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一年級上冊《畫》教學反思(精選5篇)

一年級上冊《畫》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上冊《畫》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上冊《畫》教學反思(精選5篇)

一年級上冊《畫》教學反思1

一年級平均年齡比較小,所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相對比較弱。一年級第一個學期主要是漢語拼音和短篇課文的教學。學生的遺忘率高,而且年齡小,遇到困難就會產生厭學情緒。學生常用字詞掌握不準確。對於老師佈置的課堂作業有部分學生總是不能及時完成,平時上課的時候學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面對這些問題我有種不知所措的感覺,在教學過程當中出現了很多錯誤。通過這次學習,反思一二:

一、學無遺力,淺嘗輒止。

實際上,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一遍讀過之後,其內容就已知其八九,如果我們依然停留在學生一樣或低於學生的水平上與學生交流,學生就會情緒低落甚至厭倦。而我對課文的解讀往往還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面上,而無力在“為什麼”和“怎麼樣”上給學生更多的引導和解答。無疑於浪費學生的時間,重複學生的思維,看起來表面熱鬧,實質裏一無所獲。

二、我行我素,強加於人。

許多時候我只能按預案上課,而不能按實際情況和課堂氛圍來調控教學內容,處理偶發事件,所以經常出現生拉硬扯,強加於人的場面。

三、畫蛇添足,無端延伸。

要把一篇好文章讀深讀透,往往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識做支撐,需要深厚的教師功底做後盾。所以,現在大多提倡增大課堂容量,加強課內外銜接 ,但是我瞭解不透徹,結果導致畫虎不成反類犬,在課堂上游離課文主旨,肆意發揮,無端延伸,沖淡了文本解讀,分散了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今後我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自己的授課能力,讓學生真正投入去學,學而不忘。

二、要求學生認真完成每一次作業,並做到及時批改,及時講評,及時輔導差生。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形成一股良好的學風。

四、對於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將及時向家長彙報,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起抓。

每一次錯誤,對所有具備真誠反思精神的教育者來説,都是一個進步的台階,我們沿着錯誤的台階一步一步走向事業成功的高峯。相反,那些敷衍地對待自己的工作並且被某些狹隘的功利思想束縛頭腦的人,往往會拼命地掩飾錯誤,會給自己找許多“藉口”和“理由”來原諒自己。對這樣的人來説,每一次自我原諒都是新的錯誤,這個錯誤同時也是一個陷阱――他們即使可能從這次錯誤的陷阱中艱難地爬上來,但隨時都可能掉進另一個錯誤的'陷阱,而永遠不能夠走向教育的成功。

成長是一個過程,永無止境;反思也是一個過程,永無終點。我的教育之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將繼續迎來一批又一批新的學生,將繼續上好一堂又一堂的課,將繼續面對一個又一個預想不到的教育難題……但只要我保持着對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我就會繼續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樂,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質,在實踐中豐富教育的智慧。

一年級上冊《畫》教學反思2

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畫》這首古詩的教學不同於高年級,重點是引導小學生在識字的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多層次地讀,在朗讀中感知、感悟與品味。下面將我在《畫》這篇課文的教學反思如下:

1、讀一讀,初步感知

揭示課題後,我出示畫面,放配樂朗讀錄音,為學生創設情境,並結合錄音朗讀,指出讀好古詩首要的是字音要讀準,其次要讀出節奏,讀出古詩的韻味。接着我讓學生自由選擇一種方法把課文讀正確。學生或自己拼讀,或同桌互讀互查讀音,或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再逐個拼讀過關等形式進行自讀嘗試。隨後我組織學生試讀古詩並進行評議,在評議中糾正個別讀錯的字音。在學生的評議中我藉機出示本課生字,幫助學生掌握生字的讀音。

2、做一做,感悟詩境

首先讓學生看畫面,我示範朗讀,從而吸引學生的朗讀興趣在學生反覆朗讀後漸漸進入詩的意境時,我啟發學生髮揮想象並根據個人的感悟作出相應的動作。如讀到“遠看”學生把手放在額前,彷彿眺望遠處,“近看”則低頭下看,“花還在”做花開的樣子,“水無聲”學生則自擺雙手或與同桌對擺單手。這樣學生在看圖、聽讀、伴讀、表演中不知不覺悟出詩境而且也能因熟讀而成誦。

