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橋》教學反思15篇

《橋》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橋》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橋》教學反思15篇

《橋》教學反思1

我以引讀第一自然段的方式和學生一起回顧前文,激活學生已有的閲讀積累,迅速進入學習情境;接着,帶領學生們玩“造彩虹橋”和“送生字寶寶過橋”的識字遊戲,讓學生們在遊戲中體驗成功,感受識字的快樂,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助學生第一課時中的質疑:

課文為我們介紹了哪幾座奇妙的橋?讓學生通過讀2、3、4自然段,知道文中具體描寫了三座奇妙的橋,並學習用第一自然段中:“有用……造的橋,有用……造的橋,還有用……造的橋。”的句式來説説這些奇妙的橋。

不僅讓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將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活學活用。我用玻璃實物(自己手工製作的紙橋),讓學生了解玻璃(紙,鹽)的特點,孩子們十分興奮,也懷疑:玻璃(紙,鹽)能造橋嗎?抓住這個契機,及時讓學生的注意力投入文本,通過對讀設問句的形式,讓學生了解玻璃(紙,鹽)確實能造橋。

接着我以“玻璃(紙,鹽)造的橋會是什麼樣的呢?”的問題,激發學生自主閲讀的興趣。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和語句的理解,反覆的朗讀,利用CAI課件的直觀教學,讓學生感受這些橋的特點,美和奇妙。在學生感受到了這些橋的奇妙後,引導學生用誇一誇的形式,通過讀最後一段“這些橋真是太奇妙了!”來表達對它們的讚美之情。

並且,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圍繞“你還知道其他的奇妙的橋嗎?”進行課前收集資料的交流,點燃他們探究科學的激情,昇華學生的感受。

《橋》教學反思2

孫老師到底是骨幹教師,她的課程讓人耳目一新,給人啟迪。今天孫老師執教的是《橋》這篇課文。

開課簡單明朗,讀課題,讓學生質疑,然後孩子們初讀課文,找出問題的答案。

接着,教師範讀課文,檢查學生生詞的讀音,檢查生詞的時候出示了兩組詞,寫洪水的:“咆哮、獰笑、放肆、沒腿深”,寫老漢的“擁戴、清瘦、沙啞、揪出”讓學生認讀並讓孩子們説出這兩組詞分別是寫什麼的。然後老師從寫洪水的詞語入手,帶着孩子們走進了讓人“膽戰心驚”的洪水世界,讓孩子們體會洪水的可怕和兇猛。這篇文章的寫法比較有特色,用非常簡短的字句去表達複雜的內容,因此,我覺得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當時的雨大洪水大的時候,還可以讓學生體會作者在寫法上的特點,進一步去體會雨大和洪水的兇猛,從而體會當時形勢的危急,瞬間,就會奪走人們的生命!

然後,教師引導孩子們去認識老漢。同樣,老師也出示了一組寫老漢語言動作的句子,引導着學生去一一體會。這裏的引導老師非常細緻,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高,他們基本上都領悟到了老漢是一個臨危不亂,捨己為人的英雄。孩子們的朗讀也非常到位。但是我覺得既然老師在開課之初出示了寫老漢的一組詞,這裏有沒有必要再提出來呢?不然,最初的出示對教學有什麼幫助呢?

最後,教師帶着孩子們學習了課文最後一部分,也就是揭示老漢與小夥子關係的那三個自然段。結尾共有三個自然段,但是每個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話單獨成段。言簡意賅,意猶未盡啊!這裏老師是不是要指導孩子們通過朗讀去體會課文所瀰漫的這種悲慟色彩!這裏無須過多的講解,但是要反覆地朗讀,低沉、緩緩地朗讀。我覺得老師在教學這個部分的時候顯得倉促,用時不夠!既然這裏意猶未盡,是不是可以讓孩子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續寫課文呢?

老師的結束語非常精彩,可以陶冶孩子們的情操,受到潛移默化的文學薰陶!

