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1

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憑藉蒐集的資料介紹廬山,有介紹景點的古今文章摘要,有關廬山的古詩,有展示廬山景色的圖片。相機引出課題,並結合課文第一句話指雲霧是廬山眾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然後引導學生初讀課文,隨作者去登廬山,看看廬山的雲霧有什麼特點。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結合語境及生活經驗的意思;結合學生以往看《西遊記》等動畫的經驗,體會“騰雲駕霧”、“飄飄欲仙”的意思;利用圖片,想象“雲遮霧繞”、“茫茫的大海”的景象。學習中抓住重點重點詞語,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悟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聲情並茂,深入體悟廬山雲霧的體態美,體味課文的語言美。廬山的雲霧是一篇描寫優美的寫景的文章,描繪了廬山雲霧千姿百態、奇麗多變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廬山、對祖國山河深深的熱愛之情,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愛國感情的教育,首先應該使學生體會的廬山的美,廬山的雲遮霧罩的美妙景象,瞭解到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在課前,佈置學生用搜集的資料介紹廬山,可以是介紹景點的古今文章摘要,可以是有關廬山的古詩,還可以是展示廬山景色的圖片。理解詞語時可借助學生的已知經驗,再適當引導,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2

新課程中指出,“要加強學科的綜合性,要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在本課第二段的教學中,我發現要想 展現雲霧的姿態,光憑老師的講解和觀察書中的圖片,難以使雲霧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於是,我藉助學生在美術課中所學的繪畫本領,結合學生平時所見的晨霧,讓學生用筆來“説話”。一下子,同學們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個個都在認真地讀着每句話、每個詞語。在接下來的交流中,直觀的畫面使他們快速地理解了“籠罩”、“纏繞”、“瀰漫”等詞語的意思,通過鼓勵他們進行想象繪畫,學生明白了想象還需要合理。

通過美術技能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使這節課充滿了生趣,學生更具有表現欲和創造性。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使他們懂得了努力尋找方法去表現自己思考的內容,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後,學生不僅鍛鍊了動口能力,也鍛鍊了動手能力。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3

今天教第一課時,我本來把任務定位最在朗讀課文上,後來在早讀課重新審查教案時,我又作了臨時變動,決定把課文分開,一段一段地讀,一段一段地學。這樣的好處是學生學起來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而且把讀和思考結合起來,讀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反過來隨着學生對文本思考的不斷深入,學生的朗讀水平也在提高,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第一自然段只要三句話,第一句話我讓學生抓住廬山為什麼秀麗?引出神祕的雲霧來,最後抓住神祕,讓學生從二、三兩句話中自己去體會。一共讀了六遍,我引導學生讀後思考,討論後再讀,就這樣反反覆覆,最後書讀熟了,文章也理解了。

第二自然段,我先讓學生初讀一遍,讓學生在書上畫出中心句,並大聲讀出來。然後再讓學生仔仔細細地讀:書上是怎樣把這個特點寫具體的?學生讀後,我幫助學生一個形態一個形態地分析寫法,並對其中的關鍵字詞進行探討,最後在熟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背誦。幾分鐘時間,大部分學生就能看着板書把這小節背下來。

當還有學生爭着舉手的時候,下課鈴響了,我宣佈下課。對於這課的教學修改,我很滿意,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告訴我,這節課是高效的。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4

《標準》明確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在課文第二自然段教學中,我讓他們努力尋找方法去表現自己思考的內容,“如何使自己所畫的雲霧更美”,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地發揮,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後,不僅鍛鍊了動口能力,也鍛鍊了動手能力。

新課程中指出,“要加強學科的綜合性,要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為了展現雲霧的姿態,光憑老師的講解和觀察書中的圖片,難以使雲霧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於是,教學中我藉助學生在美術課中所學的繪畫本領,結合學生平時所見的晨霧,讓學生用筆來“説話”。一下子,同學們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個個都在認真地讀着每句話、每個詞語。在接下來的交流中直觀的畫面使他們快速地理解“籠罩”、“纏繞”、“瀰漫”等詞語的意思,通過鼓勵他們進行想象繪畫,學生明白了想象還需要合理。

總之,通過美術技能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使這節課充滿了生趣,學生更具有表現欲和創造性。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5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像本單元的前兩篇課文一樣。作者緊緊抓住廬山雲霧的神奇絕妙,運用聯想、比較和比喻等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雲霧秀麗多姿、神奇多姿、神奇多變的景觀,作者借景抒情,把對廬山雲霧的讚美、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出來,全文的字裏行間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濃而不俗,含而不露。

