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亡人逸事》的教學反思

《亡人逸事》的教學反思

當 孫老師告訴我著名的特級教師王永昌老師將到我們學校來,並安排我上一節課時,我的心情是忐忑的。王老師是語文教育界受人尊敬的元老,我在他面前恐怕是“原形畢露”,“漏洞百出”了。可是一方面又渴望能得到他的指導,這是成長中難得的機會。這樣想着,平靜了許多。認真的備了課,從容的上了課。課後交流時坐在王老師對面,才發現他是如此親切、和藹的一個人。他高屋建瓴的一番點評,令我有豁然開朗之感。有些以前想不明白的問題清晰了,以前從未想過的問題湧現了。下面我就以下幾點談一下我的感受。

《亡人逸事》的教學反思

一、增強目標意識,提升教學質量

古人説: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亡人逸事》一文作者所選材料都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但幾十年的夫妻生活,鍋碗瓢勺交響,瑣事多多,作者慧眼獨到,捕捉最能表現亡妻勤勞、淳樸,達到美的極致。據此,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制訂為1.鑑賞文章語淺情深的細節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自主、個性化閲讀鑑賞,初步實現多元解讀、創新閲讀。新課程標準倡導一種新的三維目標(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在備課時可謂是絞盡腦汁地挖掘這三方面的目標,依據文本內容,我認為細節描寫是重點但不是難點,為了深入挖掘文本,我把本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訂為:通過本文主人公對待感情、婚姻的態度,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樹立健康的婚戀觀。應該説這一目標是體現出了我個人對於文本的獨特理解與把握。但是,我卻忽視了這一目標的隱性與具體可行性。由此,我懂得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心中有目標.時時以預設的目標為指針或參照物,觀照目標的真實達成度,並對教學作出有針對性的調控,不斷引導課堂向着預期的目標行進。

二、適時調整,促進預設與生成的融合

在上課之前,我對《亡人逸事》的課件進行多次調整,修改。對於問題的設計、教學思路、教學程序等等甚至過渡語都作了精心的.考慮。可是,實際操作中,我卻為課件所牽制了。在要求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四個部分的內容時,我把我的答案打在幻燈片上,其實之前我也猶豫過,這個答案到底應不應該打上去,後來考慮到這個問題並不難,還是打了上去。在另外一個班上的時候,學生答案雖有出入,但我很容易的把它引導過來了。但上公開課的時候,我卻連叫三個學生來回答這個問題。現在想想確實是由於心裏一時焦急所致。“預設味”過重,沒能在預設和生成之間求得平衡。由此我懂得在課堂中除了關注課前備課所制定學習目標外,還應特別注意預設之外的一些課堂表現。語文學科本來就具有主觀性、人文性,所以,語文答案也不應該要求統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千萬不要強迫學生答案一定要達到教師所規定的標準答案,那樣學生會成為教師的複製品。課堂教學的生成性要求教師能夠尊重學生的多維理解,進行雙向的對話,認同並賞識學生的理解和答案,同時學生也認同和賞識自己的老師。

三、適當的創設情境,引着學生走入課堂。

思考起於問題,學習源於情境。有意義的學習情境的創設對於課堂教學至關重要。對此,我頗下了一番工夫。導入部分,我以孫犁夫婦的一張合影引入,讓學生進入情境。分析結束之後,再次打出這張照片,以充滿感情的語言總結了他們的婚姻生活。並用合適的配樂創造情境,給學生氛圍讓他融入其中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現在想來,這是實現學生多元解讀、創新閲讀的好時機,也是檢驗我所制訂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是否實現的時機。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説説他們的感受和思考。但是我卻就到此為止,滿足於預設的“高潮”,轉入了下一個環節。創設了情境,卻沒能利用好。

以上是我的一點不成熟的思考。我知道,我的路還很長。成熟需要不斷的積累和努力。在此,衷心感謝王老師以及所有指導、幫助過我的老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zzdd2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