我認為在教學環節中還缺少一個內容,那就是課文是以《橋》為題的,教學中應該帶着學生去理解為什麼以“橋”為題。如果只簡單帶着學生分析老漢是個什麼樣的人,教學還顯得不夠完整。

總的來説,孫老師駕馭課堂能力強,教學思路清晰,這堂課為我們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聽孫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

《橋》教學反思3

《鴨子上橋》是上週12月5日週四上午的歌唱活動,它是一首活潑歡快、伴有一定情境的歌曲。歌詞內容琅琅上口,淺顯易懂,幼兒在理解記憶上都掌握的比較快。在旋律方面,歌曲中有間奏停頓和附點的問題,對於大班幼兒而言,在通過合理教學設計後也能突破。

在設計教案時如何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是我在準備活動前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帶着問題,我設計了運用圖片形象來表現鴨子上橋和下橋的過程,目的在於幫助幼兒集中注意理解歌詞,同時在圖片中穿插情境,用直觀手段如羽毛、鴨蛋表現歌曲中枯燥和難懂的間奏及附點,並藉助小鴨伸脖子動作與滑稽有趣的表情,使幼兒在間奏處停頓,這樣幼兒都沉浸在快樂情境中。

同時,在設計中強調幼兒自我學習和調整:如不直接出現第二段歌詞,用伴奏和教師的教具操作給予孩子探索的機會,創編歌詞;學習用身體動作來表現歌曲的情境等等;通過諸類方式,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真正成為快樂、自主的課堂。

在活動後,我在活動延伸環節中佈置給幼兒一項小任務,請幼兒大膽在第二課時邀請不同同伴進行歌唱、遊戲。這個步驟的必要性,我認為非常有意義,這對幼兒來説是一個交流學習、反思提高的機會,也是一次很好的體驗,他們可以有更多機會表現自己,如何“有禮貌”的邀請、商量、説服他人來參與自己的活動,對他們來説也是一次挑戰。

《橋》教學反思4

這節課是一篇閲讀課文,所以在設計的時候重點放在朗讀和感知上,讓孩子有一個情感的體驗,所以上課的時候側重朗讀,同時注意培養了幾個語言點,比如“很不方便”的“很”讓孩子替換,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慚愧”這個比較難的詞語考慮在語境中讓孩子體會。“齊心合力”這個次孩子用了,但是四字的詞語對孩子來説理解比較困難,造句中出現了錯誤,不少孩子對意思的理解還是有偏差。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將正確導向前置。

課堂中有很多考量孩子思維的問題,比如“你認為小動物會遇到什麼麻煩”等,讓孩子聯繫實際去體會。但是這個問題挖掘的不夠深入,以至孩子在後來,出現瞭如果不造橋小動物也可以過河的疑問,在處理這個突發的課堂生成的時候也沒有及時的把孩子引導到課文的思路中。

課中操部分讓孩子表演搭橋走橋,孩子很投入,比較可惜的是採訪還不夠到位,在下面坐着的孩子體會不是特別的深刻。

課件展示中,課文中有拼音的段落,在大屏幕上沒有及時給出,造成了部分中下學生的學習困難。這也是日後教學中需要注意的要全面關注每一個孩子。

《橋》教學反思5

———===分頁標題===———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意識地創設情境。

一開始上課我就通過聲情並貌地朗讀將學生帶到了1999年9月22日,並通過環境的渲染來反襯小錢的處境。學生在這種情境的創設下,一入課堂就有感覺,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了他們對小錢的關懷與同情之心。

二、詞語的學習圍繞着學生的學習實際來選擇。

本課的詞語有很多。在選擇時,我主要挑選了學生易錯的詞語如:白血病、輾轉、間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讀音不僅是學生,就連我們大人都非常容易讀錯,很難糾正。課堂上我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鞏固字音,為後面讀文掃清障礙,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理解記住。對於凋謝、綻放、含苞等詞語,我讓學生用話來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並配以圖片使學生理解他們的不同含義。

三、藉助對比感悟,深化課文理解

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我有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會、朗讀:將“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與杭州的美景聯繫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景色雖好而小錢的生命卻即將逝去的悲哀。

