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關於寓言兩則優秀教學反思(通用5篇)

關於寓言兩則優秀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寓言兩則優秀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寓言兩則優秀教學反思(通用5篇)

寓言優秀教學反思 篇1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説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拔苗助長》是一篇含有深刻寓意的課文。就二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認識能力,要理解文中的寓意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堂必須創設一種與學生生活體驗直接聯繫的場景,讓學生去體驗、感悟,從而明理。

語文學習應時刻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把語文帶到生活中。本片段的教學,通過課件的演示與老師的描述,讓孩子們感受"筋疲力盡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工作計劃,工作總結-燭光漫步"的意思,可謂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喚醒了學生在頭腦中留下的直觀演示,溝通了書面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繫,引發了學生與語言文本的對話。學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實現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但是自我感覺在設計整節課,還不是很新穎,總想讓學生學得紮實,所以很多時間都停留在生字的教學上。導致學生在讀的時候,沒有很大興趣,總感覺是為了讀而讀,但為了什麼讀還不是很明確。我想,在下一次上時,重點應該是放在如何提升學生朗讀的興趣。

寓言優秀教學反思 篇2

這篇課文由《掩耳盜鈴》和《守株待兔》兩則寓言組成。篇幅雖然短小,但是情節完整,敍事生動,語言明白如話,有很強的藝術魅力。這樣的小古文,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教學。

一、示範朗讀,加強指導。

這是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學生讀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而老師先示範,再從停頓、重音、語氣和節奏方面給予指導,讓學生反覆練習,吧句子讀正確,讀流利,為理解句意打下基礎。

二、聯繫註釋,理解句意。

這兩則寓言語言淺顯易懂,加之大多數學生對這兩則寓言故事較為熟悉,只要能利用註釋,完全理解句意。這也是學習古文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因而學習本文時把這一方法滲透到學習得過程中,一方面使學生理解了句意和故事,另一方面讓學生覺得學習古文並不難,保持興趣。最重要的是掌握的學習古文的方法,不僅得到“魚”,也得到“漁”。

三、注意拓展,擴大視野。

學完本文,學生不僅明白了故事,更明白了文中的道理。對這樣短小雋永的寓言故事一定很感興趣,因而可以補充一些或讓學生蒐集一些文言小故事,如《鄭人買履》《掩耳盜鈴》《守株待兔》等,讓學生按照本文的學習方法閲讀、品味、感悟,那麼學生的視野從課內拓展到課外,真正實現了課堂內外的`結合。

寓言優秀教學反思 篇3

二年級下冊第27課是寓言故事,本課是由《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兩篇寓言組成。課文分別為我們描述了古代兩個可笑的人物形象。一個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個是對意外的收穫心存僥倖,不認真做事,結果一事無成。這兩則寓言都是家喻户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寓言的學習應抓住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抓住理解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在聯繫,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如:《揠苗助長》,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裏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這則寓言情節簡單,學生一讀就能瞭解故事內容,但寓意比較抽象,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為此,我認真研讀了文本,尋找到了本課教學的關鍵所在,較好地引導學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在教學前,我努力思考應該怎麼樣教授,才能讓孩子在短暫的課堂上明白這兩個故事所藴含的道理。於是,邊看書,邊思考,就在自己手捧着課本想:這兩個人的表現有趣極了,第一個人,看到自己田裏的禾苗沒有長高,好着急,於是自己認為想了一個“好”辦法,“好”辛苦地將禾苗全部拔高,而自己認為的“好”結果卻讓禾苗全部枯死了,於是我們得出結論:這個人好愚蠢。哈哈,自己就用這幾個好字,作為本節課的一條線,作為板書,相信同學們一定會覺得學習好輕鬆啊!

寓言優秀教學反思 篇4

寓言的道理藴含在故事的字裏行間,它短小精悍,故事性強,反映大眾生活,成為令人喜愛閲讀的文學形式。因此,在上《寓言兩則》這篇課文時,我緊扣故事內容,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寓意。教學時還注重朗讀指導,啟發學生把故事中表達的不同意思讀出來。在學習《亡羊補牢》時,通過分角色表演、朗讀對話部分,體會鄰居對養羊人的關心和養羊人對丟羊這件事的態度,尤其是最後一段要讀出養羊人後悔的心情。在學習《南轅北轍》時,我讓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琢磨,看看課文中的人物是怎麼問話又怎麼答話的。讀完課文後學生之間相互試講這個故事,在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時,讓學生三個人一組分角色讀。在學生讀中悟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對去楚國人説説自己想要説的話。這時有的學生説他帶的盤纏越多,越不能到楚國;有的學生説車把式技術越好,他離楚國越遠;還有的説楚國在南邊,他不聽朋友的勸説,硬要往北邊走,走得越遠,就越到不了楚國。同時我結合課後思考練習第二題,讓學生聯繫實際,説説生活中與這兩個寓言故事相類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有效地達到了對課文的理解。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在教學《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時,我根據課文思考題“養羊人對街坊的勸告,開始是怎麼想的?後來又是怎麼想怎麼做的?結果怎樣?”設計了表格,讓學生自學課文,收到了良好效果。出示表格以後,請學生自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填表格。

