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望月》教學反思

《望月》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月》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月》教學反思

《望月》教學反思1

本冊教材與“月”結下了不解之緣,《望月》是第三篇與月亮有關的課文了。

本文敍寫了“我”和小外甥江上賞月的情景。文中有對月夜江色的描寫,有舅甥賽詩的經過,有外甥對月亮的獨特想象。“我”和小外甥喜愛月亮之情躍然紙上,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形象鮮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敍事性作品,瞭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説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因此,教學本文,我主要在瞭解事件梗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月夜江景之美、回憶描寫月亮的古詩、體會小外甥的獨特比喻,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濃墨重彩,僅用了4句話,就把月下江景描述得美輪美奐。同學們都被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於是我因勢利導,運用探究法,設計問題,進一步引導探究月與“我”的關係:“那麼,是什麼樣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安詳”、“吐灑”、“晶瑩閃爍”、“鍍” “隱隱約約”、“黑色剪影”等詞來體會月光的清幽淡遠和朦朧、寧靜等特點。孩子們在賞析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這樣他們才懂得了是美麗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僅叫醒了我的身體,還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這美麗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該是多麼的愉悦。學生們才真正明白了我與月的關係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分角色誦讀課文。通過誦讀課文中關於月亮的詩句,使學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韻。讓學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從而理解使我們沉醉了的原因。

同時,我還要引導孩子們抓住小外甥與“我”的對話,引導他們體會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和天真活潑。正是這種聰明好學,才能讓小外甥積累那麼多有關的詩句,也正是這些有關月的優美的詩句,才能讓他沉醉。激發學生們強烈的學習願望,培養他們善於積累、勤奮好學的品格。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附:望月懷遠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注意詩中的用詞

2.理解詩歌的內容和境界

教學重點

詩歌的境界

 一、導入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

關於寫月的詩,不勝枚舉。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或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或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或抒寫他們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輩出、羣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詩人們藉着那輪高懸蒼空的明鏡,洞徹肺腑地進行天地對讀,自然與人情互釋,,內心與外界溝通的幻想創造,從而為後世詩詞開發了一個韻味清逸而美妙絕倫的靈感源泉.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體會張就齡筆下那一夜之間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歷程吧.

二、作者介紹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中宗景龍初中進士,玄宗朝應“道侔伊呂科”,策試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諫,舉賢任能,為一代名相。曾預言安祿山狼子野心,宜早誅滅,未被採納。他守正不阿,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貶為荊州長史。開元末年,告假南歸,卒於曲江私第,諡號文獻。他七歲能文,終以詩名。其詩由雅淡清麗,轉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寄託諷諭,對初唐詩風的轉變,起了推動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傳世。

三、指導誦讀

讓我們通過反覆朗讀吟誦詩歌那形象、生動、立體的語言,聆聽它內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韻律,體會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學生自由誦讀,結合詩歌註釋解決疑難,整體感知詩歌。

2.教師範讀,喚起學生的審美感知。

3.誦讀指導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4.師生共讀,用情感去點燃情感。

四、詩歌解讀

1.本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明確:由題目“望月懷月”可見是藉助月亮懷念遠人,表達思念之情。

2.那麼,整首詩是如何藉助意象表達這種感情的?試結合詩句分析。

明確:通過明月寄託相思的詩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謝莊《月賦》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白居易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君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3.首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乃千古名句,好在哪裏?“生”字好在哪裏?

明確:“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

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鮑照《歲暮》“明月照積雪,北風勁且哀”謝朓《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生”寫出明月從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動感。

4.“天涯共此時”:由景入情,轉入“懷遠”。

“共此時”的是誰?怎樣理解“共此時”?

明確:“此時”,“我” 在翹首望月,思念着遠方的親人,而伊人“此時”也在翹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通過明月寄託相思。

“天涯共此時”有兩層含義:一是詩人與遠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輪明月;二是融融月光灑滿人間,天下離人此時都在望月懷遠。

“我”在思念誰?可以是父母、妻子、親人、朋友等,具有不確定性。

5.頷聯:“怨”什麼?為何“怨”?

明確:“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説,可以説是漠不相關的,而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

三四兩句,就以“怨” 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以“遙夜”與“竟夕”呼應,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

6.頸聯:“我”因相思而徹夜難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處尋覓。這時有何感受呢?“憐”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明確: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誰呢?是屋裏燭光太耀眼嗎?於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麼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

“憐”應有憐愛之意。

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潤濕,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寫盡了“遙夜”、“竟夕”的精神。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7.尾聯:“不堪盈手贈”表達作者怎樣的願望?

