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馬》教學反思

《馬》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馬》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馬》教學反思

《馬》教學反思1

在《不愛用手的小河馬》這個語言活動中,我預設的教學目標有兩個:安靜地傾聽故事,理解故事的內容;.知道小手的用處很大,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

活動中,第一遍故事我是完整講述的,沒有出示圖片,而是採用不同的動物變化不同的聲音,儘可能的讓故事更生動些,孩子們聽得都很認真,很專注。因此,在後來的提問中,許多小朋友都能積極正確地回答問題。所以,我覺得在故事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講第一遍故事時,應儘量不出示圖片,不在視覺上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分散幼兒聽故事的注意力,給幼兒專心聽故事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養成幼兒安靜聽故事的好習慣,同時也能有助於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故事《不愛用手的小河馬》對於小班幼兒來説,比較通俗易懂,通過故事幼兒都能明白了自己小手的本領是很大的,小朋友都要嘗試着用自己的小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活動最後,我讓孩子説説自己的小手能做什麼事?他們都紛紛舉手告訴老師“我的小手會畫畫”,“我的小手會洗臉”,“我的小手會穿衣”,“我的小手會吃飯”……可是,説説簡單,做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平時在家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搶着替孩子做事情,我們的孩子失去了很多鍛鍊、學習的機會。長此以往,有的孩子變得不願意自己做事了,依賴大人了。因此,在新入學的孩子中間總會看到幾個可愛的“小河馬”等着我們去幫助。我想,小孩子都是愛動、好學的,家長應當儘量放手,提供給孩子更多的鍛鍊機會,如:在家時,讓幼兒自己洗臉、洗腳、自己穿簡單的衣服、鞋襪等。我想只要家園共同努力,孩子的進步將是顯而易見的,孩子的小手也將變得更能幹!

《馬》教學反思2

《別餓壞了那匹馬》我已經是第二次教學,感受頗多,下面將自己的一點收穫與困惑反思如下:

一、得意之筆:

我一直把獨立閲讀課文定位於通向課外閲讀的橋樑,讓孩子掌握一些課外閲讀的方法,培養孩子獨立閲讀的能力,既不把它當作精讀文章一般細品,也不因為不考就不教,而是把閲讀教學與作文教學聯繫起來。在閲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是怎樣圍繞主題內容,用詞造句、謀篇佈局的,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但這只是紙上談兵,要把知識化為能力非多寫不可。這學期,我就經常在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課文後,就要求同學們進行一次小練筆,運用所學到的寫作方法進行練習。如學完了《別餓壞了那匹馬》教完後,我叫學生以“謊言”為題,寫隨筆。目的在於讓學生學習作者的那種謀篇佈局的巧妙,引導學生要把作文寫得有趣味,要有波折,不能平鋪直敍,效果不錯。

二、遺憾之處:

其實這不只是今天的發現,好多次學習或閲讀這一類極具感染力的文章時,總髮現有那麼一部分學生缺少一點什麼,本來我以為這一些文章會觸及孩子心靈最柔軟的那塊的,可是他們漠然的神色讓我感到一絲絲的涼意。

三、一點思考:

現在的課堂教學,雖然説對知識的傳授很系統,學生參與的人數相對來説也比較多,但細想起來,還是課堂上教師問得多,而學生只能跟着老師的問題走,很少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尤其是這樣的課外閲讀課,教學時間又很有限,課時較少,儘管我在思想上很重視讓學生獨立思考並鼓勵學生想問題,可怕完不成任務,總好給他們自學提示要求,控制他們,節省時間,只在課將結束時才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

作為教師,應該反省了,對學生來説,得到的不僅要是知識,而且更重要的還有求知慾的滿足和思維習慣的培養,思維能力的提高。教學就是教會自學,教會自學就是教會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我們真的應該相信學生,想學生所想,培養學生所需。

《馬》教學反思3

這篇課文是一篇自讀課文。主要寫了酷愛讀書的"我"在失去看書機會時,擺書攤的殘疾青年謊稱家中有馬,買下我的馬草讓我繼續看書的事。讚揚了殘疾青年不計一己得失、想方設法讓我讀書的良苦用心,表達了"我"得知真相後的感激之情。

