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搭石》教學反思

《搭石》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搭石》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搭石》教學反思

《搭石》教學反思1

《搭石》這一課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小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來理解。

一、這堂課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推薦:

1、落實大語文觀。抓住“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句中心句,讓學生重點體會三幅感人畫面,去層層深入地閲讀文本,進行感悟。

2、紮實落實字詞教學。引導學生把生字放在詞中認,放在句子中讀,引導學生採用了多種方法理解詞義。

3、注重激發興趣。導入中,採用了創設情境法,把學生帶到了作者的家鄉。而在理解“協調有序”的時候,學生模擬走搭石,“身臨其境”的體會。

4、多媒體教學行之有效。城市學生對搭石並不熟悉,只能想象,所以,教師出示課件,有利於學生直觀理解,特別是有利於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的落實。高效課堂得以體現。

二、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藝術,雖然預設時考慮周全,但是真正教學時未必達到預期效果。

靜心思索,感覺課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對於上了點年歲的人是如何搭石的,學生的想象還不夠豐富,體會得還不夠深刻。

2、雖然教學中注重了感情朗讀的指導,但是學生的朗讀效果、朗讀的層次感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讀指導方法上自己還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本課教學在寫作方法的指導上,沒有為學生寫“實際生活中的美”做好鋪墊。

《搭石》教學反思2

《搭石》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全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劉章爺爺通過身邊平凡的小事——搭石,把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着想的傳統美德默默無聞的在文中字裏行間表達出來。

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主題,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把 “美”這條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讓學生在感知美、體會美、欣賞美、感受美、發現美的過程中,感悟到風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景人合一的和諧之美,感悟到樸實的為人之美。

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繫上下文理解等,並注重進行聽、説、讀、寫的訓練,如引導學生想象“假如還有哪些人來走搭石,家鄉人會怎樣做的”,進行説話的訓練。

最令我難忘的還是引導學生學習一行人走搭石的內容時:我借用了知名特級教師王玲湘的巧妙設計即創造出似“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的文本情境,再將文本轉換成詩的語段,通過朗讀訓練,使得孩子們讀出鄉親們過搭石時的和諧之音。

教學,永遠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在這節的教學中,我感覺自己在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學語言還未夠自然,靈活性不夠。

2、在課堂上,個別地方有點走過場,如:在講“謙讓美”這部分時,挖掘得不夠,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倆人會説些什麼家常話呢?從而進一步體會家鄉人淳樸的感情。

3、板書與講解有時未能同步。

4、如果能增加一些課外的資料豐富課堂就更好了。

《搭石》教學反思3

《搭石》是一篇閲讀課文,文章語言樸實。全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鄉親們無私奉獻和一心為他人着想的傳統美德。本文透過截取了農村生活中的幾個十分平凡的鏡頭,但是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樸素中閃爍着完美的思想。

在設計教學時,我抓住“家鄉的一道風景”這個中心,重點放在“美”當中,有情景的“美”,有心靈的“美”,有能想象的到的“畫面美”,有需要我們自己去感悟的“心靈美”,透過尋找“美”,感受家鄉人民一心為他人着想的傳統美德。

總體上説,本節課基本到達了預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學目標,起到了培養學生語感,發展學生思維,訓練學生語言,激勵學生髮現美的目的。課堂上,師生能共創一個民主,和諧,愉悦的課堂氛圍,我認為自己在本課的教學中有幾點成功之處:

1、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本課我緊緊圍繞“文中哪些詞句能讓你感受到美”這一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學生充分感知的狀況下,點面結合引導學生理解擺搭石的鄉親們都是一心為別人着想,老人只是舉的一個例子。想象一行人過搭石時動作的美、聲音的美、畫面的美。想象兩個人和年輕人背老人過搭石時的情景,讓學生説説,把自己的思維過程展示出來。

