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分數除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分數除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分數除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分數除法》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分數除法》教學反思1

今天的教學與分數意義的學習在孩子們頭腦中產生了強烈的矛盾衝突。前幾天的分數都表示誰佔誰的幾分之幾(即分率),可今天求的卻是具體數量。特別是例2,雖然運用學具讓所有學生參與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但仍舊感覺推進艱難。學生困惑點主要在以下兩方面:

1、為什麼把3塊月餅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不是1/4?

2、通過操作,結果明明是將單位“1”平均分成12塊,取出其中的3塊,為什麼不能用3/12塊表示呢?

針對上述兩個問題,我在教學中主要採取了以下一些策略:

1、複習環節巧鋪墊。

在複習導入中增加一道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的練習。其中一幅圖是圓的3/4,另一幅圖是圓的3/12。這樣,當學生困惑於例題3/4塊和3/12塊結果時,就能通過直觀圖,前後呼應,使學生豁然開朗。

2、審題過程藏玄機。

在教學例2請學生讀題後,首先請學生思考“3塊月餅4人平均分,每人能得到一整塊月餅嗎?”然後用語言暗示“每人分不到一塊月餅,那到底能分得一塊月餅的幾分之幾呢?請同學們用圓形紙片代替月餅,實際動手分一分,看看分得多少塊?”有了每人分不到一塊月餅的提示,又有了“到底能分得一塊月餅的幾分之幾”的暗示,學生探索的落腳點定位到了以一塊月餅為單位“1”,且初步理解了問題是求數量“塊”而非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通過上述改進措施,學生理解3/4相對容易一些。

《分數除法》教學反思2

一個數除以分數是在一個數除以整數的基礎上,讓學生從一個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遷移到一個數除以分數,教材通過圖形和多個例子來證明一個數除以分數就是乘以這個分數的倒數。我採用數形結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分析題意、弄清數量關係的基礎上,理解算理、探究算法。實際上就是先讓學生畫線段圖,用圖形語言揭示分數除法計算過程的幾何意義,然後,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將“圖”和“式”對照起來,進行分析和説理。幫助學生理解除以一個分數怎麼就可以轉化為乘它的倒數了呢?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難點是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算理。

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定位的:

1、通過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算理,概括並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提高遷移類推、分析比較的綜合能力。

3、獲得成功的體驗,認同數學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

在新課之前,我先做了個複習鋪墊,讓學生算算小紅步行每小時走多少千米,引出數量關係式,路程÷時間=速度。然後呈現了書本上的主題圖,把抽象的計算置於具體的情意中,通過解決“誰走得更快些”,列出分數除法的算式,接下來,讓學生根據學習經驗初步猜想“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了猜想以後,我引導學生藉助線段圖來解決小明速度的問題,感受算理,推導算法,從而來驗證當初的猜想。這部分的數學內容我主要滲透了數形結合、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把除法轉化成乘法計算,對學生來説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是不斷引導學生髮現將2÷2/3轉化為2÷2×3表示的是先求什麼再求什麼,進而轉化為2×3/2的依據又是什麼”,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繫並把新知納入已有的認識結構的過程中,自然感受到每一步的轉化都是新、舊知識、方法的轉化。質疑:對於兩個數都是分數的除法算式適合嗎?再次組織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驗證“前面總結出的方法是不是對其他除數是分數的除法也同樣適用?”深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這樣的設計,我意圖讓學生真實地經歷知識的探索、發現過程,從而起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的作用。

總結出算法之後,我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先來概括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然後又出示了一個數除以整數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通過解決一個數除以整數的計算,用比較簡練的語言概括出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將上節課與這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進一步理解算理,統一了算法。

對於這堂課,我感覺學生對於算法比較好理解和接受,但對於算理的理解存在有很大的難度,需要在練習中慢慢去理解和體會。

《分數除法》教學反思3

《分數與除法》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從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時,能夠藉助直觀形象的實物圖,通過動手操作、演示説明等方法,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這對於小學生來説,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由於我在教學時,疏忽了個別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在演示説明的時候,叫的學生少,如果能多叫幾名同學演示説明,再加上教師的及時點撥,我想這部分學生在理解這一難點時,就會比較容易了。

