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5篇)

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5篇)

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

1、與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太重複,教材為什麼安排“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數與代數”內容標準中規定,“能認、讀、寫小數”及“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所以我們本冊安排了“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

教材在編排這一部分內容時,充分利用了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數的含義,並以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知識為學習小數認識和計算的形象支撐,到以後系統學習小數時,再作抽象。

2、在教學中如何把握要求?

教師在教學本單元時,在把握教學要求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本單元不要求離開現實背景和具體的量,抽象地討論小數。二是小數的認、讀、寫,限於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的小數。三是簡單的小數加減法原則上限於一位小數,並且是結合元、角進行計算。

3、例1學生掌握起來有困難,如何進行教學?

例1是教學一位小數、兩位小數的含義及寫法。雖然教材設計了米、分米、釐米這一學生熟悉的素材,但由於學生只是通過比較直觀的方式初步認識了分數,如果僅從長度單位間的進率讓學生來思考小數的含義,對學生來説還是比較抽象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藉助一些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來理解。例如,有的教師創設卡通動物(身高1分米)和積木塊(厚1釐米)比高矮的場景,並用米尺進行測量。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直觀、形象的支撐,避免了僅從抽象的關係去思考。除了教材上所涉及的“分米和米”“釐米和米”這兩種關係之外,教師還可以增加“3釐米=0.3分米”這種類型;而且,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反過來思考“0.1米等於多少分米”“0.01米等於多少釐米”,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小數含義的理解。

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2

小數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我首先利用教材中貼近學生給你生活實際的情景,讓學生在熟悉的逛超市的情景中感悟小數的含義,體現數學回歸生活的思想。

在本課教學中,有意識地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獲得直接的感觀,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以米作單位的小數對來説是較抽象的知識,在教學用米作單位表示幾分米的小數時,我設計有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用1米長的白紙條測量兩條綵帶,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更深入地感知分數與小數的聯繫。讓學生用小數表示自己的身高,多方面瞭解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整節課的知識量較大,大致分為三個:小數的讀法、以元作單位的小數表示的含義、以米作單位的小數表示的含義。在教學以元作單位的小數表示的含義時,學生已有了生活經驗,可以重點放在總結小數各部分表示的含義上。在教學以米作單位的小數表示的含義時,應加強學生説的能力和説的過程的訓練,這樣學生才能將知識由整體認識轉化為自己的認識。

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需要努力建構和諧氛圍,給學生充分地思考空間,創設合理情景,巧妙設計問題進行引導,運用合理的方法有效解決重點、難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獲得新知,真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3

(一)、情景導入,學讀、寫分數。

課始從本班學生人數入手(48),以增加的一點(4和8之間加上小數點)為突破口,明確新產生的數與以前學的整數的區別,問學生認不認識這樣的數,以喚起學生對小數的感知,讓學生説在什麼地方見到過小數,以及讀情景圖,不但使學習素材變得豐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效的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慾望。在讀數和寫數的教學時,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本着學生已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講的原則,順利完成小數的讀法和寫法的教學。

(二)、操作感知,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

儘管學生在此前研究的數學知識中的數據均為整數,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0.5已經有了一定的感受:1米的一半就是0.5或0.5米是50釐米。在研究一位小數時,就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平均分成10份的1米長的紙條為工具,以0.5米的理解為基點和突破口,再去解決0.3米、0.4米等多長,從而使整個探究過程顯得順暢、自然、紮實、有效。

認識一位小數之後,讓學生繼續利用紙條進行實際測量兩根毛線的長度(一根長0.2米,另一根長0.7米),方式是先估後量,然後再來測量課本的寬度(0.17米,用紙條不能直接量出)。這樣做既鞏固了對一位小數的理解和運用,還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又為兩位小數的探究埋下伏筆,讓學生在實際測量中切實感受探究兩位小數甚至多位小數的必要性。

本環節的教學注重了實踐操作,學生的手、口、耳、腦、眼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他們在“經歷、體驗、探索”過程中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這裏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之所在,備課時我精心設計,授課時靈活運用,使學生在思考、討論、觀察、操作、交流活動中自然而然的收穫知識。

(三)、實踐應用,鞏固認識

教育學認為,適度的練習是鞏固學生知識,培養學生技能,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檢測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本節課的練習設計突出三個方面。一是對新知識的鞏固和練習,二是突出本節課內容設計的完整性和層次性(從開始的信息圖引入到結束的進一步理解信息數據的意義),三是通過開放的題目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給學生創設了自主探索和創造的機會,使其靈活掌握知識。但由於我沒能準確地掌握時間,課堂調控能力差導致開放題沒能得到訓練。

