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1

《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記敍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由於離捕撈鱸魚開放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釣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鱸魚放回湖裏,當時“我”對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喪”,但最後“我”還是依依不捨地把魚放回湖裏。34年後,“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築工程師,功成名就的我,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中深深體會到“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那個令人難忘的夜晚,使“我”獲得的是終身受益的啟示──那是一份無法用金錢換取的人生財富。

以下是我教學本文之後的幾點反思。

一、鑽研教材,走進文本

鑽研教材是備課的關鍵環節,是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程序、選擇教學方法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我是是這麼做的:1、先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2、朗讀課文。3、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意圖。4、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

二、熟悉學生,走進心靈

課堂中老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富有靈氣的孩子,充分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在《釣魚的啟示》中,我聯繫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談談釣到魚時願意輕易放了魚嗎?學生有話可説。語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要讓老師瞭解學生的生活,更好地瞭解學生。

三、重視評價,拉近距離

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準確的評價,是教師課堂評價語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要仔細聆聽,發現其優點,同時也不能放過錯誤。作為有效的評價語,我想首先是評價要正確,我們教師的評價應對學生的發展有所啟發。在學生的回答出現暗礁的時候,老師積極的評價也會讓學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要提升自己的底藴,多與人交流,多學習,多閲讀好書,吸取精華,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藴。

四、認真反思,收穫精彩

引用於永正老師的一段話:反思吧,記下來吧,這樣,成功和失誤都是收穫。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為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讓我們在不斷地反思中收穫精彩。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2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説,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比較困難的。而對於我,這樣的文章既要到達目標,又不能上成思品課,也是一大難點。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單純的“釣魚”和“放魚”。把釣魚和放魚過程中“我”的情緒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啟示”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

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

二是主角體驗法。

課文對“我”的主角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主角着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

三是想象體驗法。

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樣説?

四是移情體驗法。

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説些什麼?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抓住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一:釣到大鱸魚,“我”的情緒有什麼變化?

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

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啟示?引導聯繫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讓學生説説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樣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潛力也得到必須的訓練。透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啟示”的理解。

當然在教學中,還有不足的地方:本來教學的重難點就應放在“啟示”上,但在課堂中,花了超多的時間朗讀、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對“啟示”的揭示不夠深。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3

此次,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活動在學校開展得如火如荼,和以往的教學大比武活動有所不同的是,規定教師所授內容不僅要按進度上,不能挑選,而且是常態課,即現今説得較時髦的原生態的課,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我的進度剛好上完了第三單元的內容,於是我打算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釣魚的啟示》。由於所申報的週二第一節和另一位數學老師所報的課時撞車,後來改成上第二節。於是第一節安排謄作文,以便孩子們能保持旺盛的精力,也是不願在大比武上炒現飯。

第二節課開始,孩子們還真是蠻興奮的。我的開課從學習單元提示開始。讓他們對本單元的學習有個清楚地認識。通過課堂表現,他們已經掌握了我教給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課文的開始,他們好像沒有進入狀態。對於預習的檢測,我特意叫了自覺性較差的陳疊智同學發言,果然他讀錯了一個詞“沮喪”,經過多次訓練,他才算會讀。針對同學們讀詞不太好的語氣,在齊讀之前我告訴他們,這些詞都是有生命的個體,不要怠慢其中任何一個,要字正腔圓地讀。再次讀詞語時,效果好了不少,看來他們已漸漸進入狀態了吧。於是,我播放課文錄音,他們帶着我提出的兩個小小的問題靜聽課文。剛讀完,他們就紛紛舉起了手。課外蒐集的鱸魚捕撈開放日的解釋還算不錯,較完整,可是蒐集的鱸魚資料就不夠好,想不到口齒伶俐的黃雅名還讀錯了句子,把“鰭”唸錯了,教案《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倒是較調皮的張文博預習得比較到位,幫黃雅明糾正了錯誤。孩子們一下就找到了文中的關鍵句,我們通過找和反覆的讀,讓他們對這句重點句有個初步的瞭解和認識,為更深入地學習課文和理解這句話打下基礎。