明確: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靜,非常可愛。“我”生髮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獻給遠人的願望。然而皎潔的月光“照之有餘暉,攬之不盈手”(陸機《擬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愛的月光贈給遠人,那怎麼辦呢? “夢”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既然現實中不能與遠人想見,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覺吧,在夢裏也能與遠人相會啊。表達深切的思念之情。

 五、評點精粹

《唐詩刊選脈會通評林》雲:“通篇全以骨力勝,即“滅燭”,“光滿”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憐”字,便含下結意,可思不可言。”

 板書設計

詩意:

首聯. 望月懷遠 自然渾成

頷聯. 流水對,自然流暢,古詩氣韻

頸聯. 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尾聯. 構思奇妙,意境幽清

《望月》教學反思2

季麗梅老師執教的《望月》這一課,整節課教者都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開放而有活力。具體表現如下:

一、情境營造,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營造不僅在於提供刺激物,增強氣氛,還在於語文學習需要薰陶感染。這一節課就體現了信息技術全程營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學一開始,就利用,通過放映一幅優美的月夜圖,把學生帶進一個詩情畫意的環境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學法遷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有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課堂中,王老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如學習背誦關於月亮的詩這一部分,老師瞭解到學生已經掌握了學習方法,因而把學法遷移到下面一部分。讓學生自由組合學習小組,自己來學習關於月亮的想象部分。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而且增強了創新的意識和團結協助的精神。

 三、知識拓展,自主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在季老師的這堂課中,並沒有侷限於課本上的知識,而是還讓學生來説還知道哪些關於月亮的詩,或者是關於山、水的詩。看得出,學生事先以利用網絡,利用課外書籍查閲了許多關於這方面的資料。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學習方法,一方面,學生的知識進一步拓展開來了,另一方面學生自己來查找資料,在實踐中學會自主學習,學習能力得到了鍛鍊、發展。這種開放靈活的形式給了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空間,課堂上充滿生動和樂趣。

四、以情促讀,讀中感悟,加強讀書方法指導

語文新課標註重了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王老師這節課不但注意指導學生朗讀,還教給學生“初讀想象畫面-----品讀體會感情”這一讀書方法,體現了新課標“以人為本,着眼未來”的精神。如在指導學生朗讀第二小節時,王陳老師注重了學生自讀自悟,擯棄另外傳統瞭解析方法,通過品讀,讓學生體會出這幅優美的月夜圖。

《望月》教學反思3

《望月》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趙麗宏的作品。課文是一篇散文,寫的是舅甥倆在望月中愉快交談。背景是“夜深人靜”的月夜在行進的江輪甲板上,靜謐的月色,頗增幾分童話色彩。按照文本的教學要求,重點是感受望月的樂趣及小外甥的聰明好學、想象力豐富。

通過我對文本的研讀,我自行將教學的重點定為感悟事物以心,萬物皆有情。在教學設計中,我將文本分為三大部分:“我”眼中的月、詩人眼中的月、小外甥眼中的月。從這三部分展開教學。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我提出問題:“這篇課文分別寫了那些人眼中的月?”在學生的回答中,只注意了“我”和小外甥。那我就按照學生的理解先來學習“我”眼中的月。在我的朗讀中,讓學生靜靜品味今晚江上的月光。我提出:假如用一個詞來形容今晚江上的月光,你會用上哪一個詞?這樣深入進行教學。如此美妙的月夜,當然不能讓“我”獨享,小外甥也來了。這時舅甥倆在幹嗎?(鬥詩)由此引出詩人眼中的月是怎樣的。在此讓學生從古詩中讀出詩人的情與愁。這時教學的重點。用時達二十分鐘左右。接下去,最後過渡到小外甥眼中的月的教學。到了這個環節,我提問:“課文分別寫到哪些人眼中的月?”學生就能弄懂了課文寫了“我”、詩人、小外甥他們眼中的月。那麼這三類人眼中的月是不是都是一樣的?[不一樣。“我”眼中的月寧靜、安詳、朦朧。詩人卻是充滿了思鄉離愁、憤懣現實。而小外甥眼中的月卻和孩子一樣調皮有趣。]及時指出:月亮本是一個自然存在的天體,無所謂有感情。但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你有一顆怎樣的心,就有一輪怎樣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心中的月。這就是以心觀物,萬物皆有情。從這裏引導學生領悟人們對秋寒的菊、冬雪的梅的思想感情同樣源自“以心觀物,萬物皆有情”。

縱觀整個文本的教學,我上的最吃力的是第二部分“詩人眼中的月”。第一、有學生根本不明白詩句的意思,就談不上去體會詩人的哀愁。第二有學生儘管明白詩句的意思,但是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愁卻讀不懂看不穿。總之,學生與詩人的感情達不到共鳴。二十分鐘的教學艱難得很,學生氣氛沉悶。我知道就這一段的教學是失敗了。同樣是古詩,為什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得輕鬆自在,而對於描寫關於月圓月缺的離愁別恨古詩卻教得沉重。我想除了上述總結的兩點原因外,學生年紀小,實際生活內容貧乏,對於世界認知的情感悟性偏低,尤其是他們作為孩子,內心世界中幾乎缺乏細微的情愫。故而,難以理解人的複雜的內心世界。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此我想,作為語文老師不應該“語文”而已,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用他們純真、空白的兒童心靈去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激發他們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體味人類感情的真善美,促進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這也是語文新課標對於語文教師的要求。