對於略讀課文,我認為學生閲讀興趣的激發尤為重要,因此,我讓學生認真讀課文,仔細找找在文中哪些地方描寫了馬,結果沒找到那匹馬,接着我讓學生再讀了課文,想想文中沒寫那匹馬,為什麼課題以《別餓壞了那匹馬》為題呢?再讀課文後,學生讀出殘疾青年編造了一個美麗的謊言,我順勢提了一個問題"這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其實會讀書的同學能從課文中發現蛛絲馬跡,會發現攤主的心思,找找看,課文幾次寫到"別餓壞了那匹馬",用意是什麼?(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的語句來體會人物的美好品質)完成後四人小組交流。 老師抓住關鍵句子引導。當一切真相大白時,兩位主人公心靈相通了,學生也與文中的主人公心靈相通了,於是,我設計了這樣的小練筆:

可是遲了!我已經走進他家的後院,看見了一堆枯萎焦黃的馬草──前些日子我賣給他的所有馬草!那匹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馬草的那匹馬呢?我扭頭衝了出來......

我突然明白了什麼------------------------。

設計這樣一個練筆,幫助學生理解殘疾青年的良苦用心,進一步體會"我"對殘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由於這篇文章比較長,概括主要內容花了些時間,時間顯得很緊。

《馬》教學反思4

是人教新課標版小語第十一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文章主要寫了酷愛讀書的“我”因為家境貧寒,失去看書機會時,擺書攤的殘疾青年謊稱家中有馬,買下馬草,讓“我”安心繼續看書的事。讚揚了作為書攤主人的殘疾青年不計一己得失、想方設法讓“我”讀書的良苦用心,表達了“我”得知真相後的深深感激之情。

這篇文章所要表達的內涵,學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課堂上,我讓學生圍繞“謊言”展開討論,學生們的討論十分激烈,最後,他們有一個共識:有時候,善意的謊言能夠撫慰人的心靈。

緊接着,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

請聯繫課文內容,續寫一個片段

【原文:可是遲了!我已經走進他家的後院,看見了一堆枯萎焦黃的馬草——前些日子我賣給他的所有馬草!那匹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馬草的那匹馬呢?我扭頭衝了出來,我突然間明白了……】

學生一:原來這一切都是“謊言”,一個善意的“謊言”,一個只不過為了能讓“我”安心看書的“謊言”。真是用心良苦啊!

學生二:原來他家裏根本就沒有馬!他為了我能安心看書,不必為馬草賣不出去,無法換錢,失去看書的機會而擔憂,不想讓我白白地把這寶貴的光陰給浪費了。更何況藉此也讓我懂得要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讀書的機會。

文章所設的懸念學生徹底明瞭了,叫妹妹收馬草時,妹妹為什麼會有“茫然”神情?他又為什麼要以哥哥的口吻發出“命令”?當我要提馬草進院時,他為什麼“雙手拼命地搖着輪椅”要阻擋“我”?當我進入後院時,他為什麼叫“我”回來,還威嚇“我”那馬會踢傷你的?這一個個怪異的現象這才真相大白,殘疾青年真是用心良苦呀!

看來,課堂上適當運用小小的辯論和續寫,讓學生自己説,自己寫,自己感悟,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哦。

《馬》教學反思5

糖果是幼兒愛吃的零食之一,對於小班的寶寶愛吃糖果卻不能夠按時刷牙、漱口,使寶寶們有了蛀牙。小班語言活動《小河馬拔牙》目標是讓寶寶們知道了保護牙齒的重要性,並學會了正確的刷牙、漱口的方法,養成了良好的衞生習慣。

《小河馬拔牙》這個故事在我第一遍講述後孩子能基本明白故事內容,當我提問:小河馬的牙齒為什麼疼時,孩子們能講出來是因為河馬睡覺前還吃了糖果,有的幼兒還説“我們小朋友睡覺前也不能吃糖果”……,要不牙齒就會痛的。孩子們很喜歡這個故事,有的孩子學小猴醫生給小河馬拔牙的動作,有的孩子互相模仿起了故事中小猴醫生與小河馬對話的情節。通過本活動,孩子明白了糖果不能多吃以及怎樣更好地保護我們的牙齒。