(四)、課外調查,拓展延伸

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但學生在課外學習的時間是無限的',本節的學習已經結束,但學生的探究活動並沒有結束,課外調查的佈置,將學生的探究領域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從學校延伸到社會,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拓寬學生的探究視野,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也為下一節課的小數大小的比較的學習提供了研究素材。

在教學中出現的失誤和不足,主要表現在:

1、教師放的力度還不夠,總是感覺對學生不放心,學生一時間回答不到教師預想的答案就忙於提示,或總感覺學生説的不如自己敍述的明白就重複解釋,我想這歸根結底的原因還在於學生主體地位體現得還不到位,不能做到真正相信學生。或者是在於太注重預設而忽視生成,為完成預計的教學目標而趕時間。

2、教師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我們經常説:預設是為了更好的生成,課堂上要準確把握生成,有效利用生成。課堂上我就沒有能夠很好的把握和利用生成。如在用1米長的紙條測量0.2米長的那一條毛線的時候,多數同學一開始都估測是0.2米,但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可能是將毛線拉得過緊好多孩子就説出了0.21米、0.22米、0.23米等的兩位小數,這時我把其中的一個兩位小數寫到了黑板上,本想利用它轉入對兩位小數的探究,但一時間又沒有想出很好的連接語,這時0.7米的毛線長度還沒有測量,思維地運轉沒有跟上,又只能按照原先的設計進行了下去。只是給學生作出了“在實際測量時可能會出現一定的誤差”、“毛線不要拉得過緊或過鬆,因為毛線有彈性,所以測出來的數據可能就不一樣”的解釋。事後我對課堂上出現的這一突發事件進行了深刻地反思,如果當時有的學生説出0.23米的數據後老師接着問“你是用紙條準確測到的還是估計出來的?”轉而導入“用米尺能不能準確測出?”。這樣就很自然地能導入了對兩位小數的探究,還會節省出測量課本的寬的時間用來做塗一塗,填一填的開放練習題,從而也會使教學目標能夠全面達成。

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4

備這節課,只要求學生會讀、寫,還要求小數的意義不能脱離現實背景(主要以價格和長度單位)抽象地去學小數,教學反思: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差不多按照教學書中的過程來進行教學,也談不上什麼創意。我把課的重點放在了理解小數的含義上,在教學中主要抓住了分數和小數的含義。

本節課讓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是:

一、課件選材科學、合理、形象。

二、從生活入手,學生學的順其自然。從學生熟悉的商品價格中的小數入手,使生活素材貫穿於整個教學的始終。使學生初次學習小數並不感覺陌生,將教學難點在不知不覺中解化。

三、在用形象支撐學生對小數的感知過程後,預防思維定勢的產生。教材遵循着用具體可感、可知的形象為支撐的原則,設計了先通過商品價格來認識小數每一位,又通過長度單位間的化聚揭示分數和小數之間的本質聯繫,最後再結合自己的身高説明怎樣用小數的三個環節。

課上好後感覺如果我在設計時,增設兩張表格,讓孩子填表,把整分米、整釐米的數先寫成分數,再寫成小數。然後讓孩子觀察表格中的小數,它們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怎樣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怎樣的分數可寫成兩位小數,通過表格的對比,到達認識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的目的。表格設計更利於讓孩子們比較、體會。

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5

《認識小數》是人教版人教板三年級下冊P88-89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數,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學會了常用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習這部分知識既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又能為今後系統地學習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雖然是第一次學習這個內容,但對於學生來説,在生活中,學生已經接觸過了,對小數有一定地瞭解,會認識部分小數,只需要再稍微講解一下。我把課的重點放在了理解小數的含義上,在教學中主要抓住了分數和小數的含義。

一,從生活入手,學生學的順其自然。

超市是學生常去的地方,對於物品所標明的價格,學生也是比較熟悉的。從生活中的數學入手,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極力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從學生熟悉的商品價格中的小數入手,使生活素材貫穿於整個教學的始終。使學生初次學習小數並不感覺陌生,將教學難點在不知不覺中解化。

二,在用形象支撐學生對小數的感知過程後,預防思維定勢的產生。

教材遵循着用具體可感、可知的形象為支撐的原則,設計了先通過商品價格來認識小數每一位,又通過長度單位間的化聚揭示分數和小數之間的本質聯繫,最後再結合自己的身高説明怎樣用小數的三個環節。以往教學中,部分學生常常形成只能用小數表示價格和長度的思維定勢,因此在最後的練習中我收集了一些小數的其他用途並展示給學生,有效的防止了部分學生的思維定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ygog7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