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本節課教學《十幾減幾》,要求學生在經歷他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的基礎上,能熟練的計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

為了體現課標所倡導的“把解決問題與計算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的理念,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充分發揮教材提供的《小貓觀魚》圖的作用,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十幾減幾的計算方法,還要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首先,我讓學生整體觀察主題圖,並與同桌交流,題中給我們提供了哪些信息?在反饋時,大部分學生説“有5條黑金魚,8條花金魚”,這當然是正確的,因為這兩條信息最直觀,但與本節課的要求不符合,這點我早就預料到了。所以在學生交流時,我早已把圖中的條件以兩個層次出現在黑板上了。

(1)魚缸中有花金魚和黑金魚共13條,其中花的有8條。

(2)花金魚和黑金魚共13條,我首先引導學生解決

(1),提問:根據這兩個條件,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學生都舉起了小手,異口同聲的説:黑金魚有多少條?當學生列式後,我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由於算法多樣化在我班學生中難以得到體現,本節課我打算加大引導力度,其目的不是為了要求學生用多種方法算,是想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我讓學生説説自己是怎麼算的:大部分學生很自信的舉起了手,我點了幾個平時不太善於回答問題的學生回答,他們都能很熟練的説出“因為8加5等於13,所以13減8等於5”,我接着問:你還有別的算法嗎?學生讀皺着眉頭,似乎很為難。好!有一個學生舉手了:我是這樣算的,先算10-8=2,再算2+3=5.。我給予肯定:説得好。但從學生的表情看,似乎不太明白,我就用學具演示這種方法的計算過程,學生明白了,都開心笑了,還給這種方法起了好幾個個名字,都還像那麼回事,我告訴他們,這種方法叫“破十法”,學生覺得很有意思。我趁此機會繼續啟發:還有別的算法嗎?又有一個學生説,我還可以先算13-3=10,再算10-5=5.,我豎起了大拇指:説的好,這種方法叫“連減法”。看來學還是有潛力的,只是我啟發不到位而已。

解決完問題(1)後,我指着(2)中的一個僅有的條件,説,這個題缺少什麼?你能補充完整嗎?沒想到,學生不僅補充了條件,還根據條件提出了問題,並順利的解決的問題,並在計算13-5時,對剛才學習几几種算法進行了鞏固。達到了滿意的效果。

在小結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時,又有一大收穫:我讓學生比較這兩道題有什麼相同,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除了説這兩道題都可以想“8加5等於13”,還總結出:這兩道題都是已知兩個加數的和,還知道其中一個加數,要我們求另一個加數,都是用減法計算。一年級的學生啊,不簡單吧!

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小學數學《十幾減9》教學反思20以內的退位減法對進一步學習多位數計算和其他數學知識,與20以內的進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礎的知識,十幾減9是20以內退位減法的起始課,它是學習十幾減幾的基礎,因此學好它非常重要,但計算課比較枯燥,學生不感興趣,特別是一年級小朋友。基於這一思考,在教學設計中,我努力創設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具體情境中,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教學,現將這節課的反思如下:

整堂課以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賣氣球、套圈、猜字謎等)為主線展開教學,而這些情境又是學生所熟悉的,他們能在已有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根據信息輕鬆地提出數學問題和解決問題。

而在計算思路上也做好了鋪墊。教學例1時以扶為主,出示了書上第10頁的主題圖,孩子們認真觀察並提出數學問題,列出了算式15-9,15-9=?,然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親歷新知的形成過程,接着讓孩子們同桌討論,你是怎麼計算的?孩子們討論開了,接下來讓孩子們交流彙報,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識。這節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現實的有吸引力的活動背景中學習十幾減9的減法。這節課,我充分利用書上的主題圖,使乏味的運算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連成一體,並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思考,讓他們利用自己已有的經驗來計算算式的結果。

因為不同生活經歷、不同知識能力水平的學生有着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使有的解法不是很簡單,不一定是最佳答案,但畢竟是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自己動腦筋想出來的,它閃耀着創新的火花。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主動參與算法的優化過程。

