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計劃 >

實用的數學教學計劃模板合集8篇

實用的數學教學計劃模板合集8篇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我們將帶着新的期許奔赴下一個挑戰,是不是需要好好寫一份教學計劃呢?教學計劃怎麼寫才能切實地幫助到自己將來的工作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教學計劃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實用的數學教學計劃模板合集8篇

數學教學計劃 篇1

學習目標

1、進一步認識建立方程模型的作用,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2、在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抽象、概括、分析問題的能力

學習重、難點

重點: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正確尋找等量關係

學習過程:

一、情境創設

一根長22cm的鐵絲。

(1)能否圍成面積是30cm2的矩形?

(2)能否圍成面積是32 cm2的矩形?並説明理由。

二、探索活動

分析情境問題可知:如果設這根鐵絲圍成的矩形的長是xcm,那麼矩形的寬是

____________。根據相等關係:矩形的長×矩形的寬=矩形的面積,可以列出方程求解。

思考:這根鐵絲圍成的矩形中,面積最大是多少?

三、例題教學

例 1 如圖,在矩形ABCD中,AB=6,BC=12,點P從

點A沿AB向點B 以1/s的速度移動;同時,點Q從點B沿邊BC

向點C以2/s的速度移動,問幾秒後△PBQ的面積等於82?

分析:題中含有等量關係:S△PBQ =82,只要用點P運動的時間

來表示三角形各邊的長並代入等量關係式即可得到相應的方程。

例 2 如圖,在矩形ABCD中,AB=6cm,

BC=3cm。點P沿邊AB從點A開始向點B以2cm/s

的速度移動,點Q沿邊DA從點D開始向點A以1cm/s

的速度移動。如果P、Q同時出發,用t(s)表示移動的時間(0≤t≤3)那麼,當t為何值時,△QAP的面積等於2cm2?

四、課堂練習

1、P98 練習

2、思維拓展:

如圖,有100m長的籬笆材料,要圍成一矩形倉庫,

要求面積不小於600m2,在場地的北面有一堵50m的舊牆,

有人用這個籬笆圍成一個長40m,寬10m的倉庫,但面積

只有40×10m2,不合要求,問應如何設計矩形的長與寬才能符合要求呢?

五、課堂小結

如何正確尋找實際問題中的等量關係?

六、作業

後進生:P98 練習 P99 習題4.3 6 優生:P99 習題4.3 6、7、8

數學教學計劃 篇2

單元教學內容:第96面---------第115面

單元教材簡析: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有兩個:一是兩個一位數相加得數超過10的加法,即20以內的進位加法,二是“用數學”,即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20以退位減法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這一部分學習的好壞對今後計算的正確和迅速程度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20以內的進位加法也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既有利於學生在用數學中領會加、減法的含義,又可以為以後發現和解決稍複雜的問題打下基礎。本單元計算部分分三節,即9加幾,8、7、6加幾,5、4、3、2加幾。

這樣編排,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突出規律,讓學生運用知識進行遷移,街道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將用數學的知識又分別編在這三個小節中,這樣就將20以內的進位加法與用數學這兩部分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分有合,使計算教學不至於枯燥單調。同時是讓學生感到計算不僅僅是為了算出得數,更重要的是為了解決我們身邊的一些實際問題,初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及應用數學的意識。在方法上,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進行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但算法多樣化是一個過程,最終還是引導學生用簡便的方法計算,但不是教師給的,而是學生自己獲取的。在算法多樣化到算法最優化的過程中,學生學到的不是一道題的解法,而是一種學習方法。總之,本單元的教材編排體現了三個特點:

1、從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2、算法多樣化。3、注重培養學生初步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單元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使學生比較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它是退位減法和多位數加、減法的基礎。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用數學的能力)

過程性目標:

1、通過數學學習,全球電信吏學生初步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真切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通過、操作,讓學生經歷多樣化的計算過程,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單元重、難點:熟練掌握自己喜歡的口算方法並能夠不明確熟練地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口算。

單元課時安排:共約11課時

1、9加幾………………………………3課時

2、8、7、6、加幾……………………4課時

3、5、4、3、2 加幾…………………3課時

整理和複習……………………………1課時

實踐活動:我們的校園………………1課時

數學教學計劃 篇3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學生整體學習興趣濃厚,在課堂上積極性高,表現欲強。大部分學生學習較為主動,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基礎知識比較紮實,但整體較為浮躁,特別是在計算方面,粗心現象普遍存在,經常出現抄錯數,寫錯符號,忘記進位等情況。班裏還有5名學生對於獨立解決兩步應用題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是由於不能很好的理解題意導致。另外還有少部分學生沒有進入學習狀態,力爭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之上有一點兒提高。

