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二年級數學上冊《2的乘法口訣》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上冊《2的乘法口訣》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上冊《2的乘法口訣》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級數學上冊《2的乘法口訣》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上冊《2的乘法口訣》教學反思1

教學 2、3、4、6的乘法口訣時,因為有了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在教學中我沒有對編乘法口訣進行引導,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情境圖,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再對照乘法算式編出口訣,對口訣進行解釋,同桌之間或小組之間採取提問、對口令等形式進行記憶。

學生學習的效果不錯。我沒有按書上的圖片進行教學,而是舉了個:我們每人都有2隻手的例子。課堂上學生學的十分到位。最後讓學生自學例2、例3的情境圖鞏固加深理解,效果很好。因為對乘法意義教學比較到位,在乘法口訣的教學中又比較注重學生對圖、口訣、算式的理解,既對幾個幾相加的理解,因此在教學用乘法解決問題時所遇到的阻力很小,學生對“有兩組同學,第一組有5人,第二組有4人,一共多少人?”和“有兩組同學,第一組有5人,第二組有5人,一共多少人?”能夠準確在進行列式。

通過教學我體會到關於乘法計算和乘法應用題的教學,乘法的意義是關鍵。只有學生對乘法意義有了明確深層次的認識,乘法口訣中積的推導,乘法應用題的正確解答才能迎刃而解。教學時,不光要讓學生知道求幾個幾相加的和用乘法算,更要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關係,理解加數中加數和相同軌數的個數與乘法中因數的關係。採用改寫算式(加法改乘法、乘法改加法)、看圖寫出加法和乘法算式、擺圖開寫算式、自編應用題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加強加法與乘法之間的聯繫。

其次,注重課堂的調控。有些學生在學習乘法口訣之前已經能背誦,而有的學生對乘法口訣卻毫無所知,這樣的兩極分化現象在課堂教學時較難控制。教學時,我把教師講解的重點放在乘法的意義,編制口訣的方法,記憶方法的引導上。把口訣的記憶放手讓給學生,讓他們採用自己的方法幫助同桌、小組成員記熟口訣。這樣,因為教師講解的是他們不熟悉的知識,注意力比較容易集中,聽得也比較專心,而競賽、互助等形式又使已經會背口訣的學生覺得自己的知識有用武之地,不會背的學生在同學的幫助激勵下也能迅速提高。

第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教學中,注重實際的操作,但是並不是每個學生都需要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探究。再如,像口訣“五四二十”,“二五得十”我也允許這樣的'説法出現,因為我們只是習慣上説“四五二十”,這兩種説法並沒有對錯之分。可以讓學生説説你喜歡哪種説法,提示他們我們的習慣説法是後者。教師做到了尊重學生,學生才能覺得這不是教師強加給自己的,對於年齡處於第一逆反期的學生來説,會更利於他們接受,有利於他們思維的發展發散。

二年級數學上冊《2的乘法口訣》教學反思2

二年級上冊利用乘法口訣解決問題.情境圖是地裏種了4棵玉米,每棵玉米上結了3個玉米,小熊掰走了一個,小天使提出問題“還剩幾個?”三隻青蛙分別想出了三種算法

(1)3+3+3+3+3+2=11

(2)3×3+2=11

(3)4×3-1=11

這樣的編排打破了以往呆板、機械、每個問題都有現成結論的思維模式,注重了算法多樣化,保護學生自主發現的積極性.同時啟發教師不要急於對學生的多種計算方法過早的選優.教師正是藉助教材這一知識的載體和依據,對類似這樣的內容作了恰當的處理.如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圖意後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要求還剩幾個玉米棒,你準備怎樣解決這一問題?

“説説你的想法”,結果學生的奇思妙想令老師始料不及.(下面是學生的算法和想法)“3+3+3+3+3+2=11,我是把4棵玉米上的玉米個數全加起來.”“3×3+=11,我先把左邊3棵算出來,再加上右邊1棵上的2個.”“2×4+3=11 我是把每棵玉米都看成有2個玉米,再加上多出來的3個.”“3×2+5=11 我先把左邊2棵算出來,再加上右邊2棵的5個.”更令老師沒想到的是有的學生做出了這樣的回答“1×4+7=11 我想一棵玉米只能結一個,就用1×4,多結的7個可能很小就加7.”……

教材算法多樣化的突出,使我們又一次體驗了新教材實驗帶來的課堂變化,不僅使學生體驗了向他人學習,不斷修正自己觀點、不斷完善自我、實現把數學知識自己發現或再創造的重要意義,也使教師又一次領悟了要尊重每個孩子思維的個性、支持、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孩子創新意識的重要意義.