怎樣解決類似今天教學中遇到的難題,我打算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第一、加強對學生課外閲讀的指導,在課堂裏注重拓展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利用現有的現代教學手段,從各藝術領域拓寬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感悟世界的能力。例如:觀看一些經典影視劇、話劇、歌舞等,從中領悟藝術作品中包含的主題思想。第三、加大寫作能力的培養,每週要求學生必寫一篇作文,而且作文自由命題、不拘題材,只要求寫真話,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切記杜絕假話、空話、大話。本期課外閲讀的資料:一、電影《泰坦尼克號》,重點感悟自由、平等、盡職、無畏、堅韌;電影《閃閃的紅星》和《長征》,體會艱苦中的革命意志,樂觀的革命精神;科教片《自然》第一部,明白藴含的科學知識,瞭解解説的佈局謀篇。這部分的閲讀材料安排在五月完成。二、欣賞宋祖英《金色大廳——維也納演唱會》,初步感悟民族音樂的美;結合語文教學,學習歌曲《長征組歌?四渡赤水》、《紅軍不怕遠征難》、《為了誰》和《一個真實的故事》,讓學生明白音樂創作和文學創作同樣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的美是藝術家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關鍵就在於發現。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六月完成。

《望月》教學反思4

《望月》是一篇極其富有詩意和童話色彩的文章,所以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情境,讓詩意在課堂中流淌,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教學:

一、賞——江中月的多姿多彩。

文章第二自然段所描繪的江中月色靜謐而美好,在教學中,我通過音樂《春江花月夜》,藉助美麗的月夜江景圖,加上聲情並茂的描述,讓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學生在自讀體會時能抓住“安詳”、“千點萬點”、“晶瑩閃爍”、“隱隱約約”等關鍵詞語,感受到月夜江景的的寧靜之美、動態之美、顏色之美。有了這樣的感受,學生朗讀的時候聲情並茂,能把月夜的迷人朗讀得很到位。但這一小節是課文的重點段落,在教學中所花的時間偏少,學生能找到關鍵詞語理解課文,但是老師對文本挖掘的深度不夠,在課堂上體現不出老師的指導作用。

二、誦——詩中月的多情多愁。

舅舅和小外甥的對詩,在教學設計中我力求讓學生進入對詩的情境中去,對於詩句的誦讀分為兩次,一讀,整體把握,讀熟詩句,二讀,理解詩句情感之後,帶着表情,動作、語氣來讀。但是在這一段落的教學中,在理解詩句中的月亮寄託這是人怎樣的感情,所花的時間太多,理解得太細,脱離了這堂課的目標,是讓學生對詩,體會這種沐浴在詩和月光中的清幽曠遠的意境,而不是理解詩句。對詩句的情感,點到為止就行了。

三、喻——心中月的多趣多變。

小外甥心中的月亮很獨特,充滿童趣,這一環節的教學還是比較好的,特別是小練筆:“同學們,你們也和小外甥一樣的年齡,一樣的聰明可愛,一樣的充滿幻想,那麼,你眼中的月亮像什麼呢?拿起你的筆,把你心中的月亮也寫成一首童話般的詩。”學生的想象出乎我的意料,原以為學生只會寫月亮像鐮刀,像小船,像眉毛,可是他們的回答卻讓我驚喜:

月亮像什麼?像路燈,在夜晚,它為我們照明,即使夜深了,它仍然那麼亮,不忍心離去,不忍心讓大地黑暗一片。

月亮像什麼?像月餅,美味的月餅。每天,星星在不斷地吃月餅。日積月累,月餅越來越小了,而星星卻長胖了。忽然有一天,月餅變圓了,而星星還在吃月餅,這樣的事,每個月都在發生。

月亮像什麼?像小船,月亮女神坐在上面,每到夜晚—— 就會默默地注視着我們。讓我們不再為黑夜而害怕,不再為黑夜走路而苦惱,給大地一片光明。

月亮像什麼?像鏡子,龐大的鏡子,在夜晚,它便照亮大地,用柔和的光線,寄託它對我們的思念。

…………

《望月》教學反思5

《望月》是著名作家趙麗宏的散文。文章主要寫“我”在甲板上欣賞月亮時,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賽背誦寫月亮的詩句以及小外甥對月亮的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像。文章語言雋(juan)永、意境優美、生動有趣,是一篇構思獨特、感情真摯的散文詩。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望月的內容,感受望月的樂趣;又憑藉渴望語言文字,體會小外甥聰明好學,愛幻想,追求美好事物的品質的兩大難點。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採取了四步措施:

一、創設情境,情景交融

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點是一個字――“美”,文美、境美、情美。課堂上,我不時縈繞着優美的音樂背景,用靈動的語言,極富的感染力,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把他們帶入了優美的情境中,彷彿融入了迷人的月色中,盡情去感悟、去誦讀、去幻想,情感在不斷地推波助瀾中昇華。

二、深入感悟,注重朗讀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學習語文的過程要重感悟。我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了這一點,沒有串講串問,沒有煩瑣的分析,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立足於文本進行對話,充分朗讀,充分感悟,進行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讀中悟,悟中讀,渾然一體,美感十足。

三、訓練紮實,關注培養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十分注意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如帶着問題去讀書的方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讀書,培養獨立閲讀的能力;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導學生通過想畫面、悟情感等方法進行朗讀,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最後,在拓展延伸這一環節,我培養學生的豐富想象力,然後進行練筆、説話。這一訓練紮實有效,真正為教育實踐服務。

四、教學創新,生成資源

本課我的一大亮點就是對教材處理的一大創新,創造性地使用文本,開發生成資源,把小外甥的話改成了一首小詩,詩文相通,學生朗讀,詩味十足,給人以美感。更能激發學生熱愛語文、學習語文的興趣。

《望月》教學反思6

《望月》是著名作家趙麗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寫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麗的,介紹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愛的。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是深遠的,語言是雋永的。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激發他們熱愛文學的興趣,萌生探求文學殿堂的慾望是一大難點。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採取了三條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導學生弄清事情的情節——“我”在江輪的甲板上望月,與小外甥交談(對背頌月古詩、討論月亮像什麼)、“我”一人在甲板上展開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學生閲讀的規律。引導他們先理解內容,再理解內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與小外甥“交談”什麼,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三是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易到難,先理解一般內容,再提出更較高的學習要求。

2、努力地創設課文情境。“我”在甲板上賞月時的情境,是恬靜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與“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對背頌月古詩的情境,是緊張而生動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敍述“月亮像什麼”時的情境,是生動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變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遠的。正確地把握了課文中的一個個情境,並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分角色朗讀、想象和語言描繪等手段,生動地再現了這幾個情境,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導品讀體會。在教學中耐心地引導學生品讀小外甥與“我”對的詩句時,感悟小外甥的“機靈”。在誦讀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時,感悟他的膽識——把天空當作人,把月亮當作他的眼睛。在品讀我“展開幻想的翅膀……”時,啟發學生想象、討論。

《望月》反思

《望月》一文充滿詩意,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讓自己的課堂流淌着詩意,迸發出創新火花。在執教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你能展開想象的翅膀,説説你眼中的月亮是什麼呢?學生稍作思考後,便紛紛舉手作答:有的説:“在我眼中,月亮宛如一位文靜害羞的小女孩捂着秀麗的臉龐。”有的説:“在我眼中,月亮如同慈祥的媽媽,哼着搖籃曲,哄着孩子安然入睡。”有的説:“在我眼中,月亮像一面鏡子,它用自己的鏡面照出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有的説:“在我眼中,月亮是一封信,只要到了每年的中秋之夜,它就會告訴一些出遠門的人今天是中秋節了”學生的發言越來越精彩,語言個性化色彩濃,富有詩意和靈性,學生創新的泉水汩汩流淌。

《望月》教學反思7

《望月》是著名作家趙麗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寫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麗的,介紹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愛的。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是深遠的,語言是雋永的。在教學中,如何指導學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激發他們熱愛文學的興趣,萌生探求文學殿堂的慾望是一大難點。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採取了三條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課上我指導學生弄清事情的情節——“我”在江輪的甲板上望月,與小外甥交談(對背頌月古詩、討論月亮像什麼)、“我”一人在甲板上展開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學生閲讀的規律。指導他們先理解內容,再理解內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章當中“我”與小外甥“交談”什麼,再考慮:可看出小外甥是一個怎麼樣的孩子。三是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易到難,先理解一般內容,再提出更較高的學習要求。

2.努力地創設文章情境。“我”在甲板上賞月時的情境,是恬靜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與“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對背頌月古詩的情境,是緊張而生動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敍述“月亮像什麼”時的情境,是生動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變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遠的。我上課時正確地把握了文章中的一個個情境,並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分角色大聲讀、想象和語言描繪等手段,生動地再現了這幾個情境,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指導品讀體會。在教學中耐心地指導學生品讀小外甥與“我”對的詩句時,理解小外甥的“機靈”。在誦讀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時,理解他的膽識——把天空當作人,把月亮當作他的眼睛。在品讀我“展開幻想的翅膀……”時,啟發學生想象、討論。

