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通用4篇)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通用4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通用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通用4篇)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

軸對稱圖形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難點是掌握判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有很多,也為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因此在教學這一內容時,就集欣賞美與動手操作為一體的綜合實踐課。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題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徵,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為主。使學生始終保持着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悦。

一上課,我就問學生:“咱們班誰畫畫畫的最好?”在孩子們的呼聲中亞聖站了起來!我接着説:“老師要和亞聖比一比,我們都來畫一個笑臉,看誰畫的好看!”孩子們都很興奮,他們想看看結果究竟會怎樣。亞聖認真地畫了起來,我呢,也拿起了粉筆……等我們畫好後,孩子們放聲大笑!因為亞聖畫得很漂亮,而我畫的笑臉卻是一個眼大、一個眼小,耳朵也是大小不一,可以説醜陋無比!我也笑着説:“為什麼大家都説我畫的不好看啊?我看着倒還不錯!”有孩子説:“我們的兩隻眼睛應該是一樣大的!這樣畫,太不美了!”還有孩子説:“如果從我們的身體中間畫一條線,左右兩邊應該是對稱的!”……我表揚了所有發言的孩子後説:“看來大家的審美標準是一樣的,今天呢我們就一起感受一些美麗的事物,這些美麗的事物有着一個共同點,我想亞聖已經知道了這個共同點,否則他怎麼畫的這麼漂亮呢?老師相信你也會發現其中的`奧祕!”

接下來,通過多媒體,我向學生展示了眾多現實中的照片和一些學生熟知的平面圖形,讓他們一步步感受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整堂課教師將學生的觀察思考操作過程與媒體的演示過程有機的結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體驗着軸對稱圖形的美,享受着學習過程中的快樂。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2

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悦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力圖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反映和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

1、激情導學。以興趣為先導,從美麗的風景畫面開始,引入學習數學的境界。然後進行遊戲:猜一猜,使學生在遊戲中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這樣做到了“寓知識於遊戲,化抽象為形象,變空洞為具體”,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使學生在情境中發現數學信息,找出數學規律,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新的“數學思想”。

2、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畫一畫等活動,力圖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再創造,以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經驗形成表象,進一步體會軸對稱的含義,變“學”數學為“做”數學,提高了動手實踐能力,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在整個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了對稱圖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對稱圖形的內在美。通過欣賞同學的作品這一活動,使學生在欣賞漂亮圖案的同時與大家分享“創造美”的愉悦,體驗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學生在相互交流和觀摩同學作品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啟發而獲得一份寶貴的學習資源。

3、挖掘教材中可發展學生創造思維的因素,不僅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更注重學生能力的發展:讓學生自主地摺紙、剪圖案,發揮他們的想象,創造性地剪出各種美麗的圖案,同進比較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區別與聯繫;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教學中我設計的推理遊戲,中考鏈接等等這些活動,從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4、讓學生學會評價他人,評價自己,喚醒學生自我評價的意識,讓學生建立自信,超越自我。

在這堂課中,我更多的時間與空間還給了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他們的發展需求,較好地體現了教學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理念。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3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冊第一次教學軸對稱圖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一、創設情境教學。

請會摺疊衣服的同學上台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

1、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盃、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

2、剪小樹:通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摺,然後再剪,剪定後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摺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初步感知。

二、動手畫一畫,折一折。

通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天安門、飛機、獎盃等)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後,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這是本節課的第二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學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三、想辦法做出以各軸對稱圖形、並分組展示自己的作品。

這是本節課達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較為正確系統的認識之後,意在操作活動中鞏固深化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學生這次操作活動手段是多樣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動目的不同,所產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學生在這次活動中,通過有序、有層次的操作更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徵以認識,充分概念之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本節課最大感受是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為自然的串聯在參觀的情景中,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4

今天,我校劉老師執教了《軸對稱圖形》這一課,聽了劉老師的課,有幾點自己一的想法。

一,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聯繫生活中的具體物體,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劉老師的教學能夠從生活中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觀察事物,並得到什麼是“對稱”。這一個環節的處理是很自然的,而且體現了很強的實效性。

二.通過折一折,説一説,很好地抽象出對稱圖形的一般特點。學生根據自己對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在一組實物圖案或簡單平面圖形中識別出軸對稱圖形,學生在認識、製作和欣賞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三,本課的教學能通過大量的圖片和活動去讓學生感受和欣賞生活中的對稱圖形感受對稱,而且通過折圖形得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再利用軸對稱概念去判別軸對稱圖形,同時讓學生折一折更好地感受軸對稱圖形。教學中,再次讓學生去欣賞軸對稱圖形,使大家在心目中又有更深的瞭解和鞏固。

四,在練習的設計上,能夠做到多方面的兼容。使練習的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昇華和體現。從趣味性的角度看,劉老師也十分注重這一點,分別用“字母”,“國旗”等生活的直觀事物去考察學生的認知,有趣而有貼切。

建議:在對概念“完全重合”的理解上還要有更深的理解。要和“完全一樣”區別開來。總之對概念的把握還要更深的挖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z7492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