四、不足與遺憾。

在課文學習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表達不夠充分,例如:重點理解"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學生體會到生命的美好,可貴,體會到生命將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應讀出這些感受來,學生朗讀時並沒有把這種情感通過聲音表達到位。課堂上這一環節就讓學生讀了兩遍過去了,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分頁標題===———

愛是人間永恆的主題,是人間最美好的感情,在街道中年級教學交流上,我教學了頌揚人間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主要講述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獲得思想啟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以“感激”為話題,以“感激”為線索,激起了學生情感的千層浪花,他們從自己的閲讀中去發現,去感悟,去體會,各抒己見,明白了“生命橋”的深刻意義。

內心的情感積聚太多需要寫的方式來宣泄。寫是對內心情感的梳理、積澱,將口頭語言變成書面語言,閲讀感悟便發生了質的飛躍。課上,我讓學生動筆寫一封信,表達心中的感激。這個教學過程讓我從中真切感受到閲讀感悟是説、寫的基礎,説、寫反過來能促進閲讀感悟的提高,閲讀感悟可以通過説、寫的方式呈現出來,只重感悟,不重説、寫訓練的教學,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如從霧裏看花一(樣不真切,相反,只重説、寫訓練的教學,學生的感悟就像空中築樓一樣不現實,只有讓學生“讀”進去後,通過説的形式“浮”出來,再通過寫的訓練“沉”下去,課堂教學才能綻放溢彩。

課後,街道學校的老師對這堂課進行了評價,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我深受啟發,受益匪淺。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裏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很緊急,很危險,朗讀時要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的仍舊不夠到位。感覺完全是為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通過講授這一課,還暴露出自身應變的能力的不強。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分頁標題===———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文章的情感線非常明顯,那就是小錢身患絕症的的痛苦、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台灣青年、李博士捨己為人救助小錢的愛心,讀者讀了這篇文章都會被海峽兩岸血濃於水的愛心所感動。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這種情感不會這麼強烈,因為他們年齡小、閲歷淺,沒有這樣感同身受的生活經歷,因此教學中教師的情感的激發就尤為重要。聽了餘老師的這節課,我感覺這節課上得非常真實,也很樸實,在文本和學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有效學習的橋樑,其中有許多環節值得回味。

一、教師營造親近的課堂氛圍,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整節課餘老師用非常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孩子與老師、與文本引起共鳴,使課堂營造出一種濃濃的平等民主氛圍。課堂上餘老師真切的話語中包含着挑戰,更包含着鼓勵,因此學生閲讀文本的積極性很高。我想如果我們在課堂用語上會用平和、親近地語言來引導孩子,用真誠、中肯的評語來肯定孩子。那麼我們的孩子必然會以一種輕鬆、積極的心情去對待學習。

二、以情感為主線,抓住關鍵詞句,體驗情感,走進人物內心。

本文的情感線非常分明,餘老師抓住文本中的三個人物,通過品詞析句,引領學生走進小錢、台灣青年和李博士的內心世界,感受小錢身患絕症的絕望和無奈,感受台灣青年和李博士的捨己為人的血濃於水的親情。

餘老師在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可貴,主要是抓住了“凋零、含苞、綻放”這三個詞語。先讓學生感受到含苞的花朵“充滿無限生機,充滿無限希望”,想象十八歲的小錢會在這丹桂飄香的日子裏做些什麼呢?孩子們想象一切美好的生活、事物都在召喚着小錢。接着餘老師打破這幅美好的畫面,呈現殘酷的一面,讓學生深深地震撼。

但整節課雖然教師引導學生品讀文本較深入,但沒能讓學生迴歸文本進行充分的朗讀,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一大遺憾。

《橋》教學反思6

《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位老支書在山洪暴發時,為了挽救村民們的生命,結果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讚美了老支書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高貴品質。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悟老漢的人物形象,難點是理解題目所藴含的深意。