通過本活動,孩子明白了糖果不能多吃以及怎樣更好地保護我們的牙齒。由此可見,幼兒故事不需要老師過度的“挖掘”,而是在孩子能理解接受的層面上通過引導讓幼兒直接與作品互動,使孩子真正領略作品的魅力,獲得獨特的體驗,成為學習文學的主體。

在趙老師的指導下,我認識到,在我執教的這個活動中,我的主導地位太強,《綱要》指出:語言活動要為幼兒創設想説、敢説、有機會説的機會。在這個活動中,完全可以給孩子充分的形象以及説的機會,在我出示第一幅圖的時候,幼兒猜測的非常的好,有的説“小河馬牙痛”,有的説“小河馬的爸爸媽媽不在家”,還有的説“小河馬不舒服”……其實,我完全可以直接引入第二副圖,給幼兒猜測,形象之後,加以總結,提升,從而給幼兒更多的表達機會。

活動時,發現有一小部分幼兒在家裏是不刷牙的,根本沒有養成早晚刷牙的習慣,因此在活動後,我對幼兒進行了延伸活動,給幼兒看了一些正確刷牙的圖片,讓幼兒仔細觀察,在看看,説説中掌握一些刷牙的方法,並鼓勵他們每天都要刷牙,保護好自己的小牙齒,不要讓蟲子吃掉我們的牙齒。同時,和家長交流,建議家長在家要督促孩子早晚刷牙,不能因為偷懶而讓孩子養成不良習慣。

《馬》教學反思6

課後,我對自己所上的這堂課進行了反思和總結,覺得自己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

一、重視學生的預習。在本文教學過程中,正是由於學生能通過預習,初步把握了字詞,疏通了文意,因此上課時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把握得較好,能很快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學生學得輕鬆,課堂氣氛很活躍。

二、整個教學過程一環扣一環,由淺入深,環環緊扣,我始終都控制着教學的節奏,即使是在覃櫟華同學提出忽然式的問題後,我也能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的處理,不斷地把教學推向高潮。

三、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意識的積極性。

從依據課文內容所提出的作者主要從借書抄錄、叩問困難、求學艱苦、衣食粗劣四個方面描寫自己的`求學“勤且艱”。面對種種艱難,作者以堅韌的意志、勤學的精神一一克服了,最終學有所成,其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你在學習中碰到過哪些困難呢?面對這些困難,你是怎樣做的?”這個問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討論,到開展課堂小辯論活動,我始終能把握住學生的愛好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的權利交給了學生。

四、讓學生在課後收集有關古人刻苦求學的故事或相關的名句。如“囊螢映雪” “懸樑刺股”的成語故事;李白“鐵杵磨成針”的民間傳説;“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等名句,以引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愛好,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馬》教學反思7

核心提示:這節課總體上感覺流程銜接的較自然流暢。學生髮言比較主動、積極、精彩。特別在“美的舞台”和“我來説一説”這兩個環節時,學生表現很精彩。幻燈片、影片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節課總體上感覺流程銜接的較自然流暢。學生髮言比較主動、積極、精彩。特別在“美的舞台”和“我來説一説”這兩個環節時,學生表現很精彩。幻燈片、影片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前,播放《白龍馬》時,很多學生跟着和唱,對融洽氣氛起了一定作用。馬的動畫以及影片對學生感受馬的形象起了較大的作用。

不足應在語文教學中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1、教學時,教師有效引導,學生比較內容易接受,因為在新課程提倡的探究式學習中,教師首先要認真傾聽學生對作品的初步認識,瞭解學生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然後敏鋭地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學生經驗背景中已經擁有和仍然缺乏的東西,從而判斷學生理解到的深度,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在七(7)班上課時,因沒有處理好這方面的問題所以在上課過程中顯然有些吃力。

2、用心引導學生閲讀,讓學生做到能讀、會讀,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只有通過讀,養成很好的閲讀賞析習慣,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可以説,語文課堂從大程度上就是讀得課堂,讀好書是上好每一堂課的保證。而七(7)班卻沒有給他們時間,加之課文較長,讓他們對課文進行充分的閲讀導致情況不夠好,致使有些學生不敢起來回答問題。另外,這個班的孩子不喜歡高聲朗讀課文,所以在展示時讀得不夠投入,少“情”。致使個別學生對文本的主旨把握欠缺。這一點是我以後課堂上應該加強的一塊。