2、既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又不忘教給學生一般的優化的計算方法。

班上的學生數學思維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在計算15-9時,所用的計算方法在思維水平上也是有差異的。王鑫:9+6=15,15-9=6;雷鳴:10-9=1,1+5=6;有的同學通過觀察與思考説出15-9=6,多種方法呈現後,我不急於評價,為學生提供了兩次比較、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討論、分析、比較中,使學生充分體驗想加算減方法的優越性,使學生在自願選擇方法的前提下,自覺主動地選擇想加算減的方法。促進了低層次思維學生的發展,在練習中有的同學對破十法還是對新知僅知其然,還是不知其所以然,如14-9= ? 10-9=1 1 + 9=10。

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十幾減幾》。因為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學生們已經有了上學期的減法基礎,以及這節課之前剛學過的十幾減九,所以我想如果做好適當的鋪墊,並加以引導的話,這節課應該很簡單很容易上的。但是上完之後覺得還有一些地方沒有拿捏到位,在這做一個反思。

在教學時,我首先將什麼情況下用減法、10 以內的減法計算用的幾種方法以及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做了簡單的複習,從學生們回答問題來看,大家對前面學過的內容掌握得還比較可以。然後用“小貓看金魚”情境導入。

我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主題圖,説説從圖中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學生們根據以往的經驗很快説出:有13 條金魚,花的有8 條,黑的有幾條?列出算式:13 —— 8= 我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並讓他們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在彙報時 , 大部分學生很自信的舉起了手,我點了幾個平時不太善於回答問題的學生回答,他們都能很熟練的説出“因為 8 加 5 等於 13 ,所以 13 減 8 等於 5 ” ,我接着問:你還有別的算法嗎?學生都皺着眉頭,似乎很為難。終於有學生舉手了:我是這樣算的,先算 10 ——8=2 ,再算 2 +3=5 。我給予肯定:説得好。但從學生的表情看,似乎不太明白,我就用課件演示這種方法的計算過程。後來,在老師的啟發下,同學們又想出了: 13 ——3 ——5=5 等不同的計算方法。 由於去年在教9 加幾的進位加法的時候,我教過學生用加數減幾的方法(比如:6+7= 6 和4 湊成十就用7 減4 ,十位是1 ),我在本節內容的時候也想給學生這種方法(比如:13-6= 6 和4 湊成十就用個位的3 加上4 ),其實這種方法跟我們剛總結過的“破十法”差不多,只是我將“破十法”簡化過程而已。還有學生説:“13分成10和3,10分成5和5,5+3得8,8-8得0,最後得5。”這種方法也很奇妙,孩子的思維得到了張揚。但是,後面通過學生的反饋我察覺到學生對於這些方法有點混亂,大多數孩子是雲裏霧裏,尤其是用應該用減的時候用加,用加的時候卻用減了。經過仔細思考,個人覺得雖然計算的方法多樣性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但是方法過多的話學生容易混淆,其實博而不精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在尊重學生方法多樣性的同時,我會主教一兩種方法,以“破十法”和“想加算減”為主。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深刻感受到:學生吸收知識的過程不是被動的感受,而是主動的獲取,必須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教師需採取有效的途徑,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使學生善於學習、樂於學習,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

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比較容易枯燥,本課的內容主要是結合小猴賣桃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十幾減9的問題,並通過操作、思考和交流,探索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口算。學生若理解和掌握了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學習後面的十幾減8、7等內容就比較輕鬆了。因此,這部分內容既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也是能否掌握好本單元知識的關鍵。

在課的開始我通過一些小練習來複習了上學期的知識。如:1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多少?15裏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等。通過開火車的方式鞏固20以內的加法。在這部分,我做了一個小小的設計,9+1、9+2、9+3、9+4、9+5、9+6、9+7、9+8、9+9、9+10,讓學生開火車報得數。學生很快感受到算式的變化,並且回憶起得數的個位上數比加號後面的數少1。既可以讓學生熟悉9加幾,又能夠為接下來教學想加算減埋下伏筆。

