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教學設計3篇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教學設計3篇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編寫教案有利於教師弄通教材內容,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有利於教師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下面是小編我為您準備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教學設計,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教學設計3篇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教學設計篇1

三維目標:

1、通過理清思路、概括主旨的訓練,培養、鍛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2、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散發思想華彩的語句,體會用形象化語言闡釋抽象道理的寫法。

3學生把自己的人生積累和經驗帶入文本,與文本化為一體,並能演繹自己的認識。

4瞭解思想家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看法,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

重難點分析:

理解帕斯卡爾“人是能思想的葦草”的比喻所體現的思想對人生的意義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多媒體播放《在水一方》主題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聽這首歌可以想象到成片的蘆葦獨守江邊,在風中搖曳。那瘦瘦的筋骨,青青的枝葉,肆無忌憚的張揚着綠的野性,任憑狂風揉搖,任憑暴雨擊打。那逆流而上尋找佳人的少年,撐着長篙,蕩着輕舟,映襯着茂密的蘆葦,造就了三千年文明古國*優美的詩句!2000多年以後,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同樣在見到蘆葦後靈光一現,詠出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這樣的至理名言。

二、合作探究

圍繞問題讀課文

1、“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概括了人什麼樣的特點?

2、文章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參考:1、思考和脆弱2、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3、為什麼説“人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呢?

(前後四人為一組探討,*好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或自己所知道的事例)

*引入A:思想有時給思想者帶來的不是尊重,而是折磨,比如屈原,“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畫了一個英雄末路、行銷骨立的形象。他完全可以“隨其流而揚其波”,站在黑暗中認為這就是光明。為什麼還要做一個孤獨的思想者呢?因為,人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

4、如何理解“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學生合作討論,代表發言)

引入:帕斯卡爾是一根思想的葦草

脆弱:1、身體不好,病痛始終折磨着他2、母親在他三歲時離開了他

3、妹妹受他影響進了修道院,一生內疚4、39歲英年早逝

偉大:幾何學上的帕斯卡爾六邊形定理、帕斯卡爾三角形定理,物理學上的帕斯卡爾定理等均是他的貢獻。他還製作了水銀氣壓計,壓強的單位帕斯卡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並寫成了這部能陪你走到“閲盡滄桑和人情的老年”的《思想錄》。有人評價:帕斯卡爾之於法蘭西、猶如柏拉圖之於希臘,但丁之於意大利,塞萬提斯之於西班牙,莎士比亞之於英格蘭。

小結:“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其實分為兩個層面。説人是強大的、有尊嚴的、有意義的,主要是指人類所擁有的文化、藝術和思想,在這個層面上人是強大的;説人如蘆葦般脆弱,是指肉體的生命太脆弱,太容易腐朽了,在“一萬年太久”的歷史長河裏,一個個體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強大的外力面前肉體往往表現的那麼不堪一擊。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熟悉的、鮮活的生命,在不經意之間,在我們無法把握、無法預見的偶然中,剎那間便陰陽兩隔了。生命給我們的感覺,更多的是人去燈滅。這時,你不得不承認生命的脆弱。有些時候它的脆弱簡直不堪一擊!正因為這樣,我覺得,所謂人的偉大和不朽,都只能來自於精神層面,剔除了人的精神層面的東西,載負着生命的肉體就變得空洞、虛無和沒有意義。可見思想與人之重要。

三、拓展延伸

(檢查學生在預習時蒐集到的關於思想的名言名句)

同學們的功課作的很好,我也作了一些功課,我們一起來分享欣賞,並説説你的見解。

(投影:1、我思故我在。

2、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3、一個人,只要擁有了思想,遇見鬼神,鬼神畏懼你;遇見高山,高山就給你讓路;遇見河流,河流會給你鋪橋;遇見天空,天空會給你翅膀。思想的力量是無人能擋的。)

(學生暢言,言之成理即可)

師:不管人類多麼渺小脆弱,但正如帕斯卡爾所説“人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人與動物的*大區別在於人能思想,可以探索世界,改變世界。偉大的思想造就人類文明的力量。面對人類創造的奇蹟,曾經悲觀厭世的浮士德不禁感歎“停一停吧,你真美麗”。在心理學上有一座的“馬斯洛金字塔”。

(投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師:生理需求是對食物、水、空氣和住房等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的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自我實現需求的目標是自我實現,或是發揮潛能,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人生正如這座金字塔,我們不能只滿足於自己的口舌之慾,在精神上應該有所追求?那麼誰是你精神上的偶像,為什麼?

