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通用5篇)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通用5篇)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蟋蟀的住宅》一課時,我認真地看了教案,揣摩了一下本課的主要內容,在教學中,我沒有像以前一樣帶領學生朗讀、分析課文,而是採用了一種幽默的語言來進行教學,結果學生學得輕鬆,我自己的心情也十分愉快。下面就將我的一些做法介紹如下:

1、介紹作者,引起興趣。

本文的作者法布爾長期觀察昆蟲達30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在上課前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有關法布爾觀察昆蟲入了迷的故事,學生聽得哈哈大笑。然後我話鋒一轉,引到了蟋蟀的住宅上,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起來了。

2、縱橫對比,理解課文。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讓學生抓住重點,縱橫對比,以點帶面來理解課文:為什麼説蟋蟀的住宅是一個偉大的工程?老師的住宅比蟋蟀的住宅大得多,裝修也好得多,為什麼反而沒有蟋蟀的住宅出名呢?學生從課文中找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蟋蟀挖掘住宅的不易,還指出老師的住宅雖然好,但全是別人完成的、學生找得高興,我也教得輕鬆,在快樂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就突破了難點、

《蟋蟀的住宅》是小學六年制第九冊第七組中的一篇課文,是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説老實話,我抽到這篇課文還有些牴觸情緒,初讀這篇課文時興趣也不大,可能有些老師和我有同感,覺得文章有點散,線索似乎不太清晰。但是當我們沉到文本中,仔細研讀時,就會發現,這篇課文不是按照蟋蟀修建住宅的順序寫的:先選址再修建接着寫修建好的樣子;而是根據法布爾的觀察順序寫的,先發現住宅再觀察特點繼而想了解它的修建過程。而且法布爾在富有情趣的語言中,表達出了他對蟋蟀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努力改造自己生活的那種欣賞和讚歎。葉老曾經説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開了窺視作品奧妙的門户。

基於這樣的解讀,根據文本特點,為了簡化教學,我們作了一些嘗試。

時間有限,簡單説三點。

1、我們抓住了題眼“住宅”,循着作者的思路,帶着學生好好地去欣賞住宅,對住宅做進一步的瞭解和新的發現,在不斷的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是偉大的工程,情感的昇華水到渠成。而不是給學生一個“偉大工程”的結論,要學生去論證這個結論。這樣就極大的尊重了學生的主體,真實地做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究。

2、突出重點,注重文章內在的聯繫。從文本來説,主要寫了住宅特點和修建兩個方面。在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和感悟時,根據學生普遍對住宅特點感興趣的情況,我“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對課文內容作了大膽的取捨,重點研讀住宅特點,概括學習修建過程。在學習住宅特點時,學生髮現蟋蟀的住宅具有朝陽、傾斜、幹得快的特點,我就順勢引導學生將上下文聯繫起來學,發現段落之間的聯繫,感悟小蟋蟀舒適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隨遇而安、慎重選址密不可分。通過今天的教學實踐説明,這種“舍而不棄、上掛下聯”突出了重點,揭示了文章的內在聯繫,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適應孩子的需求。

3、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讀是閲讀教學最基本的方法,這節課我是非常重視讀的。除此之外,我還運用了多種方法。比如在聯繫上下文讀、對比讀中抓住關鍵詞品排水優良、陽光温和;在讀思議結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讀寫遷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間的不同含義及文字背後的不同情感。學生在品味語言魅力後,“體驗寫話”,在我的眼中,這裏是蟋蟀的……孩子們妙語連珠,令我驚喜。就這樣讓學生在“字字珠璣”中品味語言精妙,感受這了不起的小生命以及作者、我們對這小生命的敬佩。還有教師創設情境,請學生“聽話想象”,蟋蟀會唱些什麼呢?孩子們浮想聯翩,一個會勞動會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們心上。還有課中及時捕捉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如質疑、批註、邊讀邊聽邊思考。及最後的“吟誦昆蟲記中的一段話”。課外學習文中的表達方法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這都是在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正因為學生有了主動參與的意識,課堂顯得和諧並充滿生命的活力。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2