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雨水和洪水的句子體會情勢危急,並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洪水肆虐的句子。然後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來引導學生感受老漢高大的形象和無私的品質,通分角色朗讀,表演等方式把學生帶到當時的情境中去。然後找出村民們是怎麼做的,最後老漢是怎麼做的。這樣層層深入,一點一點解讀文本。作業部分,我安排了一個練筆,為老漢寫一篇碑文,這樣既鍛鍊了學生寫作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老漢的敬佩之情。

課後反思了教學中的一些不足,一是對課文朗讀方面指導得不夠到位,沒能把學生引入到那種感人的情境中,學生的情感沒能得到很好的調動;二是給學生自主思考,討論的時間較短,學生回答問題時很迷茫。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爭取課課有長進。

《橋》教學反思7

《家鄉的橋》是一篇懷鄉之作。作者通過描寫家鄉小橋的數量、造型、名稱和橋所帶來的樂趣這四方面表達對故鄉江南的熱愛和懷念。課文的最大特點是:文字優美、意境悠遠。在設計教學時,我以課文為載體,既抓重點詞的教學,又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去感受江南水鄉的那份意境,去體會作者對故鄉的那份情懷,讓學生得到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豐富精神世界,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葉聖陶先生説過:“入境始於親。”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欣賞小橋流水的江南風光,然後點出本文作者的家鄉就在江南,他離開家鄉一別幾十年,可他鄉音無改、相思不斷。家鄉的人,家鄉的情,家鄉的景,時時浮現在他的眼前,尤其是那家鄉的橋更使他念念不忘。這樣拉近了學生與江南、學生與作者的情感距離,為後面各環節的教學做好了情感鋪墊。

在學習第一個賞讀內容“家鄉的橋造型千姿百態”時,學生感受到過户橋和單拱橋的造型。我引導學生把重點放在單拱橋上,看圖理解句中的“綴”字;看圖指導朗讀“夜裏,你撐條小船穿梭其間,那光景,會使你懷疑是不是進了月亮婆婆的家呢!”這句話,一開始學生很難讀出感覺,我適時出示圖片點撥,學生一下子就體會到應讀得輕些,讀出夜的寧靜和諧。學到這裏,學生也頓生疑問:作者説家鄉的橋造型千姿百態,卻只介紹了兩座橋,這是為什麼?原來作者用了“抓典型”的寫法,這是我適時告訴大家這是“先概括後具體”的寫法,為下文的讀寫結合做準備。

在學習第二個賞讀內容家鄉的橋名稱充滿情趣時,通過出示王維的《歸嵩山作》,讓學生理解“擷取”的意思;通過出示篆隸楷草四種字體,讓學生理解“飄逸瀟灑”、“剛勁雄健”的含義,欣賞不同的橋名字體,感受中華書法的美妙,並積累一些描寫字體美的詞語;通過引讀震龍橋的故事,讓學生聆聽了橋的故事。一座橋一個橋名,一個橋名一種字體,一個橋名一個故事。學生走進了文本,內化了課文語言,真是入情入境。

第三個賞讀內容:家鄉的橋使人充滿樂趣。因為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我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説説其他之樂,並用上“家鄉的橋是我們的樂園,我們可以 還可以。”的句式説話,以課文為載體,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有話可説,有情可抒。上課時我也嘗試了“讀寫結合”,家鄉的橋是作者帶着他對家鄉深深的眷戀而寫出來的,學完課文請學生也帶着同樣的情感寫寫上海母親河上的橋,並出示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橋的圖片,如:外白渡橋、豫園九曲橋、南浦大橋、盧浦大橋等,並要求大家按照“先概括後具體”的寫法寫。也許是鋪墊不夠,大家交流時發言並不積極,我想或許給予提示:用上“上海母親河上的橋造型千姿百態。”這個句式效果會更好些。

《橋》教學反思8

一、教材背景

《橋》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本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文中讚美的正是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羣眾的光輝形象。

二、設計理念

《橋》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構思新穎別緻,設置懸念,前後照應。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而且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所有這些,都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設計這一課時,我力圖在三個方面有所體現。