(生交流感悟)

小結:能夠在苦難與困頓時不放棄思想的人,才是真正的思想者。今天我們學習的文章選自《思想錄》,是帕斯卡爾記錄偶爾閃現的思想。這些零星無序的思想真實而細緻,體現帕斯卡爾思想的光芒。其實在我們的學習中,生活當中,只要積極思考,做一個有心人,什麼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如果我們善於思考,隨時捕捉和保留偶然閃現的思想,即使是零星無序的也可以!有朝一日,再回過頭去看看自己整理的思想火花,那將別是一番滋味。

四、思維訓練

大自然充滿了哲理,只要細心觀察,用全副身心去體會,就能在其中發現無窮的真諦,一旦有所觸發,寫成文字,就會有真正的理趣。比如泰戈爾説“生若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之靜美”,郭璞的“林無靜樹,川無停流”,帕斯卡爾的“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

同樣是蘆葦的形象,在《蒹葭》中是詩意的象徵,在帕斯卡爾眼中是脆弱的象徵,在作家張弛心中又是什麼樣呢?

(生讀《心中的蘆葦》,討論分析從不同角度立意的妙處。)

五、作業設計

一根纖弱的蘆葦,因為我們的審美視角不同,讀出是不同的精神內涵,這不就是人類思想的偉大之處嗎?課後請同學們放飛思想,尋找自然中隱藏的哲理,並寫成文字。

六、板書設計:

人因脆弱而渺小

人因思想而偉大

附:心中的蘆葦[張馳]

記憶中,有一片茂密的蘆葦。她像自由的精靈,在遠離世俗的淡泊中,獨守江畔一方瘠土,篩風弄月,瀟灑倜儻。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詩意一縷縷地挑亮,密密的蘆花像一片片燦爛的微笑,將野地的清苦和寧靜濃縮成亙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風,醉倒了詩人。彷彿是王維的山水詩,尋不出現實意味和歷史痕跡,只有一抹淡遠空靈飄浮於煙的高度,還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為人知也無意讓人知曉的隨意與散逸,原始般的單純和清淡。

芊芊蘆葦,在灘塗上紮根,無拘無束;在纖橋旁搖曳,蓬蓬勃勃。從蒼翠的湖綠,漸漸化做凝重的墨色,卻依舊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節的山巒,靜候白霜降臨,那滿目的蘆花與天上的白雲融為一體,綿延至月光不能觸及的遠方,也依舊潔白光澤,充滿蓬鬆的張力,然後在冰冷的純潔裏畫上生命的句號。

這白髮蒼蒼的蘆葦,是樵子柴擔上悠然飄起的一縷秋光,是村姑眉宇間揮之不去的一抹蒼涼的嫵媚。像衣香鬢影的女子涉水而來,從古代,從《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遂成千古絕唱。洄流中,弄蒿盪舟的少年水手,採蘭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襯着茂密的蘆葦,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國*優美的詩行。

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蘆葦之源,那麼,你能聽到許多灘邊涯際拉縴的號子和寨子鎮尾浪漫的故事。你也會發現,蒼涼悽美的蘆花那麼輕易就能撥動深藏的滄桑和歷史的痛苦。