昨天,上了第一課時,上下來,感覺很失敗。在引入部分,我請學生來介紹自己去過的名山大川。由於是三年級的學生,所以不會很系統條理的闡述。我就讓他們講講留給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有孩子講到了廬山:廬山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當我達到最高峯的時候,除了空氣格外新鮮,更覺得周圍的雲都被我踩在了腳下,自己好像置身於雲海中。所以我覺得廬山很漂亮。我就接着她的話引出了課文:自古以來,就有泰山雄、華山險、廬山秀、黃山奇的説法。作者也和我們小涵一樣,喜歡廬山,這不你看,他還將自己遊覽廬山時的所見所想寫了成一篇優美的文章,這就是我們要學的第三課:廬山的雲霧。接下來,就是學習生字詞,通讀課文。以上環節都完成了,教學任務中還有一項是完成第一小節的講解。因為幾個問題出示順序的顛倒,使我整個第一節的教學很失敗。

我是這麼來問的:作者為什麼喜歡廬山?你從哪裏看出來的?除了雲霧以外,還有什麼景色呢?作者為什麼特別喜歡廬山的雲霧呢?它和其他雲霧有什麼不同呢?這樣的順序,當然學習效果會不盡人意,學生的思維被打亂了,一會兒上面,一會兒下面,講句開玩笑的話,就像在廬山的雲裏霧裏繞啊繞的,找不到出口的方向了。無奈,下課鈴聲響了,只能帶着遺憾結束了這節課。今天,我決定彌補昨天的遺憾,亡羊補牢一次。我隔夜將第一課時的問題重新整理了一下,就當複習導入了:廬山上有哪些景物呢?作者最喜歡其中的什麼?你從哪裏看出來的?學生一下子就將“神祕”這個詞找了出來。“變幻無常的雲霧是怎麼來展現它的神祕的呢?重點抓住“隨手摸到”、“騰雲駕霧”、“飄飄欲仙”,體會雲霧的多與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就在廬山頂上,身邊、腳下全是雲霧,置身雲海的感覺。因為在講解詞語的過程中,我插進了一句話:《西遊記》當中誰會騰雲駕霧呢?雖然有很多神仙,但是學生異口同聲地説:“孫悟空!”那麼騰雲駕霧是什麼意思呢?“腳踩在雲上飛來飛去”。“如果你們也像孫悟空一樣腳踩浮雲,飛行在雲端,會有什麼感覺呢?”“我感覺自己就像傳説中的仙人一樣,漂浮在天空中,真是自由自在啊!”我心裏頓時為這樣一個回答鼓掌叫好了。 有了一個好的開頭,下面上下來基本上能很順了。

二、三兩小節按照總分的寫法描寫了廬山雲霧的兩個特點:千姿百態、瞬息萬變。通過“絨帽”、“玉帶”、“大海”、“天幕”體現了雲霧靜態時作者的想像,裏面我還帶到了“明喻”、“暗喻”的寫作手法,不知道是不是有必要。而第三小節的“一縷輕煙”、“九天銀河”、“白馬”、“冰山”通過“隨風飄蕩”、“四蹄生風”、“漂浮”來體現雲霧的動態的美。特別最後一個省略號,學生講了很多自己的想像,有幾個還真不錯:一會兒變成連綿起伏的長城,一會兒又變成飄落在大地上的京杭大運河,一會兒是星羅棋佈的島嶼,一會兒是威武兇猛的巨龍,一會兒是惹人憐愛的小白兔……

最後總結了全文:正因為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瞬息萬變,所以令到那裏遊覽觀光的人們流連忘返,讚不絕口。 在孩子們情緒高漲的積極發言中,一節課不知不覺地就結束了。但是課後想到,我還漏掉了一個環節,就是讓孩子們來自己來總結全文,複述課文的內容,指導背誦,只能下節課講了。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6

這幾天,心裏一直想着週一被聽到的那節語文課,每每想到,總是覺得無名的失落中還夾雜着些許的幸運。失落的原因在於自己沒有享受那節課的教學,孩子沒有享受到學習的快樂。而些許的幸運是,得到了老師的幫助,讓我真正懂得了,課堂上的老師和學生都要懂得“享受”。享受該是一種讓人很嚮往的心境吧!