《望月》教學反思8

《望月》這篇課文描寫了“月下江景”的美麗景色,文章是一篇構思獨特,感情真摯的美文。文章本身的語言美,文中談到的對月亮的有關聯想更是有着無限的朦朧美。執教這篇課文時,首先注意營造適宜的氛圍,讓學生感受月夜的美景。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體會景美的同時品味語言文字的美,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教學中我還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每個學生心中都有一個世界,他們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無限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學生頭腦中出現了一幅幅畫面:月亮升起,吐灑清輝,一切都沐浴在淡雅清純的月色裏,此時一切都充滿着詩情畫意。而在月光下,江面沙鍋內流水不停,微波漾起,跳動着千萬點晶瑩閃爍的光斑。此時江兩岸蘆蕩、樹林、山峯的黑色剪影若隱若現……在這樣的文字感染下,學生情不自禁地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文章的美。可見,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內容,設計一定的情境,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望月》教學反思9

第七單元第25課《望月》是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富有童真童趣。寫的是小外甥向舅舅挑戰背詩和問問題的交談過程,表現了小外甥“聰明好學、愛幻想”的特點和人們喜愛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作者趙麗宏文筆生動活潑,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躍然紙上。教學後,我認為以下幾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深入詞句,很好地感受到小外甥的特點。

教學中,通過反覆有感情朗讀第2自然段,使孩子們在賞析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從而感受到小外甥的話語“是月亮把我叫醒的”。同時我讓學生細讀描寫小外甥神情、語言等詞句,感受“小外甥”愛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點,抓住小外甥與“我”的對詩和提問題,引導他們體會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天真活潑和愛想象。正是這種聰明好學,才能讓小外甥積累那麼多有關的詩句,使學生在品讀中感受“中國月文化之美”。

二、品讀課文,感受月夜的魅力。

在教學第一部分時,我緊抓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關鍵詞句,讓學生感受體會夜色之美,從“噴灑”、“鍍”、“黑色剪影”、“隱隱約約”等詞中體會月色朦朧、柔和、均勻、薄的特點,進而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對詩部分,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歷代詩人心中,賦予月亮不同的情感,代表着詩人當時細膩的心思和美好祝願。讀文字也要讀標點,我抓文中出現的十二個點的省略號,和學生補充對詩,感受一輪多情的明月。在品讀體悟中感受“我”眼中月亮的安詳,通過引導學生在對詩中沐浴詩中月亮得多情,在遷移想象中放飛小外甥幻想中月的奇特,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命體驗,培養學生懂得欣賞美的情懷和學會表現美的能力。此外,通過詩句積累、品析研讀重點詞句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由“感”而“悟”,由“悟”到“讀”到“背”。

三、善於歸納、積累古詩

通過本課的學習,一定要讓學生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善於歸納和積累同類型的古詩詞等。課上我讓小組內交流課前蒐集到的其他關於“月亮”的古詩,展示交流時還是以4人小組的形式彙報學習成果,可以2個人分角色繼續對古詩,第3個人説古詩出處和作者,第4個人議一議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還可以做補充。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大家全員參與,收穫更多。

四、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每個學生心中都有一個美妙神奇的世界,他們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無限的。文中的小外甥認為月亮像眼睛,是天的眼睛,這一比喻太貼切、新穎了。在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後,我問:“你們認為月亮還像什麼?它為什麼有變化呢?”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想象,有學生把月亮比成玉盤,天狗總在農曆十六開始打玉盤,越打越小,織女從月初開始補月亮,一直補到十五……有學生把月亮比成好吃的蛋糕,可總是被天狗偷吃,被嫦娥補圓……有的同學把月亮比作化粧鏡,是那麼神奇美麗……還有的同學把月亮比作蘋果,小朋友越吃越小……可見,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課下,我還要求學生們把課上對月亮富於的想象寫在小練筆本上。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古人對月亮的喜愛,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在教學中沒有把古詩和作者的心境結合起來,學生的朗讀感情還不是很到位。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堂課或多或少會留下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但只有多學習多反思,我們的教學才會有所提高。

《望月》教學反思10

《望月》是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趙麗宏的一篇散文,本文通過舅甥倆在望月過程中,欣賞了江中月、賽出了詩中月、凝聚了心中月的過程,體現了小外甥聰明好學、愛幻想的特點。同時也體現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剛接到通知時,我的頭都大了,我可是個女漢紙,上抒情的文章可是我的軟肋。一開始我想把它上成閲讀結合作文的範文,讓學生通過課文知道如何收集作文素材,如何安排材料,同時每一篇課文都是閲讀文章的範文,讓學生懂得如何分析一篇文章。試教一節課後被無情的推翻了,理由是有點不切實際,現在想想也是。後來由大師兄和校語文組的老師分析修改,變成了一節詩情畫意的課了,對於我這個女漢紙來説有點難為我了。沒有辦法我得硬着頭皮上啊。《望月》這篇課文我讀了有幾十遍,可就是不來電。我一直都覺得自己的文化底藴不夠深厚,所以駕馭不了這樣的美文。公開課我也上過不少,我對