3、演一演,拓展延伸

學生會背誦之後,我又指圖説“誰來當個小詩人,邊表演邊給這幅畫面配上詩?”學生的情緒高漲,都想當小詩人體會做詩人的樂趣。於是我讓學生各自作準備,進一步激發讀、誦樂趣。最後學生們紛紛走上講台,又是演又是背,演的盡情盡興,背得韻味十足。

一年級上冊《畫》教學反思3

上課前我有些猶豫,上第二課時吧,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色,學習幾對反義詞,也許課堂氣氛會好一些。但是,本課的重點是識字、寫字和練習朗讀。我就選擇了上第一課時。

總結起來有這樣幾點是自己比較滿意的:一是為上好課我做了精心的準備,針對我的教學設計,親自動手製作了幻燈片,既美觀,又實用,效果不錯。二是本着“大家都會的不教”的原則,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找出生字中大家都已經學會了的“人”字,只稍加複習,把“人”與“入”進行比較,並順勢進行“人”字的書寫指導。省去了學生字的“三環節”,即:拼讀、組詞、識記。三是把遊戲寓於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開課時的猜謎語導入,識字過程中的開火車等。摘蘋果的遊戲是學生最喜歡的,我把它作為獎勵,使學生興趣更濃,注意力更集中。

遺憾的是教學預設沒有很好的實現,有這樣幾點問題:一是小組建設不到位。雖然之前也進行過多次培訓和訓練,但仍不成形,加上前幾天在上語文園地,學生對於如何展示又有些迷糊,這節課上的小組展示讓人大跌眼鏡。二是預習不到位。在前一天的家庭作業中佈置學生“在文中畫出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並把它們多讀幾遍。”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落實,為了照顧他們,只能放慢教學節奏。三是時間把握不夠好。交流識字用時太多,影響到後面的課文朗讀時間不夠,讀得不夠深入。四是預設時備學生不夠充分。

一年級上冊《畫》教學反思4

《畫》是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練習朗讀。課文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點展開描寫,圖文對應。這一課是學生入學後接觸的第一篇詩文。我抓住學生好動、好奇、愛表現的特點,利用他們感興趣的謎語兒歌引出課題,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心,激發了孩子們學習課文的熱情,為教學成功地展開打下良好的基礎。

1、識字是課文學習的重點,其中“遠”、“近”、“還”都是走之兒的,所以我進行了歸類教學,“遠”、“近”還是一組反義詞,在識字時進行了教學,並讓孩子説説自己知道的其他反義詞。識字方法還是不斷地滲透,並進行歸類,培養孩子的識字能力。

2、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它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的字、詞、句,加深領會課文內容,而且還能提高閲讀能力,同時還可以在朗讀中體味文章的意境。在學生學習完生字後,我就讓他們強化朗讀,品味詩情。同時通過讓學生質疑、討論,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年級上冊《畫》教學反思5

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定位在指導孩子看圖初步瞭解課文,重點指導學生利用前面學習過的識字方法識記生字。雖然,在課前我對於教材和教案都爛熟於胸,自認為胸有成竹,但是,在課堂上自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課堂常規都出現了一些想不到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方面,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

1、在前面的學習中,孩子們就已經對看圖理解課文不陌生了,但這節課上,我認為:學生看到圖就能想象的到遠遠看去山是有顏色的,而水是聽不見聲音的。當我提出:“從高高的山上流下來的水有聲音嗎?”孩子們説:“有,有聲音。”而且也很肯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一時讓我措手不及。

2、對於課文中的生字的處理,我僅限於邊讀詩句邊讀生字,讓孩子在文中去識記生字,忽略了生字的應用,學生在識記了生字後,沒有及時地進行口頭組詞的訓練。

課後,領導和老師們在評課時及時地給我提出來了。我認真地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不清楚,不明白。這讓我想起語文新課標中強調的:“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學要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我在自己的備課過程中,由於過於注重教學環節的設計,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xldwm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