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認識米教學設計範文

認識米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認識米教學設計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米教學設計範文

認識米教學設計範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P64—65例5,“試一試”和“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表象。能根據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進行一些直觀的判斷與思考。

2、 知道1米=100釐米,能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 在小組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逐步養成認真、細緻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教學重點

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難點

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疑點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在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後,又要認識的一個新的長度單位———米”。這節課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因為他們對於一米到底有多長心裏完全沒有數。所以,可以為學生設計了一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建立1米的概念。如果要通過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體會釐米作單位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時費時、費力,進而引起學生學習其他的長度單位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礎上,自然進入今天的學習內容。

教學準備

小黑板、米尺

教學過程

一、複習。

你的哪個手指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拿出尺子,從哪裏到哪裏是1釐米?2釐米?3釐米?……

用尺子量一量你的練習本,看它有多寬。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手指、尺子、練習本這些生活中的物體的長度,讓學生直觀感受釐米是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二、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都學會了用直尺測量一個物體的長度,現在老師要請一個小朋友來測量一下講台的長度。

這樣測量方便嗎?

教師出示米尺,如果用它來測量呢?教師示範用米尺來測量講台。

用哪種尺子量方便一些?為什麼?

設計意圖:比較用直尺測量與用米尺測量兩種測量方法,感受測量不同長度的物體要用不同的測量工具,體會選擇的重要性。

我們在量比較短的物體的時候,用直尺來量,用釐米做單位,如果我們要量講台或者更長的物體的時候,我們就要用這種尺子——米尺。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通常用米作單位。

三、新課

1、認識米。

(1)認識1米的實際長度。

①教師拿出米尺並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米尺或 1米長的小棍,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 1米,讓學生把自己的兩臂伸平,用米尺或小棍比一比1米。

設計意圖:直接出示1米的實際長度,直觀感受1米有多長。

②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1米有多長?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③同桌比劃1米有多長。

④量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用米作單位?

設計意圖:從我們周邊的物體中尋找1米,將數學直接運用於生活之中,這些物體大多數是估計,由此可以説一説“估計”與“實際”的區別。

(2)認識米與釐米間的進率。

教師出示米尺。然後指定一名學生在尺上數一數,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個1釐米,數完後,教師提問:“1米有多少個1釐米?”“也就是1米等於多少釐米?”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1米=100釐米。

並讓學生齊讀兩遍。

設計意圖:在上節課“數大格”的基礎上,這節課可以讓學生數一數1米里面有多少個大格,也就是有多少個1釐米。大單位與小單位之間的進率需要聯繫生活中物體的長度多多體會。

2、試一試

(1)明確要求:用米尺量。

(2)示範方法:每量出1米,做好標記,再接着量,一邊量一邊數,有幾個1米。

注意表述的準確性。

設計意圖:學生從家裏帶來的米尺,往往不止1米,有的小朋友會直接拿左端到右端去量,這是錯誤的,所以在示範的時候,一定要着重“做標記”!避免出現所量物體的不準確性。

四、鞏固練習

1、第2題

指派學生操作。其他同學觀察。

點評操作過程。

2、第3題,

先估計,説明思考過程,再測量。

説説自己估計的怎麼樣?

3、第4題

先測量身高,再測量1庹。

比一比:説説有什麼發現?

4、第5、6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交流思考過程和結果。

五、總結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米,請大家用兩臂比劃一下1米的長度。

想一想1米等於多少釐米,100釐米等於多少米,我們量比較長的距離用什麼尺去量比較方便?

設計意圖:總結全文,回顧這節課與上節課不同的地方,讓學生自己去説一説,加深對1米的認知結構,從而瞭解1米與1釐米的區別。

板書設計

1米=100釐米

認識米教學設計範文2

教學內容:

教材78~80頁,信息窗2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認識米,體會1米的實際意義;認識米和釐米的關係,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進一步體會測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際測量活動體會1米的長度,並通過找一找、量一量將1米轉化為具體的長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測量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認識米,體會1米的實際意義;認識米和釐米的關係,並能進行簡單換算;進一步體會測量的不同方式。

難點:體會1米的實際意義。

教學突破:繼續創設阿福做新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米和釐米的'關係;通過實際測量1米有多長和尋找長度是1米的物體,建立1米長度的表象。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米尺、主題圖。

學生準備:米尺。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上節課我們知道,因為老裁縫和小裁縫一拃的長度不一樣,所以給阿福做出來的新衣服不合身。老裁縫決定為阿福重新做一件新衣服。這一次,老裁縫吸取了教訓,不再用拃來量了。他找來一根尺子,用尺子為阿福重新測量。但是,在測量時,老裁縫和小裁縫出現了分歧。他們為什麼出現分歧呢?我們一起去看看。

設計意圖:創設連續的情境,以出現分歧製造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題圖,認識1米。

(1)出示米尺。

教師:故事中的老裁縫就是用這樣的尺子為阿福量新衣服的。(讓學生也拿出準備的米尺)大家觀察這根尺子,每一個大格是多長?

學生:1釐米。

教師:老裁縫從0刻度開始量,量到衣服的另一端對齊了“100”這個刻度,小裁縫説是100釐米,可老裁縫説是1米。他倆誰説的是對的呢?(教師板書:1米=100釐米) 學生議論。

學生:1米就是100釐米。

教師:對,1米=100釐米。“米”也是一個長度單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利用兩個裁縫的分歧引出米和釐米的關係,加深了學生的理解。

(2)1米有多長。

利用手中的米尺,用手臂拉一拉,看看拉到什麼程度是1米。 找一找,量一量,看看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或高度大約是1米。學生尋找和測量。

(3)利用米尺,量一量教室有多長,有多寬,教室的門有多高,黑板有多長。學生實際操作。

三、自主練習。(教材第79頁“自主練習”)

1、第一題:連一連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第2題:可以怎樣量?