《望月》教學反思11

《望月》是著名作家趙麗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寫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麗的,介紹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愛的。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是深遠的,語言是雋永的。

散文、小説等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都當作記敍文來教。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在弄清楚記敍文的“六要素”,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激發他們熱愛文學的興趣,萌生探求文學殿堂的慾望。這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研究的一個課題。每個語文老師都要有戰略的眼光,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我教《望月》時把教學的指導思想,概括為六個字:低起點,巧引導。也就是放低教學的要求,採取有效的方法進行引導。能引則引,逐步提高學習的要求。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採取了三條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學成功的關鍵。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導學生弄清事情的情節——“我”在江輪的甲板上望月,與小外甥交談(對背頌月古詩、討論月亮像什麼)、“我”一人在甲板上展開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學生閲讀的規律。引導他們先理解內容,再理解內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與小外甥“交談”月亮像什麼,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2、努力地創設課文情境。什麼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寫的人、景、物和當時當場的氣氛。“我”在甲板上賞月時的情境,是恬靜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與“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對背頌月古詩的情境,是緊張而生動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敍述“月亮像什麼”時的情境,是生動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變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遠的。我正確地把握了課文中的一個個情境,並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分角色朗讀、想象和語言描繪等手段,生動地再現了這幾個情境,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適時地滲透作文教學。在交流月色美這一部分時,原先的教學設計是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再交流自讀感受,最後再集體品讀。當第一個學生交流時,讀到了第二小節第一句:月亮出來了,安詳地吐灑着它的清輝。讀得挺不錯,卻説不出好在哪裏。經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經驗,體會母親、祖母的温柔慈祥,體會安詳的意思。再讀這一句時,學生們讀得很有味兒,並順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讀了下去,()把這一段都讀了。讀得也還不錯。這一讀,把原定的逐句講析的教路打斷了。這個突發的情況使我意識到,字斟句酌的品讀方法,不合這羣孩子的口味。要整體讀,有什麼不好呢?於是,我利用解決學生問題千點萬點晶瑩閃爍的光斑是怎樣的剪影為什麼會伸展、起伏的機會,讓學生再次欣賞月色圖,再次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體品讀,最後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學生果然讀得投入、動情,並且掌握了寫景的順序,課後我又及時佈置學生完成一小段景色描寫,從學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能有順序的描寫景物,部分學生還加入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學生的作文有了進步。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堂課或多或少會留下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但瑕不掩瑜。以後還要多思考、多反思。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教學機智,生成新的教學目標,減少失誤。三月教學反思古詩鄉村四月教學反思初中物理月教學反思

《望月》教學反思12

《望月》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語言雋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構思獨特,感情真摯的散文。經過反覆研讀,我將課堂教學聚焦“望月”,以“情”貫穿全文教學。通過品讀“我”、詩人、小外甥眼中的月,體會“我”對月的讚美,詩人眼中月的多情,小外甥對月的喜愛,感受到“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望見的月亮也就不同了。你有一顆怎樣的心,心中就有一輪怎樣的月亮。月兒本無情,情在人心間。”整篇課文的教學思路還比較清晰。

教學中,我注意了情境的創設,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分角色賽詩、聯繫生活實際展開想象,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了文中藴含的思想感情。月下江景是迷人、恬靜的,表達了作者由衷的讚美之情。小外甥與“我”賽詩的情景,是緊張而生動的。小外甥自信而聰明,“我”是沉着穩重。聯繫生活實際展開對“我們”眼中月的想象,是生動有趣的。把握了課文中的一個個情境,學生能入情入境地與文本對話,感受“月兒本無情,情在人心間”的含義。

一、學生順流而下,教師隨彎而轉。

在學習“月光”這一段時,原先的教學設計是在聽讀欣賞後,學生先自由練讀,再交流自讀感受,最後再配樂集體品讀。

當第一個學生交流時,讀到了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月亮出來了,安詳地吐灑着它的清輝。”讀得挺不錯,卻説不出好在哪裏。經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經驗,體會“安詳”的意思和朋友來時的心情。再讀這一句時,學生們讀得很有味兒,並順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讀了下去,把這一段都讀了,讀得也還不錯。

這一讀,把原定的逐句評析的教路打斷了。這個突發的情況使我意識到,字斟句酌的品讀方法,不合我們班這羣男孩子的口味。要整體讀,有什麼不好呢?於是,我利用解決學生問題“剪影為什麼會伸展、起伏”的機會,讓學生再次欣賞月色圖,再次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體品讀,最後才回到第三個教學環節——配樂品讀,學生果然一次比一次讀得投入、動情。

二、學生節外生枝,教師激趣延伸。

在品讀外甥語言時,原先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品讀外甥的語言,體會小外甥幻想的獨特和優美。通過細讀第十九自然段,體會外甥愛觀察的特點;通過對改造後的課文插圖(課本插圖上的月亮在小外甥的背後,這樣的畫面對體會小外甥望月的專注不利。)中人物眼神的觀察,體會小外甥愛月亮的情感。沒

想到,第一個學生談自讀感受時説:“我覺得月亮像眼睛的比喻不美,天上只有一個月亮,天只有一個眼睛,哪兒美呢?”