《馬》教學反思8

5月11日(星期四)我上了這節綜合性學習活動課《馬的世界》。這是一節課題研討課。從接受任務以至上課,確實用了好些時間,但過程是愉快的,我獲益匪淺。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綜合性學習”的定位是“加強語文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繫,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與協調發展”。這是作為一個目標提出來的,但是《課標》中並沒有提出更多的理論闡釋和實踐指導。我們的“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實驗與研究”課題研討走在不懈探索之途上。

我想,不論是培養聽、説、讀、寫能力,還是養成學習習慣的過程,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綜合性”都應該得到體現,這是首要。在設計《馬的世界》一課時,我設計了讓同學們講故事、聽別人講故事、讀成語俗語、用鋼筆毛筆畫筆來表現馬、寫一段我與馬的緣分的文字等活動內容,雖然短短的一節課40分鐘無法一一展示,但是同學們多這一次活動的重視和感興趣的程度是我沒有預料的到的。同時我也發現,語文教學開始呈現一些亮點,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或許能夠開拓更多的功能。我聯想到我們平常的語文教學,有效綜合性地運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動機與願望。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可以作為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突破口。

這一課《馬的世界》活動設計以及課堂操作上仍存在不少不足,感謝我們“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實驗與研究”課題組成員給我提供了許多可借鑑的寶貴意見。我將努力改進,充分利用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給學生以更開闊的學習空間,更多的實踐機會。

《馬》教學反思9

《別餓壞了那匹馬》是一片略讀課文,全文線索清晰,課堂上,我圍繞課文中幾次寫到“別餓壞了那匹馬”的用意是什麼開展教學。到學生交流到第三次:“我”對青年説“別餓壞了這匹馬”這一片段時,學生交流如下:

…… ……

生:文中多次提到“別餓壞了那匹馬”,其實並沒有馬存在,是青年為了讓我安心的看書,而撒了謊。

生:這是一個善良的人編織的美麗謊言。

生:馬是青年欺騙我的,是為了幫助我,讓我安心地讀書,馬是不存在的。

學生從人物的細節描寫上已經感受到了人物的品質,我想可以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了。只是下意識地又問了一句“同意他所説的嗎?”全班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同意。”但在同時有一個聲音響起:“老師,我還有補充”。於是,我示意讓他講下去。

“ 其實文中的馬是存在的”。當他這句話一出口,馬上有許多人表示反對。我示意大家安靜,聽聽他的見解是什麼樣的。“其實,文中的“馬”與“我”是有關係的。 “我”就是那匹“馬”,一匹需要知識的“馬”,青年説“別餓壞了那匹馬”其實也就是別餓壞了“我”這匹需要知識滋養的馬。”話音未落,我就聽到幾位同學恍 然大悟地“哦”了起來,接着就響起了響亮的掌聲,我也趁機表揚了他。

順勢,我讓學生想象,“我”看到那堆枯黃的馬草還會想寫什麼呢?進行一個心裏描寫的小練筆。學生不僅聯繫全文的內容發展來寫,許多人也都結合了“別餓壞了那匹馬”的理解來寫。

課堂上一個不經意的引導,卻將學生的理解推向了更高的層次。如果少了這份補充,課堂也乏味了許多。真可見,有時來源於學生課堂上生成的資源,把握好它,對教學的幫助課真不小啊。

《馬》教學反思10

作為一堂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課,這堂課是最初的嘗試,必然會存有許多的不足和缺憾。可以説網絡為我們的教學提供的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我在百度中搜索到了兩個兵馬俑專題站,而且都製作得非常精美,圖片和文字的資源就更多了,這麼多的資源應如何有選擇地來利用,如何在這堂課中與課文教學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這是困擾我的主要問題。而在實際教學中,我也確實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網絡資源的整合學習只做到了如蜻蜓點水般的流於程式,致使這麼好的網絡資源沒好好利用。在這堂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安排的內容太多,一堂課的容量太大,以至使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浮在表面,整堂課的教學我牽引學生的比較多,學生利用網絡的自主學習就相對較少。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長文要短教,教學內容多,就要兩頭跑,課前做好預習,課後做好拓展,課堂上就不用牽着學生跑。如可以讓學生課前先去瀏覽網站上的資料,課堂上就抓住提綱主線上。其實直奔中心句秦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之後,我就可以抓住規模宏大和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兩塊內容,再把側重點放在利用網絡資源探究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這樣整個教學思路會非常清晰。