《蟋蟀的住宅》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讚揚了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這篇課文根據法布爾的觀察順序而寫,先寫發現住宅,再觀察住宅特點,最後寫它的修建過程。本單元的主題是“觀察與發現”,學習課文時要仔細體會作者是怎樣觀察的,為課後的觀察事物、寫觀察日記做準備。所以,教學本課我首先讓學生理清思路,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和觀察順序。

學習住宅特點時,學生但從文本理解比較抽象,必須有形象刺激才能打開思維,加深認識。在學生充分閲讀的基礎上,我播放一段介紹蟋蟀住宅的動畫視頻,“你就是這隻聰明能幹的蟋蟀,週末邀請朋友來家裏做客,你準備怎樣給客人介紹住宅呢?”學生自導自演,邊看畫面邊做導遊的形式,介紹這項偉大的工程。聽眾對住宅方面的問題可以隨時提問。這個過程,把蟋蟀的選址、建造,內部結構都一一呈現出來。所以做好這個小導遊,必須在對課文內容深入瞭解的基礎上才能完成。課堂上,牛瑞霖和秦嘉悦主動來介紹,知識全面。語言生動,是個合格的建設者和小導遊。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3

那天,上《蟋蟀的住宅》這節課時,我按一貫的步驟進行教學:導入新課,檢查預習;細讀課文,深入理解;再讀課文,質疑解惑的步驟進行着。只要完成最後一個問題“談談學了這課後的感想”,這節課就順利結束了。

當我拋出問題後,一個學生舉手説:“老師,我認為蟋蟀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有個地方住不就行了!一個小小的洞,竟從初冬忙到初春。看來不肯隨遇而安並不好”。他的話音剛落,教室裏就似開了鍋。極力反對這個觀點的、同意這個看法的各説不一,有些好爭議的學生臉都爭紅了……

一節原本設計好了的、即將結束的“正常”課,出現了這樣的局面。看着這場面,簡直叫“亂堂”了。是壓制學生的發言,按原計劃結束本課,還是藉此給學生一個空間,來個“自由”談?看着這課堂我迅速的思考着。

我拍拍手示意學生靜下來,説:同學們,有想法、有感受這是好事,但如此“以聲壓人”,既解決不了問題,別人也難以聽到你的高見。這樣吧:如果想繼續談論,我們可分成三方:認為隨遇而安“好”的為一方;認為隨遇而安“不好”的為一方;中立者為一方,發表自己的感受,要有理有據。行不行?

學生當然是擁護的。三方學生各舉了不少了例子:什麼麻雀的、喜鵲的、寒號鳥的、燕子的,甚至有學生還説到了“魯賓遜漂流記”的故事……總之都大談闊論、直抒胸臆。

這是自我教學這篇課文以來從沒出現的一種局面。聽着他們的辯論,我也在重新思考:我應該給學生一個怎樣滿意而正確的答案?我難以給學生一個標準的答案。這時,我突然從他們的爭議想起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把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讓他們自己去判斷、比較、做結論會怎麼樣?我決定馬上開講:

同學們,生活中的許多事,往往難以用一個‘好’與‘不好’去評判,我就給你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聽完後你們再去評判‘蟋蟀’吧。

記得那年八月,我和另一學校的一名老師乘船去大連學習,為了給學校節省開支,我們沒買卧鋪票只買了便宜的座號。當時船艙裏有許多空座號,那位老師吃好喝好後就着相鄰的兩個椅子,頭枕提包蜷縮而睡。兩三個小時過去了,她依然睡得很香。快到大連了,我叫醒她,她起來後精神飽滿,而我因難以適應這樣的“卧室和牀”,在晃盪的船上硬坐了六、七個小時,感到頭昏腦脹,非常勞累。我對她説:真羨慕你,這樣的環境下都能睡上一覺。她説:這算什麼,去年我們幾個去西安,火車上擠得要命,我在別人的座椅下鋪上一張報紙,美美地睡了一覺,下火車後,同去的人個個喊腰痠腿脹,而我精神飽滿的按自己的計劃去遊覽……

