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半截蠟燭》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

十幾年的教學工作,“常規”已經深深地烙在我的腦子裏,已經不太願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為資格的一個象徵。這顯然與教學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們已經將被時代out了。

一、在常規套路與創新之間遊走

語文教育應該是最靈活多樣的,最沒有套路的,也最忌諱套路的。只是鑑於學生年齡小,字詞的教學任務重,因此,一到五年級,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來做的,就是我們常規的做法: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教學方法,即由字詞入手,到結構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學生們都明白我們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厭倦了。

當接到要求講同課異構的任務時,尤其是針對這篇《半截蠟燭》這篇課文,要求講的第二課時的時侯。我感覺應該來點新的

二、在教學任務與創新之間徘徊

首先想到以課本劇的方式在課堂上呈現。反覆思考後感覺不妥:這篇課文是一個嚴肅的主題,在沒有排練的情況下倉促上場,在教室那種特有的氛圍下,如果被學生們演繹成喜劇,豈不是弄扭了?

第二個思路是:講故事的方式行不行?顯然也是不合適的。情節相對簡單,無法滿足一堂課的容量。

在第二個思路的啟發下,決定來個反套路。即由面到線,再到點,即以線為主,順帶解決字詞。這樣就解決了純粹講故事的單調和乾癟。

三、線索的梳理與情感價值觀的碰撞

課文的線索是比較好梳理的。如果僅僅用現成的線索掛帶必要的字詞,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鏈,也説得過去。但是,這樣能給學生帶去什麼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雖有所變化,到底還是一節平淡的課。深度,應該是一個需要着力解決的問題——

於是在情感價值觀上做文章,設計了三個小亮點:

一是提出四個危急情境,即“A、母親化解危機,B、危機再一次來臨,C、情況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機”來強化課堂氛圍。

二是剝離出敵對危急狀態下一般人可能面臨的三種選擇,即“屈服,反抗,周旋”來豐富和拓展課文的容量。同時教育學生:不管我們遭遇什麼樣的險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在儘可能保全生命的情況下,藉助環境,尋找轉機,不要做無畏的犧牲。

三是直擊人性的弱點,即敵人看到“這位可愛的小姑娘”,激發了對自己女兒的思念和疼愛,人性中最軟弱的那一點成為了敵人麻痺大意,我們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機。以此來滲透一些人文理念,同時也提升了課文的厚重。

四、實際授課與教學設計的差距

通過40分鐘的教學實踐,還是感覺到不小的差距:

1、創新的課堂實踐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適應了這種變化,整堂課學習興趣都很高,並能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而大多數孩子好像顯得更安靜了,但我可以感覺到他們也在思考。

2、今天的課堂也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應該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為一個媒體或工具,以此為依託,挖掘下去,生髮開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願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備課時,備學生很重要。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體驗,圍繞他們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展開課堂教學,徹底改變牽着學生走這一現狀。只有學生真正參與了,課堂才是活的課堂,教學才有了靈動的氣息。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2

《半截蠟燭》敍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個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伯諾德夫人、大兒子傑克、小女兒傑奎琳)為了保護藏在半截蠟燭裏的絕密情報,在危急關頭與三名德國軍,官巧妙周旋、化險為夷的故事。

如何使一篇戰爭題材的文章能對當下的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故事裏藏着什麼能給當下的學生以生活的啟發呢?

於是,“智慧”,就像那半截蠟燭一樣被點燃了。這個啟發就是“智慧”——半截蠟燭的智慧。

首先,把情報藏在半截蠟燭裏,就是一次智慧的結晶。可以讓學生猜想一下伯諾德夫人是否一開始就想到把情報藏在半截蠟燭裏。文本如是説:為了情報安全,她想了許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後,她終於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裝着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內,然後把它插在一個燭台上。由此可見,把情報藏在半截蠟燭裏,是反覆比較思考的結果,是一次智慧的結晶,是一個絕妙的主意。

但再絕妙的方法,都無法保證其絕對的安全。那個夜晚,絕妙方法藏起來的絕密情報突然處在了絕境之中:一個德軍中尉點燃了藏有情報的蠟燭。伯諾德夫人知道,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着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智慧受到了挑戰,曾經的智慧結晶成了“屋子裏最可怕的東西”!怎麼辦?

