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烙餅問題》的教學反思範文

《烙餅問題》的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烙餅問題》的教學反思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烙餅問題》的教學反思範文

《烙餅問題》的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

成功之處:

1、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發現規律。在教學中讓學生利用準備的圓片進行動手操作,通過操作學生會出現如下幾種情況:

(1)每次烙完一張餅,6+6+6=18(分鐘)

(2)第一次烙1號和2號餅的正面,第二次烙1號和2號餅的反面,第三次烙3號餅的正面,第四次烙3號餅的反面,3+3+3+3=12(分鐘)

(3)第一次烙1號和2號餅的正面,第二次烙1號的反面和3號餅的正面,第三次烙2號和3號餅的反面,3+3+3=9(分鐘)

然後教師讓學生進行觀察,哪種方法可以儘快吃上餅呢,為什麼?小組進行交流和討論,最後達成共識:每次總烙2張餅,別讓鍋空閒,這樣應該最省時間。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如果要烙4張餅、5張餅、6張餅……呢?你發現了什麼?由此得出:餅的張數×每面烙的時間=所需最少時間。

2、延伸拓展,啟迪思維。在學生髮現烙餅的規律後,教師提出當每次最多能烙3張餅,這個規律是否依然適用呢?你又會發現什麼呢?學生經過思考發現只要把餅的張數×每面烙的時間=所需最少時間轉化為總面數÷每次可烙的面數×每面烙的時間=所需最少時間就可以得出答案。在這個過程中“總面數÷每次可烙的面數”實際上就等於餅的張數。

不足之處:

由於對烙餅問題進行了拓展,導致練習時間不充分,學生對於烙餅問題的規律掌握不夠熟練,出現了應用規律解決問題時學生對於每面烙的時間理解不到位,把每面烙的時間和烙一張餅所用的時間混淆,沒有注意到必須用餅的張數乘每面烙的時間。

再教設計:

對於烙餅問題的拓展可以留給學生課後進行思考,應該留有更多的時間對本節課的問題進行鍼對性的訓練,不留知識上的盲點。

《烙餅問題》的教學反思 篇2

數學廣角”的知識成了這段時間的教學重點。四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包括了:烙餅問題、合理安排時間(統籌方法)、排隊求等候時間總和、田忌賽馬(對策論)這四個內容。看看課時安排,只有四課時,書上的內容,也好像很淺顯。可是實際教學當中,要把各種方法在課堂中落實下去,知道過程,掌握方法,靈活運用,這其中的容量是很大的。下面就“烙餅問題”談談自己的想法:

“烙餅問題”是一節滲透統籌優化思想的數學課,它通過簡單的優化問題向學生滲透簡單的優化思想,讓學生從中體會統籌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數學的魅力。本節課我立足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的基礎知識出發,創設生活情境,以“烙餅”為主題,讓學生借助學具操作,圍繞怎樣烙餅,親身經歷探索“烙餅”中數學知識的過程,逐步掌握烙餅的最佳方法。在本課教學中,我突出了以下幾點:

1、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來理解方法。

教學時我先通過一個設疑“家裏的鍋每次只能烙兩張餅,兩面都要烙,烙熟一張餅的一面需要3分鐘,怎樣才能讓一家三口儘快吃上餅?”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理解題意,有學生説出了9分鐘這個答案,這時部分學生説不行的,但是也有部分學生説可以的。我就順勢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圓形紙片代替餅,讓學生先獨立操作演示。然後讓他們同桌演示,有困難的互相講解幫助。這樣,幾乎全部學生都理解了這個優化過程。這一環節,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的知識出發,創設了生動、現實的情境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感受到烙餅的策略。

2、滲透數學方法的同時,順勢進行理性地提升。

在教學怎樣烙餅省時時,學生通過操作後掌握了三個餅的烙法,但是光有這些感性的認識是不夠的,怎樣讓學生有進一步的理解和提升呢?我讓學生來説説怎樣表示剛才的操作方法,有的學生用寫過程的方法,這時我就給學生提示了列表的方法:

餅的張數123……

第一次正正

第二次反正

第三次反反

學生通過列表來表達過程,對烙餅的策略有了進一步理性的提升。在進一步尋找規律時,也不再是簡單的操作,而要求學生操作後通過想像和思考來得出烙4張餅、5張餅、6張餅、7張餅……的策略

3、讓學生通過多角度觀察總結規律。

在學生得出烙2張餅、3張餅、4張餅……所需的時間後,下一步我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談談發現的規律並加以總結。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我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分析並總結出了以下幾種規律:

①如果要烙的餅的張數是雙數,可以兩張兩張地烙;如果要烙的張數是單數,就先兩張兩張地烙,剩下的就用烙三張餅的最佳方法來烙。

②每多烙一張,就多用3分鐘。

③烙餅的張數和時間的規律:用餅數乘3就可以知道烙餅的時間。

愛因斯坦説“比宇宙更遼闊的是什麼?是想象力。”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鼓勵學生敢於向老師、向書本、向權威質疑挑戰,敢於標新立異。本節課結束時有學生提出:“如果一次能烙3張餅、4張餅或更多的餅,需要多長時間呢?”我相信,讓學生經歷了一次烙兩張餅,烙3張餅的最佳方法的過程,學生是有能力推導出一次烙3張或4張餅的最少時間的。

《烙餅問題》的教學反思 篇3

數學廣角中的《烙餅問題》,其教學目標主要是使學生通過簡單的實例,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烙餅”是一節滲透統籌優化思想的數學課,它通過簡單的優化問題滲透簡單的優化思想。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我以“烙餅”為主題,以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為主線,圍繞“怎樣烙餅,才能儘快吃上餅?”展開教學,設計了烙1張、2張、3張——單張,雙張餅的探究過程。以烙3張餅作為教學突破點,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佳方案的意識,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利用手中小圓片代替餅,經歷了從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建構數學模型的.過程。感覺效果不錯。

重點:優化的思想——“同時”“節省時間”

小學生關於“烙餅”並無過多的生活經驗,大多數都侷限於“一張一張地烙”。因此,在教學中我藉助所給的條件“一口平底鍋內可以放兩張餅”,讓學生進行比較,明白“同時烙兩張”會“節省時間”,從而滲透“優化的思想”。同時也為後面探究“三張餅”“四張餅”……的“最優方案”打好基礎,使學生“保證每次都能烙兩張餅”。

難點:規律的得出——“餅的張數×烙一張餅的時間=烙餅所需最少的時間”

突破這個難點時,我把“力氣”都使在“烙三張餅”的問題上。確實,在讓學生認識到“同時烙兩張餅可以節省時間”後,三張餅的問題是教學難點的“突破口”。在此,我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藉助手中學具試一試,探究“烙三張餅最少用多長時間”。之後組織學生交流彙報,教師相機引導,使學生認識到“保證鍋內每次都能烙兩張餅”才是最優方案,所用時間“9分鐘”才最少。

“兩張餅”“三張餅”的問題做為重點,讓學生弄清楚後,在後面的探究中,學生自然會認識到“張數為雙時,兩張兩張的烙”“張數為單時,先兩張兩張烙,剩下的三張同時烙”,那麼烙再多張數的餅學生也不再會有問題。同時,根據烙2、3、4……張餅所用的時間,學生很快會得出“餅的張數×烙一張餅的時間=烙餅所需最少的時間”的規律,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

數學廣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親近生活的機會,一個體驗生活的平台。但因為大多數學生缺少生活經驗,所以學起來比較難。我們老師應發掘更多的生活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解決。

《烙餅問題》的教學反思 篇4

《烙餅問題》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我立足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在教學中,讓學生藉助學具操作,經歷探索“烙餅”中數學知識的過程,逐步掌握烙餅的最佳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優化思想。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以“爸爸媽媽和我每人要吃一張餅”來導入,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充分地感受到數學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生活的需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用最短的時間完成烙餅這件事,讓學生在觀察、對比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不斷説出自己的想法,在學生髮表自己看法的過程中,發現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探究開始,我先以“如果一面需1分鐘,兩面都要烙,那麼烙一個餅要多少分鐘?如果烙兩個餅呢?”開始提問,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如果烙一面需要1分鐘的話,那麼餅的張數乘1正好就是最節省時間。接着,提問若每面烙3分鐘,2張餅需要幾分鐘,3張餅,4張餅……以3張餅作為關鍵,讓學生用圓片代替餅擺一擺,用圖畫一畫,表格填一填,讓學生在觀察、對比的過程中,體會如何用最短的時間完成烙餅這件事,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不斷説出自己的想法,在學生髮表自己看法的過程中,發現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體會快速烙餅法的好處。

在討論出三張餅的問題後,我提出了四、五、六、七、八張餅最快需要多長時間,我讓學生分別用表格填一填該怎麼烙餅最節省時間,在填出表格後,我讓學生仔細觀察單數、雙數的烙餅方法有什麼不一樣。得出,要烙的餅數是單數的話就兩張兩張地烙,要烙的餅數是單數的話先兩張兩張地烙,後三張用快速烙餅法烙。同時,我引導學生觀察需要烙餅的張數和時間有什麼關係,同學們推理和猜測出:餅的張數乘3就是最節省時間,接着我追問3是什麼,得出烙一面的時間×餅的張數=最節省時間。

總體來説,這節課上得挺順利,但我感覺我一直帶領學生一步步操作,沒有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主體性質,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朝這方面努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qq3pv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