節外生枝,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稍稍停了停,穩了一下神之後,首先讓全班學生為他向課本提出挑戰的勇氣鼓掌;接着瞭解到班上有不少人贊同它的説法,讓他做組長,帶着這些學生在課後研究這個問題;還發動不同意他看法的別一部分同學,也組織小組,與他們展開辯論。那個學生很有成就感,全班同學的學習興趣得到進一步的激發。將這個突發事件處理過之後,才又回到賞析外甥幻想的教學環節上來。

三、學生歪打正着,教師順勢而上。

在演讀外甥的“幻想”,放飛學生的想象這一環節,原先的教學設計是,先由師生演讀課文,再讓學生續編小外甥的童話,最後讓學生放飛想像,表達自己對月亮的獨特感受。

第一,學生上台與老師一起表演時,並沒有把自己看成文中的小外甥,在老師問他“你覺得月亮像什麼時”,直接説出了自己對月亮的幻想——像變形蟲。

這一來,又一次打亂了我原定的教路。當時,我想:也許是這個學生特殊了一點,再問一個試試。沒想到,越問,學生説得越好、越多。整個環節原定的三級跳,學生一步就到位了!原來一直擔心教學時間不夠,沒想到教學時卻有餘了。真是歪打正着。

這是怎麼回事呢?竟出現這樣令人驚喜的情況?課後,我想了又想,估計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可能有這個幾個:第一,通過“月光”、“古詩”的沐浴,學生入情入境,加上我“沐浴着眼前的月色,吟誦着古人的詩篇,你們不覺得有點美中不足嗎”的引導,學生已經將自己融入了月色與詩境之中,自然的像小外甥一樣,用自己的心靈來説話;第二,在賞析外甥語言時,對那位節外生枝的學生又是“封官”,又是發動全班參與,給足了“面子”,求異求新的種子在這兒已經種下;第三,那個歪打正着的學生,得到了“詩人”的榮譽證書,強烈的刺激引爆了學生幻想,他們競相展示,靈氣四射,把老師為他們精心設計的坡度和階梯丟在一旁,直奔教學目標的終點。

本次教學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藴和機智的調控能力。今後的課堂教學,還要多實踐、多反思,深入研讀文本、瞭解學生,開發有效性問題,靈活運用教學機智,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讓學生通過自主體驗與感悟,得到最大的發展,實現真正有效的教學。

《望月》教學反思13

《望月亮》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旋律抒情優美,孩子們都很喜歡。上課的時候,我用了三拍子來導入,讓孩子們感受音樂韻律,在音樂聲中慢慢地率動。這個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是不錯的,孩子們都能夠根據音樂的節拍輕輕地律動,感受三拍子的節奏。我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聆聽音樂,營造出一種氣氛,讓他們在音樂地律動中,想象你看到了什麼?這時,有的孩子會説看到了月亮,看到了媽媽等等。我再讓他們把看到的東西用畫筆在黑板上畫出來。這個環節引起了孩子們的積極性,每個孩子都爭先恐後地要上來畫畫,把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畫出來。再採用評價的手段,給每個小組評分。這樣,孩子們的集體榮譽感就馬上湧現了。通過詩朗誦的形式,請同學有感情地、有節奏地朗讀歌詞,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進入到歌曲的學習中。

學生在這一堂課中,能夠與我配合,有很多互動。我用三拍子的導入使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三拍子節奏的特點與強弱關係,更好地完成這首歌曲的學習。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發現情感教學能夠使我與學生的感情更加融洽,學生也更容易喜歡上這首歌曲,並能更好地理解它,掌握它。教學難點和重點得到了突破,學生對三拍子的強弱關係記得非常牢,對這首歌曲也更加喜愛了!

