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石頭書》教學反思3篇

《石頭書》教學反思3篇

《石頭書》是一篇以對話形式組成的,它的語言生動風趣,特別適合分角色朗讀。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石頭書》教學反思3篇,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石頭書》教學反思3篇

《石頭書》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我緊緊圍繞“刨根問底”這個詞語進行教學:

在課的一開始,出示課題後,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自己的問題,告訴學生,你們這種針對自己的疑惑不斷提問的精神就是刨根問底,好多學生臉上露出了微笑,沒想到自己的好問就可以用文章中的一個詞來形容。

今天第二課時教學時,我圍繞預習作業,讓他們數一數川川、磊磊和勘探隊員共有幾次問答,他們分別説了什麼?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此時我加以引導:川川、磊磊的問題是一個接一個,打破沙鍋問到底,不弄清楚不罷休,這種認真學習的態度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還沒説完,班上一片小手林立,嘴裏卻情不自禁地喊出來:“刨根問底!”同時告訴他們,學習上要向川川、磊磊那樣有刨根問底的精神。

有了這兩次的親密接觸,學生對“刨根問底”都理解得比較深刻。因此,在課快要結束的時候,我讓學生結合實際説説自己刨根問底的經歷,很多學生都能舉例一二。

《石頭書》教學反思2

《石頭書》是一篇科學小品文。課文通過川川和磊磊這兩個小朋友與勘探隊員的對話,介紹了許多有關巖石的科學知識,告訴我們石頭就像一本書,裏面藴含着許多學問,並讚揚了這兩個小朋友愛“刨根問底”的科學探索精神。

在新課導入環節,我提問學生:平時生活中接觸到的書基本都是哪些材料製成的?學生有的説紙,有的説竹子,有的説絹布,這時我就對學生説:“今天要學的課文是石頭書,你對這個課題有什麼疑問嗎?”學生有的問石頭書是寫在石頭上嗎?有的問石頭書重不重?還有的問石頭書的作者是誰?通過這些質疑,將他們引領到陌生的新的知識領域中去,接下來,我就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去讀書,從文中將答案找出來,整體地把握課文。

課文中的一個詞“刨根問底”是關鍵詞,所以我就圍繞着這個關鍵詞展開我的教學。首先讓學生知道刨根問底的意思,然後提問:川川和磊磊都問了哪些問題,刨到了哪些知識?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之後,找到問題和相應的答案。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學生知道了為什麼把石頭叫作石頭書:石頭書一層一層的,上面有字有畫,而且通過它我們能知道很多東西。課文中的一句反問句也是教學的重點,因為在之前的考試題目中涉及到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的題型,所以課上又進行了重點講解和訓練,使學生知道反問句能加強説話的語氣,這裏叔叔想加強肯定的.語氣,肯定石頭就是一冊厚厚的書。

由於這篇課文是科學小品文,所以適當的補充一些知識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所以我在課堂上給學生看了雨痕、波痕和礦物的圖片以及一個科普小視頻:化石是如何形成的。通過觀看圖片和視頻,學生覺得石頭書非常奇妙,果然如川川和磊磊説的一樣:石頭書裏的學問還真不少呢!當然,課堂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多,其次是板書設計得還不夠簡潔。

《石頭書》教學反思3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通過川川和磊磊兩個孩子與勘探隊員的交談,介紹了許多有關巖石的知識,也表現了兩個孩子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強烈願望。

學貴有疑,在教學時,從課題入手,設疑導入。學生對這個課題確實是疑惑多多,迫切地想要知道説的是什麼。在質疑的時候,每一問都能夠切入要點,非常妥切。不是為了質疑而質疑。

在讀書的時候,學生的評價更是讓我收益不少。大多時候學生總是帶着一雙挑剔的眼睛去看別人。但是最近,學生總是能用發現別人,欣賞別人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一個問題了。在評價別人讀書時,我就有體會。孩子們總是説:他這個地方讀得很有感情,把川川那好奇的樣子給表現出來了,但是,表現的還不夠強烈。可以這樣讀。她自己就示範開來了。呵呵,這讓我這個當老師的真是太開心了,孩子能用這樣的方式去評價別人,無論在心理上還是語言上還是在態度上,都是一種很大的進步。

再就是在品讀課文內容時,學生對這兩個孩子提出的三個問題,都能在文中把課文內容打亂以後,再去梳理出頭緒,尋找到答案來。這就運用了課文中的刨根問底來展開教學。如:1,石頭書上有字嗎?有哪些字?你從這些字裏讀懂了什麼?2,石頭書上有畫嗎?有那些畫?你從這些畫裏又讀懂了什麼?3,看懂了這些化石有什麼用呢?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即讓學生明白了刨根問底這個詞語的真正含義,又讓學生知道了刨根問底能得到什麼。相信孩子們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強烈願望也在這裏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以激發和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標籤: 教學 反思 石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pwdrk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