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除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3篇)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除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3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除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除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3篇)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除法》教學反思1

本單元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內容包括平均分和除法含義。要認識除法,必先認識平均分。認識平均分是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基礎。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認識除法含義的基礎,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

1、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把一些物體進行平均分的現象,所以加強操作是關鍵,我讓學生用小棒、圓片自己去分一分,讓學生在分的過程中自主發現: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第一個例題讓學生把6個桃分成幾堆,首先,我給同學們創設“猴子分桃子”的問題情境時,大家在這一環節上都表現得很不錯。先是讓學生説圖意,然後讓學生用圓片代替桃子,每個學生都動手操作,解決問題,最後交流分的結果,感受答案的多樣性。在這一環節非常重要,它能讓學生懂得對隨意分和平均分的區別。在教學“試一試”時,讓學生再次操作學具,按要求擺小棒,通過分,觀察、交流,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全過程,體現分的多樣化,從而得出: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2、在教學認識除法這課時中,如果不教,學生也能列出除法算式,因此在這課中要突顯出數學的本質,除法就是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的一種抽象。所以在學生列出除法算式後一定要追問學生,為什麼可以用除法來計算,通過分析,讓學生聯繫平均分的含義來理解除法的意思,使學生知道在什麼情況下是用除法來計算的。

3、數學知識之間都是有一定的聯繫的,因此這裏要溝通除法和乘法之間的聯繫。而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學生在溝通比較時也比較好理解。溝通時主要是通過具體的實際問題來理解,可以從題中已知的信息來考慮,也可以從問題來考慮。當學生知道了求“幾個幾相加”時用乘法,已知總數和平均分用除法時,説明學生已經初步能區分乘、除法的含義了。

總之,本單元的教學,都是在學生通過自己親身的體驗、親自動手實踐活動中去發現知識,為以後的學習奠定基礎。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除法》教學反思2

認識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以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然很重要。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通過平均分的活動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後,再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並讓學生經歷這一抽象過程,從中體會並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後解決除法實際問題的主要基礎,因此我在講授時注意以下幾點:

1、通過認真觀察幻燈片和圖畫,要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把一些物體“按每幾個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再介紹除號、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本課上完後,雖然學生能正確地列出算式,但有相當部分的學生不理解其含義。

2、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並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多次給學生積級的情感支持,讓學生體驗到掌握一種新方法的快樂。

3、充分利用學生已學的知識,鼓勵學生進行使用除法的活動和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強化練習。

4、運用所學的有關除法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理解和鞏固除法知識,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興趣味。

5、要充分了解和照顧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有針對性地強化練習,以利以後的學習,為今後理一步學習有關除法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本節課,我們在“分一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本節課教師不僅教給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更注重了讓他們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每一節課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必需長期進行的。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除法》教學反思3

數學課堂中,我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時,結果固然很重要,但學生的思維過程也非常重要。在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勵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新。讓學生説出每道除法算式的實際含義,對學生理解不正確的或不完整的地方,我是根據學生錯誤所在,通過設問,點撥學生引發討論,引起學生深入的思考,讓學生在不斷的爭辯中認識除法,學生表達不完整時,我應用反問,使學生對自己的認識產生疑問,引起學生思考,進行比較,從而獲得真知即用除法算式可以表示把一些物體按每幾個一份進行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表示按指定分成若干份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又培養了學生各種能力,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才能得到有效發展,互動課堂學程導航理念才能得到發展。

從操作中解決實際問題。今天的教學內容是《認識除法》,是在學生對是在學生對是在學生對平均分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運算,從中體會並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後解決出發實際問題的基礎。讓學生了解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地分”和“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

教學時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用圓片分一分)——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動,建立平均分與除法之間的聯繫,明確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動的數學概括,體會到什麼情況下用除法計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並讓學生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伊始,通過創設生活中坐纜車的情境,以自主學習菜單來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提出問題,並及時引導學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解決問題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動,再把平均分的活動抽象為除法,建立數學模型,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小組合作學習與學生的獨立思考相結合,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問題。教師只是發揮了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認識除法的意義。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共有的份數——總數,每份的個數——每份數,平均分成的份數——份數;以及總數、份數、每份數三者之間的關係,如:求總數——乘法(幾個幾相加),求份數、每份數——除法(平均分的兩種分法)。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用學具分一分或者畫一畫,理解除法的意義。同時學生能根據實際問題知道題中的數量關係,從而明確該用什麼方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p7vkz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