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兩隻小耳朵》的教學反思

《兩隻小耳朵》的教學反思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要把孩子從狹隘、禁錮的學習環境中解脱出來,讓他們在玩中培養興趣、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自然地滲透審美教育,在注重個性發展的同時培養其創新能力。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得以在樂中學、玩中創呢?以小學音樂教材第一冊第一課《兩隻小耳朵》中的兩個教學片斷為例,談談這一問題。

《兩隻小耳朵》的教學反思

課堂實錄片斷一:(創編活動——讓孩子用第三樂句的旋律,聽一聽、想一想、唱一唱、動一動,根據自己的設想創編歌詞。)

師:讓我們來聽一聽小耳朵可以做些什麼?

(生)邊聽邊自由隨歌詞做簡單動作。

師:剛才小朋友説了,小耳朵還可以聽到很多很多聲音啊。老師的耳朵也聽到了許多聲音——雨聲流水聲小鴨子叫聲小狗叫聲(老師即興編歌詞演唱,隨音樂做簡單動作)

師:你們能不能也用這句旋律把聽到的聲音唱出來呢?來!和你的小夥伴合作、或者自己獨立完成都可以。

(放音樂,學生和小夥伴自由創編歌詞。)

師:都編好了嗎?誰最勇敢,先來展示展示?

(生A)(先説一説,再跟旋律唱)

(生B)我是和其他三位小夥伴一起編的(四名學生逐個按順序邊演唱邊做動作)

師:大家編得真好!

(生)自由跟着唱。

(生)隨着音樂邊唱邊做簡單動作。

反思:

我在設計這一環節的時候,是讓學生帶疑問的。第一點疑問,聽:老師怎樣編歌詞,小耳朵可以聽到些什麼?帶着第二點疑問,想:我的小耳朵可以聽到什麼?繼而唱一唱、演一演。巧妙的置疑使學生產生極高的興趣,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以調動,增強了主體參與意識,形成了教與學的整合,體現了新課程標準面向全體學生、重視音樂實踐的基本理念。學生在原有的音樂基礎上,用第三樂句的旋律,把自己平時會做或做過的事情編成歌詞唱出來,這就是孩子們的生活,就是孩子們的樂趣。既符合了一年級孩子好表現的心理特徵,又讓他們在玩樂中完成這一教學環節,同時激發、培養其對音樂的興趣。在此活動過程中,每一個孩子都有獨立思考、自由發揮的過程,體現了“只注重結果而忽略過程”向“過程與結果並重”的轉變。更可貴的是,輕輕的一句“和小夥伴合作完成或自己獨立完成都可以”,照顧了全體學生,讓有能力的學生獨立創編,有困難、需要幫助的學生與同學合作共同完成,增強了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他們良好的合作意識。

課堂實錄片斷二:(二度創作、探究實踐——隨音樂發揮想象,豐富歌曲形象:給歌曲配上聲響。)

師:小朋友唱的真好聽,我想呀,如果能給這首歌曲配上一些聲響,你猜猜效果會怎麼樣?哎,一定會更好聽。我們一起來試一試。……(老師隨機示範按節奏拍手、跺腳)

(生)隨音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練習。

師:哪位小朋友來試一試?

(生1)拍手拍肩——XX|XXX|XX|XO|

(生2)拍凳跺腳——XXXX|XX|XXXX|XO|

(生3)彈舌響指——XXX|XXXX|XXX|XO|

師:剛才這三位同學能跟着音樂給歌曲配上節奏不同的聲音,真棒!

師:我想一定還有不少勇敢的小朋友想把自己編配的聲響告訴大家,就請他們站出來表演吧!

(生)勇於表現的孩子們起立隨音樂自由展示。

師:你對他們的表演有什麼看法?大膽告訴你的夥伴們。(生)七嘴八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師:我相信你們都能給歌曲配上合適的聲響。讓我們大家一起來表現吧!

(生)愉快而熱烈、單獨或相互的敲擊、拍手、跺腳……課堂上呈現出自主、互助的音樂活動場面。

反思:

這是個二度創作的'教學片斷。老師很巧妙的設計“給歌曲加入聲響”這個充滿遊戲樂趣的音樂活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使孩子們帶着“加了聲響的歌曲會怎麼樣呢”的疑問,帶着濃濃的探索興致,把生活中最熟悉的、玩家家式的行為:拍拍手、拍拍肩、跺跺腳、彈彈舌、打響指、敲一敲……等轉化為音樂活動中的伴奏形式,完成了為歌曲配節奏伴奏的創編環節。我抓住了兒童感興趣的、感情衝動的事物是未知的、高於自己生理髮展的、能夠掌握的知識這一點,巧妙置疑,創設思維情景和條件,把知、能、趣、思融為一體,使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得以統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jrvxy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