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察圖意,自己描述圖意並列出算式13—9,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計算,並記錄過程。學生在經過無從下手,到有了一定的思路過程中,我給予了提示:想一想,上學期我們在學習10以內減法的時候,是怎麼進行思考的。(學生很自然的想到了“想加做減”,以及“運用分合”拆數的方法。並且我給每個學生都準備了小棒,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能有一定的依靠。漸漸的,學生的思路打開了,不僅計算出了答案,還能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交流算法過程:有學生提出10—9=1,3+1=4;13—3=10,10—6=4;不少學生都能想9+4=13,所以13—9=4。但書中出現的一個一個減,沒有一個孩子説出,説明孩子在自己內心就開始選擇優化方法。當我在大屏幕展示這種方法的時候,學生異口同聲的説太麻煩了。學生多數選擇想加算減的簡便方法。

在本課的教學目標中,只要求學生能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並沒有上升到找規律的環節。但我認為,找到規律,對於學生的計算是很有幫助的。因此,在練習的時候我有意識的把想想做做第5題□-9=□放在首位進行練習,當把十幾減9的所有題目都羅列出來後,讓學生尋找規律。很快,表面的規律出來了:被減數依次變大,減數不變,差依次變大。我繼續引導學生觀察,並把被減數的個位和差用紅粉筆進行標註。觀察能力強的學生馬上有了新的發現,差就是被減數的個位加上1。我順着他們的思路進行提問:為什麼會多1?學生聯繫計算的過程,得出“1”其實就是10裏面的1,如果把9湊成10,那麼就是減10,現在減多了,就是補個被減數的1。難點消除了,學生的計算速度有了飛速的發展。最後,我們進行了口算比賽,絕大多數學生能運用規律來進行計算。

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學習十幾減九對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並通過合理的練習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依據這一思想,首先我成功地創設豐富的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新授課中,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積極開動腦筋,想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通過擺學具、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師生互動等環節突破重點和難點,讓學生不斷地體會數學的作用。在鞏固應用、內化提高環節中,借助學具、實物圖擺一擺、算一算,以實物操作來加強表象,幫助計算,其次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得數,脱離實物和圖形,利用表象來支持思維,充分體現由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由於初次執教低年級,雖然在教學設計上有許多環節,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卻出現了許多問題,現將其總結如下:

(一)在複習分成和求未知加數,並進行相應的練習這個環節的實際教學中,採用先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做再彙報的方式。

改進措施:這道複習題淺顯易懂,完全可以讓學生直接説出答案。此外,在學生回答9可以分成幾和幾時,對答的有規律並説的完整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評價,希望其他小朋友向他一樣來回答問題。

(二)在新課的導入過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圖提出數學問題,從中找到和這節課有關的內容。

(三)例題的出示過程中,採用12個風車先展示了一下,然後把其中的9個貼在了黑板上,其餘3個直到學生計算出結果後才貼在黑板上。

改進措施:在呈現例題時一定要給學生完整的畫面,也就是12個風車要同進展示,可採用畫虛線的方式讓學生理解題意。

(四)在學生彙報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的教學中,學生只説出了想一想、算一算中的想加算減法、破十法、平十法這三種方法,老師在板書時採用的是書寫算式的方式。在學生説出平十法這種方法時説的有些含糊,老師要給特殊的點撥。

改進措施:

(1)引導學生用擺小棒的方式擺一擺,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突破教學的重點。

(2)學生回答破十法、平十法時,採用圖式的方式更便於學生的理解。

(3)“平十法”這種算法有些學生不容易理解,應採用圖式的方式使學生理解並掌握。

(4)學生沒能想到“減十法”這種計算方法,作為老師可以把這種算法告訴給學生,並幫助學生理解,以增強學生算法的多樣化。

(5)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説算法。

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這節課我教學的是《十幾減九》。讓學生先看圖,根據情境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初步學會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想加算減)。通過一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首先,從自身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不精練,不會使用專業的教學術語,比較羅嗦。一個問題學生説完後,我又接着重複一遍,不僅浪費了時間還讓學生感到不耐煩。總的來説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差。

2、不會使用兒童語言,激勵性語言和鼓勵性語言比較單調。只用了“好”、“很好”,沒有走進學生,師生之間的配合不太好。

3、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抑揚頓挫的聲音,也沒有教學激情,所以沒有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至學生在課堂中死氣沉沉。

