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加法運算律》的教學設計和反思

《加法運算律》的教學設計和反思

教學內容: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1、教材p56~58例題和想想做做。

《加法運算律》的教學設計和反思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歸納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在學習過程中,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並會進行運算。

3、培養學生分析、判斷、推理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並能正確運用。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並會用字母表示。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

1、開門見山: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運算律”。

2、看:(運算)我們學過哪些運算?

“律”指什麼?那今天我們要研究什麼?

3、想想,今天會研究哪一種運算的規律?為什麼先研究加法?(一年級先認識加法)從幾步計算研究?(一步)

4、好,我們就從簡單的入手,先研究簡單的,再研究複雜的,好嗎?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一)、研究加法交換律。

1、出示書本情境圖引入。

仔細看圖,你能提一個最簡單的用加法計算的一步問題嗎?

預設:跳繩的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

2、解決問題,初步感知。

怎樣列式?

28+17=45(人)17+28=45(人)

17+23=40(人)23+17=40(人)

觀察第一組兩個算式,你發現什麼?引導板書:28+17=17+28

那第二組兩個算式呢?板書:17+23=23+17

3、引發猜想,舉例驗證。

問:是不是所有的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都不變呢?

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驗證,怎樣來驗證?(板書:猜想驗證)

請同學們在練習紙上舉例驗證猜想。學生寫等式。然後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規律。

4、觀察等式,發現規律。

問:觀察這些等式,説説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小結:兩個加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

5、引導學生探索加法交換律的表達方式。

①教師提出:能不能用一個等式來表示我們發現的規律?同桌討論。

彙報:

預設1:我們用數字(文字)表示

2:我們用符號表示

3:我們用字母表示

②比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發現的規律比較簡潔。

出示板書:a+b=b+a

指出:這樣的規律就是加法交換律。(板書)

想一想,以前學習中什麼地方用過它?

引入:簡單的研究過了,下面我們要研究稍微複雜一點的,這幅圖,你還能提什麼問題呢?

(二)研究加法結合律。

1、再次出現主題圖。

研究: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學生列式後,板書等式:(28+17)+23=28+(17+23)

觀察比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兩邊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2、豐富表象,初構規律。

完成書上的兩組算式,再次比較等式左右兩邊的“變”與“不變。

問:你發現了什麼?

3、舉例驗證,確認規律。

學生小組合作,進一步舉例驗證規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三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一個數相加,它們的和不變。

得出加法結合律,嘗試用字母表示:板書(a+b)+c=a+(b+c)

(三)比較兩種運算律的異同。

説説兩種運算律不同點是什麼?相同點是什麼?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完成第2題,重點讓學生説説後面兩題兩個數結合了有什麼好處。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重點講第4個是交換和結合律一起使用。

3、比一比,誰算得快。完成第三題。

4、拓展560+(140+70)=(□+□)+□

(64+□)+27=64+(□+27)

71+68+□

你認為□裏填什麼數會使你的計算簡便?怎樣簡便計算?

5、遊戲:找朋友。

(1)哪兩個同學手上的樹葉的和是100?

(2)同桌一個同學説出一個數,另一個同學馬上説出一個與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數。

四、全課總結,引申知識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是怎樣獲得這些知識的?那麼在減法、乘法、除法中,有沒有這樣的規律呢?課後大家可以繼續研究。

 五、佈置作業:

課堂作業:《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略

教學反思

《加法運算律》這一節課是在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對四則運算已有較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接觸過加法的驗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識,對此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加法運算律的基礎。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在“觀察、發現、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的數學學習方法中學會學習。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做得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聯繫生活實際,激發求知。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學習素材的興趣,現實的問題情境、有趣的數學遊戲容易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所以上課伊始,我以學生身邊熟悉的:跳繩、踢毽子為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需要,為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從圖上獲得哪些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麼問題?這樣的導入既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能馬上提出一些問題,為後面的探究學習做好了鋪墊。通過情境,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根據提供的信息來選擇所提問題有聯繫的條件進行分析、計算,使學生經歷加法運算律產生和形成的過程。

 二、注重策略方法,指導自主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一開始學習加法交換律時,讓學生通過參與學習活動得出觀察、發現、猜想、驗證、結論這一學習方法。並應用這一方法去學習加法結合律。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去探究加法的結合律,合理地構建知識。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等於拿到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在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在猜測中產生舉例驗證的心理需求。在學生根據問題情境得28+17=45、17+28=45之後,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相等。我適時提出這樣的猜想:“是不是任意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都相等呢?”學生不敢肯定,有了舉例驗證的內在需求。二是注意讓學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實學習材料,增強結論的可靠性。課上的時間有限,學生的獨立舉例是很有限的,我通過讓學生同桌合作,共同舉例,達到資源共享,豐富了學習材料和數學事實,知識的歸納順理成章。三是鼓勵學生用喜歡的方法表示規律。學生思維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的用圖形表示:△+○=○+△,有的用文字表示:甲數+乙數=乙數+甲數,也有的用字母表示:a+b=b+a。這樣的思維方式既是對加法交換律的概括與提升,又能發展符號感。

 三、及時評價、鼓勵。

在課堂上我及時評價總結,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捕捉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閃光點。學習內容的理解也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當然,一節課下來也有不少遺憾。在課堂教學中,我沒有準確把握好每一個孩子,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夠。整節課,由於新授部份花的時間較多,顯得有些拖沓,有些細節引導還不是很到位,還需要加強,但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地挖掘,不斷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ojm3g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