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課件 >

左右的教學課件

左右的教學課件

你瞭解左右的真正含義嗎,以下是專門為你收集整理的左右的教學課件,供參考閲讀!

左右的教學課件

左右的教學課件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P3左右。

二、教學準備:

1、課件、問題卡片。

2、在教室中間空出一條走廊。

3、要求學生準備好鉛筆、尺子、小刀、橡皮、鉛筆盒各一樣。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一)教材分析:《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因此,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能夠在具體情境中,正確理解左右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重點。

(二)學生分析: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上、下”“前、後”的基本含義,初步瞭解

它們的相對性及學會用“上、下”“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的基礎上理解“左右”,

進一步通過對物體位置關係的探索,發展空間觀念。

(三)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左右的位置關係,理解其相對性。

2、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用“左右”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以生活中有關“左右”的真實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策略選擇:

本課以活動課的形式,以六大塊活動情境串連生成,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為一體,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遊戲、活動過程中體驗到左右的含義與相對性。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

教學流程設計意圖

活動一:引出“左右”

1、學生活動:

①讓兩個小組的學生在教室中間的走廊裏隨意來回走動 →説説感受(很亂)→假設在馬路上大家都這麼走會怎樣?(交通混亂,容易出事)→你來想辦法解決。(有秩序走,靠右走)

②靠自己的右邊來回走動→説説感受。

2、引出課題:看來認識左右很重要,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左右”。

活動二:感知“左右”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和右。

①我們每個人都有兩隻手——左手和右手,我們常常用左手和右手做什麼?左右手是好朋友,團結起來力量大。

②找一找我們身上還有這樣分左和右的好朋友嗎?

③你怎樣來記住左、右。

2、學生學做機器人,老師當遙控器,請機器人按遙控器的`指令做動作。

伸出左手擺一擺,伸出右手擺一擺;

伸出左腳跺一跺,伸出右腳跺一跺;

拍拍左肩1、2、3,拍拍右肩1、2、3;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左眼眨一眨,右眼眨一眨。

3、顯示課件(一個背對學生的小女孩),找出這個小女孩的左

右辮子、左右手、左右腿、左右身。

活動三:體驗左邊和右邊。

1、按要求擺學具。

通過生活實例,使學生獲取大量感性材料,從矛盾衝突到解決問題,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認識“左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學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較難分開體會,因此教師讓學生充分體驗自身的左和右,通過遊戲的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從而感知左和右,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通過擺一擺,數一數,説一説,把操作、觀

教學流程設計意圖

現在請同學們拿出學具擺一擺,從左往右依次為:鉛筆、尺子、

小刀、橡皮、鉛筆盒,並回答下列問題。

從左數尺子第( ),從右數尺子是第( );

尺子的左邊有( ),右邊有( );

尺子在( )的左邊,在( )的右邊。

2、請大家把學具打亂,再隨便擺一次,然後再回答以上問題給同桌聽。

3、觀察你這排同學,回答以下問題。

從左數我是第( ),從右數我是第( );

我的左邊有( ),右邊有( );

緊靠我左邊的是( ),右邊是( );

我在( )的左邊,在( )的右邊。

活動四: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1、請你轉個身,看看現在你的左右各是誰?

2、大家一齊來感受一下,我們來上回體育課,按老師的要求向左轉或向右轉,再看看這時你的左右各是誰?你有什麼發現?(對回答最精彩的學生給予表揚,並與他握握手。)

3、與老師握手,你用哪一隻手?老師用哪一隻手?你有什麼發現?(面對面,我們的右手不在同一邊。)

4、出於禮貌我們都用右手與別人握手,請同桌握一握手,進一步體驗。

5、我想請大家舉右手,我也想舉右手,你説我該舉哪隻手?你請老師做個什麼動作,一眼就看出是左手還是右手。(轉身)然後我們都舉左手,你發現什麼?(面對面,左手不在同一邊。)

6、師生面對面,看着桌上的學具,請學生回答對方的左右邊各

察與語言表達緊密結合起來。掌握以“誰”作標準來確定左邊有什麼,右邊有什麼,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打亂後隨便擺一擺”,打破了學生思維定勢,發展了思維,培養了創新意識。

左右的相對性是本課的難點,教師巧妙地用轉身、握手、找東西等活動,激起學生疑問,抓住學生注意,引起學生思考,讓學生去體驗、感受其中的奧祕。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為一體,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教學流程設計意圖

有什麼?

教師把鉛筆盒、小刀放在身體的左邊,橡皮、尺子、鉛筆盒放在身體的右邊,問學生:現在我們面對面,請問我的左邊有什麼?我的右邊有什麼?

