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認識時鐘大班教學反思(精選6篇)

認識時鐘大班教學反思(精選6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認識時鐘大班教學反思(精選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認識時鐘大班教學反思(精選6篇)

認識時鐘大班教學反思1

《認識鐘錶》這節課的目的旨在使幼兒認識時鐘,能區分時針、分針,瞭解鐘面上數字的排列規律,初步瞭解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認識整點、半點。為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我採用課件教學,使幼兒在保持興趣的同時更直觀、更主動的去掌握教學目的。整節課堂上幼兒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

我用參觀鐘錶店的方式引出課題,出示了形狀、大小、顏色不一的時鐘,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們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説開了,課堂氣氛一下子就高漲了。

接着,我引導幼兒先觀察並認識鐘面上的1—12個數字,重點認識12、3、6、9這四個數字的位置。瞭解12個數字的排列規律,知道這些數字是按順時針方向走。然後讓幼兒認識時針與分針,讓孩子們仔細看看這兩根針有什麼不同,根據指針的長短、粗細辨別時針與分針。並通過實物演示,讓幼兒知道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兩根指針朝着一個方向走,叫順時針方向,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通過演示,幼兒看得清晰明確,興趣濃厚。

在認識整點這一環節中我在課件中出示了12個整點的鐘面,讓幼兒自己通過觀察發現整點時時針在哪裏,分針在哪裏。接着我再出示幾個整點的鐘表讓幼兒鞏固對整點的認識。然後我就請他們拿出學具“企鵝鍾”聽老師報時,他們來撥一撥整點,這一環節因為有了實際操作,幼兒大多掌握得較好。

活動的難點是認識半點,如何讓孩子輕鬆掌握難點呢?

我採用了對比的方法:讓幼兒觀察整點、半點兩個時鐘,孩子們大多説出了整點的時間,亦有個別幼兒説出了半點的時間,我就請他來説説‘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最後我再來引導幼兒自己小結:半點時分鐘總是指向6,時鐘指在2個數字的中間。對於究竟是幾點半這個難點中的難點,我藉助實物大鐘邊撥鍾邊解釋:看現在時針在4和5的中間,那麼時針已經走過的數字4,有沒有走到數字5上,所以現在應該是4點半而不是5點半。當再出示課件請他們看看、説説幾點半時,發現孩子們大多掌握了半點。接着又讓幼兒看數字時間,自己撥一撥學具,幫助他們對於半點的鞏固。

整個活動由淺到深、循序漸進,以遊戲作引導,以幼兒操作為手段,讓幼兒從感知入手,以多媒體、實物教學具為媒體,給孩子清晰、準確的概念。在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在活動中遵循活動性原則,綜合運用發現法、遊戲法,讓幼兒通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

認識時鐘大班教學反思2

此次活動共分三課時完成,通過先認識整點、半點,再自制時鐘和進行撥鍾和記錄的遊戲比賽活動,大大降低了全班孩子認識時鐘的難度。在認一認、做一做、比一、連一連的活動中,小朋友不僅參與度高,興趣濃烈。而且進一步瞭解到了時鐘的表面結構及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學會了看整點、半點,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本次活動中,得到了家長朋友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從實物掛鐘到自制時鐘所需的大量彩色包裝紙、廣告紙、廢舊掛曆等,都是家長朋友蒐集和提供的,這為我們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證。家長朋友還藉此機會,在家配合我們指導孩子學會看時間。這段時間我們在班級還行了每天簽到記錄時間活動,孩子們在我們和家長朋友的指導下,還學會了認識和記錄幾點幾分。相信這對培養孩子們良好的作息習慣,建立起步的時間觀念會大有好處的。

認識時鐘大班教學反思3

在“認識鐘錶”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裏,已經有了一些鐘錶的知識儲備: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看動畫城的時間……雖然這些認識是淺顯的、感性的,對於不同的學生來説層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為學生學習“認識鐘錶”提供了經驗基礎。

為此,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帶的小鐘上撥出自己喜歡的時刻,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分類,再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通過比較,異中求同,最後概括出“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的規律。學生依據已有的經驗主動生成了他們自已的數學知識。

2、創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

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現實有趣的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數學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使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交流,增強合作意識。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通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鍾,撥一撥、比一比、説一説,然後向全班同學彙報。學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4、充分體驗“生活數學”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安排了“説説你或你的家人喜歡的電視節目幾時開播”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理解並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前半堂的教學過於拖拉,耽誤了不少時間,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全部完成,今後在這方面要注意。

認識時鐘大班教學反思4

鍾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日常生活用品,對於即將步入小學的大班孩子來説,認識鐘錶,加強時間觀念,懂得愛惜時間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組織了《認識時鐘》這個科學活動,之後我發現幼兒對時鐘的學習興趣很濃,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反思如下:

首先第一個環節,利用小故事激起幼兒興趣,引出課題。形象地將時鐘裏的三根針比喻腿烏龜(時針)短短的,人們最愛問他幾點鐘;兔子(分針)腿長得長長的,本領大,他走一圈能帶烏龜走上一小段路;小兔,聽完故事後許多孩子猜出了,這是我們生活中經常用到的鐘。緊接着出示一座正在走動的鐘,並讓幼兒觀察,回答故事中的小兔、烏龜分別指什麼。最後總結歸納,利用説學法強調短短的叫時針,長的叫分針,重點讓孩子們知道時針與分針。

