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找次品》教學反思範文

《找次品》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找次品》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找次品》教學反思範文

《找次品》教學反思1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這節課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

在教學內容上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通過利用天平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讓學生初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基本的解決手段和方法。例2的待測物品數量為9個,在實驗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便於學生與例1的結果進行對比,從而總結出解決該問題的一般思路。

在授此課時,通過身邊生活實例,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讓數學問題生活化,一上課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探究興趣,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設計這一環節,聯繫生活實際,可以激起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能使學生肯動腦、想參與、樂學習。

按照例題,本課例1是從5瓶鈣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卻讓同學們先從3瓶口香糖中找出次品,這樣就降低了教學起點,學生很容易的從3箇中找到次品。那麼在後面的5瓶、9箇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會產生挫敗感,增加成功的體驗,使本課更容易進行。

本課我讓同學們從3箇中找出次品這比較簡單,然後加深到從5個、9箇中找次品,並且在9箇中找次品的過程中滲入優化思想,讓孩子們尋找優化策略,接下來讓學生再用27進行驗證,加深了學生的體驗。整個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注重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知識的過程,使他們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在此過程中知識層層推進,步步加深,讓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達到一定的高度,思維也不至於感到困難。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的運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不把現成的答案或結論告訴給學生,而是試圖創設出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上的矛盾、衝突,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經驗和事理的慾望,繼而調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提出解決問題的猜想和策略,並通過觀察、實驗、操作、討論、思索等多種活動進行研究檢驗。在研究性數學學習中,知識不再是被學生消極接受的,而是學生自身積極地、主動地去探求獲取的。學生在教育教學中是發現者、研究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找次品》教學反思2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本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縮小待測物品範圍的優化策略。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對傳統設計思想的分析

傳統設計一般是首先找5個零件中的次品(目標:在認識平衡與不平衡兩種可能結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畫框圖,經歷邏輯推理的過程);再找9個零件(目標:找到最優稱法,形成猜想);然後稱8個,27個,探索規律;最後稱100個、243個零件(目標:繼續學習化歸方法,找到零件個數與稱的次數之間的關係)。這種設計從過程來看體現了操作 ----猜測----驗證 ---- 歸納 ----應用的教學思路,它的重點放在學生優化方案的比較上。這樣設計有兩個弊端。問題一:按這種單刀直入式進行研究,因學生的知識和方法儲備不夠、跨度過大,思維難以突然從方法多樣性提升到最優化策略上來,學生的思維容易斷層,探究會屢屢受挫,從而造成對此類問題的探究興趣不足,影響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問題二:在9個物品中找次品的探究過程中,讓學生猜想最佳策略:分三堆,每堆儘量同樣多的規律,學生不容易找出來,再讓學生舉例驗證更難。學生探究的多樣化一方面暴露了學生的思考過程,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學生對最佳策略的關注。如何通過優化策略的形成,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高老師進行了如下的`探索。

探索適合學情的實踐嘗試

1、巧:遊戲互動做鋪墊--巧妙滲透優化思想

在學生的猜數過程中,高老師總讓學生處於最不利的處境,除非他選擇了最佳策略,否則猜的次數總是最多。高老師心中想的數不是固定的,是根據學生的猜在不斷的變化,也就是説,一開始他心中並沒有想好一個具體的數。讓最不利發揮到極致時,學生就會最大限度地理解策略的重要性。通過找中間數,學生認識到運用縮小範圍猜數可以提高效率 ,讓學生在無意識的猜數遊戲中感悟快速猜數的方法與策略。

2、趣:交流策略多樣化---引出優化方法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分、稱、想的全過程,從不同的方法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我讓學生用肢體模擬天平來進行實踐探究,學生非常感興趣。高老師放手讓學生探究3個、5個測品中找一個次品,體現策略多樣化,引出優化的方法,分三原則。圖示法較為抽象,對學生來説不容易理解,教學時我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板書,即外顯了學生的思維痕跡,又便於學生理解每項數據的含義,為後續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3、實:打破常規設懸念---激起優化需求

如果説數學思想方法是可以傳授的話,那教師肯定是把其中富有思考意義的東西機械化了,這樣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所以滲透優化思想一定要讓學生經歷了自主體驗和反思頓悟的過程。本節課高老師打破常規,讓學生大膽猜測:如果有2187個測品中找一個次品,你認為至少稱幾次保證找到這個次品?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你覺得有什麼辦法?(把數據變小些,並舉例研究。)激起學生優化需求,學生也從中認識到以退為進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策略,為滲透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走好了堅實的一步。

4、準:找準盲區巧點撥---形成優化策略

學生挑戰在100箇中找次品時,高老師及時點撥引導---------當遇到一個問題時,我們邁出第一步至關重要。結合課前遊戲,借鑑縮小範圍的策略。小組合作擬訂第一步怎麼辦?的計劃。當出現分2份和3份的對比分析時,我又適時提問導引:是不是分的份數越多越好呢?讓學生在例證中歸納出將待測物品儘量等分成三份的規律來。用準時點撥為學生掃清思維盲區,為優化策略的形成搭橋鋪路。

探索實踐後的啟示與思考

啟示一:發展才是硬道理。在備這課時,高老師也考慮到用天平來操作演示,但由於現場條件的限制----沒有準備現成的天平;同時又考慮到學生用天平來稱在操作上也會很麻煩,以前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在此處多用時間有喧賓奪主、影響主題的嫌疑,因此他在本節課中沒有把實物天平帶進課堂,而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肢體演示代替天平操作。只要能讓學生得到發展,刪繁就簡是很划算的。

啟示二:萬丈高樓平地起。解決再難的問題,豐實基礎是至關重要的。為了讓學生的思維順利由方法的多樣性轉向最優化,高老師在教材例1之前增設在3箇中找次品的環節,目的有二:

1、走實第一步。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重温天平的結構和用法,收集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為後續研究儲備能量。

2、強化和預示方法。通過在3箇中找次品的演練,引起學生思維方法的先入為主趨勢,同時也順應了學生的學習從模仿開始的習慣。要想學生的思維提升的更高,必須把思維的基礎打得最牢。

思考一:經歷了本堂課的預設與生成後,對於本課這樣有一定難度的教學內容,教到怎樣一個度是最合適的?

思考二:這節課中,對於最佳策略的成因還有沒有更好的、更有説服力的解釋方法呢?

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説過,在數學的天地裏,重要的不是我們知道什麼,而是我們怎麼知道什麼。從高老師的數學課中,我們領悟到了這樣的理念:通過數學學習,領悟數學思想和方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l3dgy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