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數學廣角—找次品》教學反思(精選5篇)

《數學廣角—找次品》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廣角—找次品》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數學廣角—找次品》教學反思(精選5篇)

《數學廣角—找次品》教學反思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進行《找次品》的教學時,我主要是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等方式,來凸顯數學建模和優化思想。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材的編排是先分析從5瓶鈣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後再來分析在9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並且延伸10、11個零件怎麼分?有效地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我通過從3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5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9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8個玻璃球中找一個次品這樣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在3瓶中建立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根,在5瓶中對找次品的方法進行建模,在9瓶中感受方法的多樣性,及時進行優化:這種平均分成3份稱的方法,所稱次數最少,最後在8個玻璃球中進一步優化方法:在利用天平找次品時,首先要把物品分成3份,能平均分時就平均分,不能平均分時就儘量平均分,這樣,所稱次數最少。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能優化教學過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教具的直觀演示,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用天平實物進行試驗,可能會出現諸多問題:學生看不太清楚,實驗效果不明顯;每一次稱時,都需要對天平進行調節與處理,麻煩且費時。但在本節課中,又必須要藉助直觀演示,幫助學生建模和推理。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利用天平模型來直觀演示和操作,這樣不僅可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同時又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後面脱離具體的實物操作,實現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簡潔準確的敍述推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簡潔、準確的敍述操作和推理的過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學生的實踐操作中,我要求學生邊擺邊説,從而訓練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在學生的敍述過程中要求語言儘量簡潔,如:在天平的兩個托盤裏各放2瓶,可以説成2,2一稱等。通過這樣一系列的訓練,學生的表述會更清楚,語言會更簡潔、準確,學生的思維也會更加的完整、快捷,從而提高了整節課的教學效率。

四、利用已知結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從以往的教學中發現,本課容量大,時間緊,很不容易完成預定教學任務。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根的建立,方法建模時,要求學生要簡潔、準確的敍述操作和推理過程,在後面教學中,就直接利用已經發現的結論,不再重複、累贅的敍述。例如:27(9,9,9)第一次9,9一稱,然後再從9個裏面找次品,就直接利用前面的結論。

《數學廣角—找次品》教學反思2

這節課,我連試教合在一起,一共上了3次,但是每一節的教學任務都沒有,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針對各位老師對我的評課意見和自己的想法,對這節《找次品》進行如下的教學反思:

這節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

在課前談話環節,我用分過的一瓶七彩糖和沒分過的七彩糖進行對比,從而引出“次品”這一概念,讓學生從這兩瓶中找出次品,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用天平稱。這一環節,我感覺上還好。

但是在學生示範了從3個物品中,只要稱1次就可以找出次品這個環節後,我不應該重複學生的`示範過程,而是應該呼應此環節的開始部分,讓學生思考從2個物品中只要稱一次就可以找出1個次品,為什麼從3個物品中也只要稱一次?這個道理不應該由我來説,而是應該讓學生自己想明白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接下來的從4個物品中找1個次品環節,此環節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用數學的方式來表示找次品的教學過程。我採用學生邊説找次品的過程,我隨機板書。由於多媒體的黑板離學生比較遠,而這節課要板書的內容比較多,所以我寫的字相對很小,這些種種原因,大多數學生對我在黑板上寫的數學方式,並不是十分理解,雖然對着黑板又引導學生把找次品的過程又説了一次,但亡羊補牢的效果已經不明顯了。在學生説方法時,我不應該隨機板書,而應該跟學生點明,由於隨着物品數目的增多,找次品的過程就更加地繁瑣,所以要採用一種新的表現方式,從而引出用數學方式來表示找的過程,邊回想剛才學生找次品的方法,教師邊隨機板書,也邊介紹怎麼樣用數學方式來表現。

由於用數學方式來表示找次品的過程這一環節落實地很不到位,導致下面的環節的癱瘓,所以學生從8或9個物品找出次品,在小組內探索花的時間很多,集體反饋時花的時間也很多,但學生都只是還停留在口頭表達層次上,並不能用數學的方式很好地表達出來。

一堂課要想上得成功,必須環環相扣,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必須落實到位。這三次的上課,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作為一個老師,是整節課的引領人物,教學節奏的把握尤其重要,這是我今後教學應該尤其要注意的,高段教學的節奏該怎樣把握呢?以後要多聽聽高段老師的課,多學習他們教學時節奏地把握,哪裏該講,哪裏不該講。

《數學廣角—找次品》教學反思3

從真正開始設想這節課到開課大概有3星期,在這二十來天的時間裏,我輪迴着與許冬麗導師設計教案、試教、討論、修改這一過程。直到最後一次的修改是在開課前一晚上,改完心裏似乎是有那麼一點肯定的,但上完後才直到有那麼多的遺憾!