2、透過想像,感受美.在品讀感悟的教學環節中,引導孩子們透過對搭石人神態、心理活動、動作的想象,以及來走搭石人的假設,將擺搭石、走搭石的過程搬上了課堂,使人物形象更豐滿,學生更好地體會鄉親們的完美品德。尤其是假設句的訓練。我設計了“假如總要”這一課文中的句式説身邊的美,進行説寫練習。這不僅僅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語言內化與表達,還使小空間瞬間變成了鄉村大世界,各色各樣的特殊人羣都來了:膽小的孩子,第一次走搭石的外鄉人,抱着孩子的婦女,手拄枴杖的老伯……孩子們透過想象,想盡各種方法去幫忙那些過搭石需要幫忙的人。這樣的設計,引領着孩子們在課堂裏暢談,感受着人間温情。

3、抓住“延伸點”,書寫平凡小事的美,拓寬學生的語文學習.《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就應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因此要讓學生開闊視野,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潛力。語文教學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在拓展這一環節,我讓四人小組交流課前收集的美的小事,並作彙報。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簡述了身邊美的小事,並暢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更廣、更深地體會身邊的美事,感受人間的真情。

4、孩子的學習熱情高,小組交流、彙報有序,合作學習有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自主閲讀的基礎上,透過師與生、生與生的討論交流,互相啟發、補充,加深理解與感受。在合作性的學習過程中對語言文字的學習與感悟落在實處,實現與文本的對話。

教學,永遠是一項充滿遺憾的藝術。雖然在預設時思考周全,但在實施過程中未必能到達預期效果。一堂課下來,靜心思索,感覺課堂教學中存在以下不足:

1、在課堂上,個別地方有點走過場,如:對詞語“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協調有序”等詞語的理解引導不到位。學生體會不到“和諧美”而體會出“謙讓美”。

2、生本課堂中,學生應讀中感悟,感悟中讀。學語文的重點應放在讀中,但是教學中朗讀的時間太少。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若能透過多層次、多角度地讀,學生能更充分地接觸文本,在閲讀中感悟美、欣賞美,更好地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

3、板書有點亂。讓學生板書,老師應作一個適時的指導。

《搭石》教學反思4

我在教學這堂課的時候緊緊圍繞一條主線:通過擺搭石、走搭石、讓搭石的場景,讓學生感受山村裏的人們那種為人着想、無私奉獻、互相謙讓的情感。因此,我針對中高年級的特點,讓學生課前進行預習。

我在課堂上從直接檢查學生的預習入手,把詞語有規律地歸類出示、朗讀。然後讓學生運用句式説課文的大概內容。這樣既是對詞語的重組記憶又是對文本的感知,為學生學習下文作鋪墊。然後,讓學生圍繞這個主要問題尋找幾個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展開。

擺搭石這部分內容,我主要抓住“無論、只要”等一些連接詞讓學生體會,在體會中讀好這段內容。走搭石這部分內容很美,主要是指導學生朗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各種層次的讀,讓學生體會藴涵的情景。讓搭石這部分內容,主要讓學生抓住文本的空白點進行想象。“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過搭石——”,問:你覺得這兩個人會是怎樣的兩個人讓學生想象其中的一幕場景。使人物形象顯得更豐滿,學生對情感的體會也就更深刻。

接着是對文本的整體提升,通過朗讀達到高潮,最後把課文最後一節進行改變,以小詩的形式出現,進行拓展與延伸。整個課堂老師滿懷激情的語言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起來,把學生朗讀的情感激發起來了,感受着一種課堂的融洽與和諧。

同時也使我認識到,這節課的教學反思只是我的一點粗淺的理解,真正的有教育意義的教學反思每個老師都會有很多。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還需要許多老師在課堂上進行適時的指導、點撥、,使課堂教學更深入更有效,藉以引起我不斷反思的東西。我將不斷努力與探究,爭取更大的進步。

《搭石》教學反思5

《搭石》是一篇很美的寫景文,不僅美在文字,更美在它的內容以及其中包含着的豐富的人情味。因此,本堂課我以讓學生欣賞作者家鄉這一道美景為主,讓學生在看到搭石美的同時,也能夠看到家鄉人淳樸善良的美。

課文的朗讀由我和學生分段配合完成,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的朗讀不僅聲音洪亮,也有效改善了“拖音”的習慣,並帶上了一絲自己的感情。朗讀之前,我提出問題:什麼是搭石?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朗讀,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學生正確回答了“什麼是搭石”這一問題後,我不斷引導學生讀“脱鞋挽褲”四字,讀出搭石為家鄉人帶來的方便。