二、學生不是理想化的學生,不要指望他們什麼都會,因為學生之間畢竟存在着很大的差異。但説的不是很明白。特別是3個餅合在一起來分學生,每一份是多少快,學生不太理解,在以後的備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特點。

三、小組的全員參與不夠。在小組合作進行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時,有的小組合作的效果較好,但有的小組有個別同學孤立,不能很好的與人合作,我想,學生在動手操作之前,教師如果能讓小組長佈置好明確的任務分工,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小組合作的效果就會更好了。

四、在教學設計環節上,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過多,使整堂課顯得很羅嗦,練習的時間就相對縮短了。在操作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兩次動手操作,都是分餅問題,分餅的目的是讓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學生分了兩次,但還是有的同學理解的不是很透徹,如果只讓學生分一次,把這一次的操作活動時間延長一些,彙報演示時讓每個類型的學生都有參與展示的機會,我想這樣教師就會有充足的時間在學生彙報展示的時候給予指導,使學生真正理解分數的意義。

以上幾方面就是我對這節課的一點思考,也是我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相信自己以後在這幾方面會做得更好。

《分數除法》教學反思4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只有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優化學習過程,才能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分數除法簡單應用題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應用題教學的重、難點之一,為了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力戒傳統教學中煩瑣的分析和教條的死記,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數量。

成功之處:

一開始,我就改變由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傳統做法,直接取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班級的人數引出題目,再讓學生介紹本班的情況,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為讓學生認識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時,我故意不作任何説明,通過省略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讓學生髮現問題,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繫,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並歸納出: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

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前我曾有幸聽過幾個老教師的分數除法的課,他們對於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效率並不是特別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教學存在偏差。教師喜歡重關鍵詞語瑣碎地分析,喜歡用嚴密的語言進行嚴謹的邏輯推理,雖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把學生本來已經

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學生當作學者,對本來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細碎的剖析,這樣就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教學中我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引入的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對比,親自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與區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省去了許多煩瑣的分析和講解。

在計算應用題的時候,我通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從例題中草草抽象概括數量關係,而讓學生死記硬背,如是、佔、比、相當於後面就是單位1;知1求幾用乘法,知幾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要求學生嚴格按照以下步驟解決此類應用題:

1、找單位1

2、畫線段圖

3、列等量關係式

4、列方程或數學算式解決。

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不足之處:

1、時間掌握不夠好,由於前面用的時間較多,導致了後面的練習時間已經不夠了。

2、在課堂評價方面還需加以改進,當學生回答正確或解答出現了錯誤,沒有對學生進行評價,而學生很在乎老師的評價,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些。

3、整節課,我表現得太多,學生的表現弱了一點,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

4、練習設計沒有體現較強的針對性和拓展性。

改進:

1、對於學生每次做題的結果應該及時進行評價,讓所有的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特別是在學生自己獨立猜想方法嘗試解決了分數除以分數的題目之後,應該重點鼓勵,讓他們感受快樂,增強信心,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下面的學習中去。

2、教學中引導的語言如果能注重一些細節,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要注意以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出現在他們的面前。這樣不僅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潛能,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的輕鬆,教師教的快樂。

《分數除法》教學反思5

有了分數乘法的學習基礎,學生們能夠很快適應這一課的學習方式,我從現實中的分數乘法問題和找一個數的倒數引入,幫助孩子們複習前知,當學生體會到乘除法之間的互逆關係後,由學生提出一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出分數除法計算的必要性,為後續的學習架好了階梯。