易水之濱,高漸離擊築,悲涼的旋律中,荊軻告別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歸路,他身後的蘆花,一定在蕭蕭寒風中輕揚。烏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腸寸斷,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歎聲中,虞姬揮動長劍,裙袂飄飄,作*後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霧茫茫,一片縞素,那是一岸的蘆花在為這悲愴的決別飄雪飛霜。汩羅江邊,披髮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歎息,仰天長問。佞臣專權,楚王昏庸。居廟堂,不能為民解難;謫鄉野,不能替君分憂。生命的大寂寞鬱結於心,奔突於胸,使詩人縱身大江,蕩起漣漪是蘆葦悲鳴的淚滴,在濕濕的夜色中流淌。青春的生命的枝葉包裹起千千萬萬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歷史的長河,成為端午節*深沉的紀念。

真正擁有蘆葦,是在大學時代。我喜歡在學校後面的江邊漫步--那裏,茂密的蘆葦像無邊的綢帶,向着遠處緩緩鋪開。流蘇似的蘆花,像雲,陣陣清香在如紗似霧的月光中瀰漫。牛乳般的暮靄流動如煙,小鳥在葦叢中呢喃,還有幾聲蟬鳴,幾聲蟲唱。寧靜,温和,洋溢的詩情觸手可及。倘是週日,陽光暖暖地流瀉,我用葦葉編一隻小船,輕輕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隨風而去。更多的時候,我一卷在握,於蘆花下,和屈子同憤,跟太白同醉,與東坡發少年狂。在綿綿秋雨和茸茸的蘆花織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讀懂了字裏行間的辛酸、痛苦、孤獨、濃醇、率真和苦澀。人世滄桑和歷史悲劇熔鑄的慘痛,猶如滴血的利刃,我們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嚥下,寧可肝腸寸斷,也要噙着淚帶着微笑,輕輕地説,往事如煙啊!

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蘆葦,但人又是堅強的,從柔弱中煥發出無窮韌性,那種連自己都有可能意識不到的堅韌,陪伴着我們一路向前。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説:“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脆弱的東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

這根能思想的蘆葦,就是你,就是我……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教學設計篇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內容。

2、品味鑑賞兩位哲學家深邃的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捕捉關鍵信息和對文中深邃思想的理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板書課題。

帕斯卡爾是法國17世紀有一位的啟蒙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受另一位法國啟蒙思想家和文學家蒙田的影響。蒙田認為思想很難保留和捕捉,“我把思想寫下來,樂事,我寫下的卻是思想逃逸了”,因為人的記憶能力差,念頭過多,要捕捉到有價值的思想全靠運氣。於是帕斯卡爾追隨蒙田《隨筆錄》的方式,記錄下偶然閃現出的思想,並保持原貌,這就是《思想錄》。這些零星無序的思想比邏輯演繹的思想更加真實、細緻,是一種智慧而不是胡思亂想。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思想錄》中有關思想價值的一個段落,來體會其思想的光輝。

二、要求學生圍繞以下問題閲讀課文,重點看看文章説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思考:“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概括了人什麼樣的特點?為什麼説人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思想既然是無與倫比的東西,為什麼又説它有缺點又是卑賤的?如何認識人是可悲與偉大的統一體?

師生討論問題;

①文章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段:思想形成人的偉大。即:人之偉大源於他擁有思想。

②作者以“葦草”為喻説明什麼?為什麼要這樣比喻?

形象寫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擊。這樣比喻是為了襯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變得高貴和有尊嚴。宇宙的浩大,能毀滅脆弱渺小的人;人卻因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嚴。

③為什麼説“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怎樣理解“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為人及人超出其他萬物的標誌。因為人是高於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絕對的優勢,它的優勢表現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質,可以通向無限,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嚴,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説:“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我們存在於世界的意義,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這裏作者把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層面,換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即喪失了人之為人的起碼條件。

④怎樣理解“表現為天使的人卻表現為禽獸”?

作者認為,人的心靈追求與實際表現是矛盾的。人,即使他墮落了,但也沒有完全泯滅心中的靈性之光,所以他才會想表現為天使;但是這個善良的願望只是人的顯意識,而在這一意識的冰山下蠕動的,常常是連禽獸都不如的*,而人又常常由以示或者無意識地漠視這種*。有一句老話:善良的願望優勢八人引導到地獄中去,這些善良的願望可以用自有、民族、平等、博愛等名之,也可以用幸福、革命、富裕、正義等描繪,但在歷,有多少罪惡都是憑着這些善良的願望而大行其道。

⑤“思想由於他的本性是何等地偉大啊!思想又由於他的缺點是何等卑賤啊!”這裏的“本性”和“缺點”指什麼?