瞭解家鄉人是如何擺搭石,我着重讓學生體會老年人踩到不穩的搭石是如何做的?是什麼樣的心理?並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果你急着去上學,踩到了一塊不穩的搭石,你會怎麼做?如果你是一個急着去做買賣的商人,踩到了一塊不穩的搭石,你會怎麼做?”引導學生用課文的句子回答,在反覆的朗讀中感受家鄉人勤勞善良的美。

體會家鄉人如何走搭石,引導學生對“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理解並朗讀這幾個詞語。在這一部分,我在課堂上創設了走搭石的情景,由一組同學用富有節奏感的口號模擬走搭石場景,從而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什麼是“協調有序”,什麼是“緊走搭石慢走橋”,體會這詩一般的畫面,體會家鄉人的和諧美。

而“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和“老年人與青年人走搭石”主要讓學生抓住文章重點語句進行理解想象,並讓學生模擬“伏”的動作,感受家鄉人的謙讓美與敬老美。

通過這一幅幅的畫面,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課文最後一部分的學習,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搭石默默無聞的美與家鄉人的心靈美。

整堂課學生配合度非常高,課堂上不斷地朗讀不僅讓學生體會搭石美,而且朗讀的情感上也得到了較大的改善,這是讓我非常欣慰的一點,學生的配合就是對老師最大的肯定。這堂課也讓我真正的體會到閲讀教學中教師引導的作用,情感引導與朗讀指導有效結合,學生才會真正融入課文,理解課文。

《搭石》教學反思6

今天我懷着激動的心情、抱着認真虛心學習的態度去參加這次我校與嶽村鄉教研組合辦的《城鄉聯誼教研活動》,這次去嶽村的東西寨小學,由我代表我校執教《搭石》一課,並同時聽了該校的韓老師也講授的《搭石》。課後,我們同去的我校的五位老師和嶽村鄉兩個學校的語文老師及教研組長和校長們同時研討了這兩節課的得與失,這節課使我有了很大收穫,同時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首先反思自己今天的課堂實錄,我感覺自己的課堂機智能力還是欠缺,面對老師聽課的時候,自己就不由得有些緊張,情緒的波動,總會使自己在課堂中遺漏一些教學環節,造成不必要的遺憾。以後我一定會抓緊時間鍛鍊自己,使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是在上課之前,我對自己做的課件沒有檢查一遍就開始上課了,結果在課堂中音樂沒有聲音,雖然我及時調整好,但我感覺還是沖淡了音樂效果,由此我想,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訓,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一定對自己本節課所用的東西如:課件、課本、粉筆等準備充分,反覆檢查,不要造成臨時抱佛腳、慌里慌張的局面,影響課堂效果。

在這次上課時,由於他們學校的限制,四年級就一個班,況且這個班中學生又少,所以就只能兩個老師同時用這些學生上同一課,這樣上課我覺得對學生來説是一種折磨,又是一種時間的浪費,再加上由於某種原因,他們學校韓老師在這次上課前又把這一課給學生講過了,課堂上老師的問題學生回答得滴水不漏、嚴絲合縫,老師沒有問到的問題學生都知道並且在課堂中提醒老師來問他們,使我感覺很滑稽、又有些哭笑不得,更覺得這次活動失去研討的意義,語文研討怎麼能有實效性呢?

所以我希望在以後的研討活動中,不論課講得好壞,我們必須上實實在在的課,上真實的課,上沒有花架子、沒有虛假成分的課,這樣才能真正的從活動中看出不足、取長補短,才能促使自己不斷成長、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不斷走向輝煌!

《搭石》教學反思7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從“老人修搭石”、“一行人走搭石”、“兩人面對面走搭石”和“年輕人背老人過搭石”等平凡的鄉村生活場景着筆,表現了搭石上“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本課教學嘗試,以教材為依託,以習得方法為重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整體感知:習得方法,舉一反三。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第二學段的重點訓練目標,然而,日常教學中,教師卻往往忽視這一環節,或是不分文體、不分內容地泛泛而問:“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導致學生不着邊際地亂説一氣或隨意拼湊課文內容。

片斷回放】

師:知道了什麼是搭石。我們來看,課文圍繞搭石寫了那幾個生活場景?

