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1

這是一個生動的民間神話故事,深受學生喜歡,曾被拍攝成動畫片《寶蓮燈》。所以對於故事情節來説,孩子並不陌生。

教學第一段時,我讓學生通過找出“救母心切、奔”這兩個詞,體會沉香一心救母的迫切心情,從而讓學生讀出感情。

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深切地體會沉香不畏艱難險阻,救母心切的頑強意志,我緊扣“救母心切”作為文眼,請學生細細地品讀,沉香為了救出媽媽,他“一點都不在乎”什麼?以這個為切入口,引領學生走入文本,重點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飢、捧、磨出一個個血泡、劃下一道道血痕”這些字詞加大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力度,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細細品味,再通過交流進一步全面提升對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路途遙遠,跋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飢挨餓,餐風飲露。”“沉香不在乎腳上那麼多的血泡,身上那麼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危險。”……學生以心靈詮釋着文本,再造着文本,並且從文本中獲得了充分的情感體驗,此時讓積蓄情感得以昇華,提煉深刻的內涵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於是,我把學生的這些情感凝聚成一個噴湧點:“小朋友,沉香當時還只不過15歲,面對這麼多的困難,這麼多的危險,老師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克服了,而且還“一點都不在乎”,從這裏,你感受到了什麼?”學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課堂的高潮,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

在教學最後,設計了一個延續,問:“沉香和媽媽見面了,他會説些什麼?心情如何?”學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動,他説:‘媽媽,我終於見到您了。’”學生又從文本中脱離出來了。學生有些困難,只能説出一兩句,經老師提醒“媽媽看見沉香一身高較強的本領,他們會説些什麼”或是“媽媽看見沉香身上傷痕累累會説些什麼?”

整個教學過程中,總體教學思路較清晰,能過抓住關鍵詞語進行,並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值得大家學習,但隨文識字不能只抓字的讀音,還要學生理解詞語,如,“深澗“這個詞,可以讓學生結合圖,上去指一指,深澗就是山與山之間凹下去的部分。讓學生進行句子的比較時,應讓學生比較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應讓學生自己説,讓學生自己體會,而不是教師問那句話好,好在哪裏?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2

整節課學生都處於一種自由、寬鬆、和諧的氛圍之中。這樣的環境,有利於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學習成為一種樂趣。學生特別喜歡情境教學,因為錄像創設與文本息息相關的情境,抓住學生的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願學、樂學。本堂課,我始終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把更好的機會讓給學生,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

本堂課也有不足之處,表現在課堂評價方面,深感教師的評價多,學生互評自評少。評價形式單一,特別是在綜合性學習評價中,我不夠重視評價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在以後的評價中要充分注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採取的思路和方法,對這兩個方面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積極的評價,這樣才使課堂評價更有價值。

此次嘗試課後,更深刻地體會到,語文教學要滲透以人為本和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理念,要着力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學習方式和創新精神,使語文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的過程。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3

上課時,一個學生突然問我:“‘再三’是什麼意思?”其他的學生就有馬上拿出字典翻找的,但是他們很快就迷惑了,因為字典上的解釋他們並不理解。我突然發現,解釋詞語,以詞解詞,教學參考書(或是字典詞典)上怎麼説,原封不動地教給學生,結果學生記住的是一些似懂非懂的詞義解釋,印象並不深刻。

心理研究表明,小學生思維的主要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過渡到以抽象思維為主,而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與感性經驗相聯繫,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更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思考問題更是離不開事物的具體形象。

經過這一思考,我決定丟開教參和詞典,讓學生們通過形象的動作和表演來體會。兩個學生分別演沉香和爸爸,一個學生先問:“爸爸,我長這麼大還沒有見過媽媽呢,我的媽媽呢?”“爸爸”歎了口氣,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兒,“沉香”又問:“爸爸,我都那麼大了,究竟我的媽媽在哪裏?”“爸爸”看了看沉香,還是沒有做聲。又過了一會兒,“沉香”又着急的問:“爸爸,人家都有媽媽,為什麼我沒有?我到底有沒有媽媽,您告訴我呀!”“爸爸”無奈地搖搖頭,終於講出了真相。經過了這兩個同學的表演,其他同學馬上對“再三”這個詞語有了深刻的印象,他們也體會了這個詞的意思。這樣的解釋詞語的方法,比單調的查字典要來得有趣多了!