思想是偉大的,因為它是獨立的、自由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可驚歎的、無與倫比的東西。正是它使人如蘆葦一樣脆弱的生命變得有力;使它使人高於其它萬物,超越了一切貌似強悍的對手,成為萬物靈長;使它使人擁有了尊嚴,使它形成了人的偉大。這就是思想的本性。同時,它又是卑賤的的。帕斯卡爾認為“慾念和強力是我們行為的一切根源”,人們總是被許多虛幻、*的慾念包圍着,它驅使人們追求享樂、追求安適、追求衣食温飽,追求天倫之樂,人們永遠不會滿足於此,妄想得到更多得更高的來自別人的關懷,所以思想難以超越這些虛榮而真實地生活。這就是思想的缺點。

⑥第八、九兩節反覆強調了什麼意思?第十節以“偉大的君主”、“失了位的國王”類比,又是強調了什麼?

*兩節寫人是偉大與可悲的統一體。人是一個可悲的存在,人是卑鄙渺小、微不足道的,然而可貴的是,人能認識到他的可悲,其他萬物,譬如一棵樹就做不到,因此人又是偉大的。

帕斯卡爾深刻地洞察了人類心靈的辯證法。他不像憤世嫉俗的人那樣,只看到人性的黑暗;也沒有如那些膚淺的樂觀主義者一般,只看到了人性的光明。面對着人的心靈,他敏鋭地察覺到:人性之中*奇怪的東西莫過於我們在一切事物裏都發現相反性。人的偉大與可悲就是其中*突出的一點。

第十節以“偉大的君主”、“失掉位的國王”類比,仍然強調人是偉大與可悲的統一體。

三、總結: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這一比喻,不僅確立了思想對於人生的重要意義,也藴含了帕斯卡爾對於能思想的人生的自尊與激情。帕斯卡爾認為只有同時看到人的崇高使命和人的軟弱無力才能看到真理。他在《思想錄》中,反覆論述:人是偉大崇高的,又是卑鄙渺小的;是可以達到幸福的,又是處於十分悲慘的狀況的,所以認識自己至少是認識人的一部分,偉大與卑微的統一,高貴與貧賤的統一,幸福與不幸的統一。我們對自己越是認識得越深刻就越接近於一個真實的人。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教學設計篇3

知識與能力:

1、抓關鍵詞,並分析關鍵詞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

2、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內涵,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過程與方法:

圍繞“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的人文話題,通過品讀、討論、探究,引導學生理解文本,

並能演繹自己的認識。

情感態度與人生價值觀:

提高學生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認識,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及難點

通過關鍵詞的分析、重要語句的理解、重要文段的品讀,來領會文章的旨意

教學方法

品讀法,討論法,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人們時常仰望着星空,思索着“人是什麼”。

古希臘哲人柏拉圖曾經面對着他的門徒給人下了一個定義:“人就是沒有羽毛、兩條腿直立的動物。”於是門徒中就有反對者抓了一隻公雞,把羽毛全部拔光,拎着公雞來到柏拉圖面前質問説:“這就是老師所説的人嗎?”面對着學生的質問,柏拉圖一時無言以對,面紅耳赤。

柏拉圖當時只是從外部特徵來定義人,顯得過於表面化,是錯誤的。然而,在西方另一哲人位帕斯卡爾的眼中,人是能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帕斯卡爾為什麼要把人比作能思想的葦草,今天我們就一同走入文本去探討,去感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請學生標出自己感到疑惑的語句。

先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讀後老師進行點評。

然後,再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有疑問的地方可以相互交流。

三、分析題目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這是一個奇特而富有詩意的比喻句。題目概括了人什麼特點?怎麼理解。