我用了這句話過渡到學習課文前面部分:讓我們把時間的指針撥回34年前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那晚發生了什麼事?孩子們通過瀏覽課文很快找到了文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詞語,我們邊分析邊讀課文,比較順利地理清了我的心情變化,接着,我們過渡到學習父親在我釣魚過程中的反應。此時孩子已經完全進入了狀態,他們饒有興致地找到了父親的語言和表情,從人物的表情深入到理解人物的內心,我於是順勢指導寫作,這種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在我們作文時值得借鑑,透過人物的表現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也是閲讀的方法之一。在深入體會父親面臨考驗卻做出了理智的決定後,孩子們已不難體會後面幾句含義深刻的話。在我再次出示這幾句話時,孩子們就紛紛説出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理解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哪些誘惑讓你的“魚”時,孩子們説出了許多他們理解的東西,令我頗感意外,看來,一方面,他們確實已經讀懂了文章的那個故事,而且孩子們的潛力是巨大的。我安排他們討論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會有哪些誘惑人的“魚”,他們充分調動了積極性,有個孩子説出了“在超市裏購物時阿姨多找了錢,是還還是不還?”還有個孩子説:“老師給我們改聽寫時,有個錯詞沒有看出來時,我是説還是不説?”等等,再次讓我感到意外,看來他們確實已經深入地理解到課文了。

看來,文中的父親也給孩子們上了一課,一堂如何做人的課。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4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感受!”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於駕馭學生的主動性並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穫。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説過:“兒童有他獨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閲讀文本,他們的閲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正所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從若干個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在閲讀過程中,多俯下身來傾聽孩子們的發言,讓學生真正成為閲讀的主人,享受閲讀的樂趣。

這節課中,我試着給了學生更多的發言權,還給予學生閲讀反思的時空。學生通過閲讀反思,開啟了心智,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由於學生個人的生活閲歷較淺,看待事物往往不夠準確全面。當學生在回答問題出現偏差時,教師不要急於去否定,而是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看法,潛心閲讀文本的重點段,這樣就給予了他閲讀反思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了學生繼續閲讀的興趣,保護學生的閲讀的積極性,使他們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5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結構鮮明的短文。課文具體敍述了紐約市一個成功的建築設計師11歲時的釣魚經歷,刻畫了一個嚴格自覺遵守規則的好爸爸的形象。這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是比較難學的。如果一開始就把起點定得很高,隨着教學難度的提升就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越是深奧的課文,起點越應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所以我在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而不是“啟示”。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而這樣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掉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格,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了。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1、以讀為主,讀中體驗。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閲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為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有篩選主要信息的輕聲讀或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説?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説些什麼?

2、引導思維,解決問題。

閲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閲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問題。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一: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裏,“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

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問題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啟示?引導聯繫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讓學生説説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練習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麼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訓練。通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啟示”的理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學學生朗讀得還不夠充分,對於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理解得不夠透徹,學生還不太會聯繫生活實際來談對啟示的理解,學的內容較死板。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閲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把問題解決,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6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是否流利,語言是否準確,都取決於學生在平日裏的讀書多少;語言是否精煉,知識豐富與否,都是平日中學生的閲讀能力大小的體現。我教四年級語文,學生在回答一些問題上表現的很無知,我在教《釣魚的啟示》的時候(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課文中的父親是一個講原則,遵守規則的人。

學生在學後也談出了自己對做人的看法,都能夠明白“道德問題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正確與錯誤的問題,但是實施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當你面對着很大的誘惑的時候。”都表態在遇到這樣情況下要做到堅持真理。這樣的回答是令所有的老師高興的,我也不例外,但接下來我的一個小小的問題卻讓我大大的泄了氣。我又把問題進行了延伸,我問:“所以我們要講原則,不要做沒有原則,像牆頭草,隨風倒。還要誠實不要做偷拿別人的東西而心存僥倖的人,要知道小時偷針,長大……”我故意想讓學生把後面的給補充上,看看他們對知識的積累。而接下來的回答卻讓我哭笑不得,這時吳世奇站起來信心滿滿的説:“長大偷人!”差點岔氣。我笑着讓她坐下,本想公佈正確答案,吳玉振也站起來説對,其他學生也分紛紛附和,這時我才感覺問題的嚴重性,我臉上的笑容凝固了,看着孩子們一張張天真的臉和錯誤的自信我感覺我的教育是失敗的。本來答案是很簡單的一個諺語“小時偷針,長大偷金”而學生卻回答不上來,錯了不止一個,每個人還沾沾自喜,我覺得無地自容了。