生: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

師:你找到了這個場景。(板書: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

生:年輕人背老人走搭石

師:還有年輕人背老人走搭石的場景。(板書:年輕人背老人走搭石)

生:一個人跟着一個人走搭石

師:一個人跟着一個人,用文中的一個詞説,那叫——

生:一行人

師:對(板書:一行人走搭石)

生:還有修搭石

師:要注意把話説完整,把意思説明白。

生:老人修搭石

師:(板書:老人修搭石)看着板書,説一説課文寫了什麼?

生:課文主要圍繞“家鄉的搭石”寫了老人擺搭石、一行人走搭石、兩人面對面走搭石和年輕人背老人走搭石的場景。

小結:對於篇幅較長、內容相對分散的文章,可以用這種“分開加標題,再把標題連起來説一説”的方法概括主要內容。

【教學反思】

該片斷是檢查完預習之後,切入文本品讀之前的整體感知環節。既概括出了文章的四個場景,從整體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指導了這種分段加標題的概括方法。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學生習得了整體感知此類文章內容的方法,收到了舉一反三,通曉一類的效果。教學有實效性。

二、詞語教學:詞語世界,別樣精彩。

“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是第二學段閲讀目標中的重要一環。詞的教學在整個閲讀教學中,承擔着奠基石的職責,要入情地朗讀課文,離不開字詞教學,要透徹地感悟課文,更離不開字詞教學。但在日常教學中,詞語教學往往“蜻蜒點水”,流於形式。

【片斷回放】

生:我從“協調有序”這個詞讀出了美。他們走得很有順序。

師:能試着結合文中的句子來理解嗎?

生:“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這樣的動作就是協調有序。

師:抬起腳來,緊跟上去,抬起腳來,緊跟上去,有沒有人踩腳,有沒有人跌進水裏?

生:沒有

師:有沒有人跌進水裏?

生:沒有

師:這樣的有序,這樣的默契,這樣的動作就叫——

生:協調有序

師:聯繫上下文就讀懂了這個詞。還有誰從其他的詞句讀出了美麗的風景?

生:“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兩個詞,讓我感覺到水一盪漾一盪漾的,人的影子在水面上倒映着。

師:這是你的想象,非常棒。大家看,生字“綽”字,老師在字典中找到了它的三種解釋。(出示:“綽”的意思選項)看一看,在人影綽綽一詞中,應該是第幾種意思?

生:第二種,指人的影子姿態柔美。

師:同學們,這兩個詞就是一幅畫。輕輕地讀,展開你的想象,你的腦海中就會出現一幅美麗的畫面。

生:我覺得是:那水非常非常的清,微風颳過水麪,有一點點波浪,人的影子倒影在水裏。

師:那多美呀。微風拂過水麪更恰當一些,是嗎?

生:清澈的水上漾起了粼粼的波紋,人的倒影隨着波紋一動一動的,像跳起了柔美的舞蹈。

師:多麼美麗的畫面,帶着你的想象讀讀這個句子。

生:(配樂朗讀)

師:大家一起走進這如詩如畫的風景中。

生:齊聲朗讀

【教學反思】

“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是本段的三個關鍵詞。引導學生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讀懂鄉親們“協調有序”的動作美,既理解了詞語,又訓練了“聯繫上下文理解詞意”的能力。“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兩個詞語不僅具有朗讀的節奏美,還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畫面,先通過查字典理解重點字“綽“,再創設情境引發學生驅遣想象,從詞語中讀出一幅畫面,進入作者描繪的意境,並嘗試描述想象到的畫面,既指導了“抓關鍵詞理解內容”的讀書方法,也有效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同時還進行了語言表達的訓練。

三、閲讀教學:拓展對比,入境悟情。

節選入我們教材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精神世界裏開出的一朵花,教材編者賦予了它作為“教材”的特殊使命,但它的根依然盤曲錯節的伸向作者的精神之土中。所以,我們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書,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和文本相關的作者的其他作品是不容忽視的。

