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90後的優秀教學反思

90後的優秀教學反思

前不久,我和學生學習了海倫凱勒的《給我三天視力》這篇課文,其實這篇課文是自讀課文,一般説來是組織學生自行探討,領悟其精神即可。但我總覺得我的學生沒有這一方面的自學能力,不是我不信任他們,是他們的做法沒有辦法讓我相信他們長大了,成熟了,自律了……再有這篇文章確實具有教育、感化作用,我對我的學生仍抱有一種會被感化的希望,我想通過學習它讓一些成天在課堂上不懂事理,無所事事的孩子們能從中找到些意義和樂趣,不管是哪方面的。

90後的優秀教學反思

我的期待是,他們讀了文章很感動,被這些殘疾人的堅強所感染,我會給他們假設情境,假如他們也只有三天光明的話,會怎樣安排,怎樣過會更有意義。他們會心靈震撼般的構思起自己的人生藍圖。在他們的生活中,會出現合理安排時間,珍惜分分秒秒的舉動……可是,我錯了,真的錯了!

我把這篇課文設計的很仔細,每一個環節都很周密。第一節課(第一課時),我由阿炳的事例導入,伴隨着悽切、充滿坎坷人生的二胡奏曲,講述了他的一生。我想學生會提前走入從黑暗中看到光明、從曲折中看到堅強的情境,會產生一種仰慕,崇拜,有會自我反省心理狀態。事實是,前面的一部分學生稍有這種感覺,但大多數學生看到阿炳的照片發出笑聲(具體原因不知,也許是照片中的阿炳不帥),音樂的沉醉,使笑聲減弱。進入正題,一部分人記關於海倫的筆記,後面絕大部分開始説話,趴着,準備入眠,對於他們來説,有趣的內容已經結束。作為精心準備好這一節課的我,有點失望,也許我很不無能,不稱職,不能用更有趣的講課方式激起他們的興趣。

第二節課,進入正文,重點部分,在分析課文的時候,講到"感恩”,我告訴學生,如果海倫那種對人生充滿光明和希望,對科學有一種堅持不解的探索心,對生命有一種執着心……至少有一種心我們必須具備,那就是感恩的心,感恩就是先感動後報恩,我們必須常備這種心……隨後我放了《感恩的心》這首歌,播放了歌詞,目的就是讓學生結合學習的內容感受一下歌詞,再聯想一下自己,希望有點心得。事實是,曾趴着的學生有幾位抬起頭看看屏幕,會唱的,有興趣的跟着哼哼幾句,沒有興趣的人繼續準備入眠,我很失望,感化這個詞在他們身上似乎不存在,也很無奈……

第三節課,是堂學生自主發揮課,從海倫到桑蘭、張海迪,到霍金,讓學生從這些人物事蹟中學到點東西,我的要求不會太高,哪怕是這節課領悟到了,我引導學生“海倫的一生是一曲《命運交響曲》”隨後播放了貝多芬的這首鋼琴曲,通過前兩課時的教學,這節課學生的反應其實也是我的預料之中,他們好象是第一次聽到,但沒有好奇之感,很無聊的表情,讓我覺得很尷尬,我無話可説。這篇課文沒有達到我的目標,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這麼感動的題材他們竟然沒有被感化,為什麼?(當然是部分學生)

課後我做了反思,他們這個年代的學生和我們那個時候不一樣,我們很尊敬老師,就算心裏有再多的埋怨也只是在心裏,稱呼老師為“某老師(某為姓)”,而如今的學生我很少聽到這樣的稱呼,而是前面加所代科目,語文老師、數學老師、英語老師……這樣讓師生之間距離拉遠了許多,甚至會出現代了三年課學生不知道老師姓什麼的現象。上課老師叫學生回答問題,他們不會或者不想回答,會很有理的對視你,讓你先屈服……

這代的學生有自己的思想,不管是對與錯,這一點我很佩服。所以我一直在反思,是不是我的教學思維應該改變,來找一條適合他們的授課方式。我為什麼非要讓他們模擬海倫的情境,只有三天的'光明,讓自己在僅有的有限時間內安排緊湊的生活?他們也許認為人活着就要快樂的享受每一瞬間,何必去強迫自己做一些超前的事情?其實我也這樣想,如果換做我我也不會想海倫一樣那樣緊張的度過,我會選擇一個靜謐的地方,可以讓我心靈釋放的地方,或者選擇和平時一樣的生活節奏。人要樂觀的生活,為何總要想假如以後的生活,並且假如以後的生活往往是悲劇性,曲折,坎坷的生活,我們就不能快樂的,輕鬆的過我們的今生嗎……

這樣想來,一度讓我困擾的心情稍變了許多,也許我對他們的要求已經和90後的孩子們脱節,我該整理一下自己的教學思維,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

標籤: 教學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lnxpv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