其次,從學生方面反思:由於剛開學才兩三週,學生還沒有回到學校的學習生活當中,沒有走進角色,感覺學生也不太適應;再加上第二單元的內容和第一單元的內容沒有聯繫。上學期學過解決問題,也只是讓學生試着提一提,也沒有當成重點問題進行學習;本節課又是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時,所以導致學生不知道什麼是問題,也就不會提問題。另一方面,由於學生知識面窄,語言貧乏,尤其數學語言更難以正確表達。有時他們能夠想到、做到,但就是不能表達出來。比如我講的破十法,十五分成五和十,十減九等於一,一加五等於六。學生會這種方法,但就是不會表達,口頭表達能力也較差。

第三方面,我從教學設計上進行了反思:

1、導入新課不新穎,練習題設計比較單調。

2、在備課過程中我過高估計了學生。

3、我深刻的感悟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引導起着關鍵的作用。只有老師正確的引導,學生才能跟着老師的思維走進教學內容中;如果老師有一步引導出錯,學生就會偏離方向,甚至越偏越遠。本節課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引導有誤,不會引導,以至學生走投無路,無話可説。

今後打算:

1、逐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有敢説的勇氣;讓學生把話説清楚、説完整,同時也逐步培養自己的表達能力。

2、多研究教材,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3、虛心向老教師學習,逐步學會引導的技能。

4、講授新課時保持學習興趣。

我準備這樣做:

(1)重視運用教具、學具和電化教學手段,讓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

(2)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3)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通過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讓學生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一、首先,從自身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不精練,不會使用專業的教學術語,比較羅嗦。一個問題學生説完後,我又接着重複一遍,不僅浪費了時間還讓學生感到不耐煩。總的來説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差。

2、不會使用兒童語言,激勵性語言和鼓勵性語言比較單調。只用了“好”、“很好”,沒有走進學生,師生之間的配合不太好。

3、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抑揚頓挫的聲音,也沒有教學激情,所以沒有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至學生在課堂中死氣沉沉。

4、自身心理素質不太好,站到講台上較緊張,感覺腦子裏一片空白,思維變的比較混亂。

二、其次,從學生方面反思

由於剛開學才一週,學生還沒有回到學校的學習生活當中,沒有走進角色,感覺學生也不太適應;再加上第二單元的內容和第一單元的內容沒有聯繫。上學期學過解決問題,也只是讓學生試着提一提,也沒有當成重點問題進行學習;本節課又是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時,所以導致學生不知道什麼是問題,也就不會提問題。另一方面,由於學生知識面窄,語言貧乏,尤其數學語言更難以正確表達。有時他們能夠想到、做到,但就是不能表達出來。比如我講的破十法,十五分成五和十,十減九等於一,一加五等於六。學生會這種方法,但就是不會表達,口頭表達能力也較差。第三方面,我從教學設計上進行了反思:

1、導入新課不新穎,練習題設計比較單調。

2、在備課過程中我過高估計了學生。

3、我深刻的感悟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引導起着關鍵的作用。只有老師正確的引導,學生才能跟着老師的思維走進教學內容中;如果老師有一步引導出錯,學生就會偏離方向,甚至越偏越遠。本節課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引導有誤,不會引導,以至學生走投無路,無話可説。

三、今後打算:

1、逐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有敢説的勇氣;讓學生把話説清楚、説完整,同時也逐步培養自己的表達能力。

2、多研究教材,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3、虛心向老教師學習,逐步學會引導的技能。

4、講授新課時保持學習興趣。

四、我準備這樣做:

(1)重視運用教具、學具和電化教學手段,讓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

(2)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3)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通過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讓學生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十幾減九是20以內退位減法的起始課,它是學習十幾減幾的基礎,因此學好它非常重要,但計算課比較枯燥,學生不感興趣,特別是一年級小朋友。基於這一思考,在教學設計中,我努力創設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具體情境中,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教學,現將這節課的感觸反思如下:

一、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整堂課以學生感興趣的情境為主線展開教學,而這些情境又是學生所熟悉的,他們能在已有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根據信息輕鬆地提出數學問題和解決問題,不斷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同時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計算教學,學生能從中感悟到學習計算教學的必要性,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能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

在學習新知處,我組織學生自主探索13―9=?,然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親歷新知的形成過程,對新知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組織教學,不僅能更好地落實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而且能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識。