【片斷回放】

師:劉章爺爺在這個山村生活了13年,曾幾何時,這些事情,這些場景,在他的眼裏也是那麼的理所當然。可是,後來離開家鄉,進入城市生活,這一幕幕在他的記憶中變得珍貴起來。(出示劉章《寫搭石的前前後後》一文,指名讀)

師:當我在城市的馬路上看見(出示擠公共汽車的圖片)這樣的情景,我會想起家鄉的搭石,此時浮現在我眼前的是——

生:“兩個人相互謙讓走搭石“的場景。(出示兩人走搭石的句子,生齊讀。)

師:當我在汽車上看見(出示年輕人不給老人讓座的圖片)這樣的情景,我又會想起——

生:年輕人背老人過搭石。(出示年輕人背老人過搭石的句子,生齊讀。)

師:我的記憶不僅於此,當我看到馬路上的磚頭、樹枝,人們寧可繞着走,也不彎腰撿起的時候,秋涼中為大家擺搭石的老人又會在腦海中久久浮現;當看到人們無序的橫穿馬路時,我還會想到那一行人人協調有序走搭石的場景,踏踏的聲音又在耳邊響起。

師:此時此刻,搭石在你的眼中僅僅是一道有聲有色的風景嗎?

生:搭石上有愛心

生:搭石是有情有意的風景

生:搭石上有鄉親們的美德

……

【教學反思】

“兩人面對面走搭石”和“年輕人背老人走搭石”兩個場景的描寫,文字樸實。在學生讀懂兩個場景後,補充作者劉章的《寫搭石的前前後後》一文,並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反面圖片,進行對比朗讀,學生能更好地體會搭石上的真情。

“教材是學習語文的例子。”我們要讓“課文”做“語文”的搭石,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涵養學生的語文情感。

《搭石》教學反思8

《搭石》一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展示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若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着想的傳統美德也正是“搭石”默默無聞中凸現出的精神。本課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從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體會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學習作者從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美、感受美。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結合本學期我校的教學研究專題,這課書教學過程就是圍繞“發現美,感受美”這一主題,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關鍵句開展課堂教學。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仿寫拓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重視學生個性的朗讀,讀中感悟。《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搭石》寫得很美,讀起來也朗朗上口。我教學時設計了幾步“讀”。

1、初步的朗讀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如初讀課文時,我在導練稿設計這樣的問題:“你知道了什麼是搭石嗎?用課文的句子來説説。”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理解,在讀中找出“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會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裏橫着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

2、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當學生對文本一定的理解時,我利用導練稿出示這樣的問題:“如果沒有搭石,家鄉的人們怎麼過小溪呢?書上找一找。”通過學生的理解朗讀,很快就能體會到如果沒有搭石,家鄉的人們過小溪時很麻煩,從而明白了“脱鞋挽褲”的含義,知道到了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就必須靠什麼過小溪?有了這樣的瞭解,讓學生再來讀讀什麼是搭石的句子。學生會有進一步的體會,再出示問題:“讀了課文,搭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會自然而然地體會到搭石的美,就好像走進了劉章爺爺的心裏。

《搭石》教學反思9

《搭石》一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着想的傳統美德像“搭石”一般在默默無聞中凸現。結合本課教材特點,我在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欣賞、昇華。以“美”作為這篇課文的主線,貫穿課堂始終。

一、以“尋找美”統領全文

這篇課文文字並不艱深,但其間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正為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提供了想象的空間。本節課圍繞“文中的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美呢?”展開交流和討論。因為課文中藴涵的美是有層次的,一是看得見的具體的風景美,二是看不見的家鄉人的心靈美。讓學生帶着任務讀課文,讀書目的性自然體現,又增加了語言的積累。以“美”為切入點,帶着學生走進了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欣賞“搭石”,尋找美的畫面。

二、以“欣賞美”感知全文

學生在體驗訴説這些美的畫面時,腦際其實已經生成了豐富的人物形象,此時,我適時地指導朗讀,力求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細膩的情感體驗。

朗讀是閲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也是師生,尤其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在學生對“搭石”有了一定的瞭解感悟後,再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不同層次的讀書活動,使其感悟體會“搭石”的美,欣賞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從而實現教師、學生與課本對話的目的。

美是永恆的主題,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發現美”延伸課文

曾經有位名人説過這樣一句話:“美到處都有,只要我們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是啊,美無處不在,就連搭石這麼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一節課即將結束,我讓學生回憶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事物,看看能不能發現其中的美,並想到了與它相關的哪些人或事。讓學生聯繫生活去發現美,表達美,既是對課文的延伸,又是對學生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的`訓練,一舉幾得,何樂而不為呢?