在學習到課文《沉香救母2》第二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深切地體會沉香不畏艱難險阻,救母心切的頑強意志,我緊扣“不在乎”作為文眼,讓學生細細地品讀。沉香為了救出媽媽,他“一點都不在乎”什麼?以這個為切入口,引領學生走入文本,重點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飢、捧、磨出一個個血泡、劃下一道道血痕”這些字詞加大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力度,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細細品味,再通過

交流進一步全面提升對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長途地爬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飢挨餓,餐風飲露。”“沉香不在乎腳上那麼多的血泡,身上那麼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危險。”——學生以心靈詮釋着文本,再造着文本,並且從文本中獲得了充分的情感體驗,此時讓積蓄情感得以昇華,提煉深刻的內涵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於是,我把學生的這些情感凝聚成一個噴湧點:“小朋友,沉香當時還只不過15歲,面對這麼多的困難,這麼多的危險,老師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一一克服了,而且還“一點都不在乎”,從這裏,你感受到了什麼?”學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課堂的高潮,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4

《沉香救母》是一個感人的神話故事,讚揚了沉香不畏千難萬險,刻苦練功,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誠之心。課文情節生動,字裏行間充滿沉香對母親的摯愛之情。同時,圖文對照,生動形象,如何通過朗讀指導,使學生深切體會父愛子、子念母的人間真情呢?

我在教《沉香救母》一課時,根據教案,我讓學生自由讀完第三自然段:爸爸看出了兒子的心思,便説:“二郎神心狠手辣,神通廣大,你才是個8歲的孩子,怎麼能對付得了他呢?”沉香看着蒼老的爸爸,默默地攥緊了拳頭。讀完後我讓學生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不知是這個問題設計的太過籠統還是要求過高了,學生的回答不盡如意,就在這時,有學生站起來回答:“沉香才8歲,為什麼他的爸爸是蒼老的爸爸?”應該説他的回答滑離了所提問題的軌道,可就是他的回答改變了我原來的教學設計。我先讓學生先回答了這個問題,有學生説因為沉香一直跟着爸爸過日子,爸爸很操勞,所以蒼老了,也有學生説爸爸常常思念媽媽,心裏很難過才會這樣的……學生的回答解決了疑問,我就請學生根據“默默”一詞説説自己的理解,還讓學生談了對“攥緊”一詞的體會,學生説的頭頭是道,跟剛才的沉悶判若兩回事。

“沉香一頭撲進了媽媽的懷抱……”這是讓學生展開想象續編故事。於是我就讓學生與同桌討論,接着交流,然後請學生分角色表演,最後讓學生寫下一段通順的話。附上學生的一篇習作:沉香一頭撲進了媽媽的懷抱後,媽媽就摸着沉香的頭説:“好孩子,你委屈了。你的身體好嗎?你過得好不好呀?你餓着沒有呀……”沉香激動地説:“媽媽,我終於見到您了,我心裏很開心。媽媽,您在山下一定吃了很多苦,身體很虛弱了吧。好媽媽,讓我揹你回家吧!”説完,沉香就蹲下來讓媽媽趴在自己的身上。媽媽連忙説:“乖孩子,媽媽的身體還行,就讓我自己走吧。”説着就攙着沉香的手高高興興地回家了。一路上,他們有説有笑,開心極了!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5

《沉香救母》是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沉香的身上有許多好的品質,諸如堅強、吃苦耐勞、不畏艱險、一往無前等,但是考慮到本單元的主題“人間親情”,所以將沉香身上所有的品質定位於一點,就是他對母親的孝心,正是他對母親的一片摯愛之情,促使他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經歷千辛萬苦,最終救出母親的。最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會寫“救”。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用心體會沉香的品質。

課結束了,趁熱打鐵進行反思,本課在教學設計方面重點想突出語言文字訓練,體現“語文味”,並在以下方面做幾點嘗試:

1、加強詞語教學。

(1)詞語教學:採用歸類讀詞語的方式。我將課文的詞語分為兩字詞語、四字詞語和ABB式詞語,加強積累。

(2)近義詞教學: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句讓學生用“感動”“激動”填空,理解兩個詞之間的差異,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並用“沉香的孝心感動了仙人。”這一句引入課文重點段。

2、重點突出、以讀代講

在細讀課文的過程中,直接切入課文的重點段第二段,引導學生自己默讀,邊讀邊畫出最能體現沉香孝心的詞語和句子,然後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在第四段教學中也是採用以讀代講的辦法,老師的作用是重點點撥學生想象沉香經歷了怎樣的艱辛,又如何日思夜想媽媽的,通過配樂讀,老師引讀的方法加強了朗讀訓練。