課下我做了深深的反思,學生是天真的,他們的知識面還比較狹窄,究其原因就是他們讀的書太少,對文章中好的句子、詞語不善於記,懶於做筆記,讀的時候也心不在焉,不會帶着問題去讀,思考。書籍選擇的範圍很窄,只看那些連環畫和小幽默,對世界名著和名家名作卻不屑一顧,由此使學生的知識面變窄了,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於是就出現了上面那一幕。

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我進行了深深的反思,認為只有讓學生讀書,讀好書,在讀的過程中能夠帶着問題思考,並把自己的想法寫在讀後記上,與其他同學交流,和老師探討。多讀一些文學性強的文章,可以不求甚解,只要你讀就是進步。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學生讀書的積極性高了,書籍選擇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觀,能夠把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同學探討,對一些成語、諺語之類的詞句也有了質的飛躍。真想不到一個小問題的解決,使我在語文教學上受益匪淺。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7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是為了探索深文淺學的教學方法,對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讓孩子既學得懂,又學得有趣呢?根據班上孩子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優選組合,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

1、降低起點層層突破

教學剛開始是這樣,一開始,把起點定的很高,隨着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起點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啟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以讀為主、讀中體驗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閲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為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地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

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

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

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

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説?

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説些什麼?

3、引導思維,解決問題

閲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閲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問題。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一: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裏,“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

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

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問題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啟示?引導聯繫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讓學生説説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麼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訓練。通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啟示”的理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讀的'少,大多數學生上課不發言,不思考,學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學習能力差,沒有養成好的自學習慣,對於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理解的不透徹,不會聯繫生活實際來談,學的內容死板,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閲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把問題解決,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8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仔細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3、從作者釣魚的啟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嚴格按道德標準來約束、規範自己的言行,做一個正直、守紀的人。

4、檢驗自己的閲讀能力和閲讀習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父親為什麼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裏的原因。

2、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難點]

感悟作者從這件事得到的啟示,體會表達方法。

 [教具準備]

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齊讀課題

讀了課題後,你覺得哪他詞最引起你的興趣?(啟示)

“啟示”是什麼意思?在你的生活中有哪句話或者哪件事對你有過啟示的嗎?

2、釣魚這件事給作者留下了什麼啟示呢?現在我們來打開課文,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你覺得爸爸是個怎麼樣的人?

 二、初讀課,把握課文大意。

1、讀了課文後,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覺得爸爸是個怎麼樣的人?

2、你從課文中哪句描寫父親的話中知道的?

父親盯着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

3、父親説這句話的時候語氣是怎能麼樣的呢?誰能根據課文的內容,在橫線上補充一個詞,説明父親説這句話時的語氣。

父親盯着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了我 地説:“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

4、“我”做了什麼事情父親會這樣説呢?請把這句話補充完整。

父親 地説:“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

5、“我”聽了父親的話又是怎樣做的呢?誰來説一説。

6、誰能把這三句話連起來説一説,把這件事的前因後果説清楚。

7、這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從同學們的回答中,我覺得兩個字特別重要(板書:釣 放)

三、精讀描寫釣魚部分內容,體會釣魚樂趣。

1、課文中哪些段落是描寫“我”釣魚的內容的?(1—3自然段)

2、作者釣到的是一條怎能麼樣的魚呢?(又大又漂亮的鱸魚)你從哪個句子裏知道的?

句子一: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鱸魚。

句子二:過了好長時間,魚竿突然劇烈地抖動了一下,一定是個大傢伙上鈎了。

句子三: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着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地翕動着。

四、品讀放魚部分,領悟釣魚的啟示。

1、過渡語:但父親的想法是怎麼樣的呢?讓我們來聽一聽錄音.

2、當父親對“我”説:“孩子,你得把魚放回湖裏去。”的時候。“我”的心情怎麼樣呢?

3、是啊,像這麼大的鱸魚,如果我是作者,我也捨不得把它放回去。我們先自由讀一讀4—9自然段。然後聯繫上下文,編一編父子之間的對話,同桌演一演。

4、現在老師來演兒子,你來演父親,我們演一演父子之間的對話。

五、學習受到的啟示,昇華教育主題。

1、齊讀第十、十一自然段,在四人小組內説説你讀懂了什麼並提出你不懂的問題。

難理解的句子:

(1)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2)當我一次次面臨道德的抉擇的時候,就會想起父親曾告誡我的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六、小結:

釣魚這件事對“我”的啟示是那麼深刻,影響了“我”一輩子,那學了這篇課文對你有什麼啟示呢?或者課文中有哪些語句對你有啟示?請談談你的收穫。

我學完這篇課文,我想起了在《大學》、《中庸》裏説過:“君子必慎其獨”這句話。意思是説:人在公眾場合要你做到遵守規章制度、遵守公德,做個有道德人並不難,難就難在在獨自一個人,周圍沒有人的情況下做到嚴格地要求自己,超越於自己的處境,即使是面對自己的影子也不覺得慚愧。這才是難寧可貴。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9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説,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比較困難的。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單純的“釣魚”和“放魚”。把釣魚和放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啟示”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了突破難點,我這樣設計教學:

一、對釣魚這件事的理解

對捕撈開放日前一個夜晚發生的事情,我主要抓住兩個問題:

1、找出描寫“我”心情變化的句子

2、找出描寫爸爸神態的句子

學生在找出這些句子之後,我讓學生反覆誦讀,體會到“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之難。學生分析得很到位,也很透徹。而對於第二個問題,學生也能很快地找到句子,能體會到父親對我要求嚴格,但不能體會到這種嚴格其實就是一種愛。直到我問學生:“父親難道不愛我嗎?”學生就勢説:“愛。”我知道一些學生根本沒有動腦筋,就問他們:“怎麼看出愛‘我’呢?説説你的理由。”孩子們無語。由於時間問題,我沒有在這裏多停留,就把課文的引到了倒數第二自然段。

二、對倒數第二自然段的理解

在學生默讀本段之後,我讓學生找出作者受到了什麼啟示,學生很快找出: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學生齊讀課文之後,我問學生:“什麼是道德?”學生回答:“人的公德。”也有學生説人的品質。我又問學生:“在我生活中哪些時候我們面對道德的選擇,或者也可以説是顯現人的素質?”學生有説看到垃圾的時候,學校公物壞的時候,也有説看到有人做壞事的時候。我就問學生:“遇到這樣的事情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學生當然就説“主動拾垃圾”“見到壞人壞事要跟他們作鬥爭。”我又假設了一些情況,比如:你這天病了,很不舒服,你見到垃圾會主動撿起來嗎?學生猶豫了。我引出“實踐難”三個字。接下來,我讓學生再次回讀本段課文,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感受。這樣,“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句話的理解就很容易了。

課文講完後,我認為還有兩點做的不好:

一、沒有學會等待

“對釣魚這件事的理解”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理解“鱸魚”這個誘惑,在面對誘惑的時候,艱難的做出了決定。我只顧自己教學進度,沒有等學生細思量,就進行了下一環節的教學。學生不能理解父親嚴厲就是一種愛,我輕描淡寫就過去了,忽視了學生的參與。

二、前後銜接不夠恰當

還是上邊所談的環節,如果我能及時總結引導出這個“誘惑”,讓學生知道在這個時候“鱸魚”就是一種誘惑,理解這個詞的意思之後,問學生:“假如父親沒管他,這次作者受不了誘惑會怎麼做?”“這樣做之後,他長大在遇到這樣的誘惑會選道德這方面嗎?”這樣再理解父親嚴厲就是一種愛就很容易了。還可以引用我們民間的一句話“小時偷針長大偷金。”來讓學生理解。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10

文章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記敍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作者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中體會到“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釣魚、放魚、啟示”這條主線,分成三個板塊,一個一個板塊學習。

在第一板塊中,我提出了這是一條怎樣的魚?引起學生的興趣,抓住關鍵的詞語體會,指導朗讀。

在第二板塊中,我讓學生圍繞“放”與“不放”展開對話,體會我的心理變化,然後指導朗讀,加深理解。

在第三個板塊中,劃出作者的啟示,讀讀,議議。圍繞什麼是“是”,什麼是“非”展開對話,抓住“我卻不止一次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魚”指的是什麼?作者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那些“魚”呢?你有沒有遇到到過呢?

基本上學生跟着我的思路學習,但似乎我説的太多,給學生自己深化理解的時間太少。所以教學就停留在課文的表面上,沒有在課文的更深層次上進行挖掘;另外,在應該讓學生進行朗讀體會小作者心情變化的時候沒有強化,只是請幾個學生讀了一下,這裏做得不到位;還有,在讓學生討論課文中啟示部分內容時,沒有深入進去,感覺有點泛泛而談。

總的來説,上課思路是很清晰的,但是師生之間對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可能與平時的訓練有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9kyj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