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望月教學反思

望月教學反思

天上只有一個月亮,可是每個人眼中都有一個月亮,而且個個不同。我們的先輩們曾經在詩歌中表達了月亮無限的熱愛和讚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望月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望月教學反思

篇一:望月教學反思

《望月》是著名作家趙麗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寫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麗的,介紹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愛的。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是深遠的,語言是雋永的。

散文、小説等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都當作記敍文來教。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在弄清楚記敍文的“六要素”,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激發他們熱愛文學的興趣,萌生探求文學殿堂的慾望。這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研究的一個課題。每個語文老師都要有戰略的眼光,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我教《望月》時把教學的指導思想,概括為六個字:低起點,巧引導。也就是放低教學的要求,採取有效的方法進行引導。能引則引,逐步提高學習的要求。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採取了三條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學成功的關鍵。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導學生弄清事情的情節——“我”在江輪的甲板上望月,與小外甥交談(對背頌月古詩、討論月亮像什麼)、“我”一人在甲板上展開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學生閲讀的規律。引導他們先理解內容,再理解內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與小外甥“交談”什麼,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三是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易到難,先理解一般內容,再提出較高的學習要求。

2、努力地創設課文情境。什麼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寫的人、景、物和當時當場的氣氛。“我”在甲板上賞月時的情境,是恬靜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與“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對背頌月古詩的情境,是緊張而生動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敍述“月亮像什麼”時的情境,是生動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變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遠的。我正確地把握了課文中的一個個情境,並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分角色朗讀、想象和語言描繪等手段,生動地再現了這幾個情境,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導品讀體會。文學作品的內含是很豐富的,是通過描寫境界、塑造形象來陶冶、感染讀者的。閲讀文學作品,一定要細細品讀語言,領悟準確、鮮明、生動的特點,同時要感悟作品所塑造的形象。讀者對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價值就越大。因此,我在教學中耐心地引導學生品讀小外甥與“我”對背詩句時,辨析每次對背詩句的“同”、“異”,理解小外甥出“對”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機靈”。在誦讀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時,感悟他的膽識——把天空當作人,把月亮當作他的眼睛。在品讀我“展開幻想的翅膀……”時,啟發學生想象、討論。這裏的引導還不到位,如學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國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樣:聰明好學、愛幻想。那麼,“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義也就更大了。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堂課或多或少會留下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但瑕不掩瑜。以後還要多思考、多反思。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教學機智,生成新的教學目標,減少失誤。

篇二:望月教學反思

4月18日下午,我與師範附小五年級五班的同學共同學習了趙麗宏的散文《望月》,這篇文章中描寫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麗的,介紹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愛的。本文充滿詩意,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讓自己的課堂流淌着詩意,迸發出創新火花。但是,一節課下來,完全沒有達到我預想的效果。

我講的是課文第一課時,我的設計初衷是:課堂緊緊圍繞“讀月”展開,把長的課文讀短,讀通。我的目的是讓學生讀出三個層次不同的月:“江中月”、“詩中月”、“心中月”,既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也是文本解讀的`過程。在“江中月”、“詩中月”、“心中月”的教學中,又聚集在“千江有水千江月”這一終極指向,讓學生在江中月品味千江月水千江月風景,在詩中月中體驗“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妙處,在“心中月”中感受“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神奇!藉着美妙的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循着老師煽情的語調,在迴環復沓、餘音繞樑的誦讀中,帶領同學們玩賞一回眼前這月光如水、江月交融的“江中月”。緊接着抓動詞,説理解,領同學們品評一回那記憶深處中的“詩中月”。讀課文,找句子,“月亮像天的眼睛……”通過學習“月下交談”這件事,再帶孩子們一道去找尋了一回那帶着童話般夢幻的“心中月”。在解讀課文的同時讓學生麼能領悟這種獨特的寫作方法。