這個句子的主幹成分是“人是葦草”,為什麼把人比作葦草呢?本體和喻體具有相似點,是脆弱。但是,在中心名詞“葦草”前面加了一個定語“能思想”,突出人不是一般的葦草,而是能思想的葦草,強調能思想的特點。

作者發出如此深刻的人生感慨,其實和他的人生經歷和遭遇有關。一方面,帕斯卡爾一生體弱多病,始終被病魔折磨着,39歲英年早逝。另一方面,在短短的一生中,他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突出的成就。可以説帕斯卡爾在肉體上是脆弱的,但是思想上是強大的。

四、品讀重要文段

(過渡:剛才我們初步分析了題目,請問,題目是從哪一段哪一句中摘選出來的?--第三段*句--請學生讀):

(一)品讀第三段:

(先分析人脆弱的特點,然後分析人能思想的特點)

1、對,就是這一句:“人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脆弱的東西;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過渡語:我出示的句子和課文中有沒有區別?少了哪幾個字?我們在分析文本時,要學會抓關鍵詞和關鍵句--你先説説,“只不過”“*”有什麼作用?)

(明確)不行。“只不過”“*”這些修飾語突出了人的脆弱。

追問A:本段中還有哪一句寫人的脆弱?請讀一讀:“用不着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追問B:“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應該重讀哪個詞語?

(明確)應該重讀“足以”,突出極微小的東西也能致人於死地,加強了語氣。

2、(過渡語:那麼,要“但”又有什麼用呢?)

“但”字是錶轉折的關聯詞,表示重心在後面,突出“能思想”才是重點。

3、人“能思想”的特點,在本段中是怎樣表達的?(本段中哪句話體現了人“能思想的特點”?)

(明確)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

4、小結這段的思路:這段的思路很清晰,*句是主幹句,點出人的兩個特點,脆弱和能思想。然後,後面就圍繞這兩個特點展開,闡釋這兩個特點,典型的總分結構。

(過渡:剛才,我們認識了人能思想的特點,那麼“能思想”對人有什麼重要意義呢?在文中有一句高度凝練、高度概括的話,是一個獨句段。它就是第二段“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二)品讀第二段:

(分析了人能思想的特點後,進一步分析思想對人的重要意義)

如何理解“思想形成人的偉大”?能不能用具體的事例來證明這個觀點?(分組探討,互相交流)

學情分析:學生不理解的主要是人為什麼因思想而偉大,應幫助學生理解一方面人在自然界面前是弱小的,另一方面人又因為思想超越了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種,超越自然,超越宇宙。因而能駕馭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種,顯示出人的'偉大,人的偉大來源於人思想的力量。

然後,老師列舉兩個典型的例子並解讀:

解讀:

孔子:我覺得作為一箇中國人有一位先人我們是絕對不能遺忘,他就是孔子。孔子雖然是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人,但是他的思想,卻引領着我們從公元前,走到公元后,它的思想光芒照徹了整個世界,為後人景仰。孔子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儒學已經成為世界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霍金:特別提出的是霍金,英國的科學家,被譽為是“宇宙”。但是,他在21歲的時候不幸患上了嚴重的肌肉萎縮症,在輪椅上坐了將近50年,後來病情發展到全身癱瘓,不能説話,只有一根手指頭可以動彈,但仍然創作出了偉大的著作--《時間簡史》。可以説,霍金就是輪椅上巨人,他可以通過他的《時間簡史》引領着我們去穿越時空,探索世界的奧祕。雖然他只有一根手指頭可以觸碰到盡在咫尺的、冰冷的控制器按鈕,但是他廣博思想卻早已延伸到遙遠的宇宙天際。

(三)品讀第四段:

(瞭解了思想對人的重要意義後,進一步分析人應該怎麼樣)

1、給第四段填空:

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________它________我們所無法填充的空間和時間,我們才必須提高自己。________,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明確)正是由於,而不是由於,因此。