為了更好、更有效地組織複習,讓學生更系統的掌握本學期的學習內容,特制定本複習計劃如下:

二、複習的主要內容

主要包括下面一些內容: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面積,統計和小數的初步認識,位置與方向、年月日,解決問題,其中複習重點有: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統計,面積以及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其他內容也比較重要,也要讓學生切實理解和掌握。本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主要是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生只要瞭解就可以了,因此,在總複習中中安排的課時儘量減少,可讓學生通過練習初步瞭解集合和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

 三、複習的主要目標

1、對本學期學習內容和學習情況進行回顧,引導學生主動整理知識,逐步養成回顧和反思的習慣。

2、查漏補缺,通過總複習使學生在本學期學習到的知識系統化。鞏固所學的知識,對於缺漏的知識進行加強。

3、通過形式多樣化的複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複習活動中經歷、體驗、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4、有針對性的輔導,幫助學生樹立數學學習信心,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進一步發展。

四、複習的具體措施

首先要全面瞭解和分析學生的掌握各部分內容的情況。針對實際情況有的放矢,有點有面的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複習計劃。

1、計算部分:A、口算:堅持經常練,每節課都安排2分鐘時間練,練習的方式儘可能的多樣,如聽算,視算,看誰做得又對又快。同時讓學生在計算過程中運用。B、乘除法計算:先要複習計算法則以及應注意的地方。重點講解典型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題目和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

2、解決問題部分:着重引導學生分析題裏的數量關係,並聯系、對比結構相似的題目,讓學生看到題目的條件。問題變化時,解題的步驟是怎樣隨着變化的。

3、面積部分:引導學生歸納,整理本單元的內容結構,幫助學生分清面積與周長的區別,熟悉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多聯繫生活實際,加深學生對它們的認識和運用。

4、班內的後進生,在課堂上要加強關注程度,多進行思想交流,並和家長進行溝通,最大限度地轉化他們的學習態度,爭取藉助期末考試的壓力,讓這部分學生有所進步。

五、複習時間安排

複習內容


時間安排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


6月7日——6月9日


面 積


6月10日——6月11日


統計和小數的初步認識


6月14日——6月15日


位置與方向、年月日


6月16日——6月18日


解決問題


6月21日——6月22日


綜合複習


6月23日


數學教學計劃 篇4

一、教材編排特點及重點訓練內容:

本冊教材的編排順序是:相交線與平行線,實數,平面直角座標系,二元一次方程組,不等式與不等式組,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

本冊書的6章內容涉及《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實踐與綜合應用”三個領域,其中“實踐與綜合應用”以課題學習的形式安排在第九章。這6章大體上採用相近內容相對集中的方式安排,前一章基本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後章五基本屬於“數與代數”領域,這樣安排有助於加強知識間的縱向聯繫。在各章具體內容的編寫中,又特別注意加強各領域之間的橫向聯繫。

教材編排有如下特點:

1、加強與實際的聯繫,體現由具體—抽象—具體的認識過程。

2、注意給學生留出探索和交流的空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3、體現由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

4、強調數學思想方法。本冊書突出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轉化的思想以及類比的方法。

重點訓練項目是:通過相交線與平行線的.教學初步讓學生學會簡單的推理;平方根與立方根的概念與求法,實數的概念及實數與平面直角座標系的關係;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教法與應用;不等式與不等式組的教法與應用;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

二、學生學情:

本班學生進行了一個學期的學習,雖然期末考試成績可以,但是發現本班學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較多,差生較多,上課很多學生不認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不是很好,本學期要切實採取措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要求:

如下表:(略)

四、教學措施:

1、本學期教學工作重點仍然是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在此基礎上努力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要抓好課前備課,這就要求我要認真研究教材,把握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課堂上注重教學方法,努力讓不同的學生都學到有用的數學。

2、依據課程標準、教材要求和學生實際,設計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關鍵的整體優化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運用要切合學生的實際,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有利於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採取多種教學方法,如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多設問,多啟發,多觀察等,增加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學過程中儘量採取多鼓勵、多引導、少批評的教育方法。這樣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教學中通過鼓勵性的語言激勵學生,使水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鼓勵,以此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3、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況,給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對於學習比較的學生,給他們留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基礎性的作業,檢驗他們對當堂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對於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留一些綜合運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業,檢查他們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情況。