3、體味語言的表述方式

語文的根在語言,應該讓學生體味到語言的妙處,感悟到不同語言所表達的不同意義。在第二段中我運用了詞語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將“多少座”與“幾座”將“多少道”與“幾道”將“一個個”與“一個”將“一道道”一“一道”進行對比,從而感受到詞語的意義,並進一步感受到沉香經受的磨難。

對於“日思夜想”這一詞語的理解,讓學生結合實際想象沉香白天裏什麼時候最想媽媽?晚上又是怎樣想念媽媽的?由於學生有想念媽媽的親身體驗,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然後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課堂中的不足:

1、由於學生預習的差異,在認讀詞語時,個別學生認讀有障礙,在糾錯的過程中,用了很多時間,所以在處理課文時顯得有些倉促,當學生找到最體現沉香孝心的句子時,沒有放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來談一談讀後的感想。

2、拖堂。因為已經下課了,讓學生想象母子見面時會説些什麼顯得倉促。

3、本堂課老師牽着學生走的痕跡比較重,課堂生成不夠豐實。

4、生字教學內容少。本課只寫一個生字,有點少,應該再寫一個。

5、生字指導有些碎。可以讓學生先從整體入手,觀察字的左右結構在田字格中的佔位,瞭解“救”是一個左右寬度基本相等的字,然後就重點筆畫加以強調。

6、課始,讓學生用三至五句話簡要地説一説《沉香救母》(一)這個故事,這個要求過於拔高,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能夠複述課文就不錯了。課堂上從學生回答的效果來看,的確如此。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6

本文是續上篇的第二個故事,內容生動而又感人。主要講沉香不畏艱險,一心救母的誠意感動了仙人,在仙人的幫助下,打敗了二郎神,劈開大山,救出母親。

教學時,還是延續上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和孩子們一起緊扣文章的字眼,從關鍵詞入手,一起去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時候,我先請學生細細品讀課文,緊扣“不在乎”這個詞,問孩子們,沉香不在乎什麼?為什麼一點都不在乎?引導學生走入文本,並聯系文中的“多少座、多少道、一個個、一道道”分別與“幾座、幾道、一個、一道”進行比較,這樣做,為了讓學生深切地體會了沉香的不畏艱險,救出母親的頑強意志。之後,再讓孩子們反覆誦讀,反覆品味,通過交流進一步提升對文本的感悟。

在教學最後一段時,我做了這樣的一個設計,問:“沉香和媽媽見面了,他會説些什麼?心情如何?”學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動,他説:‘媽媽,我終於見到您了。’”學生又從文本中脱離出來了。於是這時,我創設情境,把自己當成沉香的“媽媽”,讓孩子作為沉香,此時見到日思夜想的媽媽,會説些什麼?我拉着學生的手説:“我的孩子,媽媽可見到你了!”學生十分激動,一邊撲進我的懷抱,一邊望着我説:“媽媽,我日夜都在想您,您受了那麼多苦,今後,我們再也不分開了!”可見,在設計時不但要把自己溶入角色,也要把學生設計入角色,這樣課堂上學生才會説出動情的話語,才會出現感人的場面。

我想,這節課正因為有這樣的教學,就是要促使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深入地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教,以學生為學,一切以學生出發,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7

我在教《沉香救母》一課時,根據教案,我讓學生自由讀完第三自然段:爸爸看出了兒子的心思,便説:“二郎神心狠手辣,神通廣大,你才是個8歲的`孩子,怎麼能對付得了他呢?”沉香看着蒼老的爸爸,默默地攥緊了拳頭。讀完後我讓學生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不知是這個問題設計的太過籠統還是要求過高了,學生的回答不盡如意,就在這時,吳正濤站起來回答:“沉香才8歲,為什麼他的爸爸是蒼老的爸爸?”應該説他的回答滑離了所提問題的軌道,可就是他的回答改變了我原來的教學設計,因為我想到了薛法根老師的課,想到了他富有特色的讀中悟,悟中讀,我何不讓學生根據字詞來體會呢?我懷着嘗試的忐忑心情,讓學生先回答了吳正濤的問題,有學生説因為沉香一直跟着爸爸過日子,爸爸很操勞,所以蒼老了,也有學生説爸爸常常思念媽媽,心裏很難過才會這樣的……學生的回答消除了我的惶恐,我就請學生根據“默默”一詞説説自己的理解,還讓學生談了對“攥緊”一詞的體會,學生説的頭頭是道,跟剛才的沉悶判若兩回事。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8