但是,效果與初衷確是大相徑庭。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參與熱情不高。

造成這一結果的最大原因我覺得就是文本解讀過深,沒有站在兒童的角度解讀文本。課堂上我忽視了兒童文化,兒童文化的特質是什麼?就是兒童的想象與遊戲這種特有的情趣。我對課文解讀有些拔高,對兒童學習積極性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第二,是沒備好學生。我過高的估計了附小的學生,這是我第四次在附小講課,第一次講課,課堂很流暢,算是比較滿意,第二次講,從評委的反饋來看甚至比第一次還好,但是後兩次效果卻讓人很不滿意,歸結起來就是對學生估計偏高,沒有對學生的領悟能力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也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同樣的一個學校,我是同樣的備學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反思後發現,主要是我對學生估計一直太高了,設置的問題一直偏難。但是前兩次為什麼效果不錯呢?因為前兩次是在一學期即將結束時舉行的講課比賽,這一冊書已經學完,而講課的內容是下一冊的教材的課文,下一冊的教材都是學校借來的舊課本,很多知識點,上一級的學生都在課本上做了記錄,所以我提出來問題的時候,學生回答的比較流暢,課堂氣氛不錯,造成了我的一種錯覺,我就一直認為這個學校的學生感悟、理解能力比我們學校的學生強很多,腦子靈活很多,所以課堂容量設置偏大,探究的內容就過於深奧。

第三,細節處理的不好。一堂課中出現了幾個小狀況,一是上課前學生自由的從北教學樓教室跑到講課教室來,很混亂,讓我對本班學生的習慣有了懷疑;二是課前交流讓我感覺到學生很沉悶,不活躍,讓我對這節課的氣氛和學生思維的參與度有了懷疑;三是課堂上我讓學生的自由朗讀,學生齊讀,然後我糾正了後,大部分同學還是在齊讀,讓我對學生的學習習慣有了懷疑;四是課件出現了小問題,讓我對後面的內容是否流暢有了懷疑;五是上課期間有其他班學生敲開門叫5.5學生集合訓練,這幾個情況對我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影響,感覺有些慌了陣腳,不知道如何處理是好,自己開始出現失誤,説錯了好幾個地方,總而言之就是經驗不足,對突發事件處理不夠靈活,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

篇三:望月教學反思

本冊教材與“月”結下了不解之緣,《望月》是第三篇與月亮有關的課文了。

本文敍寫了“我”和小外甥江上賞月的情景。文中有對月夜江色的描寫,有舅甥賽詩的經過,有外甥對月亮的獨特想象。“我”和小外甥喜愛月亮之情躍然紙上,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形象鮮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敍事性作品,瞭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説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因此,教學本文,我主要在瞭解事件梗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月夜江景之美、回憶描寫月亮的古詩、體會小外甥的獨特比喻,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濃墨重彩,僅用了4句話,就把月下江景描述得美輪美奐。同學們都被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於是我因勢利導,運用探究法,設計問題,進一步引導探究月與“我”的關係:“那麼,是什麼樣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安詳”、“吐灑”、“晶瑩閃爍”、“鍍” “隱隱約約”、“黑色剪影”等詞來體會月光的清幽淡遠和朦朧、寧靜等特點。孩子們在賞析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這樣他們才懂得了是美麗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僅叫醒了我的身體,還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這美麗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該是多麼的愉悦。學生們才真正明白了我與月的關係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分角色誦讀課文。通過誦讀課文中關於月亮的詩句,使學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韻。讓學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從而理解使我們沉醉了的原因。

同時,我還要引導孩子們抓住小外甥與“我”的對話,引導他們體會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和天真活潑。正是這種聰明好學,才能讓小外甥積累那麼多有關的詩句,也正是這些有關月的優美的詩句,才能讓他沉醉。激發學生們強烈的學習願望,培養他們善於積累、勤奮好學的品格。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標籤: 反思 教學 望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kpjdj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