《廬山的雲霧》,聽過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如此美的文章,我在備課的時候,產生了矛盾的想法。一則,如果盡情的讓孩子去看圖去欣賞去達到那種美的意境,

那課堂上的氣氛一定很好!而如果一味的去欣賞去感受那種美,是否學不到語文知識?想來想去,還是將兩者結合,於是乎,也做了課件,圖文並茂,這樣,孩子該算是能體會到美的同時,也能學到本課要達到的語文目標吧!並且在備課的時候加上了些煽情的語言在裏面,這些都是為了讓孩子體會到美!可是,在上課的時候,自己根本沒有進入到那種美的意境中去,一味追求的是孩子的語文知識培養,把本來很美的文章上的一點不美了,連自己都感受不到美,享受不到美,又怎麼去要求學生達到那美的意境呢?

課後,反思着的同時聽取了市教研室汪老師對自己提出的意見。她首先讓自己説説,如果再上這樣一節同樣的課,現在又會怎麼去上?當時説了許多,也的的確確感受到了許多的不盡人意。自己的一番話説完,汪老師開始了她的點評: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要突出孩子感受美的能力,首先就要感悟課文,淡化知識教學,要讓孩子真正體會到美。在讓孩子體會美的課文內容時,可以通過老師的情感去感染他,也可以通過老師的語言和圖片去繪聲繪色的描述,這樣孩子同樣可以感受到美。當然,汪老師説的還不僅僅是這些,但是,從她的點評中,我切身體會到,感受美,是這課的關鍵所在。從各方面去感悟課文內容,想盡方法去讓孩子體會到美。曾經自己好像寫過關於教師帶着怎麼樣的情緒上課會影響到孩子情緒的反思,今天同樣要進行反思,如果當時自己帶着一種美的心境去上課,也許課堂上的孩子會享受到美;如果當時自己享受着教學的快樂,也許孩子也會享受着學習的快樂;如果的如果……那一節課,已經結束了,可反思沒有結束,恰恰是另一個階段反思的開始,究竟怎樣才能讓孩子去享受着課堂上的學習,包括課堂外的學習?!教師享受教學的同時孩子享受學習,那真的是令人期待的一種課堂氛圍,努力着!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7

《廬山的雲霧》是通過對廬山雲遮霧罩景象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秀麗。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根據課文的特點,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以下幾點嘗試。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對廬山的雲霧作了精彩的描寫,是一篇很適合用來訓練朗讀的材料。在課堂上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範讀、指名讀、分男女或小組比賽讀 。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目的,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結合多媒體的圖片,使學生在頭腦裏初步把文字描寫變為具體的圖像。然後再引導抓住重點句和重點詞去進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變幻無常”“神祕”“騰雲駕霧”“飄飄悠悠”等詞語。其中游覽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覺,要引導學生意會。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點句子引領對下文的學習,並抓住比喻句,讓學生藉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轉化為頭腦中的具體圖像。通過這樣的圖文結合,並展開想象,把離學生生活實際的遙遠空間拉近,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8

《廬山的雲霧》是小學語文S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本文通過對廬山雲遮霧罩景象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秀麗。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在教學本文中曾現了幾個教學亮點:

一、抓住想象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本課中有二處想象的訓練點:一、想象登山路上廬山雲霧瞬息萬變的情景。二、看圖想象廬山雲霧有哪些動人的姿態。為了誘發學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動人的畫面,讓學生大膽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感受廬山雲霧的壯美不僅刺激着學生的視覺,還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激發了情趣,活躍了思維,發展了智力。

二、朗讀感悟,體會文章語言的美。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本文不僅寫出了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而且寫出了廬山雲霧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悦目。為了讓學生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採取多種多樣的讀書形式來激起學生讀書的興趣,如男女生賽讀,個人讀,小組讀,範讀,齊讀等。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讀得津津有味,從中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品讀詞句,理解感悟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的圖片,使學生在頭腦裏初步把文字描寫變為具體的圖像。然後再引導抓住重點句和重點詞去進行進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明白這段用先總後分的方法描寫了廬山雲霧“千姿百態”的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語句,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會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引圖文結合,並展開想象,拉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學生就從中感受到了廬山的美。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感受廬山雲霧的壯美時,我給學生提示的圖片不夠豐富、給學生創設的教學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學生的思維欠活躍,在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時,只侷限於某部分事物的`範圍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抓住文本的空白處,充分引導學生利用各種資源發揮想象力,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9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作者緊緊抓住廬山雲霧的神祕、變幻無常,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總分的寫作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的景色秀麗、雲遮霧罩。作者借景抒情,把對廬山雲霧的讚美、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出來,全文的字裏行間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濃而不俗,含而不露。