(1)用拃可以測量哪些事物的長度?先讓學生獨立選一選。 説説你選擇的結果。

為什麼測量教室的長不用拃呢?

學生:教室的長比較長,用拃做單位太短,測量起來比較麻煩。

(2)用步可以測量哪些事物的長度?

説説你選擇什麼,並説説選擇的理由。

小結:測量物體的長度要根據物體的長度選擇適當的單位。

(3)學生用選擇的單位測量教室的長、黑板的長和凳子的長。

3、第3題:怎樣測量乒乓球枱的長?

(1)你打算有什麼測量?

學生1:用步測量。

學生2:用拃測量。

學生3:用尺子測量。

學生4:用鉛筆測量。

(2)教師:如果用步測量,説説你怎樣測量。 學生談自己的測量過程。

教師:用步、拃或鉛筆等物體測量,必須首先知道一步、一拃、一枝鉛筆的長度,再實際測一測,用了多少步或多少拃,或用鉛筆量了多少次,最後根據每次的長度和次數算出總的長度。

引導學生説怎樣測量一步的長度。

(3)學生實際量一量。

4、第4題:畫一條6釐米長的線段。

學生獨立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5、第5題。

(1)你想量什麼?回家試一試。

(2)説一説,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是線段?

生活中物體的邊可以測量出長度,即長度都是有限的,因此只要邊是直的,都可以看成是線段。

四、全課小結: 今天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練習設計:

1、 填一填。

1米=( )釐米 200釐米=( )米 20釐米+50釐米=( )釐米 1米—40釐米=( )釐米

30cm+50cm=( )cm=( )m

5m+3m=( )m 32cm—20cm=( )cm

2、 畫一條長度是10釐米的線段。

3、 連一連。

旗杆的高度 男孩的高度 米老鼠的高度 杯子的高度

10釐米 5米 1米 20釐米 教學反思

本課的“自主練習”中出現了用多種形式或多種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在運用這些測量方式之前,要讓學生學會熟練、準確地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用步、拃或藉助其他物體測量物體的長度時,教師需加以引導,提醒學生步子的大小要均勻,藉助鉛筆或文具盒測量時一定要做好記號等,另外在計算時注意準確。用步、拃或藉助其他物體測量物體的長度很可能不準確,但這裏結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測量方式的多樣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認識米教學設計範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4頁例4及有關練習。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通過測量、觀察、比較等學習活動,感知1米的實際長度,形成1米的長度觀念,體驗觀察、比較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3、培養學生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感受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

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

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釐米。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準備:

米尺、軟尺

教學過程

一、觸景生趣。

師:誰能猜出老師的身高呢?(猜老師身高)昨天老師回去測量了一下自己的身高,老師的身高是1米63釐米,你們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二、觸景生疑。

師:老師的身高是1米63釐米,你能估計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上的哪兒大約是1米高呢?(學生根據已有經驗進行估計)。

再估計一下,從地面到你身體的哪個部位大約是1米呢,再説説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還是不到1米?

師:大家都想估計,那我們來做個遊戲好嗎?請兩個同學把這卷綢帶慢慢的拉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拉開的綢帶,如果你覺得拉開的綢帶的長夠1米了,就立即喊“停”(學生活動)。

啟發:指着拉開的綢帶,這正好是1米嗎?怎樣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呢?(可以用尺量)那請小朋友用你們的尺量一下。(得出用釐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確的結果。

這樣測量你感覺怎麼樣?(很麻煩)

師:看來同學們如果用自己的尺子來量很麻煩。那誰有更好的辦法呢?(做一把更長的尺子)大家真聰明,能想出這麼多的好辦法。老師這裏有一個好寶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綢帶的長,想不想知道是什麼?

三、觸景探究

1、認識米尺。

老師出示米尺。

(1)談話:這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用它來量比較長的物體就容易多了。

課件出示米尺圖)這就是米尺的縮小圖,請大家拿出你們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數字不同,刻度線不同)

(2)請一位學生拿自己的尺子來量一量老師的米尺上從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長?(10釐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釐米就是1米。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米=100釐米。

2、用米尺量。

(1)談話:怎樣用米尺量出剛才綢帶的長度是不是1米呢?誰來試一試?指名量出1米的綢帶。你是怎麼量的。

小結:量物體的時候,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用捲尺或米尺的0刻度對齊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課件演示)

(2)提問:老師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誰來幫老師量一量。(學生測量後,在1米的位置貼上標籤。)

(3)同學們想不想知道你們剛才在自己身上估計的1米對不對?同桌合作量一量,並把標籤帖正確了。並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長?再説説你的身高比1米多還是少?多幾釐米?

(4)談話:同學們現在知道1米有多長了嗎?請小朋友張開雙手,先估計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長還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問:你能用雙手比劃出1米大約有多長嗎?

(學生用手比劃1米的實際長度)

(5)談話:請小朋友在教室裏找一找,你的身邊哪些物體長約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體的長要用米做單位?同桌之間量身高。

四、觸景實踐。

1、下列長度單位對嗎?

(1)數學書長26米。

(2)燈管長50釐米。

(3)房間高3釐米。

(4)字典厚6米。

(5)大樹高8米。

(6)教室長10釐米。

2、量一量。

3、想一想。

小紅身高90釐米 小軍1米20釐米三位小朋友比身高,小軍最高,小紅最矮,小剛的身高可能是( 米。

五、觸景昇華。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認識米 用米量

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100釐米

標籤: 範文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m02le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