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通用5篇)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通用5篇)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1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奧,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説,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比較困難的。而對於我,這樣的文章既要達到目標,又不能上成思品課,也是一大難點。我覺得這篇課文的教學,應該探索深文淺教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單純的“釣魚”和“放魚”。把釣魚和放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啟示”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以小詹姆斯的心理活動、情感線索為主線,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地學習、理解、品味,深刻感受詹姆斯釣到大魚時的興奮、被迫放掉大魚的痛苦、悲哀和無奈,以及三十四年後,詹姆斯為之驕傲的情感變化,從啟示(理論)——到故事(釣魚、放魚)——再到啟示,層層剖開,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過釣魚所獲得的啟示。因為課文“啟示”部分,説教味比較濃,學生也很難理解。所以開課時我緊緊抓住“正確與錯誤”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如何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真正有質量、有深度的對話,是個不可迴避的難題。於是我首先讓學生讀通“啟示”這段話,讓學生質疑,接着結合具體事件“釣魚”理解“正確、錯誤”的具體指代,感受人物矛盾的內心活動,並説説自己的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的真實想法,利用學生的觀點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還以父親的態度線索為輔線進行教學,想讓孩子通過對“父親”,這一道德楷模的瞭解,加深學生的認識——規則,無論任何情況下都是必須遵守的。

我注重了以讀為主、在讀中體驗。在教學中,我圍繞“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裏,‘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爸爸是怎麼想的?如果你在那裏,你會想些什麼?‘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啟示?”等問題引導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時,讓學生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如果這事發生在你身上,你的心情會怎樣?”,用第一人稱朗讀,分角色朗讀等,使學生情感在朗讀體驗中與主人公產生了共鳴。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啟發學生進行想象體驗。如,讓學生找出“他又一次回頭看着父親。”引導學生想象:兒子的表情怎樣?他會對父親會怎麼説?我讓學生體會“父親再也沒有説話。”是什麼意思?這時父親想説什麼?我又引導學生換位體驗:假若你就是一位道德高尚的父親,當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有怎樣的表情,會怎麼説?使學生感受面對“誘惑”該如何選擇。在體會詹姆斯放掉大魚的情感時,引導學生通過“使勁閉上眼睛”。

“腦中一片空白”。“深深吸了口氣”等詞句朗讀感受作者放魚時的心痛,不捨。並根據學生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更高層次的朗讀要求,讓“讀”不停留在同一層次,由淺及深,逐逐步提高。

另外,在教學中我還注重了讓學生聯繫自身實際,藉助對話還原生活,體會主人公當時當地的複雜心情,進而深刻理解主人公對“規則”的態度和認識。如在教學詹姆斯捨不得放掉大魚,哀求父親時,引導學生聯繫自己,想想如果自己就是小詹姆斯,自己願意把辛辛苦苦釣起的又大又漂亮的魚放回湖裏?在講到第15自然段時,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文中的“魚”是什麼意思?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是怎樣做的?對於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快就説出來了,那是誘惑人的財物、金錢、名利。對於後面兩個問題,很多學生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至於他們處理這種情況的方法,大多數學生都會拒絕誘惑,遵守規則。也有孩子説自己有時經不起利益和方便的誘惑,違犯了規則。此時我引導學生討論認識到: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當面對規則時,無論自己是否願意都必須遵守,從而突出主題。

當然在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本來教學的重難點應該放在“啟示”上,但在課堂中,花了大量的時間朗讀、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對學生質疑歸納不夠,對“啟示”的揭示得少;時空把握不合理,課堂語言自由性較大,不嚴謹,不精煉導致結尾匆匆,沒有圓滿完成設計的內容。如,談啟發,寫“格言”或“釣魚須知”;對學生“備”得不全面,在教學時,當學生朗讀和回答問題不順利或者不符合設想要求時,就缺乏應對機智,使得手忙腳亂。

在今後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實踐中還要努力學習,認真準備,積極改進,不斷尋找課文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把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盡力挖掘課文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時也不避諱其中的假、惡、醜,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學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2

推薦《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了一個有關釣魚的故事,故事的情節很簡單但是卻折射出了一個重要的道德問題。

教學目標很簡單:

一、讀準課文裏面的生字詞,會寫15個生字。

二、理解父親的話給我帶來的影響,如何在生活中運用這句話。

存在的問題:

1、由於在講課前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所以在認字過程中比較順利,其中“漣漪”“抉擇”這兩個詞學生不能讀準字音,在這裏,我只是簡單地提了提,這個過程過於簡單,應該列為重點引起學生的注意,強化記憶。

2、通過朗讀課文讓學生提出問題,接下來就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解答問題的環節設計的不好,造成學生比較被動,最後就完全變成我主宰課堂,並且一直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答案,禁錮了學生的思想。這個過程學生沒有完全參與到裏面,提的問題太大學生無法理解。

3、由於教案設計的不好,在朗讀的過程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在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時沒有指導朗讀。最後由於時間的關係把最重要的點題“釣魚到底給了我們什麼啟示”疏忽了。最後有一個環節,讓學生交流,生活中都哪些事屬於這樣的道德問題,當你面臨這些事的時候都是怎樣做的?由於時間問題沒有進行完。

這篇課文看似是一篇簡單的敍述文,但是從情感教育的這個角度來説很難將裏面的感情真正地挖掘出來。由於學生對課文不是很熟悉,而且也比較被動,課堂氣氛很差!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3

教學這一課時,我重點抓住文章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讓學生悟文、悟法,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積累語言,珍視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激發閲讀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成功之處,體驗欣喜

1、降低起點層層突破

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啟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所以,本節課,我讓學生着重學習“我”和父親的對話,並感受“我”和父親的心理變化。

2、以讀為主、讀中體驗

語文是離不開“讀”的,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閲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為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地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説?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説些什麼?