本課如果僅僅關注學生是否會算了,那是不夠的,在設計中,還應有另類關注。如:學生們對算理理解了嗎?他們的思維是否得到了實質上的提升?他們的學習方法是否得到增進?他們是否有學習的積極態度?等等。因此,在本課教學目標的制定中,我的着眼點是不僅使學生會算,更是通過對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們深刻認識這樣算的道理,突出“過程性目標”。讓學生經歷塗一塗、畫一畫、算一算、説一説的過程,在探究的過程中,讓孩子們形成一種“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態度,獲取一種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基礎。教學中,我關注學生經歷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給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充分藉助圖形語言,將抽象變直觀,幫助學生體會一個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以及“除以一個整數(零除外)等於乘這個整數的倒數”方法的合理性。

接着變換探索的角度,呈現一組算式,在運算、比較的過程中再次使學生驗證操作活動中發現的規律。給學生表達學習過程中體驗和感悟的空間,如:誰來説一説這種算法是怎樣的?你的想法是怎樣的?學生在自主表達的過程中逐步積累原始體驗,再通過教師的適度點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分數除法》教學反思6

“分數與除法”這一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中第一小節的內容。在學生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數的意義,知道了分數的產生等知識,學完這節課的內容將為今後學習假分數以及假分數化為整數或帶分數做好準備。所以讓學生很好的掌握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十分重要。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第一,讓學生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第二,要讓學生了解兩種分法。讓學生體會兩種分法的全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從解決簡單的問題入手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把6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幾張餅?把1張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張餅?把1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幾張餅?學生分別口答每人分得2張、0.5張、1/3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三個算式和得數,學生很快得出一個結論:兩數相除,商可能是整數、小數或是分數,以此作為本節課的切入點。

讓學生明白1張餅的3/4相當於3塊餅的1/4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通過讓學生用3張圓形紙片動手分一分,並讓學生思考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人可以有幾種分法,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申出兩種含義,即1張餅的3/4以及3塊餅的1/4,同時讓學生明白1張餅的3/4相當於3塊餅的1/4,也就是3/4張餅。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以上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探究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在本節課的教學當中,我認為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課堂上對於學生的興趣培養、激勵性的語言還有些欠缺,學生顯得不夠積極主動。性格內向的學生佔絕大多數,部分學生害怕在眾老師面前出錯,而顯得有些膽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道致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2、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太差。課堂上不能用較為準確的語言來表述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今後應予以加強。

3、教學時間安排欠合理,課堂練習太少。

針對以上存在的幾點不足,提出自己今後應努力的方向:

今後要多研讀課標,熟讀教材,多與學生溝通,瞭解他們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真備課。同時還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分數除法》教學反思7

分數與除法是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分數意義中的內容,是建立在除法意義的平均分和把一個物體或多個物體看做單位“1”進行平均分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加深和擴展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同時也為後面講解假分數以及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做好準備。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選擇恰當的切入點,從解決簡單問題入手,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把6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到幾張餅?把一張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到幾張餅?把1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到幾張餅?在此基礎上,觀察三個算式和得數,得出結論:一張餅的1/3是1/3張餅。為促進學生主動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做了一個思路引領。

其次充分展現學生的思維過程,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我在這裏提出了新的問題:如果把3張餅平均分給4位同學,每人分到幾張餅?怎樣列式?結果每人分到幾張餅呢?請同學們藉助手中的學具,分一分、拼一拼,看看到底每人分到多少張餅呢?這一問題的解決過程,既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又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分一分,拼一拼,並讓學生展示分的過程和分得的結果是怎樣的,學生出現了不同的分法和結果。我在這裏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交流中,對知識的內在聯繫有了更好的理解。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圍繞分餅的方法展開交流,引發學生不斷的數學思考,促進學生在動手操作,主動思考中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幫助學生不斷擴展已有的知識結構,加強了思維深刻性的培養。在教學新課時,學生説的很好,我應該最後再引導學生完整的説出:每人分到這張餅的1/4,3張餅的1/4就是3/4張餅,即3張餅的1/4展開後就是一張餅的3/4。而我在課前的預設中是有這個環節的,結果在教學中,把這個環節落下了。

在今後的教學質量中,應儘量把數學課上的更紮實有效,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nxeo7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