2、根據你填的關聯詞,你覺得作者想強調哪一句?(或者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明確)因此,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3、怎樣理解“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解讀:“道德”是每個人、每個生命個體必修遵循的準則和規範。人區別於宇宙萬物的根本特點就是能思想,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是我們存在於世界的意義,是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這裏作者把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層面。換言之,人如果不努力地好好思想,就喪失了人之為人的起碼的條件,喪失了做人的尊嚴,也就是一個不道德的人。

(四)品讀第五段:

合作探究:

怎樣理解“由於空間,宇宙便囊括了我併吞沒了我,有如一個質點;由於思想,我卻囊括了宇宙。”?(分組探討,互相交流)

解讀:這裏實際上講的是人與宇宙的辨證關係。古今中外無數的文人墨客面對着浩瀚的宇宙,發出了宇宙無窮、人生短暫渺小的哀歎。有詩為證:“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就像一首歌裏唱到的一樣“我還想再活五百年”。其實,就算再活一千年,與廣袤的宇宙相比也是顯得多麼地短暫渺小。也就是説,如果只是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將人和宇宙一爭高下的話,只會走進死衚衕,是不會有希望的。

人的形體始終是被宇宙所吞沒,但宇宙不一定能吞沒人的思想,甚至反過來説,人的思想可以吞沒宇宙。劉勰曾經在《文心雕龍》中説過“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陸機在《文賦》中説過“精鶩八極,心遊萬仞”。就是説人的思想可突破空間限制,在廣闊無垠的天地間自由地、任意地馳騁。正如法國大文豪雨果在《悲慘世界》中説過的那樣:“世界上*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這裏的胸懷實際上就是一種思想的高度、廣度、寬度。我們可以把整個宇宙作為我們的思考對象,去探索去思考。

“質點”,形象地突出了人的渺小。

五、課堂小結

(過渡語:講到這裏,我們來回顧一下,剛才我主要講了三個問題。*個,“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概括了人哪兩個特點?其中,突出了什麼特點?第二個,能思想對人來説有什麼重要意義?第三個,認識了這兩個特點後,人應該怎麼樣?而本文也正好是按照這種思路來展開的。)

因此,本文內容可分為三層。

*層,從生理層面來説,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脆弱的東西,突出脆弱的特點。

第二層,因為有了思想,人變得高貴、偉大。

第三層,基於這兩點認識的基礎上,人應該努力好好思想,用思想來追求尊嚴,這才是*高境界。

三層層層遞進,邏輯嚴密,思路清晰。

六、課堂練筆

(過渡語:“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向人們昭示了思想的高貴和偉大,其實有很多的名人事例,甚至是平凡人的事例都印證了思想的偉大,下面,我們也來寫一下)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所以,曹雪芹能用飽蘸人生感慨的筆墨,創作出偉大著作《紅樓夢》。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所以,孟德斯鳩能用洞察社會的智慧,撰寫出鴻篇鉅製《論法的精神》。

請按照“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所以,……”的形式寫一兩句話,要求突出思想的重要性,有一定的文采。

大家請看右邊的的雕像作品,它的名字是什麼?羅丹的《思想者》。下面也讓我們來做一個思想者。請大家拿起我們手中的生花妙筆,也讓我們的思想自由地馳騁。

學生自由寫,互相交流,並展示成果。

七、關於“思想”的名言名句:

(過渡語:“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是帕斯卡爾的一句名言,其實古今中外還有很多關於“思想”名言,請大家説出幾個,我們來欣賞一下)

1、我思故我在。(笛卡爾)

2、世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拿破崙)

3、思想的啟發使人類擺脱了奴役,進入了自由王國。(愛默生)

八、結束語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思想對人的重要性。

一個如此脆弱的軀體內竟然藴藏着如此巨大的思想能量,帕斯卡爾本人不正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嗎?對於他的一生,恐怕再也沒有比這個比喻更為貼切的評述了。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説過:一個人生來不是被打敗的,你可以消滅他,但是你不能打敗他。人因為思想而偉大。思想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的內心世界,照亮了我們前進道路。我們要像帕斯卡爾一樣勇於提高自己,勇於追求尊嚴,從而實現人的價值、實現生的價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7mgdx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