教學,永遠是一項充滿遺憾的藝術。雖然在預設時考慮周全,但在實施過程中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一堂課下來,靜心思索,感覺課堂教學中存在以下不足:我的語言再自然些,這樣課堂會更生動。作為一名老師應學會聆聽孩子的心理,這樣的課堂才是最美,這樣才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指出的:“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多吸取豐富的教學經驗,昇華自己的情感,從而更全面的體現新課標中的三維目標,使課堂 教學更有效。

《搭石》教學反思10

《搭石》是人教版語文《課標》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教材的主題是──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愛。《搭石》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種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在文本中和諧共生。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主題,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把 “美”這條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

在教學中我通過初讀課文整體感受,讓學生帶着問題:“什麼是搭石?搭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來讀書,既為讀書設立了目標,又為下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接着主要以這兩個問題為抓手,層層深入的去解讀什麼是搭石、尋找搭石的美。

在尋找搭石的美這一環節,我引導理解內容的主要方法有:

1、通過理解重點詞句進而理解內容。例如:教學一排排人走搭石時的情景時,通過理解“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來讓學生感受到協調美、畫面美。

2、通過邊讀邊展開想象,把課文描述的內容在頭腦中形成畫面,以此來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教學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時,讓學生展開想象:那將會是一副怎樣的畫面?讓學生從字裏行間感受到文字背後的美。

3、為了使學生豐富和深化學習的內容,我從課文的實際出發安排了一個小練筆。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們能感受到並體會到小山村的那種淳樸的美,那種人性的美。 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勞動,雖然預設時考慮周全,但是真正教學時未必達到預期效果。

靜心思索,感覺課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由於時間關係,原來預定的“小練筆”臨時改成了課後練習,使寫的訓練沒有完成。

2、由於在教學中既想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想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還想滲透寫作方法。設計的內容太多,講授的內容太細,不敢大膽的放手,因而對文章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 新課改的探究之路還很長,如何真正落實新課改的思想,是我今後教學思考和實驗的主旋律。

《搭石》教學反思11

《搭石》是一篇閲讀課文,文章語言樸實。我學習了網上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法後思考:班上沒有電腦,怎樣讓在城市的孩子能一目瞭然知道“什麼是搭石呢?”:通過簡筆畫,於是我在板書上下功夫,既要體現家鄉風景美,又要讓學生直觀的懂得了搭石在家鄉起的作用和含着的美,於是我把家鄉人的品質寫在每塊搭石上,突破了重、難點。

教學要回歸本色,通過多種形式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1、分層次地讀,在讀中領悟,在讀中解詞,每次讀的目的不同:

如緊扣“脱鞋綰褲”、“人影綽綽”、“清波漾漾”、“協調有序”等詞,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家鄉人每次過小溪脱鞋綰褲的不方便,通過讀明白什麼是“緊走搭石慢過橋”,朗讀“前面的……後面的……”句子,從而進一步理解“協調有序”等詞語。

2、拓展練習説話:

運用“假如……總會……”關聯詞,讓學生想象畫面練習説話。既培養了想象力,有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不足的地方在於,讀的時間還不夠充分,讀的形式還可以更靈活。

《搭石》教學反思12

《搭石》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第21課課文。全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着想的傳統美德如“搭石”一般於默默無聞中凸現。

結合本課教材特點,我在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倡導個性閲讀,珍視獨特體驗。以“美”作為這篇課文的主線,貫穿課堂始終。

(一)以“尋找美”統領全文

這篇課文文字並不艱深,但其間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正為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提供了想象的空間。“請細細地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文中的那些詞句讓你感受到美呢?”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透過文字直抵內心的引子。學生潛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個性的閲讀體驗。學生帶着任務讀課文,讀書目的性自然體現,又增加了語言的積累。以“美”為切入點,帶着學生走進了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欣賞“搭石”,尋找美的畫面。學生每尋到一處美,教師就用不同顏色的筆在黑板的石頭上寫上一個“美”字。