一是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要上得情趣盎然。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地學習。充分地讓學生去讀文、思考、交流、表達等。

(本節課的開始,我讓同學們讀詞語,發現給出的詞語的共通特徵引出都是這都是描寫洪水的詞語,然後通過字詞來找句子,感悟作者的寫法,充分讓學生自己找到洪水的特點,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的好處。感悟情感,讀出感情來。)

二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思考。讓學生自己讀懂,自己在讀

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將他們帶入情境要求學生像豹子一樣吼出來時,那個坐在教室後面的小男生平時是一個特別調皮的孩子,但是我發現還是要發掘他們的優點,在這堂課上讓我有一種驚豔的感覺,這讓我思考以後要多花時間,精力去和他們交流,他們還是很願意表現自己的。)

三是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讀寫聽説要貫穿課堂,最後的結尾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讀一首讚美老漢的詩,讓學生帶着這種情境來學習。我沒有想到的'是,有學生被感染了,敬隊禮,這種沒有預設的課堂生成要好好把握,所以我立馬讓他來説自己的感受。最後來寫話,把自己想説的寫下來,鍛鍊他們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這節課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老師們給我提出寶貴的建議,幫助我成長,這就是我的感想。

《橋》教學反思9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葉聖陶先生的這句話告訴我們: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歷去體驗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往往會促進他們對課文 的內涵有深入的感悟。故在這篇學生接觸的第一篇説明文的教學中,我嘗試設計豐富的體驗活動,緊扣“奇妙”一詞,引導學生對課文重點段落,逐一品味體驗,讀中感悟,體會橋的奇妙之處。

1、情境中體驗,感受玻璃橋的奇妙。

第2自然段教學中,我依據文本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首先,運用課件展示玻璃橋的圖片,伴隨着悠揚的音樂,以及教師聲情並茂地朗誦,創設童話般的情境,激發學生入情入景,展開想象,引領學生感受玻璃橋的美。然後,我針對學生認知水平有限的情況,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適機將教室、小轎車與玻璃橋做比較,對“12米”“8米”“18噸”這些學生完全不理解的詞語進行講解,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從而深深地為玻璃橋的“大而結實”感到驚奇,並繪聲繪色地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來。不同的情境中學生始終能充滿興趣讀文,悟文,真切地感受到“這座橋真是太奇妙了!”

2、探究中體驗,感受紙橋的奇妙。 對於紙,學生們實在太熟悉了,所以用紙造的橋,一定令學生們感到最不可思議,他們多麼想一探究竟呀!所以,我通過一個小實驗激發學生探究紙橋的慾望,然後用環環相扣的設問“如果請你到用紙造的橋上走一走,你敢嗎?”讀了書後你還會擔心嗎?“都是紙,為什麼這座紙橋這麼結實呢?”使他們的探究意識不斷強化,從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與文本對話。觀察、比較、探究、想象等豐富的體驗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的參與,課堂 中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不僅能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紙的奇妙,更體驗了探究、讀文的樂趣。

3、激情中體驗,感受鹽橋的奇妙。 通過課前查閲資料,我瞭解到:文中的這座“萬丈鹽橋”就在中國青海省察爾汗鹽湖上,它被世人稱為舉世無雙的奇蹟,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這讓我感到震驚,我想學生們知道後,也一定會為鹽橋而自豪。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的情感易於被激發,一旦有情感參與,他們的體驗會更生動,更豐富更深刻。所以,我在課件中展示鹽橋圖片時,結合文中語言,用一段充滿感情的介紹,激發學生體驗為鹽橋自豪的情感,讓學生充滿激情地投入到與文本的對話中來。並且有了前兩段的學習做鋪墊,我只通過適當地點撥,學生們就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輕鬆地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鹽橋的奇妙了。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希望,開放互動的課堂中,豐富的體驗活動成為學生有力的翅膀,讓孩子們在文本 中自由翱翔,感受閲讀的快樂,放飛心靈獨特的感受。