《 沉香救母》是一篇民間神話>故事,本文是故事的第一部分。記述的是沉香從父親口中得知母親被心狠手辣的二郎神壓在華山腳下,他立志救出母親,於是上山拜師學藝,刻苦練功,終於練就了一身高強的武藝。我知道孩子們對故事情節很熟悉,對沉香大都有着感性的認識。

教學時,我將重點放在如何使學生將外在的形象內化為情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抓住關鍵詞語來幫助學生由表及裏地體會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感悟沉香為了解救母親而不怕困難,刻苦習武的精神。在學習第二三小節的時候,我抓住“再三、含着眼淚、恨不得、馬上”等關鍵詞來引導學生體會藏在父親心中很久的苦痛和沉香知道真相後又難過又氣憤的心情。並通過表演沉香“默默地攥緊了拳頭”來感悟沉香救母決心的堅定。在此基礎上加以指導朗讀,學生讀出了沉香的心聲。

在學習第四小節時,我抓住“寒冬臘月、盛夏酷暑、起早貪黑”等詞語,結合插圖讓學生想象沉香練武的情景,從而將語言轉化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培養了學生的感悟想象能力。在其中通過説話練習,讓學生體會沉香救母之心的堅定。再通過朗讀體會沉香為了解救母親,不怕吃苦,頑強學藝的精神。所以,在教學中,要巧妙的創設情境引導想象、角色扮演,立足語言訓練,從而促使學生進入文本,感悟品讀,提高教學效果。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9

“他救母心切,便拜別師傅,向着遙遠的華山奔去。”

師:你們覺得“救母心切”是什麼意思呢?

生:就是心裏想着要去救母親。

生:就是馬上就要去救母親。

生:就是心裏很着急,有點等不及了。

生:就是什麼都不顧了,誰也攔不住……

師:小朋友説得真好。我們來表演一下好嗎?

(老師扮演師傅,學生扮演沉香。)

生:師傅呀!徒兒要去華山救母親,特來向您告別。(學生單膝跪倒,雙手作抱拳狀。)

師:(扶起學生)徒兒呀,此去華山路途遙遠,你一個人不怕嗎?

生:徒兒不怕!

師:路上很可能遇上猛獸、山賊……為師不放心呀!

生:(面露難色,答不上來。)

師:誰來幫幫他?(馬上有學生站了起來)

生:師傅,徒兒跟您練了一身本領,我不怕猛獸、山賊。

生:師傅,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都要去救我的母親。

師:徒兒呀,你年紀還小,而那二郎神本領高強,為師怕你不但救不了你母親,甚至連你自己也落入他的手中。你還是再等幾年吧!

生:不!師傅,想到母親還壓在華山底下,我不能等。

師:一刻也不能等?

生:對,一刻也不能等!

[反思]

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在模擬的近似真實的情境中表演。在表演中,體會沉香的語言、神態、心情,從而,真正理解了什麼叫“救母心切”。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10

集體備課上,我主講了這一課,因為低年級語文組強調了集體備課的新模式,我又上了這節課的研究課。

《沉香救母二》是《沉香救母一》的繼續與延伸,主要寫了沉香不畏艱險、劈山救母的過程,要求學生能體會出沉香英勇救母的赤誠之心,懂得從小就要孝敬父母、關心他人。這一單元都是體悟親情、感情類的文章,低年級學生年紀小,從文章中不易體會出文中主人翁的感情,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動了一番腦筋。

一開始,我從複習舊知導入,將《沉香救母一》中的五個成語導入進來,使學生回憶《沉香救母一》的內容,然後進入新課。這樣的導入是使學生不僅複習了已學課文,鞏固了知識,而且給新課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在課文行進過程中,我抓住了“孝心”為文眼展開全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們去畫一畫文中能體現沉香有孝心的句子,然後再來交流。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去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文章中的真情。第一段中,我抓住“救母心切”展開,通過學生練説、師生表演的形式使學生理解這個詞。第二段是重點段落,抓住文段中的動詞、數量詞,讓學生體會沉香的不畏艱辛、救母心切,多種方式練讀體會沉香的孝心。在講到“高聳入雲”時,通過板畫從視覺上來理解這個詞,讓學生齊誦《詠華山》,從學生已有知識上拓展,讓學生理解巍巍高山,體會山高,劈山救母的不易。最後設計設計沉香與母親相見時會説什

