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課文《阿里山紀行》教學反思

課文《阿里山紀行》教學反思

阿里山紀行是一篇遊記類散文,也是現代美學家吳功正的一篇美文。教習本課時我制定了兩個教學目標:一、學習本文移步換景的寫法;二、品味本文語言的音樂美和情韻美,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後,做了以下總結:

課文《阿里山紀行》教學反思

比較好的地方是:

一、結合本文特點,在目標一中設計了導遊角色扮演版塊。請學生以導遊身份介紹今天遊覽的路線安排,理清本文的思路。課前把導遊介紹行程的題目佈置給學生預習,學生對課文心中有數了,介紹起來才會更生動。所以這個目標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中很容易完成了。

二、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圖文並茂,生動形象。

三、作為一篇遊記,本文語言優美。我要求學生在書上用圈點勾畫法,找出文中認為精彩的語句,做賞析批註。

四、以從《阿里山紀行》這篇課文中學到什麼做為小結,既能很好地讓學生回顧了課文,又鍛鍊了學生的小結能力。

五、拓展作業以“我的.校園”為題用移步換景的手法寫一篇短文,學以致用 。

不足的地方有:

1、教師的教學語言欠準確,如快速“看”課文。

2、對語言的品味學生的參與不夠。應該多給時間給學生朗讀課文,在反覆的讀中品味語言。

3、對於學生回答的內容缺乏必要的點撥,原因在於備課不夠充分,對學生可能説出的答案沒有準確的預測,如“青苔”“林區”,教師沒有架好橋樑而包辦代替,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

4、神木的涵義理解很表面,忘了挖掘到其深層的意義。

5、缺乏一個朗讀的提示或指導,以第五段為例,如“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要輕柔,“靜謐的世界、淨潔的世界、禪的世界”形容詞要讀出重音,語速要慢,如“彷彿要把整個阿里山的空氣都吸進去,不再吐出來。”要讀出喜愛之情。

6、缺乏一個恰當豐富的激勵性的評價。

7、反饋訓練時間不夠,沒有起到練習的作用。

8、沒有真正融情於課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npgnp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