二年級數學上冊《2的乘法口訣》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在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學習1、2的乘法口訣,根據學生自己已經有的知識經驗,我先領着複習乘法的意義,把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説一説乘法算式的意義,為學生總結1、2乘法口訣做好鋪墊。

一、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對教材進行了創造,利用擺筷子的方法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抓住了小學生的心理來創設情境,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激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順利地完成了對新知識的學習。

二、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重視能力的培養。

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有了乘法的初步認識的基礎,在探究1、2的乘法口訣時,特別學2的乘法口訣的時,對學生半扶半放,讓學生通過用2根小棒擺一擺,讓學生主動學習,列出加法算式,再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老師根據乘法算式2×2=4編寫口訣二二得四,並講解了乘法口訣的意義。然後讓學生給自己喜歡的乘法算式題編口訣,學生很快就編出後面的口訣,這是我的意料之中,我追問你是怎樣想的?有學生就説因為2×4=8,所以口訣就是二四得八,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學生的興趣很濃厚。對1的乘法口訣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編口訣,這樣設計由易到難,層層深入,體現了教學的一般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能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

我的課堂給了學生一個寬廣的自主發展、自由發散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去總結口訣、理解口訣,從而發現每一句口訣的含義,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1、2的乘法口訣教學,在環節設計上的跨度比較大,在學生操作的基礎上,能讓學生大膽猜想,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編出口訣,使學生能主動地去發現、探索、體驗,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記憶口訣,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遷移類推能力,取得了較大的收穫。知識的獲得完全依靠學生,主體地位比較突出,同時也注意到學生的觀察和學習方法的培養,很好的體現了課改的新理念,師生之間的親和力也比較強。

二年級數學上冊《2的乘法口訣》教學反思4

關鍵處:相當多的孩子在學乘法口訣的時候,並不是一張白紙.所以我在設計課的時候考慮到了學生的學習起點。也想給學生一個機會展示自己,教育學生學習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光會背乘法口訣而不知道其意義和來源是不行的,應該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在5的口訣教學中是從算式入手來編制口訣,在這裏想打破前一課時的教學順序讓孩子覺得新穎,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按照順序並全部板書在黑板上,原本打算在學生全部列出乘法算式後,對照算式和口訣有什麼關係的時候,會恍然大悟,口訣原來於此處編制的。對於這種教學思路我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是遺憾的是在引導觀察兩者之間的關係時,只問了一句你知道這些算式和口訣的關係嗎?當學生還在愕然中便如蜻蜓點水般草草收場,此環節的教學在我的拉拽下學生一句一句的找到了口訣所對應的算式,教學過程不算輕鬆而且也沒有出現我想要的“大悟”。

老師説的沒有錯:知道自己要達到一種什麼目的,思考透了,課堂上才會收放自如。在這一環節上雖然知道自己想達到什麼目的但是根本沒有想清楚通過怎麼樣做怎樣引導才能達到這種目的,人們常説細節決定成敗,事實上在一節課上關鍵地方的成功與否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的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感受的話,在此時完全可以多花費一點時間,引導學生髮現口訣和其對應的算式的相同與不同,比如算式只是比口訣多了一個乘號,算式是由數字和符號組成的,口訣是中文大寫,如果把算式中的乘號蓋住的話就能得到其對應的乘法口訣,那麼口訣的來源也顯而易見了。想要學生的“恍然大悟”也由不得學生“不悟”了。

多餘處:為了使學生對口訣的結果記憶更加深刻,我安排了學生用小棒代替筷子擺出9個2,記得當時説出了4點要求。

(1)請每位同學用小棒代替筷子擺一擺。

(2)要求邊擺邊説:一雙筷子有2根,2雙筷子有4根……

(3)邊擺邊把14頁下面表格填完整。

(4)比一比看誰的動作最快。

老師指出要求過多,不知學生是否聽懂或記住。自認為四點要求條理清楚,之所以提出要求的目的也是為了孩子在做數學時有的放矢,並沒有考慮到孩子們的年齡問題,而且在第三點提出後又恐擔心學生不知道表格的意思,在黑板上理解了一下每一格所表示的含義。

欠慮處:在以往的口訣教學中還是比較注意口訣的記憶,比如獨立背,男女生比賽,師生對口令各種形式加強記憶的密度,而在新課標的教學中,尤其是這節課一直在考慮口訣的準確性,認為剛學習第一節課,沒有必要要求過高,一直在考慮猶豫的是是否把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安排在本節課,至於口訣的強化與儘可能的人人蔘與到課堂中去的宗旨都給忽略了。

在這節課中顧及過多,想展示的也過多,反而顧此失彼,一些傳統教學中的優點也給忽略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yzzde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