課堂學習的內容精小了之後,也就有了時間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上再做些文章了,如感受規模宏大,就可以讓學生點擊專題站中的一號坑或二號坑,那裏有圖片和文字介紹還有互動視頻,直觀的圖片和課文的語言文字緊密結合,學生的感受會更深。還有在理解個性鮮明時,也可以進入網絡進行探究。

《馬》教學反思11

這節課的可取之處有三點:

1、學習內容安排由淺入深,學生的學習活動有序且有效。整節課下來,學生沒有感到特別容易而沒有挑戰性,也沒有因為特別難失去挑戰的興致。反而能時時讓學生體會付出就有收穫的滿足感。

2、課前導入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一組不同生活狀態的馬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看到了馬的生活狀態,也為下面學習活動中對課文內容理解奠定了基礎。這樣的導入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為下面的學習埋下伏筆,潛在的降低了學生解決梳理課文思路的難度。

3、當堂練寫的安排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針對“馬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而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個環節學生會依據課文內容,有理有據地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鍛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一個過程,也突現了單元教學重點。

不足之處:

1、自學指導一讀課文的環節,時間上還是不夠充裕。這篇文章生字詞比較多,難寫的字較多,必須得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解決字詞障礙,這樣才能不給後面的學習留債務。

2、關於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對馬的偏愛,老師應該提出質疑,讓學生能更全面的認識課文,培養他們的質疑精神。文章中寫到馬的長相,與之對比的其他動物真的就那麼不可取嗎?只是作者的偏愛而已。這樣的對比,只是要達到自己的寫作目的。學習一篇文章,不是讓學生學會單純全盤接受作者的觀點,允許有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學習才是新課程標準下希望培養的能力。

《馬》教學反思12

《別餓壞了那匹馬》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寫了酷愛讀書的“我”在失去看書機會時,擺書攤的殘疾青年謊稱家中有馬,買下馬草,讓“我”繼續看書的事。讚揚了作為書攤主人的殘疾青年不計較個人得失、想方設法讓“我”安心讀書的良苦用心,表達了“我”得知真相後的深深感激之情。

對於略讀課文的字詞教學,我由學生自學為主,結合上下文或查字典來理解。文章圍繞"別餓壞了那匹馬" 這個善意的謊言被揭穿的過程,展現了人物的美好心靈。語言簡樸,主要通過人物的言行,神態和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品質.我在教學中力求讓學生通過了解故事內容,感受人物心靈,體會"我"對青年的感激之情。在初步瞭解課文的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基礎上, 我引領學生去認真品讀殘疾青年説過的每一句話,從文中的一個詞、一個句子品讀出殘疾青年樂於助人的美好心靈。我讓學生了解課文幾次寫到"別餓壞了那匹馬",用意是什麼.因為這既是課文的題目,也是推動故事發生的關鍵句.

文章用"別餓壞了那匹馬"貫穿全文,起到了層層推進的作用.最後,課文中有不少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的語句,集中表現了人物的美好品質.教學時,我通過讓學生找一找,畫一畫這些句子,然後用心讀一讀,想想自己為什麼感動,或者是説説自己從中體會到人物什麼樣的品質.

我讓學生用寫續寫的方式嘗試展開想象的翅膀,幫文章編一個結局, 我覺得進行小練筆很重要,經過練筆讓學生內心的情感和讓文章的情感交融,文章也就徹底明瞭了。

《馬》教學反思13

根據學校“雙向五環”教學模式,首先讓學生課前先預習課文,查找資料,根據課下注釋初步通曉文中大意。把不懂的問題找出來,模糊的地方劃出來。然後查字典。課上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重點字的注音、意思。也可以騰出一點時間讓學生提問。要知道問題來自學生。對於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於誰的答案更準確,而在於在這樣的活動中,同學們的思維更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鍊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根據學生的提問,教師可以瞭解同學們的問題在哪兒,講課時就會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辭官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生前來拜訪,瞭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下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勵他珍惜太學的學習條件。再者,讓學生了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文學家。讓學生通過熟悉課文內容。先講作者寫這篇序的目的,讓學生懂得什麼是序?接下來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對文中的重點句的翻譯、重點文言詞進一步掌握。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主旨句、一些理解句填空,體會文章的中心。並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談一談學習宋濂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的精神。