(二)、以“欣賞美”感知全文

學生在體驗訴説這些美的畫面時,腦際其實已經生成了豐富的人物形象,此時,老師適時地指導朗讀,力求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細膩的情感體驗。

讀書是師生,尤其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在學生對“搭石”有了一定的瞭解感悟後,再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不同層次的讀書活動,使其感悟體會“搭石”的美,欣賞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從而實現教師、學生與課本對話的目的。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發現美”延伸課文

美無處不在,就連搭石這麼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小事中哪裏也可以找到美?使學生的情感又進一步得到昇華。

《搭石》教學反思13

《搭石》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篇課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字裏行間洋溢着大山裏人的濃郁的生活氣息。我設計本課的教學思路,一是讓學生從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體會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學習作者從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美、感受美。教學的重、難點是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小事讓人們感受到美的。為了讓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着想的傳統美德感染學生的心,我注重了以下幾個環節的處理,用以激發學生善良的人性美,使他們充滿為他人奉獻的願望。這也正是“搭石”於默默無聞中凸現出的精神。

一、設計好教學導語,由藝術家羅丹的名言導入,告訴學生生活中只要用心去看一定能發現生活中的美,並創設美把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中,把學生帶進教材。

二、預習交流環節是按照平時對學生的訓練正常交流的。讓學生小聲快讀課文回顧預習內容後,從生字詞、作者、主要內容和什麼是搭石這幾個方面進行彙報。

三、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句話從而引出“但凡稱得上風景的多是具有美感的景觀,那麼搭石這道風景又美在哪裏呢?讓學生默讀第2-5自然段,畫出能感受到美的句子,談談體會”這一主線問題,讓學生讀書、批畫和談體會。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如謙讓美、敬老美、自然美……學生們主要是通過聯繫生活實際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四、通過準備這堂課,我知道老師在課堂上應起主導作用,老師設計的提問和評價語不能過多過碎,應點撥引導學生多交流,老師應該和學生平等對話。

在教學中,儘管我課前精心備課,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後,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課堂駕馭能力十分欠缺。課堂教學中總是被自己備好的課所牽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開展教學,對於課上突發的意外情況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引導。

2.學生在彙報主要內容時,其實應把兩個學生的彙報結合在一起才是最完整的,而老師對這一問題很模糊,以後還應認真研讀教材。

3.主線問題應是一個問題羣,而不應該忽略對文本表達形式、語言技巧的把握。

4.沒有“點睛”。課文的最後一段是本課的點睛之筆,而因為時間問題我沒有出示,很可惜。

5.學生在課堂上沒有暢所欲言,表達不夠流暢,我想可能與我的情感和平時對學生的訓練有關,以後教學中還得彌補這幾方面的不足。

6.在詞句教學時,我只注意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瞭解意思,還應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繫上下文理解等。

《搭石》教學反思14

《搭石》這篇課文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著鄉村的生活氣息。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主題。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把 “美”這條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

一、咬文嚼字,挖掘助人美

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着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體會這句話時,我緊緊圍繞老人放搭石時的心情,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角色,感悟課文。

師:大爺您好,你這麼匆匆忙忙地,要去哪兒啊?你為什麼放下東西,在這裏搭石?

生:……

師:大媽您好,你在找什麼呢?我幫你找好嗎?為什麼還要在上面走幾個來回啊?

生:……

師:哦,你想得真周到。

……

這一環節的處理,表面上看似機械重複,稍顯囉嗦。但細細想來,學生與文本是有一定距離的,這樣咬文嚼字的研究,有效地挖掘了文字背後的情感,利用文本的情感調動學生的情感,並以教師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讓情感共鳴於課堂。

二、結合問題,學習課文,感悟和諧美

走搭石這塊內容很美: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初讀句子後,教師語言過渡:這是一幅美麗的畫,出示填空:

從這段話中,我感受到了 的美,我是從 這個詞知道的;我還感受到 的美,我是從 這個詞知道的,我還感受到了 的美,我是從 這個詞知道的。這一變化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是一種教材“隱性資源”的開發,讓學生體會到語言中的“詩”味。操作時,我再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各種層次的讀,讓學生體會藴涵的情景。學生對一行人走搭石的“協調有序”便有了更加形象的體會,從而感受到鄉親們的和諧美。