智慧在繼續:伯諾德夫人看着兩個臉色蒼白的孩子,急忙從廚房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上。“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説着,輕輕把蠟燭吹熄滅。當伯諾德夫人的主意失敗後,大兒子傑克慢慢地站起來:“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來生個火吧。”説着,伸手端起燭台朝門口走出,屋子頓時暗了許多。當傑克的主意失敗後,小女兒傑奎琳嬌聲地對德國人説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最終,“傑奎琳鎮定地把燭台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你看,在危急關頭,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積極行動,與敵人展開智慧的`周旋,並最終獲得了勝利。我們又何必去爭論是誰保住了祕密呢,這不又是一次智慧的成果嗎?

最後,可以讓學生繼續猜想:德國軍,官走後,伯諾德夫人還會把情報藏在半截蠟燭裏嗎?

所以,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智慧的結晶需要不停地翻新,因此智慧也需要不斷延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管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年代,生活不都需要智慧嗎?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3

《半截蠟燭》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事,讚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女兒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備課之初,我仔細地分析了課文,發現本文圍繞三個主人公主要有三個情節,這三個環節是緊緊相連,密不可分的,同時就危險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趨勢的。

我就對三個情節採用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即在講伯諾德夫人時,我主要採用“以述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感知伯諾德夫人的為人;在講傑克時,我就讓學生用學習上段時的方法來談談對傑克的瞭解;在講傑奎琳時,我直接讓學生來讀傑奎琳的話,並用上採訪的形式深化學生對傑奎琳的瞭解。

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覺得效果還是不錯的,因此,我認為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課文的類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學“務實”。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4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我認為學生讀過幾遍後普遍能瞭解文意,能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因此我基於這樣的起點,我這樣來實施課堂教學:

在“瞭解大意”和“明確與敵人周旋的辦法”這兩塊的處理上,引導孩子準確簡潔地表述內容,瞭解孩子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情況。學生對人物的體驗確實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他們對整個二戰期間的法國人民的鬥爭也有了總體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個性得到了張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指導伯諾德夫人説的話:“先生們,這盞燈亮些”時,引導學生應如何讀,重讀哪個字,只要言之有理,都正確。所以在閲讀教學中,我們就應鼓勵學生這種源自內心體驗的理解,成為真正的讀者。

《半截蠟燭》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我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為“抓手”,結合上下文,通過品讀她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以“點燃──吹熄──重新點燃──熄滅”一條線精心預設,品讀全文。

我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

1、雖然課堂中也創設了許多情景,但自己有牢牢地把學生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忽略了課堂是一個生成的過程。課堂上,總是“情不自禁”地引導學生陷進自己的預設中。特別是當學生的理解深度與預設有差距時,往往是“不依不饒,生磨硬套”這其實就不再是真正的“對話”了。

2、課堂上的時間把握不準,容量過大,所以,省去了一些環節,顯得課堂不太完整。

3、在課文的分析上,挖掘得不夠深,導語的設計也過於簡單,沒有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我認真思考教學過程的設計,我認為在上到德國軍官從傑克的手中奪過蠟燭那一段的時候,應讓孩子自己思考,如果這時候你也在場,你覺得那時的形勢是怎樣的?你會怎麼做?

這個時侯孩子們肯定會你一言我一語地説起來,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動這個蠟燭的腦筋,那麼德國軍官必將懷疑到這隻蠟燭是不是有鬼,這時的形勢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動蠟燭的腦筋,但要保住蠟燭,保住情報,又不得不動蠟燭的腦筋,真是難辦啊!

在他們的情緒被調動起來後,這時候教師再適時的向大家像説故事一般的講出傑奎琳是怎麼做的,其實文章只是截選了傑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認為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來的精彩得多,故事寫得更加緊張,相信經過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們一個個都會佩服起傑奎琳來,都誇她真是個鎮定的小姑娘,都自歎不如,居然在那麼緊張的時刻,最後還不忘和敵人們説“晚安”,真是佩服啊!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用更多的時間學習一些新理念,並將它運用到自己的課堂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5