《望月》教學反思14

我引導學生學習了《望月》一課,課後採訪了一些學生的學習感受,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現狀,作如下反思:

一、文本與資料攜手:

月兒雖美,傳遞了人們的情感,但要讓五年級的學生細細體會也非容易的事,所以我讓學生觀賞美麗的月色圖以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句,出示關於詩、散文的閲讀理解方法,課外描寫月的詩句和散文,難點句子的理解,也有學生關於月的平時作文,課上給學生十分鐘時間閲讀資料,讓資料為學生理解文本提供幫助。課堂上聽到了學生朗讀教材的聲音和對圖片的讚美聲,也看到了學生在紙質教材上寫寫劃劃。

二、閲讀與表達相伴:

《望月》是一篇清逸空靈的美文,學生一遍遍地自由讀、指名讀、比賽讀、齊聲讀、表演讀,反反覆覆地品味着,情之所至,拿起筆在文字旁邊的空白處,錄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感:誰説月亮無情?在小外甥的眼睛裏,她是温情的母親,輕撫着他的小臉,呼喚他從香甜的夢中醒來,去欣賞無邊的月色。月缺是詩,月圓是畫,月圓像眼睛,彷彿月亮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有着頑皮的眼神和可愛的心思,喜歡偷看美麗的人間,喜歡和小外甥那樣的小人兒,同遊同戲同交心;月缺是牙齒不齊的老爺爺咬剩的缺口的月餅,是害羞的半遮掩的少女的臉……月是畫家的靈思,更是詩人的情懷!小外甥的想象多麼獨特而富有童趣!學生的朗讀與表達更讓我明白他們入情入境,和小外甥和月亮心心相印!

三、預設與生成共存:

在交流月色美這一部分時,原先的教學設計是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再交流自讀感受,最後再集體品讀。當第一個學生交流時,讀到了第二小節第一句:月亮出來了,安詳地吐灑着它的清輝。讀得挺不錯,卻説不出好在哪裏。經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經驗,體會母親、祖母的温柔慈祥,體會安詳的意思。再讀這一句時,學生們讀得很有味兒,並順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讀了下去,把這一段都讀了。讀得也還不錯。這一讀,把原定的逐句講析的教路打斷了。這個突發的情況使我意識到,字斟句酌的品讀方法,不合這羣孩子的口味。要整體讀,有什麼不好呢?於是,我利用解決學生問題千點萬點晶瑩閃爍的光斑是怎樣的剪影為什麼會伸展、起伏的機會,讓學生再次欣賞月色圖,再次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體品讀,最後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學生果然讀得投入、動情。在交流幻想美這一環節,教學設計是,先由師生朗讀課文,找到描寫小外甥的幻想的句子,讀出他説話時的神態、語氣,最後讓學生放飛想象,表達自己對月亮的獨特感受。本以為學生需要引導才能體會,沒想到學生一下子就説,我點擊文字鏈接的圖片,原來圓圓的月亮遠看的確像眼睛,甚至還美美地讀了小外甥的三處想象,真是意想不到的順利啊。在討論你覺得月亮像什麼時,學生思索片刻後很快就説出了自己對月亮的幻想——有嫦娥吧,圓圓的月亮像大月餅,雲層封鎖月亮像被缺牙的老太太咬了一口……

可以這樣説,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並沒有產生對小外甥的崇拜,他們覺得自己並不比小外甥差,事實上也正是如此。他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了一篇與課文一樣,有着優美月色、浩瀚古詩、鮮活幻想的屬於他們自己的《望月》,解讀文本,超越文本的境界,不就應該是這樣的嗎?

《望月》教學反思15

《十五夜望月》的設計思路是這樣的,首先在導入環節我引出話題:“同學們,中秋是舉家團聚的日子,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與家人團聚?哪些人在這一天是不能和家人團聚的?”引起了學生七嘴八舌的議論。有戍守邊防的戰士,有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有在海外留學的莘莘學子......課堂得開頭同學們沉浸在深深的惆悵和惋惜之中。在古代也有很多的人不能和家人團聚,我們一起跟隨王建回到唐朝看一看他們不能團圓時用什麼方法去表達思念之情。

誦讀感知先有情,第二個環節我重點放在了指導朗讀上,由淺入深,先斷句停頓,標出重讀的字詞;再注意語氣和語調;由於正好多媒體設備壞了,給我帶來了大困難。不能出示配樂怎麼辦?我先有感情的朗誦,之後學生個讀,小組讀,然後小組裏推薦最好的在班裏讀。在過程中我們對一些詞的讀法做了討論。特別是在讀熟練了之後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畫面裏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學生又開始七嘴八舌的説,灑滿庭院的月光、寂寞的烏鴉、被露水打濕了的桂樹.....我欣喜的聽到孩子們給這些物象都帶了修飾詞。於是我順勢引導,展開聯想,從你學過的古詩中找一句和“地白”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吧。不少人舉手了“疑似地上霜”“桂樹”會讓你想到什麼?有人説嫦娥,也在想家想念親人。

至此,我覺得我成功了。學生能感受到那種清冷、寂靜的氛圍,體會到詩人明月之夜不能與家人團圓的孤單。自然後兩句的理解就很輕鬆了。但是“不知秋思落誰家”中的“落”一字大家不能準確的表達它的妙處,這需要今後的課堂上探索。

標籤: 望月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nqezw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