三、尊重差異,體現算法多樣化,能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學生在探究13―9=?時,由於學生間的差異,結果出現了多種計算方法:

①將剩下的桃子個數數出來,算出13―9=4;

②想加算減:9+4=13,13―9=4;

③破十法:10―9=1,1+3=4,13―9=4;

④連續減:13―3―6=4,13―9=4。

我尊重差異,將每一種方法都展示出來,並一一予以肯定,讓不同的學生都體驗到探索成功的愉悦,實現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需要改進的是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在出示13―9後,我要求同桌互相擺一擺學具,看看如何計算13―9。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有很多孩子知道得數,但是不知道怎麼擺小棒。而我也沒有給孩子一些指導,只是要求孩子同桌互相説説。看了部分孩子説不出來,也就急着請其他孩子説説自己的算法,這樣就導致一些基礎差得孩子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其實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孩子在自主探究,但是學生遇到困難時並沒有給予幫助,這樣的自主學習的效果甚微。今後在研究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深入。

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十幾減幾》是在學生學習了十幾減9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本節課學生吸收知識的過程不是被動的感受,而是主動的獲取。低年級的小朋友愛聽故事,也特別樂於助人,在教學時,我設計了小貓兄弟遇到了難題的故事來引入新課,孩子非常興奮,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隨後,我出示了主題情境圖“小貓觀金魚”,引導學生:通過兩隻小貓從不同角度觀察,獲得不同的數學信息,提出不同的問題,然後列出減法算式作為例題,引出兩個算式“13-5、13-8”。學生因有了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這一知識基礎,故能將計算方法遷移到十幾減幾的計算上來。

課堂上,我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並讓他們在小組內進行交流。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在反饋計算方法時,出現了許多好方法。如:13-8=?學生彙報的算法有:①10—8=2,3+2=5②8+5=13,13—8=5③13—3=10,10—5=5④8—3=5,10—5=5……我在提倡計算方法多樣化的同時,又引導學生在眾多的算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使學生善學、樂學!

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推薦在教學十幾減9這一內容時,教材中出現了四種算法:一是用數數的方法,一個一個地減;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從10裏減去9,再與剩下的合併;三是用平十的方法,先減3,再減6;四是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想9加幾等於13,13減9就等於幾。

教學十幾減9時,學生根據情境列出13-9=4這一算式後,我問大家是怎麼想的。學生們有的説是根據9+4=13來想的。在我的啟發下,也有學生根據情境,指出可以先從10個裏去掉9個,再把剩下的1個和盒子外面的3個合起來是4個……

在探討13-9的計算方法時,我對學生的知識基礎估計不足,以致於沒有出現預期的算法多樣化,只出現了幾種算法。我沒有進行很好的引導,一味地追問還有沒有別的方法。以致於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不願説。不過還是有學生説出了平十法,但説得不是很到位,其他小朋友沒有辦法聽明白,在經過我的引導後小朋友就對這個方法有些瞭解了。但我對這種方法沒有進行特別的強調,要求學生了解就可以了。

在教學中只要正確的引導就能激活學生思維,實現算法多樣化也就水到渠成了,但在這個方面我做的不怎麼好。當學生的探究活動出現困惑時,我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探索,而是急着給學生提供幫助,以得到正確的答案為目的。但是如果無視學生遇到的困難,一味地讓學生自主探究,浪費寶貴的時間不説,也不利於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積極情感地培養。所以這也是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在請學生髮言時,卻又出現了學生與我一對一的局面,回想起來似乎這個學生只是和我在交流,我倒是理解了這個學生的發言,但是是不是學生之間也相互都聽懂了呢?這節課自主探究的教學形式是有了,但實質呢?