第二個環節,認識整點,並用兒歌的形式回答老師現在!點鐘。在這種環節中我出示了一座不走動的時鐘,引導幼兒先觀察並認識鐘面上的1—12數字,然後再將時針、分針都撥到12上,將分針撥一圈,讓幼兒觀察時針有什麼變化,引導幼兒説出時針指向“1”就是一點鐘。就這樣反覆地撥幾次直至兩針重合。讓幼兒直觀地感受到,要想知道幾點鐘,首先看時針。接着利用兒歌的形式,教會幼兒與老師一問一答:老師撥出整點後問:小朋友,請看好,現在時鐘幾點了?幼兒答:老師,老師看好了,現在時鐘!點鐘。本環節通過琅琅上口的兒歌更加深了幼兒對整點的認識。

第三個環節是玩鍾,以上兩個環節都是老師的説教,孩子們都有點坐不住了,一個個躍躍欲試,我馬上請孩子們把自己帶來的鐘拿出來自由撥針玩,大家都很興奮,然後我提出了“請撥幾點鐘”的口令,並且自己也拿鍾示範。通過實際操作鞏固了孩子們對整點的認識,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

最後一個環節添畫時針、分針,請幼兒在已經準備好的畫有三個鐘面的白紙上添畫時針、分針,由於事先我沒強調時針、分針的區別,有幾位小朋友將時針、分針混淆了。

整個活動遵循《綱要》中指出的科學教育的目標是“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在認識時鐘時,為幼兒準備充足的材料,使幼兒感受時鐘就在身邊的生活中,認識時鐘對學習、生活有很大的幫助。在練習時,不但激發了幼兒探究事物的興趣,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能力。

認識時鐘大班教學反思5

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能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以遊戲作引導,以掌握概念為目標,以幼兒操作為手段,讓幼兒從感知入手,使操作精,在動手和觀察過程中認識時鐘的結構,運行規律和整點,同時又滲透了時間觀念教育,將原本枯燥的教學活動變為趣味盎然的活動。

幼兒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鐘錶面的直觀模型,符合孩子的思維特點,提高了孩子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而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又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競爭意識。同時更好地激發了幼兒學習看時鐘及關注時間的興趣。

美中不足的是有小部分幼兒在學習由時針、分針賽跑,引導幼兒感知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這個環節時剛開始時有點不理時針和分針的關係,還有的幼兒是理解之後卻不能用語言來表述。我相信下次再上這節課,我會更加註重一些小細節,讓整個課程活動更加活躍,效果更好。

認識時鐘大班教學反思6

活動片段:這是一個大班數學活動——《認識時鐘》,活動一開始該教師就以時鐘博物館館長的身份,向幼兒展示了各種各樣的時鐘……老師在請幼兒觀察並提問幼兒這些時鐘的相同點之後,該師出示了一個時鐘模型教具(有鐘面、時針、分針;該教具是時針要依靠分針走一圈才能動一格),邊提問邊給幼兒演示解説,這是鐘面,上面寫有1到12的數字;短的那根針叫做時針,長的是分針。

緊接着就向讓幼兒提出一個問題:時針與分針是什麼關係呢?老師請幼兒用手將分針撥走一圈,看看時針有什麼變化?許是時針與分針相比變化確是不明顯,或是這樣的操作觀察需要小朋友做好注意的分配之緣故;幼兒的操作的結果是:幼兒一直在忙着撥分針,卻沒有很好地觀察到時針的變化(即往順時針走一個數字)。後來老師只好親自演示,許是教師演示的教具不夠大,幼兒還是沒辦法獲得感性而直觀的感知——“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個數字”的關係。因為幼兒的不明白,而使活動在這個環節折騰了不少時間……

分析:認識時鐘的活動,可以説是大班幼兒數學教育中必開展的一個傳統的活動內容。很明顯的,該活動的重點是,瞭解時鐘有鐘面、時針和分針等主要外形結構;能看懂整點和半點;知道分針走的方向叫做順時針方向。而知道或是瞭解時針與分針的關係,即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個數字(表示一個小時),這其實應是本活動的難點。

在這個案例中,角色在本活動開始的不久就直接將這一難點拋給幼兒,這是很危險的。因為一旦這一難點無法很好地如期突破,不僅意味着未能為下一個環節的學習積累相應的經驗,而且也會導致幼兒自信心的受挫,從而勢必會影響到整個活動的後續開展。按常理來講,幼兒的情緒的激發、已有經驗的喚醒是需要一個過程,在幼兒各方面還未作好較充分的準備的情況下就讓幼兒去直接面對活動懂得難點,這不僅會徒增幼兒學習的難度,也是違背幼兒學習的特點。

我們主張,教師在處理活動當中的難點時,最好要讓幼兒作好相關的各方面的準備,包括情緒上、經驗上、認知上等,讓幼兒已較佳的狀態來面對活動的難點,並在教師的適宜的引導下,努力將難點突破。而回到本案例,其實該角教師在出示時鐘教具引導幼兒觀察始終外形結構時,就有幼兒説短的那根針叫做時針,長的叫做分針,這時教師完全可以順着幼兒的思路展開後續的活動,比如可以這樣接着説,時針和分針可以告訴我們什麼信息呢?噢!當時針指向哪個數字,分針指向12時,就表示現在是幾點了。在引導幼兒學會看整點後,再繼續引導幼兒學會看半點,最後再來與幼兒一起探討時針和分針的關係。這樣處理的好處,一是可以使整個活動的展開顯得自然,而且重點突出,幼兒在體驗到所學到的新本領的喜悦後,會激起他們的信心去迎接難點的挑戰;二是活動到了這個時候,幼兒的情緒、經驗、認知等各方面也已充分地調動了起來,有利於他們以最佳的狀態去突破難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z74rx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