麼,讓學生展開聯想説一説,演一演。學生們開始演的時候容易笑場,讓意識到孩子們之間演不出真感情來,後來我改為師生共演這一段,效果比較好,基本達到預想的設計。

全課的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了,整體教學思路比較清晰,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課結束之後,我自己反思了許多。課文的重點部分深入不夠,浮於表面,學生理解的不夠充分。另外,自己課上比較緊張,氣氛不夠活躍,老師放手不夠,學生課堂上沒有動起來,沒有真正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典型的就是老師的話太多。比如,第二段關鍵的動詞、數量詞,可以讓學生自己找,找出體現沉香不畏艱辛的詞語。最後一段理解“高聳入雲”時,可以讓學生上台板畫。交流體現沉香有“孝心”的句子,可以讓學生來反饋等等。以上這些細微之處恰恰能體現一位老師的教學理念有沒有更新,有沒有關注時下。這讓我認識到了理論聯繫實際的重要。以後的教學中還要不斷的進行深刻的反思,只有思考多了,做多了,才能有長足的進步。在這裏也要謝謝關心我成長的同仁與領導們,讓我不斷地成長,我會繼續努力,爭取更大的進步。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11

《沉香救母(二)》是上個故事的續篇,沉香練就了一身高強的武藝,一心要去救母。在教學中,我還是讓學生體驗人物情感,和沉香對話。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是沉香吃盡千辛萬苦向華山奔去。這一段話,我請學生反覆朗讀,想像自己看到的畫面。學生一邊朗讀一邊想像,有些孩子回想到了《青蛙看海》中堅持不懈的小青蛙,想到了《大禹治水》中不辭辛勞,走遍千山萬水的大禹,他們想到了“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山高路陡”等詞語。

他們看到了在茫茫沙漠中、在崇山峻嶺間、在荊棘叢生的荒野裏沉香那瘦小的身影。接着,我就請學生把自己想像成沉香,接受老師的採訪。沉香啊,你的腳上怎麼有這麼多的血泡,你疼嗎?你的身上怎麼有這麼多的血痕,你疼嗎?你遇到了這麼多的困難,你有沒有想過要放棄啊? 在想像中,沉香的形象越發豐滿了,在對話交流中,沉香的孝心也越發令人感動了。所以在課的最後,我讓學生表演沉香母子相見時的情景時,孩子們都演得比較深情。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12

《沉香救母》故事性很強,學生也比較感興趣。在教學完這篇課文以後,我自己也有一點心得。

本文的自然段也較多,在讀課文時,我把重點放在沉香知道真情,並上山拜師學藝部分。這兩個自然段讓學生反覆的朗讀,發到熟讀的程度,但是指名讀畢竟只有幾個學生得到了鍛鍊,所以我讓學生同桌之間一齊讀。我想,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受到教育得到鍛鍊的機會是我們的責任。

我在教《沉香救母》二的時候,第二小節是課文的重點段落,也需要重點的理解。我讓學生自己先讀,找出最能反映沉香為救母親吃盡千辛萬苦的句子。這樣的設計是希望課能上得整一點,也希望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其實孩子自己還是很能説的,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句子,我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學生基本能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進行理解。我覺得還是要相信學生。

“沉香一頭撲進了媽媽的懷抱……”這是讓學生展開想象續編故事。於是我就讓學生與同桌討論,接着回報。但是學生總是恩……恩……的訴説的很結巴。我看效果補理想,嘗試轉換方式,請學生分角色表演,最後讓學生寫下一段通順的話,學生似乎更又興趣也更樂於表達了。所以孩子的成果,還是要看我們用什麼方式去挖掘。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13

《沉香救母》是一個生動的神話故事。在課前,組織學生觀看了由這一故事改編的動畫片《寶蓮燈》。學生心中已經對人小志大,不畏艱險的沉香充滿了敬佩,已經熟悉了故事內容。如何讓學生將外在的形象內化為情感,感受語言文字的情呢?