4、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求學生課前自學,通過預習“我”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不知道或還有什麼我看不懂,在書上做出記號。以便上課時重點聽講。課堂上,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課前做好上課的準備,聽課時要集中精神,專心聽講,積極思考問題,認真回答問題,不懂的及時提出來。要求課後養成複習的習慣,每天都要把所學的知識進行復習,可在頭腦中回顧當天所學知識,對於忘掉的或回想不起來的,可翻書重新記憶。另外,隔段時間還要把前面所學的知識再行回顧,以免時間長了忘記了。要求學生每天認真完成作業,作業要書寫工整,解題規範,杜絕抄襲現象,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做作業習慣。

5、關注學困生,不歧視學困生,尊重、關心、愛護他們,使他們感到老師和同學對他們的關心。設置一些簡單的問題,由他們回答,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時間或第八節自習時間為他們輔導,儘量使他們跟上教學進度。另外,對他們要有耐心,對於他們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

6、培優補差。對於中上等生,利用課後閲讀材料和課外資料豐富他們的頭腦,增加他們的知識面,通過專題訓練,提高他們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他們利用課餘時間通過課外資料或上網學習等方式拓寬他們知識面和視野,不懂就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以提高他們的各方面的能力。對於學困生多關心和幫助,在課堂上多提問他們一些簡單的問題,多鼓勵他們,以增強他們的信心。

數學教學計劃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7的加減,並進行7以內數的加減運算。

2、進一步鞏固對加、減法算式及其含義的理解。

3、愛動腦筋,能積極參與加減運算活動。

活動準備

1、趣味練習:加減算式(2-99)

2、教具圖片一張《幼兒用書》,幼兒人手一支筆。

活動過程

一、導入課題

教師:小猴們旅行回來了,我們去看看它們吧。

1、出示圖片:小猴在哪裏?它們都在幹什麼?

請幼兒説一説每個小猴子的位置,以及它們正在做什麼?

如:1只小猴子,6只大猴子………

2、教師:你能用一道算式來表示嗎?

引導幼兒列加法或減法算式,並説一説每個數字表示什麼意思。

如:1+6=7表示1只小猴子和6只大猴子合起來是7只猴子。

再如:7—1=6表示7只猴子中,有一隻小猴子剩下的都是大猴子。

3、繼續引發幼兒的思考:你還能列出和剛才不一樣的算式嗎?

二、幼兒操作活動。

1、看圖按特徵標記列算式。請幼兒觀察畫面上的實物有多少?

它們的顏色和其它特徵是怎樣的?

然後,列出7的第一組加法或減法算式。

2、觀察連續的三幅圖,講述圖片的含義,列出加減算式。

3、帶領幼兒分別打開《幼兒用書》第12、13頁,引導幼兒練習7的第二組、第三組加減運算。

(也可採用分組練習的方式,本活動只完成一頁練習,其它練習放在日常或區域中進行。)

三、活動評價

請幼兒介紹“看特徵列算式”的活動,鼓勵幼兒説出每道算式的意思,

幫助幼兒理解加減法的含義。

數學教學計劃 篇6

一 、指導思想:

繼續深化“高效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課題研究,提倡高效課堂教學,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加強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培養師生主動探究的精神。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提高教師教學質量。通過學生數學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樹立數學到處可見的觀念。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20以內的數和最基礎的加、減法口算,幾何形體、簡單的統計、認鐘錶等教學內容。

本冊教科書以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在認識10以內的數之前,先安排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認位置等內容的教學;在10以內加、減法之前,先安排分與合的教學。通過數一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能表示物體的個數;通過比長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輕重,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比較;通過分一分,讓學生接觸簡單的分類,並初步感受到同一類物體有相同的特性;通過認位置,讓學生認識簡單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體的位置是相對的;通過分與合的教學,為建立加、減法概念和正確進行加減法口算作準備。這裏所體現的比較思想、分類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後面學習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統計等知識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書設置小單元,把各領域的內容交叉安排。這符合一年級兒童年齡、心理的特點,有利於各知識的相互作用,便於建構合理的認識結構。

三、班級情況簡析

一年級學生由於剛進校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大多數人思維活躍,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少數同學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教師要有層次、有耐心的進行輔導,要使每個學生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20以內的數,並學會讀寫;初步理解20以內數的組成,認識符號<、=、>的含義,會用符號或語言描述2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結合具體的情境,初步瞭解加法和減法的含義;經歷探索一位數加法和相應減法的口算方法的過程,能熟練地口算一位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初步學會20以內加減法的估算。認識鐘面及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結合具體的情境認識上、下、前、後、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觀念。通過具體物體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認識這些形體相應的圖形,通過實踐活動體會這些形體的一些特徵,能正確識別這些形體。感受並會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大小和輕重。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易統計表,通過實踐初步學會簡單的分類,經歷和體驗數據的收集和統計的過程,並完成相應的圖表。根據統計的數據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數學思想方面:

初步學會從數學思維的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數出物體的個數,比較事物的多少,比較簡單的長短、大小、輕重等。在數的概念形成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如在認識20以內數時通過比較、排列發現這些數之間的聯繫,在學習“分與合”時發展學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認鐘錶”時進行比較、綜合和判斷等。能用“分”與“合”的思想進行初步的數學思考,能聯繫具體情境探索一位數加、減法,並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正確地、有條理地説明自己的算法;對估計的過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釋。在探索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和物體之間位置關係的過程式中,發展空間觀念。感受簡單的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具有對簡單事物和簡單信息進行比較分類的意識,具有簡單的統計思想。

3、解決問題方面:

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和現實情境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並能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解決問題;能對簡單的幾何體進行簡單的分類,能聯繫情境描述一些物體的相對位置;能在教師的組織下收集有效信息並進行分類、整理,用簡單的統計方法表示問題解決的結果等。體驗與同桌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與態度方面: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產生好奇心,有學習數學的熱情,有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能在教師和同學的鼓勵、幫助下,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1、會讀寫20以內的數。

2、熟練地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

3、理解20以內各數的組成,初步領會“個位”和“十位”的含義。

4、20以內的退位減法。

六、教學措施:

1、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選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電教媒體。

3、不斷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4、對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拓寬知識面。

數學教學計劃 篇7

一、 教材分析

本學期進入中段的教學,採用北師大版教材。隨着學生年級的升高,教材中所揭示的數學知識的難度在逐步加深。教學內容有萬以上大數的認識,線與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圖形的變換,三位數除以整十數、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方向與位置(用數對錶示某一點的位置、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具體位置。),生活中的負數,統計(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單式條形統計圖,複式條形統計圖及單式折線統計圖)。

本冊教材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為此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學生可以開展探索活動的題材。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要讓學生了解生體會重要知識形成、發展的過程。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學生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能夠積極參與課堂課外活動,但抽象概括能力方面較薄弱,學習基礎較差。

三、教學目標

1、掌握萬以上大數的讀法、寫法,改變計數單位和認識近似數的作用,感受這些數在生活中所表示的意義。

2、認識直線、射線、線段,認識平行線及垂線,認識圓角、周角,學會使用量角器畫角。通過活動發展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3、熟練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能運用乘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認識並學會使用計算器。

4、能利用圖形的變換設計簡單的圖案。

5、能正確筆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能進行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會運用規律進行簡便運算。

6、能用數對錶示某一點的位置,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7、初步認識負數,學會用負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8、理解條形統計圖上所表示的意義,能根據數據畫折線統計圖,並能根據折線統計圖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

四、教學措施

1、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開展討論等課堂活動,逐步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及數學表達能力。

2、提高學生抽象概括能力與數學思維能力。

3、對學生嚴格要求,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每週介紹一些數學知識、數學趣題、數學小故事,增長學生的見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5、每週以數學挑戰的形式出一些難度稍高的題目,激發學生的興趣,在班裏形成談論數學的氛圍。

6、抓緊後進生的輔導,以提高學生的平均水平。

五、教學進度

周 次

教 學 內 容

備 注

1

數一數2、人口普查2

2

國土面積1、近似數1、從結繩記數説起1

教師節

3

練習一1、機動3

4

線的認識1、平移與平行1、相交與垂直1

5

國慶節

6

旋轉與角、角的度量、畫角4

7

練習二1、走進大自然2、

8

衞星運行時間、體育場2、練習三1、神奇的計算工具1

9

探索與發現(一)1、計算工具的演變1、探索與發現(二)1

10

你知道嗎1、探索與發現(三)1、練習四1、機動1

11

整理與複習(一)2、圖形的旋轉2

12

練習五1、買文具2

13

路程、時間與速度2、參觀苗圃、秋遊3

14

練習六2、國家體育場1、探索與發現(四)2

15

中括號1、練習七1、確定位置1

16

確定位置2、練習八1

17

温度、正負數3、機動1

18

整理與複習(二)2、栽蒜苗2

19

栽蒜苗2、數據告訴我2

20

總複習、期末考試

21

數學教學計劃 篇8

一、教材分析:

“加、減法的估算”是學生在學過100以內的加、減法的口算和筆算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是估算正式教學的開始,雖然“估算”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現,但在生活中很多學生都接觸過,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只要注意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藉助學生生活實際有關的具體情境,學生就能比較容易掌握。教學中,通過對兩位數加、減估算方法的交流,讓學生體會估算的算法多樣化;能體會估算的必要性和作用;並能運用估算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有關“計算與初步估算”的知識和經驗,有了一定的數感,學生在一年級下學期就對計算有了初步的認識,可以説學生對數與計算的感知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從班級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都來自縣城,有的孩子是農村來的,但也在縣城生活,對教材中的情境還是比較熟悉的,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濃厚。但班裏有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缺乏主動性,個別學生一位數的加、減都算不對,而且算得速度極慢,思維習慣不規範,學習方法不有效,習慣養成也不好,這都是需要關注的地方。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加、減法的估算,並通過對兩位數加減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讓學生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初步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2、培養學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3、讓學生用所學到的估算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用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激趣。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回到原來的教學樓上課,高興嗎?

生:高興。

師:還有其他班的數學老師也來到了這裏,請同學們起立向後轉,向他們問聲好。(學生問好)

師:剛才和老師們打招呼時,覺得來了有多少位老師呀?

生:我猜有20人。

師:你是怎麼想到這個數的?

生:我蒙的。

師:那你蒙的有點多了。

【想不到學生要用“蒙”這個字來表達,我及時抓住這個生成,引導學生感受到猜數也要有根據,不能亂猜、瞎蒙。】

生:有15人。

師:為什麼猜這個數?

【接着上面的環節,加深學生的認識,引導他們進入思考狀態。】

生:我大概看了一下,覺得像這個數。

師:眼力還不錯!就差一點,還是少了那麼一點點!

生:有16人。

師:恩?你又是怎麼想的呢?

生:老師剛才説15猜的少了一點點嘛,所以我就想,或許是16。

師:你很會收集有用的信息,幫助你分析!祝賀你,你説對了!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師:給老師們介紹一下,我們二(6)班有多少人呢?

生:43人。

師:還能怎麼説呢?

師:給大家一個詞語,你用它來説嗎?(板書:“大約”,引導學生齊讀兩次。)43人大約是幾十人?

生1:43人大約是40人。

生2:43人大約是50人。

生3:43人大約是45人。

生:16人大約是20人。

師:為什麼要説成20呢?

生:因為16接近20這個整十數。

師:今天這個教室裏大約有多少人?

生:電教室大約有60人。

師:你是怎麼想的呢?

生:我們學生大約是40人,老師們大約是20人,合起來不就是60人嘛。

師:在數學計算中,有時不需要精確的計算,只要估計出粗略的數據就可以了,這叫做估算。(板書課題:加、減法的估算)

2、探究估算。

師:星期天,媽媽帶100元錢去買下列生活用品。(課件出示主題圖。板書:100元)

師:媽媽要買28元的熱水瓶,43元的燒水壺, 24元的水杯。

學生再次複述題意。

師:媽媽帶的錢夠嗎?請小朋友想一想:要判斷媽媽買這三種東西帶的錢夠不夠,需要精確計算嗎?

生:不需要。

師:請你幫媽媽估算一下,帶100元錢夠嗎?(學生獨立思考。)

師:你是怎樣估算的?把你的方法給小夥伴們説一説。(學生互相交流。)

師:誰願意把你的估算方法跟大家説説。

生1:我是這樣想的:熱水瓶28元,就是大約30元,燒水壺43元看成大約是40元,水杯24元大約是20元,30+40+20=90,所以100元錢夠了。

師:他的這個方法好嗎?大家還有其它方法嗎?

生2:28+43+24=95,100元肯定夠。

師:你這是直接口算出了準確答案,計算能力真高!

生2:我就是這個方法,我是從100元中減去28元等於72元,72元減去43元等於29元,29元減去24元等於5元,所以帶100元夠了。

師:你們用的是連減的方法。還有嗎?

師:和小夥伴商量商量,看能不能想出其它辦法。(教師巡視,及時捕捉學生中的先加後減的念頭,予以啟發。)

師:通過商量,和小夥伴想到新方法了嗎?

生3:先算熱水瓶、燒水壺一共要花掉大約70元,還剩30元,水杯賣24元,錢是夠的。

生4:也能先算燒水壺和水杯大約要用60元,剩下的40元買熱水瓶足夠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jihua/d9k2r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