學生自己讀書、思考、填表,克服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歸納學生死記的弊端,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自學獲得了知識,學會了學習。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寓言《南轅北轍》的教學首先以理解課題中的“轅”和“轍”入文,然後讓學生在文中找到點出“南轅北轍”的意思的兩個句子,讀讀體會。以為課文基本是對話,所以第二部分是讓學生通過對讀來體會人物的特點。同桌對讀,熟悉課文後,師生第一次對讀,教師讀朋友,學生讀坐馬車的這個人。教師在讀時,把文中的反問句改成陳述句,讀後讓學生比較,通過比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勸,和反襯這個人的固執,不聽勸。師生的第二次對讀,角色交換,教師在讀時,省去三個“沒關係”。學生認為這樣不能很好地體現這個人的頑固、傲慢和不虛心,因此補上三個“沒關係”,再讀課文。經過這兩次的對讀,學生從人物的言行中體會了人物的特點,既讀熟、學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後讓學生同桌再對讀,加深理解。

寓言優秀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是兩則寓言《亡羊補牢》《南轅北轍》。針對我班學生實際情況,學生對這兩則寓言故事都很熟悉。大多數學生能説出寓言故事的寓意。課前本人也鼓勵學生自查工具書,理解文中詞句的關鍵字意與詞意,這也是本課的關鍵教學,其次也要注意朗讀訓練,理解朗讀角色,角色性朗讀,在讀中悟寓意。

學完本課,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與其説是教學還不如説是學生自已完成的,效果還不錯,主要體現在學生的習作實踐中。寓言故事都是通過一件事説明一個道理,這對三年級學生不是難點,他們已經有一定的閲讀能力,完全能讀懂一個寓言故事。加上寓言故事趣味性強,能引起兒童的興趣,這是文本本身的特點。本人在本文中卻是注重了人物的語言訓練。語言是人物心理,品質、性情的直觀再現,幾句富有個性的人物語言,往往對突出人物特點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南轅北轍》一文中就用了四次對話揭示了故事內容以及去楚國的人不聽勸告,執意而行的性格特點。那麼如何描寫人物的語言呢?在這個環節,我將習作與閲讀同步了,出示了習作訓練“——的媽媽”。效果還不錯,學生的寫作題材較為豐富“嘮叨的媽媽”“倔強的媽媽”“漂亮的媽媽”“自私的媽媽”等。在學生習作中能準確使用提示語與內容部分的標點“引號、冒號“。有孩子寫”媽媽的嘮叨“時就選擇了媽媽平時説得最多的話來寫,如”走在路上別東張西望,要靠右邊走”吃飯時“你正在長身體,多吃點不要挑食,多吃蔬菜,多吃水果。”“今天天氣有點涼,快去加件外套,把釦子扣好”等。這些現象都是符合生活實際的,也符合兒童口語的,這樣既能再現了媽媽的嘮叨,又突出了媽媽對孩子的關愛。

具體選了學生習作,根據學生習作講評要領,引出語文知識點,從閲讀中悟出寫作方法。(學生習作略)。從學生習作中能體現一種習作中的美——標點。比起平時在標點上規範多了,而且人物語言也符合人物身分,不能誇大其詞,不能胡亂編造,否則文章就失去了真實性,就沒意義。然後在寫一事件中,也許人物語言描寫較多,特別是對話,這得圍繞文章的中心,精選最能突出人物特點的語言來寫,無關緊要的可以不寫,從而做到乾淨利落,精練緊湊。

從而也點撥了寓言的表現手法。從表現手法來看,寓言更多地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的方法和手段,説古論今,以小言大,借物喻人,引導學生在感知寓言的藝術形象的基礎上,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類比聯想,列舉一些與故事相類似的生活實例,然後歸納和概括其中的道理,從而理解寓意。

這個環節本花了時間作了一些最基本的修辭常識的運用點撥。寫寓言時怎樣運用多種表現手法,鼓勵學生髮揮豐富的想象,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比如,誇張,它首先注意的是誇張的適用主體。尤其是廣告中最需要是一定的藝術性,而要體現藝術性就得適當地誇張。有一則化粧品的廣告“今年二十,明年十八“這顯然是有誇張成分的,但並失真,因此使用了化粧品,給人的感覺年輕是可能的。如果説成是“今年二十,明年十一”這就有些違背藝術的真實性。同樣寫寓言,童話等使用誇張也有其特定的效應與要求。同時也要引導學生,誇張不是吹牛皮,不能無目的地亂誇張,也就是要適度。還要合理。魯迅在《漫談“漫畫”》中曾説過“燕山雪花大如席”無疑這是誇張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點誠實在裏面,給人感覺燕山原來這麼冷。如果説“廣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是笑話了,因此誇張不能隨意,不能不顧事實的現實基礎。違背了現實就是“誇而不當”。比如“稻粒賽玉米,黃豆像地瓜,花生像山芋,山芋趕南瓜”“樹皮變棉花”等這都是“誇而不當”同時誇張也也要適合人們的心理需求和習慣。如“他的鞋子像只船”這是符合人們的口語習慣的。如果説他的鞋子太大,只得用箱子當鞋穿,這就不符合漢語的習慣了。當然在誇張中感情色彩也很重要,也就是説,誇張要有新意,要給人以新的感覺。這作為語文老師還是可以提示學生了解一定的修辭運用,修辭在語文中是很重要的,“沒有修辭的文章不算文章。”這是葉老先生説的。沒有修辭的奠基也算不上文學藝術。

或許本人的教學導向根本就是違背小學生年段目標與需求。但本人認為我的學生知道的東西還是不少的。雖説是在年級學生,但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在習作中知道怎樣去組織文字或修辭,引用等寫作方法。

總之,在本人的教學中每篇例文我都會去研究此文在此的作用與用途,以及作者的意願,其實每篇課文都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導師,作為語文老師,只要去認真研究語文,總會發現自己該教給學生什麼,教會學生什麼,學生該學些什麼,又該去完善些什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k73nm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