備時,我就在思考:略讀到底該怎麼教?雖然同科頭老師介紹經驗和《教師教學用書》中,也聽到、看到一些“略讀要以學生自己讀懂為主”,“略讀任務要單一,要充分運用好前導語的提示作用,解決一兩個問題即可。”“在教學時間上基本用一時完成。”等等,但在以前的教學實際中,對於如何引導學生自讀,如何選擇教學任務,如何利用導語等還是很茫然。帶着這些迷惘,我又重新進行了單元備:單元主題是“語言的藝術”,要求孩子們閲讀本組,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而再看導語中的學習要求:先讀讀下面的劇本,想想劇本中講的是什麼事,説説你最欣賞誰的語言;再分角色演一演;還可以討論一下劇本和一般寫人記事的有什麼不同。這些學習要求不正是圍繞着單元主題提出的嗎,於是,我的心中豁然開朗,堂就圍繞着這四步引導學生學習:一、初讀,暢談感受並瞭解劇本的特點;二、再讀,瞭解大意;三、深入學習,體會人物語言;四、總結延伸。

按上述四步教授《半截蠟燭》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實踐後,我明白了只要體現“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就能較好地發揮略讀的原有效應。“一箇中心”即以學生的自讀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即扣住單元重點,點撥難點。在《半截蠟燭》中,以語言實踐為主線,引領學生了解閲讀劇本的基本方法,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在讀、議、演、拓展中品味語言的藝術,吸收人內涵,培植人精神,讓堂有了“亮點”。本堂,成功之處是先引導孩子深入鑽研教材,讓學生靜靜地思索,靜靜地寫批註,用筆把自己的獨特體驗與劇中人物進行了對話。然後抓住劇本中最精彩的部分讓孩子交流如何抓住提示語、人物的年齡特點、所處的環境等演好角色,同時在演的過程中再次去品味語言的藝術,最後讓大家下找些劇本讀一讀,從而拓寬了學生閲讀的範圍。這樣略讀也就“略出了精彩!”

但是,教學過程中一些細節處理不到位。如:沒有及時對中幾個難讀的外國人名如:“伯諾德夫人”、“傑奎琳”進行正音,所以在後回答問題過程中一些學生讀這些人名時還結結巴巴。看,我們教師在備時,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堂上更要關注學情,並予以及時反饋。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6

本篇課文是一個短小的劇本,反映的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諾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組織的一個聯絡點,為安全起見,伯諾德夫人把一份祕密文件藏在半截蠟燭裏。在蠟燭被例行前來檢查的德國鬼子點燃的危急關頭,為保住蠟燭裏的祕密,伯諾德夫人、傑克、傑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與敵人展開了驚心動魄的鬥爭。

劇本大家都聽過,但是卻不是很理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學體裁。在介紹劇本的時候我引入現在的演員是怎樣通過銀幕給觀眾呈現的逼真的生活狀態。劇本就是給他們提供一個基礎,然後通過旁白,語言,舞台效果等等來充分展現人物特點與劇情發展。同學們的理解力很強,都能很好的掌握。

在本文中主要涉及兩個重要的劇幕。第一個劇幕講的是伯諾德夫人和孩子們一起藏蠟燭和表決心:為了保護這個祕密而不惜一切代價。包括自己的生命。初步瞭解傑奎琳和傑克,以及媽媽的的性格特點。同時體會旁白在劇本中的作用。同學們進行了表演,在表演中,同學們基本能夠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但是可能在選擇演員角色的時候,現場氛圍有點太熱情,導致一開始的時候,好幾個同學沒有進入角色,沒有把當時嚴肅的感覺演出來。所以在第二次表演的時候,我着重強調了一下,在第二次的表演中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第二個劇幕中,也是本課中最重要的角色表演,這是一場真正的鬥智鬥勇,一次次的危急關頭,伯諾德夫人一家和德軍展開的內急外穩的的戰鬥。面對一次次的失敗,他們表現出了機智勇敢,最可愛的傑奎琳,利用自己的聰明可愛,博得少校的喜愛,並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一家人的生命,也保護住了情報的完整。

好的表演永遠是基於對劇本的透徹把握上了,為了能把劇本演好,同時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一開始我就把課時安排告知,同學們喜愛表演,所以為了能夠表演,他們也在課堂上做了一些努力。所以在第二課的時候,很多人踴躍舉手進行參演。由於課堂時間有限,並不是所有的同學們都進行了表演,覺得這是挺失敗的地方,不過總體而言,每一組上台表演的同學都有進步。基本上能在上一組的不足中得到彌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zv7yz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