首先,在上課開始我就出示了文章最後一句話:“雲遮霧罩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由學生理解“流連忘返”這個詞語來拋出問題“廬山的雲霧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魅力呢?”,以此來引出文章的重點內容,即廬山雲霧的特點。

其次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理解2、3兩個自然段總分的構段方式,然後進行分段講解。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讓學生用讀最吸引自己的一種姿態的雲霧來展開學習。在本小節中,作者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來展現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而我就結合課件展示了山頭、山腰、山谷、山峯的圖片,讓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形象與妙處。同時,通過圖片的展示觀察,不同方式的朗讀以及對“籠罩”、“纏繞”、“瀰漫”、“遮擋”等抓關鍵字的記憶來訓練學生背誦。但是,在這一環節中的面對千姿百態的雲霧,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這一想象沒有設計意義,缺乏目的性,因此需刪除此環節,減少累贅。

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我抓住學生對“瞬息萬變”這個詞語的理解來展開教學。學生們理解了“瞬息萬變”就是指雲霧變化快而且多。然後到文中去找表示雲霧變化快的字詞,從字詞中理解快,並重點理解加深記憶便於背誦。而對於體現廬山雲霧變化之多,作者又用了比喻的手法。而在這一自然段中作者的比喻只有四種,作者用了一個省略號來表示不僅僅只有這些變換,還有更多更多的變化。因此,在這裏我設計了一個説話訓練環節。讓學生用“剛剛還是____________,轉眼間____________。”“明明是____________,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____________。”的句式來想象廬山雲霧還有哪些姿態變化。但是,在整個過程中,我給學生提示的圖片不夠豐富、給學生創設的教學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學生的思維欠活躍,在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時,只侷限於某部分事物的範圍內,沒有能很好地想出一些合適的比喻句來進行填空。因此,經過考慮,這裏可讓學生用第二自然段中雲霧的姿態來填入,在展現雲霧變化多的同時又鞏固了第二自然段的內容,可謂是一句兩得。

最後,我通過配音樂、廬山雲霧的視頻圖片進行詩文朗誦,在理解廬山雲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特點的同時,更讓學生感受到廬山雲霧的美,真正理解“流連忘返”,做到首尾呼應,加深理解。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10

我上的區級研究課《廬山的雲霧》,研究的主題是“在閲讀教學中加強表達訓練的研究”,從備課到上課幾易其稿,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後我有如下感受:

1.在閲讀教學中加強表達訓練前提對文本的準確的把握。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抓住“瞬息萬變”,通過對雲霧的變化的快、變化的多、變化的大的體會,瞭解作者是如何寫出“瞬息萬變”的,為孩子寫噴泉的“瞬息萬變”奠定基礎。

2.讓孩子的表達的主題的設置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讓孩子有表達的慾望。課堂上設置的“水遊城的噴泉”的話題讓孩子興致很高,並且這個話題和廬山的雲霧有相似之處,也方便孩子模仿課文的寫法進行創作。

3.課堂上要讓孩子學會互相欣賞對方的習作。本來的教學設計中本沒有小組中交流習作這個環節,但是在課堂上請了幾個學生讀自己的習作後已經沒有多餘時間了,可是許多孩子的眼神告訴我他們很想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習作,為了保護孩子的積極性,我臨時增加了小組交流的環節。但我仍然認為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互相評論習作的機會太少了,如果是不考慮為聽課教師呈現一節完整的課,我會教孩子如何聽別人的習作,如何欣賞、學習別人習作中的亮點,如何為別人提出修改意見。而不是將今天的課堂上大部分時間是老師一個人的評價,畢竟有侷限性。

4.在第一次的試上中我沒有進行噴泉的某一特點的具體訓練,所以孩子的想象、所寫的題材還比較寬泛。正式上時為了讓學生學會有序表達,我以“千姿百態”為例,指導學生進行了完整的敍述。沒想到這反而束縛了孩子的表達,在後來的寫作中大部分孩子都寫了“千姿百態”,所以,如何進行方法的指導又能不侷限孩子的思維,值得再做思考。

5.課堂教學中有些疏漏之處:比如總分結構應再強調一下,傾聽孩子讀的習作,隨機對孩子的習作的點評這點做得不太好。教學機智有待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xml4k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