老師講這個親身體會,是想讓你們思考:對不同的環境、條件、困難,應持不同的看法,正確看待、理解,並做到“不肯隨遇而安”而又能夠“隨遇而安”,讓我們樹立一種既是積極的又是健全的人生觀。

教室裏立即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我想:從自發的掌聲中判斷,學生聽懂了我的故事,也理解了“蟋蟀”的精神。

這是一節“打亂”了“常規”的課,然而我感謝孩子們,是他們那沒有“禁錮”的思想,轉變了我“固有”的教學思路,讓我的教學從今後“多出一條”逆向的走法。吃苦耐勞的精神固然是值得我們學習,但怎樣辯證的看待“不肯隨遇而安”與“隨遇而安”?我們是否一定要讓學生只知道、只接受“不肯隨遇而安”的人生啟蒙教育?

是啊,有道是“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知識,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 教材只能作為一個範本,一個例子,而教學引用的“教材”應該是多樣、豐富、寬泛、靈活的。對於類似的問題,我們完全可採用與學生進行一分為二的探討,引導他們樹立辯證看問題的意識。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真正做到:是以“人”為本的教育,關注的是“人”,而不是讓教與學去適應教材。閲讀的開放,學生就會有多元的閲讀、多元的思考,伴隨着情境性問題的產生,學生往往會持不同的觀點,會有難以解決的“衝突”。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同時,在認真傾聽他們的基礎上,給他們一個引導、判定、建議和解決的思路。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假如我們僅僅把知識侷限在這個教科書中,課堂教學將會成為脱離生活,不能反映生活,不能適應生活,不能被生活所應用的一種“空洞”的教育。在對於學科知識的傳授中,一名教師萬萬不能把“知識”與“現實生活”;“科學”與“人文關懷”相脱離。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4

《蟋蟀的住宅》選自小學課標人教版第七冊的第二單元,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課文主要介紹了作者觀察到的蟋蟀的住宅的特點及蟋蟀建築住宅的才能。課文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蟋蟀當作人,把它的巢穴當作人的住宅,語言十分風趣,對於四年級的學生,課文內容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課之前,我查找課件,尋找相關資料,準備教學流程,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充滿了期盼,卻忽略了我最應該關注的羣體——學生。上完之後,效果卻令我非常失望,因為整個課堂氣氛太過沉悶。積極參與的同學很少,主動回答的學生也不多。面對此種結果,我靜下心來尋找根由。哦,我沒有把學生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這節課,留給我的啟示很多很多:

一、課前預習必須到位,才能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流程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當前學習狀況。這堂課前,因為我認為這篇文章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即使他們預習不好,也不會影響教學效果。所以,我只簡單地叫黃老師交代學生預習。結果,上課時,我用(課件出示)蟋蟀的住宅有什麼特點呢?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再讀課文5-6自然段。用“—”畫下有關句子,並把每一個特點用一個詞概括出來,寫在句子後面。然後在小組交流,最後派代表彙報。我去巡視時,發現學生並沒有找到並概括出蟋蟀的特點。積極參與的同學很少。主動回答的`學生也不多。若上課前教師把預習落實到位,這樣的局面必然不會出現。課上到此,我像一隻折翅的鳥兒,早已無法飛翔。

二、學習方式必須多變換,才能激發學生潛力。

語文新課標指出"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髮揮主體作用,主動參與教學,讓學生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應用,實踐語言的能力。這堂課中,我利用課件出示思考題,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説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點時,我先要求學生進行自由讀課文,畫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點並概括,然後小組交流,後來進行彙報。這種探究方式,雖然能夠讓學生加強合作意識,但也會削弱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養成依賴的"惡習"。若對這個教學環節採取獨立思考的學習方式,可能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教學效果也會更好。正是學習方式的單一,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束縛,教師的拓展受到了限制。