《橋》教學反思10

本次口語交際是語文園地八中的話題“未來的橋”。本組教材《蘭蘭過橋》一文的課後練習中,以學習夥伴的口吻已提出分頭設計未來的橋的要求。學生在閲讀課文時得到很多啟示,還可以從現實中,從與同伴的交流中,生髮出形形色色的對未來的橋的設想。同時,在語文園地八中安排有“我會讀”《我發明的機器》一文,學生通過對短文的朗讀,能夠幫助其拓展思維,展開想象,大膽而又富於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設想。

本單元的口語交際話題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既聯繫課文,又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有話願説,有話可説,利於達到相互交流、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的目的。

下面我將學生們課堂上的精彩發言記錄下來,看看我班“小小的橋樑設計師”們的精彩表現。杜書涵把自己繪畫的橋的圖片拿上講台,我幫着放在投影儀上,她是這樣介紹自己的橋的:

三十年以後,我成了一名橋樑專家,我設計了一座多功能的橋。

我設計的橋的上部覆蓋着太陽能板,能吸收太陽的熱能,用來發電。這些電能為過往的行人和車輛提供照明,還能為橋欄兩側的話會提供熱量。橋樑中部除了鋪設的道路以外,兩旁還有觀光窗口,另外有大型船隻通過時,橋面會自動上升。橋的下部設有救生裝置,當有人落水或發生其他意外時,它就會發出警報,及時把人救起。

我相信這座橋一定會給人們帶來便利和安全。

接下來孫士軒介紹自己的設計,他説:三十年以後,我成了著名的橋樑工程師,我設計了許多橋,我最感驕傲的是我設計的“彩虹橋”。

我設計的橋像彩虹一樣美麗。橋上有像彩虹的七種顏色的通道,每一天通道分明通向金星、木星、水星等。人們可以去太空遊玩,去探索。

我還要設計各種各樣的橋,為人類做更大的貢獻。

口語交際課結束後,我把學生們自己設計的橋的圖片在展示欄上展出,有的孩子把自己的設計寫下來。寫成了一片很通順流利的短文。孩子們的説話寫話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橋》教學反思11

我執教的綜合實踐《紙橋》的設計製作活動,通過課上的實踐活動,我和同學們設計和製作了各式各樣的紙橋模型。用面積相同的紙,運用不同的方法,改變了紙張的形狀,紙橋面的承重情況差別很大。由此我們得出了設計紙橋的理念是利用力學原理,把紙張儘量變成紙卷形狀提供更大的支撐力,這樣的紙橋才會結實耐用。

縱觀本節活動出現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實踐活動的要求應該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這次活動我只安排了一次總體要求,忽略了學生們在實踐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錯失了層次的把握,應該分階段設計活動內容,指導學生由淺入深,逐步理解“改變形狀”是承重力不同的關鍵。

2、實踐活動中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並給予客觀的評價。本節課中我用“綜合實踐活動評價記錄單”的辦法給學生一個評價的平台,讓每個學生在活動中有評價他人和自我的意識,養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的習慣,有利於今後的實踐活動的開展,這個“評價單”會起到一個無形指揮棒的作用,讓合作學習在有序的組織下,和諧的進行,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通過這節課的實踐操作,使我認識到我對綜合實踐學科特點的把握還有不足之處,今後我會嚴謹的學習課程改革的理論,將最新的理念運用到活動設計上,提高自我的設計綜合活動的能力,提升業務素質,做一個踐行綜合實踐改革的教育者。

《橋》教學反思12

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研讀課文中描寫人物神態、語言、動作的詞句,結合洪水的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村民們在洪水來臨時的驚慌表現,讓學生讀讀、想想、議議、説説,逐步深刻地感受老漢在危急時刻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自己扛的人格與精神。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髮現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如學習環境描寫時,引導學生髮現短句、比喻、誇張、擬人的好處;老漢與兒子的關係,感受設置懸念;在課文的主要內容學完了之後,進行歸納總結表達方法:直接描寫、間接描寫、運用修辭;在深化主題,理解作者為什麼以橋為題目後,歸納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讓學生對這篇課文的表達方法有更加清楚的認識。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要“以讀促寫”,因此,在最後,我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去搜集感動人的事蹟,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寫一個故事,這也與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和習作聯繫起來了。