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上,教學方法可細一些。要首先講到作者求學的艱難──抄書難、求師難、旅途難和生活難。再次説到太學生學習條件優越——無凍餒之患、無奔走之勞等,總結運用的方法。要求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但始終圍繞當堂課的教學任務,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為目的。有些問題須討論解決,有些問題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空間,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課堂中學生學習勁頭大,氣氛好。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通過字、詞疏通把握文意,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現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越,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也懂得了怎樣學習文言文。

《馬》教學反思14

這是我作為一名新教師上的第一節公開課,本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寫了酷愛讀書的“我”在失去看書機會時,擺書攤的殘疾青年謊稱家中有馬,買下我的馬草讓我繼續看書的事。殘疾青年用善意的謊言使我安心看書,和“我”得知真相後我對殘疾青年的感激之情。那麼,在教學時,我注意結合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朗讀感悟課文

在課前五分鐘就開始朗讀課文,在課中也不斷穿插朗讀。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基本要素,尤其是到了小學高段,更應該讓學生多讀,從讀中感悟文章。就像陸恕校長在主題閲讀講座中提到的“一讀解千愁”。

二、設計一個好問題

對於這次導學案的設計不是很完美,出了點小錯誤:1、在合作探究第一題中這些人物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和第三題有重複。2、在沒有把握到最主要的教學內容,在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是把所有人都要求寫出來進行分析,沒有把握到主次人物。因此在之後的導學案設計過程中更要精簡題目,選擇一個最好、最佳的題目,這樣更能體現出文章的中心並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內容。

三、抓注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美好品質

本課要抓住“別餓壞了那匹”在文中出現了幾次,其用意是什麼?及殘疾青年的幾次謊言,體會出殘疾青年的美好品質。

四、聯繫課文內容,續寫一個片段

“我”在看到那一堆枯蔫焦黃的馬草時,會有什麼表情,心裏會想些什麼,又會怎麼做?請你展開合理想象,續寫一個片段。

通過這次的公開課,作為一個新教師,我學到了很多,我堅信在我將來的教師生涯中會邊學邊成長,努力鑽研教學。

《馬》教學反思15

《別餓壞了那匹馬》在本組的課文教學中,要求在讀懂課文、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學習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抒發美好情感的。為了達到單元總體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本文中,我着重通過人物語言、行動、心理描寫的句子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

在教學中以“善意的謊言”導入後,繼而是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大意。為了讓學生對文中的“殘疾青年”有一個整體的印象。我設計瞭如下的問題“別餓壞了那匹馬”在文章中出現了幾次,每一次的用意是否都相同?本想讓學生找出出現這三次文字的故事背景,以此初步感受“殘疾青年”的美好內心。進而我再進一步讓學生了解人物的美好內心,為此我設計瞭如下問題“為什麼會有這個善意的謊言?他的動機是什麼?”這就又回到了對人物美好心靈的探討上。在此環節中,我讓學生調動自己積累的詞語去形容“殘疾青年”的心靈美,形成對人物整體的感知。

在學生對人物形成了初步整體的認識後,緊接着就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有關“殘疾青年”美好心靈的句子。並加以體會。由於這是略讀課文,在以往的教學中時間總是略顯得非常的緊。因而在此交流彙報階段並沒有讓學生多讀,只是由他們談及自己的體會,對確實不着邊際的回答給予簡單引導後都由我代答了。

從整節課來看,學生都是較為被動的在學。而創設給學生自主地學習交流的環節效果並不佳,學生體會不到位。在學生對人物整體認識的數個環節上,學生能夠達到的程度也進步如人意。特別是讓學生自行用自己積累的詞語形容“殘疾青年”的心靈處,明顯是對學生的要求拔高了。那麼整節課上由於在瞭解文章大意不久就立刻拔高了要求,讓學生談人物的初步認識,在學生沒有透過人物描寫句子的品讀、誦讀之前,貿貿然地提煉對人物品質的高度概括,這無疑就是揠苗助長。而且即使在略讀課文中適量重的時間花在朗誦句子,以達到品味的目的也是相當必要的。

標籤: 教學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wyrj0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