三、朗讀形式應多樣性,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情。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享受語文,讓閲讀成為一種對話,讓表達成為一種傾訴,讓思維成為一種習慣。在教學這篇課文,為了讓多數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我多次採用了全班齊讀這種形式,而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很少採用另外一些閲讀形式,如:個別讀,賽讀,範讀,使得學生的情感體驗受到了壓制,讓他們內心的那種驚歎,那種驚訝無法呈現,可謂一大憾事。如果,在朗讀這一過程中,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最後,讓學生扮演蟋蟀向大家介紹如何建築住宅及住宅的特點時,必然會水到渠成,答案也會精彩紛呈。

總之,整節課,我講的多,沒有讓學生 “以讀為本,讀中悟情;沒能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激發學生興趣,理解重點,突破難點;沒能達到語言訓練與情感薰陶的互涵共振。教學策略不到位,雖然安排了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的合作學習,但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共同探究所得成果不大,共同交流的時間相對還是有些少,尤其是學困生,他們在課堂上還習慣於充當“觀眾”被動接受。這一堂課留給我的思考很多,但這些思考也必然激勵我不斷前進。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在小組合作時還加強指導,真正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並且以“新課標”中對“讀”的要求為行動指南,遵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原則,堅持“以讀為本,讀中悟情,以讀代講”這一主線,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實踐的樂園。

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 篇5

這是一篇説明文,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真實地介紹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選擇、蟋蟀的住宅特點和怎樣修建住宅的,讚揚了蟋蟀不辭勞苦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本節課教學重點是住宅的特點和怎樣修建這兩部分。

1、在本節課的導入部分,安排介紹蟋蟀的相關知識背景,設法激起孩子的學習興奮點。同時根據“住宅”這個詞語的運用,引導學生理解整篇課文中擬人手法的運用。同時,初步感知作者對蟋蟀的特殊感情。

2、讓學生在反覆的讀課文和預習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每段的大意,然後小組交流討論後,可以把課文分為幾部分,引導學生整體感知這篇課文。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在概括課文的大意時,有些難度,需要老師在引導上下功夫。

3、對於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圍繞着“隨遇而安”這個詞語展開,首先讓學生説一説這個詞語的意思,然後,在課文中找到這個詞語,想一想,“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蟋蟀不肯隨遇而安?”然後,逐步引導學生思考蟋蟀選址的特點。這部分的學習較為容易,學生很好理解。

4、對於蟋蟀住宅的特點,這部分的學習概括難度較大,我主要採取的方法是讓學生反覆地讀這一部分的內容,然後再在小組裏討論,學着用一個詞語概括,然後把概括的詞語寫在黑板上。這種方法,學生都很積極,找了很多的詞語,基本上都概括出來了。有些較為隱蔽的特點,引導的基礎上再進行補充。當然,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很活躍,但是,需要老師很好地控制課堂秩序。對於這一部分,還要提到的就是語言的生動活潑,這裏需要老師較高的基本功,語言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朗讀把它表現出來。這裏擬人句的運用,都是學生日後寫作文可以用到的。

5、但是在教學中還是存在着很多問題,首先,我認為有些課文,我們很難把它完全地分為幾部分,比如説《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我經過反覆地推敲,查閲了相關的參考資料,我認為,這篇課文的前面一部分和後面一部分內容很難進行嚴格的劃分,這樣在整體感知課文的時候,學生理解就存在困難。最大的困難還是情感方面,我認為,現在的小學生很難理解當時作者寫文章時候的情感,因為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興趣、愛好也產生了變化,作者對蟋蟀的喜愛之情很難深入體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kyrlr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