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點,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讀的較少,而我自己講的較多。在開始上課的時候課堂記律較亂,在這種情況下,我應該先維持課堂紀律,因為只有紀律好了學生才能聽得進去,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先把課堂紀律維持好之後再講課。

《橋》教學反思13

《七彩橋》是一篇小散文,描述了孩子們看到雨後彩虹後引起無限的遐想和無盡的猜測,想象奇特、大膽,富有童真>童趣。在孩子們眼裏,美麗的彩虹就像一座神奇的七彩橋,站在橋上可以觀看瀑布似的流水,來來往往的輪船和川流不息的汽車,最神奇的是伸手就可以摘下夜空中最亮的星。彩虹是美麗的,童年同樣是美麗的,讓孩子們一起展開想象的翅膀,飛上那美麗的彩虹。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第一課時,我給學生們創設了一個自由想象空間。在順利完成我備學(藉助拼音讀課文、識字、思考問題)——交流——提升的方式進行教學。在課文內容的啟發下,這些學生敢於想象,説出了他們不同的想法。當我問到你們站到七彩橋上時,會看到什麼時,想做些什麼?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舉起了手。有的説到橋上去看看星星,有的説到橋上去摘月亮,有的説到七彩橋上打電腦??整堂課學生學習很有興奮、積極,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開闊了想象的空間。

第二課時,我依舊採用了“小老師”指導共同學習生字的方式。“小老師”們都認真的從字的結構、筆順、組詞、值得注意幾點上來學習生字。從而大大的調動了學生們積極識字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橋》教學反思14

本文作者滿懷深情我想兒童詩仿寫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教學的時候我我讓學生交流有關洪水的資料,讓學生如親身體驗,這樣學生就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幫助學生感悟課文的內容。在學生理解、感悟了課文內容之後,還應注意從表達方法這一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和評價。我還藉助課後思考第3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和評價,讓學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課文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橋》教學反思15

這次活動能夠較順利地開展及讓孩子們對活動充滿興趣,從以下幾點進了反思:

《鴨子上橋》這個活動是通過音樂的形式讓幼兒感知數字和數量的聯繫,能表現出四隻鴨子搖搖擺擺上橋和下橋形象的趣味性。鴨子是幼兒較熟悉的小動物,他們會模仿小鴨子的特徵,如走路和叫聲。

在組織活動前,反覆琢磨了書中“活動準備”中所提到的教具:畫有“木橋”的底圖一張;用剪紙的方式剪出四隻連在一起的鴨子,四隻鴨子圖片相連接;CD。根據託班幼兒年齡特徵,他們的思維處於形象而且充滿動態的階段。所以對“活動準備”中的前兩個操作教具作了一些改變。將“木橋”的底圖改成繩子,綁在黑板上可以搖晃,將四隻相互連接的鴨子圖片改成單個的小鴨子圖片,便於老師操作從而更好地讓幼兒感知數字和數量的關係。

活動中,第一個環節:我先通過故事的情節引出活動內容,小鴨子們要去參加音樂會,但是它們要過一座小木橋。第二個環節,傾聽音樂,我們來聽聽歌曲裏唱到了一共有幾隻小鴨子?它們上橋以後為什麼小木橋就搖呀搖呢?後來又發生了什麼事呢?第三個環節,老師通過教具表演歌曲,在這個過程中,教具較形象地表現了歌曲中的內容,也讓幼兒感知到了數字“4”的概念。最後引導幼兒表演歌曲《鴨子上橋》,鼓勵孩子們邊唱邊表演。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的興趣都很濃,他們會反問老師“小木橋為什麼不搖了呢?”。户外活動,組織孩子們走平衡木,讓孩子們再次鞏固歌曲內容,也發展孩子的平衡能力。

標籤: 教學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yjdx9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