看了這麼多美景,你們覺得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生:已經能為這首歌填寫第三份歌詞了。(在老師的啟發之下回答該問題)

(設計意圖: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展。如何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這些?我利用了《無錫景》最早版本這一有力的歷史見證,並現場演唱,讓學生通過欣賞對比,向他們直觀的展示了祖國的變化。在師生互動的問答中,讓學生覺得現今無錫的景色真多真美,而這一切美景要由我們來唱出,未來祖國的藍圖要由我們來繪製,而這第三份歌詞也要由我們來譜寫,-激發他們的創作慾望。)

四、創作練習,感情昇華

師:是的,這個任務老師現在就交給你們,請你們來做一次詞作者,學着《無錫景》這首歌的格式把無錫的美景也來寫一寫。(點擊課件)

學生分小組創作,老師輔導。

(設計意圖:音樂本身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凡音樂教學都能為學生提供體驗創造的快樂,培育創造精神和訓練創造能力的機會。在這個環節裏,因為有我在前面充分的引導和調動,學生的創作有據可查,有本可依,並能在自己作詞的過程中體驗祖國的變化,感悟自己生活在這個幸福的大家庭裏是多麼的快樂!)

五、現場表演,評價總結

分組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師對學生的作品給予適當的中肯的評價。

師:同學們創作的作品真的是太精彩、太豐富了,老師都被你們的想象力和創作能力驚呆了!老師希望你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能夠多觀察、多體驗祖國美麗的大好河山,用你們的愛心、你們的激情去譜寫更多、更好的歌詞!

(設計意圖:音樂課堂是一個大舞台,而我們的學生正是舞台中的主角。在學生們的創作活動之後,我及時的為他們搭建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讓他們在相互的交流評價中進一步提高創造能力。)

教學反思

本方案的設計,力求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着眼於學生的主動發展,致力於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研究,淡化學科邊緣,通過充分的音樂實踐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音樂素養。依託音樂本身的魅力,影響學生人生觀、審美觀、價值觀的形成。全面影響學生做人、做事的態度,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意識、探究精神。從目標的提出、到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都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實踐性、更濃的創造性。總之,本教案在執行的過程中,充分的體現了新課標中“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發展,讓課堂動起來”的要求。整節課中,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學生的激情被充分的調動起來。當然,措施付諸實施,還需要老師的愛心和慧心,需要老師的智慧與創造。

標籤: 歌曲 教學 無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r9w2r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