在學習到課文《沉香救母》第二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深切地體會沉香不畏艱難險阻,救母心切的頑強意志,我緊扣“不在乎”作為文眼,讓學生細細地品讀,沉香為了救出媽媽,他“一點都不在乎”什麼?以這個為切入口,引領學生走入文本,重點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飢、捧、磨出一個個血泡、劃下一道道血痕”這些字詞加大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力度,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細細品味,再通過交流進一步全面提升對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長途地爬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飢挨餓,餐風飲露。”“沉香不在乎腳上那麼多的血泡,身上那麼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危險。”——————學生以心靈詮釋着文本,再造着文本,並且從文本中獲得了充分的情感體驗,此時讓積蓄情感得以昇華,提煉深刻的內涵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於是,我把學生的這些情感凝聚成一個噴湧點:“小朋友,沉香當時還只不過15歲,面對這麼多的困難,這麼多的危險,老師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一一克服了,而且還“一點都不在乎”,從這裏,你感受到了什麼?”學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課堂的高潮,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14

低年級閲讀教學中,如果能有效地進行字詞訓練,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詞義,還能幫助學生深入課文,與文本對話。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抓住“再三、含着眼淚、恨不得、馬上”等關鍵詞來引導學生體會藏在父親心中很久的苦痛和小沉香知道真相後又難過又氣憤的心情。為了讓學生深入文本,深刻體會人物的內心,我創設情境,讓學生扮演沉香,而我則扮演爸爸,表演沉香的再三追問。一個學生先問:“爸爸,我長這麼大還沒有見過媽媽呢,我的媽媽呢?”“爸爸”歎了口氣,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兒,“沉香”又問,“爸爸,我都那麼大了,究竟我的媽媽在哪裏?”“爸爸”看了看沉香,哎,這事情説來話長呀。你小孩子家是不懂的。又過了一會兒,“沉香”又着急地問:“爸爸,你快説要,我這麼大了,人家都有媽媽,為什麼我沒有?我到底有沒有媽媽,您告訴我呀!”“爸爸”無奈的搖搖頭,你這孩子怎麼那麼煩人呀?”“我就這樣,你告訴我,我就不煩你了!”爸爸説:“你媽媽是個善良美麗的女神,因為嚮往人間美好的生活,被你舅舅二郎神壓在了華山腳下,讓我們今生不得團聚呀!”經過了這樣的表演,學生對“再三追問”這個詞語有了深刻的印象,也更能體會到沉香的氣憤和解救媽媽的決心了。

《沉香救母一》教學反思15

孩子們都非常愛看《寶蓮燈》,對故事情節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可是能否引導學生靜下心來品讀文字和人物呢?這是我教學《沉香救母》時,開始很擔心的。為了既讓

孩子們延續濃厚的閲讀興趣和信心,又在此基礎上提高層次,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我做了以下嘗試:

首先,既然孩子們都看過,那麼我就在初讀課文之後,進行了複述課文的訓練。學生愛把複述變成背誦課文,於是,我先讓孩子們概括出小標題。比如,我在讓學生通讀課文之後,找出哪個段落寫了“沉香大戰二郎神”,接下來以此為中點,讓學生自己順藤摸瓜,往前導,往後尋,逐漸概括出了“從未見母——瞭解真相——決心救母——拜師學藝——一路艱辛——戰敗二郎神——救出母親”的小標題,學生徇着小標題的提示,用自己的話來複述了故事的大致情節,以此達到了語言訓練的目的。也因為學生對故事比較熟悉,因此原本看起來很難的概括小標題訓練和複述的訓練在不知不覺中迎韌而解。

其次,我利用插圖引導孩子認識沉香,讓孩子説説沉香的樣子,易於調動孩子們學習積極性,使教學富有趣味,做到“課伊始,趣亦生。”同時,課文彩圖是文本主旨的形象直觀地再現。如沉香“緊握拳頭”、“緊蹙雙眉”是沉香立志救母的外現。觀察人物動作、表情,有利於孩子在第一時間感悟文本主人公的內心情感,為品讀內化做好準備。同時,質疑“為什麼緊握拳頭、緊蹙雙眉”,也是與文本對話的難點所在,有利於幫助孩子讀時直撲難點。

第三,在學習到課文《沉香救母2》時,為了讓學生深切地體會沉香不畏艱難險阻,救母心切的頑強意志,我緊扣“不在乎”作為文眼,讓學生細細地品讀。沉香為了救出媽媽,他“一點都不在乎”什麼?以這個為切入口,引領學生走入文本,重點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飢、捧、磨出一個個血泡、劃下一道道血痕”這些字詞加大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力度,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細細品味,再通過交流進一步全面提升對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長途地爬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飢挨餓,餐風飲露。”“沉香不在乎腳上那麼多的血泡,身上那麼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危險。”以“他到底在乎的是什麼?”為另一個昇華點,引導學生談“這裏,你感受到了什麼?”學生對愛母,母愛,執着的理解,又一次掀起了課堂的高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lp079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