3、引導思維,解決問題

閲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閲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問題。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一:釣到魚時,“我”的心情如何?並體會釣到魚的不容易

問題二: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裏,“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

問題三: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學生能通過多次的、不同形式的讀,來對這三個問題進行思考,並獲得道德上的震撼。

二、遺憾之處,改進措施。

教師語言不夠嚴謹,容易造成學生的誤解。在這節課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我”釣到魚時那種“得意”的心情,我讓學生思考:可不可以給“得意”換一個詞?學生説出了很多詞語,例如:興奮、激動不已、高興……原意是讓學生帶着自己換上的詞語再帶着體會讀一讀,結果説成了:“帶着興奮、激動不已、高興的心情讀一讀。”這是我很不應該錯的地方,也説明教學時我的語言還不夠嚴謹。學生不可能同時帶着這麼多種的感情讀一個句子。課後,我想我應該讓學生先自己帶着自己的體會讀一讀,然後再指名學生上來讀,讀後讓他説説他是帶着什麼心情讀的,如果其他學生沒有感受到這種讀,説明還要進一步指導朗讀。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上課不發言,不思考,學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學習能力差,沒有養成好的自學習慣,對於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理解的不透徹,不會聯繫生活實際來談,學的內容死板,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閲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把問題解決,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4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説,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比較困難的。而對於我,這樣的文章既要達到目標,又不能上成思品課,也是一大難點。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單純的“釣魚”和“放魚”。把釣魚和放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啟示”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説?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説些什麼?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抓住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一:釣到大鱸魚,“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

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

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啟示?引導聯繫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讓學生説説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麼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訓練。通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啟示”的理解。

當然在教學中,還有不足的地方:本來教學的重難點應該放在“啟示”上,但在課堂中,花了大量的時間朗讀、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對“啟示”的揭示不夠深。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5

《釣魚的啟示》是我在“領雁工程”小學語文學科骨幹教師煤山組教學研討會上執教的,在第一次執教時由於安排的內容太多,教學過程如蜻蜓點水般,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充分,學生學得內容太多但不夠紮實。在第二次設計教案時,我把學習重點放在讓學生理解不捨得放魚的理由,為下節課在嚴格的教育中實踐道德作鋪墊。

這一節課,我在“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理念指導下,和學生一起完成了《釣魚的啟示》第一課時的學習。從教案設計上看,這節課堂的教案很簡單。首先是從生活的謎語導入,讓孩子明白善於讀懂生活,就會有所發現,得到啟示。介紹作者拉近孩子與文本的距離,讓孩子從實際的例子中明白讀懂生活這本書的意義。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讀通難讀句子;放手讓學生充分預習,自主學習,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古人云:學貴在疑。讓學生提出初讀課文時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善於提問的能力。其次圍繞“我不捨得放魚的心情變化?”“為什麼我捨不得放?”兩個問題理解課文。教學環節比較簡單。從學生層面看,這是簡單的學生。這節課學生負擔很輕;課堂上,圍繞第一課時目標,循序漸進,學生學得輕鬆自在。從老師層面看,上課也很簡單。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來感受作者不捨得放魚的心情,學生感受深刻。從作者的“依依不捨”的心情入手,讓學生找找捨不得的理由。課中我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讀是語文教學永遠不變的一劑良方。在感受鱸魚大而美和難釣的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感悟放棄已經釣到的大鱸魚之難。為下節課學習在嚴格的教育中實踐道德作鋪墊。

課堂重點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但如何指導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朗讀的效果,還有待於自己的學習與探索。

一、朗讀要有層次性。

羅老師説:“朗讀要有一定的層次性。每讀一遍要達到一個什麼目的,讀出一個怎樣的效果。作為老師心中要有數。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學生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二、朗讀要做必要的技術指點

怎樣才能讀出效果,老師在朗讀技術上應給與指點,如體會作者不捨得放魚時可以把“慢慢地”、“依依不捨”讀得慢一點,有了這樣的指導,學生就知道該怎麼做。

三、朗讀應營造一定的情境。

林老師説:“朗讀還應營造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增強朗讀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在情境的感染下更能顯現朗讀效果。

課中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成就紮實有效的課堂教學。

一、鑽研教材,走進文本

鑽研教材是備課的關鍵環節,是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程序、選擇教學方法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於永正老師是這麼做的:

1、先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

2、朗讀課文。

3、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意圖。

4、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於老師的做法引領着我在今後教學中將教材鑽研到底。

二、熟悉學生,走進心靈

課堂中老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富有靈氣的孩子,充分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在《釣魚的啟示》中,我聯繫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談談釣到魚時願意輕易放了魚嗎?學生有話可説。語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要讓老師瞭解學生的生活,更好地瞭解學生。

三、重視評價,拉近距離

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準確的評價,是教師課堂評價語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要仔細聆聽,發現其優點,同時也不能放過錯誤。作為有效的評價語,我想首先是評價要正確,我們教師的評價應對學生的發展有所啟發。在學生的回答出現暗礁的時候,老師積極的評價也會讓學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要提升自己的底藴,多與人交流,多學習,多閲讀好書,吸取精華,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藴。

四、認真反思,收穫精彩

引用於永正老師的一段話:反思吧,記下來吧,這樣,成功和失誤都是收穫。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為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讓我們在不斷地反思中收穫精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lo4nw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