三、注重學生聽、説、讀、寫的訓練。

在課堂中,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接觸文本,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通過自讀,深入瞭解課文內容感悟文中藴涵的美;通過“假如 來走搭石, 。”訓練學生的説話能力;通過“我身邊也有這樣的搭石: 。”把找到的美寫一寫,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語言內化與表達……

教學,永遠是一項充滿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下來,靜心思索,感覺課堂教學中存在以下不足:

1、教師的語言再自然些,這樣課堂會更生動。作為一名老師應學會聆聽孩子的心理,這樣的課堂才是最美,這樣才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指出的:“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多吸取豐富的教學經驗,昇華自己的情感,從而更全面的體現新課標中的三維目標。

2、在課堂上,個別地方有點走過場,如:對詞語“清波漾漾”的引導不到位。在講“謙讓美”這部分時,挖掘得不夠,可以引導學生想像,倆人會説些什麼家常話呢?從而進一步體會家鄉人淳樸的感情。在保證預定目標的達成,怎樣恰當處理好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這是值得我認真思索的問題。

《搭石》教學反思15

我執教的是《搭石》的第二課時。重點是體會鄉親們淳樸的愛,難點是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小事讓我們感受到美的。總體上説,本節課基本達到了預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學目標,起到了培養學生語感,發展學生思維,訓練學生語言,激勵學生髮現美的目的。課堂上,師生能共創一個民主,和諧,愉悦的課堂氛圍,回顧本課,自始至終,我的教學宗旨是營造氛圍,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產生對語文的情感。

這篇課文,主要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更重要的是人性之美。首先,通過回憶上節課的內容,由學生為搭石作自我介紹,從而拉進彼此的距離。接着,設置疑問“景美在哪裏?人美在哪裏?”讓學生進入文本,去發現美,感受美,體驗美。

風景1: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着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體會句子時,我緊緊圍繞老人整理搭石的三個動作:放、找、踏來仔細探究。

師:如果你是這位老人,發現搭石不平穩後,會怎麼“放”。

生:我會把東西放到對面的岸邊,再回去整理搭石。

生:當我提着籃子走到小溪中間發現搭石不平穩,我會走回去把籃子放到岸邊,然後再整理搭石。

師:真是一位有心的老人。現在你來到岸邊,哇,石頭可真多,你會“找”哪塊石頭呢?課件出示:

生:我選擇四四方方的那一塊,這樣搭起來就牢固一些。

師:你真是經驗豐富。

生:我選擇平整方正的那一塊,這樣,別人走在上面就安全了。

師:你真是一位為他人着想的老在爺爺。……你會怎麼踏呢?

生:我會用力地踏。

師:有這個必要嗎?

生:有,有些挑重擔的人,走路時會很用力的。

師:哦,你想得真周到。

……

這一環節的處理,表面上看機械重複地圍繞“如果你是老人,你會怎麼放?”、“你會怎麼找?”、“你會怎麼踏?”幾個問題展開,稍顯囉嗦。但細細想來,學生與文本是有一定距離的,這樣咬文嚼字的研究,達到文章情、教師情與學生情三情合一,讓情感共鳴於課堂。

風景2: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在充分研讀後,伴着優美的音樂我範讀了這一段(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各種場面),學生髮揮想象力看到了書本中未描寫出的場景,有同學説,他看到了大學生背小學生走搭石的場景,看到人們互相禮讓的情景……

在對學生進行聽説讀寫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我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比如在朗讀中潛移默化,在過渡語、小結語、激情語中滲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勤勞是美、助人是美、謙讓是美、和諧是美、美就在我們的心裏,只要我們奉獻了愛,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美。

上完這節課,整體感覺教學設計還應多一些預設,教師的語言再自然些,這樣課堂會更生動。作為一名年輕的老師應學會聆聽孩子的心理,這樣的課堂才是最美,這樣才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指出的:“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多吸取豐富的教學經驗,昇華自己的情感,從而更全面的體現新課標中的三維目標。

標籤: 反思 教學 搭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xxor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