活動五:鞏固左、右。

1、搶答:在老師的描述中搶答正確的答案。

同學們有沒有看過幸運52?李詠叔叔説請在我的描述中搶答這是什麼,現在我們就來玩這個遊戲,每組派一人進行搶答。

①出示

師:它不在最左邊,也不在最右邊,它在桃子的右邊,在櫻桃的左邊,請問它是( )。

(哪一個學生搶答成功,説明理由後老師就把這張可愛的問題卡片送給他。下同)

②出示一幅圖,一個男孩面對大家,他的左邊是兒童公園右邊是圖書館,後面是超市。

師:星期天,媽媽帶小明去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在小明的右邊,請問他們要去哪?

③出示一幅圖,三個動物三個家

師:小狗住小貓的右邊,小兔緊挨着小貓的右邊住,用線連一連,給動物們找到家。

2、辯論:老師和一個同學走樓梯,一人上,一個下,每人靠自己的右邊走,請問我們會撞在一起嗎?説明理由。

活動六:實踐左和右。

P6生活中的數學。

組織有效的搶答辨論活動,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引導學生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多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去認識、去感悟、去體會,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進一步明確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同時對學生進行了安全教育。

、教學片段實錄:

活動一:引出“左右”

師:我們教室的中間有一條走廊,現在請兩個小組的小朋友在走廊裏隨意來回走動。

(兩個小組的學生在走廊裏來回隨意走動。)

師:你們有什麼感受?

生1(場內的):老師幹嗎要我們走來走去?

生2(場內的):老師這樣走都會撞到。

生3(場外的):這樣走很亂。

師:假如在馬路上有許多車、許多人,也這樣走的話,會有什麼後果?

生1:會很危險。

生2:有可能會撞起來。

生3:會出車禍。

生4:這樣走不好。

師:那你想個辦法,怎樣比較好?

生1:大家都靠一邊走。

生2:大家都靠右邊走。

生3:大家都靠左邊走。

師: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交通規則,我國規定每個公民都靠自己的右邊行走或行車。現在請同學們都靠自己的右邊來回走一走,有什麼發現?不知道右邊在哪可以請同學或老師幫忙。

(場內學生靠自己的右邊來回走動。)

師:現在有什麼感受?

生1:好多了。

生2:不亂了。

生3:這樣不會撞到。

師:看來認識左右很重要,可以幫我們解決許多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左右”。

……

活動五:鞏固左和右。

1、搶答:

……

2、辯論:

師:老師和同學走樓梯,一人上,一個下,每人靠自己的右邊走,請問我們會撞在一起嗎?

生1:肯定會的,都走同一邊肯定會撞起來。

生2:不對,一人上一人下,不會撞起來。

生3:對哪!面對面,兩個人右邊不在同一邊,不會撞起來。

生4:都是右邊怎麼不會撞起來?

生5:不會的哪。

(教室裏一大片聲音説不會,一小片聲音説會,很熱鬧)

師:誰能拿出有力的證據,説服對方。

生6:老師我們來表演一下,就是最好的證明。

師:好主意。

(師生面對面,各自靠右走,用事實證明不會相撞,全班一片歡呼聲。)

……

五、教學反思

(一)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師生教與學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位教師去實踐、豐富及完善。本着這一認識,我對教材進行大膽處理。用六大塊活動情境串連生成,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為一體,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活動過程中體驗到左右的含義與相對性,使學生樂學、愛學。

(二)尊重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

在教學“左右”一課前,我通過與學生交流,發現學生對左右有了初步感受,但對其相對性、可變性缺乏清晰的認識。基於這一情況,整個教學中教師只是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讓學生進行有序的活動。通過大量的生活實例,使學生獲得大量感性材料,使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為正確理解左右奠定了基礎。另外,這節課也抓住教材的難點讓學生進行思考。

(三)在活動中培養能力,發展思維。

《標準》在基本理念中特別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為此在本節課中我安排了許多活動,創設了許多學生身邊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通過這些活動發展學生猜想、觀察、比較、操作、交流、推理的能力,讓他們學會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例如活動五中的搶答題,學生完全可以在老師沒有唸完題就知道答案,因為桃子的右邊有菠蘿和櫻桃,它不是最右邊,那肯定不是櫻桃,只能是菠蘿。在這老師沒有禁錮學生的思維,讓他們通過推理解決問題,小小的一道練習題,可以用多種方法解決成為學生思維放飛的舞台,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自主探索,是發展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條件,從更高要求看,本課在這一方面略顯不足,教師可以在這方面作進一步研究。

標籤: 教學 課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kejian/2kpqp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