首先我不得不佩服許冬麗導師的眼裏,她一眼看出了我上課時的情緒低沉。真的,這節課我沒有試教時的狀態好,能全身心的投入,情緒亢奮,能引領學生的情緒與狀態。這是第一個遺憾,也是我以後的教學生涯中必須要避免。

接着是我課堂調控能力的不足,在教2個物品裏找次品的環節中,由於自己沒有好好引領,導致學生被我多餘的舉動與語言給糊塗化了。要知道這是最簡單與最開始的環節啊,在這裏就弄不清楚,接下來就可想而知了,學生根本就沒有那種主動性。再加上我在情緒的調控上失敗,整節課給自己的感覺就是很拖很拖。

最後來説説我教學語言和機智的欠缺吧。首先是課前唱歌,本來想讓學生調整狀態的,沒想到學生説不會唱,我在那會兒也沒想到要玩個遊戲什麼的,也就這麼突兀的就開始上課了。接着就是我在教學中語言重複不精煉不規範。有些問題如果老師問的精準就可以避免學生不必要的思維發散,從而可以節省時間,加大課堂教學密度!這個需要我在今後每一節上課中不斷注意,不斷改進才能慢慢達到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得過來的。

當然這節課也是有優點的,畢竟有許冬麗導師的大部分心血在裏面。

首先是教學具的輕便,可重複利用,且直觀易懂。吹塑紙,在小時候作手工的時候接觸過,但不知道它叫什麼,長大之後就再也沒有看過了,以至於許老師説到吹塑紙的時候我還是很納悶這個怎麼用,原來只要用水就能使它貼在黑板上了,非常方便。

接着就是教學環節設計的層層遞進,思路非常清晰。我想如果不是自己沒有好好把握,換成許冬麗導師去上的話,肯定是很精彩的。

雖然有太多的不足與遺憾留下來,但我並不泄氣。我知道進步需要在不斷的失敗,然後不斷的反思才能得到的。我也知道在教學道路上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一路上又有太多太多的東西等着我去學習與探究!

《數學廣角—找次品》教學反思4

找次品”的教學內容本來是在“奧數”活動中有時出現的,現在青島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與生活中選入,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是比較好的課。課本主要以“找次品”這一學習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滲透“優化”的教學思想方法。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掌握用天平找“5個零件的次品”的方法後,我讓學生猜想,如果9個物品中也有一個次品,幾次一定能找到?學生設想了好幾種方案,我採用分組檢驗,看誰的速度快。通過評價巧妙地把尋找最優方案藴涵在競賽活動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發現了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三份的最優方案。隨後我又提出8個物品中找次品由學生獨立設計法案,在多種方案的比較中發現,如果待測物品不能平均分成三份,則要分得儘量平均。

《數學廣角—找次品》教學反思5

“找次品”是五年級下學期數學廣角里的教學內容,屬於一節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這節課我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並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式進行了設計,反思整節課。

接到期末考試的時間,確實有點緊,在請教有經驗的老師怎樣講的前提下,直接讓學生討論找次品的最優方法。學生説:“分組法最省時間。”我直接説:“好!下面討論怎樣分組最優方案。”

“我總結出來了,分成三份。”

“當待測物品的數量是3的倍數時,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三份,能保證用最少的次數找出次品。要平均分成三份哦!”

“説的很到位,誰還有補充。”

“當待測物品的數量不是3的倍數時,也把待測物品分成3份,每份個數儘可能接近,使多的一份與少的1份只相差1。”

“補充的很全面,把樊靜禕與劉懿賢的加起來就是找次品的規律。”

“好,下面咱們來實戰一下!”

讓學生把小狀元拿出來,開始做!由於剛才講的快,所以讓學生説答案的時候必須説思路。

沒有想到,孩子們掌握的這麼好!心裏竊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4r3kj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