另外,有些學生的發言在重複別人已説過的內容,還自認為想到了新的算法,説出來卻是已交流過的,是學生不注意傾聽嗎?另外多半學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對其他同學的算法不怎麼明白,有的學生由於受我的誇獎,選擇了自己的算法進行計算,而未把別人的好方法接受。另有一小半的學生掌握了兩種或三種算法。最讓我受不了的是個別學生仍然在藉助扳手指計算,那麼這就是 我的課還存在着許多不足的地方。

課後,想着這樣幾個問題:如果學生的表述意思正確,但不規範,該怎麼辦?怎麼評價學生不規範的表述?學生的各種算法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的?學生想出的方法很多,要不要引導學生比較各種算法的合理性,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

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與“十幾減幾”一節內容相應的練習,教材安排了“做一做”兩道、“練習三”13道習題。從習題的編寫形式和特點來看,編者的意圖相當明顯。“做一做”第1題6道小題分成三組,每組上下兩題是加減配合,突出“想加算減”的思路;第2題在第1題的基礎上,用填□的形式,提高“想加算減”的思維水平。“練習三”第1題用圖形的形式來暗示“想加算減”的思考過程,使學生進一步把握“一道加法解決兩道減法”的思路;第2題第1小題意圖同上,只不過在形式上變換一下,第2小題則有所拓展,在一個部分量未知的情況下做減,有拓寬思維空間的功能。但從總體而言,教材練習設計突出“想加算減”的思路,把“想加算減”作為一種基本算法加以訓練(與之相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也十分強調),在此基礎上兼顧其他方法。

問題是“十幾減幾”的基本算法僅僅是“想加算減”一種嗎?事實上,只要學生能夠理解的、能夠比較快解決問題的、對後續學習有重要影響的方法就可以看作基本算法。從這個意義上看,對於“20以內進位加法”比較熟練的學生來説,“想加算減”是一種基本方法;而對於那些“20以內進位加法”不夠熟練的,有些甚至不會算的學生來説,他們能夠理解的算法或比較熟練運用的算法可能是“破十減”和“連續減”,此時,“破十減”或“連續減”就成了這部分學生的基本算法。因此,我們認為,教材只把“想加算減”作為一種基本方法來訓練的理由是不充分的,有待商榷的。

對教學實踐的反思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在設計本節內容時,對教材內容作了比較大的改動。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我們認為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1.豐富主題情境的內涵。

從教學實踐來看,“猴子爬樹摘桃”的情景比教材“小貓觀金魚圖”更具開放性,學習素材更為豐富,使問題呈現具有了現實意義。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樹,有些能夠看到,有些鑽入了樹叢看不見現在地面上還剩下6只猴子。那麼“樹上到底爬上了幾隻猴子”呢?問題的呈現顯得比較自然,也是學生想知道的。於是例題13-6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

2.準確把握了“算法多樣化”要求。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倡算法多樣化”,其實包括“多樣化”和“優化”兩方面的內涵。“多樣化”是指“羣體的多樣”,即教師在教學中尊學生的思維個性,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並展示出來供大家討;“優化”是指“個體的優化”,即在多種方法呈現後,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較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思維特點和個性特徵的方法。簡言之,“算法多樣化”並不是指方法越多越好。教學反思《《十幾減幾的練習課》教學反思》一文

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最近教授本節課,另外聽了2節其他老師執教的本節課,採用的的教學流程都是,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引出問題,列出算式15-9=

然後合作探究,可以擺小棒,可以寫,然後彙報交流,學生想到的方法1、數小棒2、破十法3、平十法、4、想加算減。第5總倒着數有的班級能想到,6、連減法。有的想不到,課後針對本節課有幾個問題又仔細琢磨了一下:

1、本節課知識的生長點在哪裏?

幾位教師都在問題拋出後就合作探究了,學生無從下手,本節課知識的生長點應是15-3=不退位減法,本節課是20以內的退位減法,它的生長點應該是20以內的不退位的減法,如15-3=直接從個位拿走3個,現在拿走9個,個位上不夠了,怎麼辦?然後在讓學生去探究,而且探究時小棒的準備,應該是1捆加5根,而不是直接15根。有了複習,有了學具準備,學生先想到的應該是連減,那有5個,不夠怎麼辦,把10位拆開,把1捆變成是根,再拿走4根,這是連減,其實我認為這也是破十。然後在引導,有無簡單方法,學生可能想到,拆開1捆,直接從裏面拿走9.

2、破十法真的破十了嗎?

有老師對破十理解不到位,究竟是把15拆成10和5,破出一個十來叫破十,還是把10位1捆破城10根交破十,顯然是後者,這將在第3條説明。

3、本節課的後續知識是什麼?

本節課直接後續知識是十幾減8、7、6等,但我認為本節後對下面幾節課的學習,僅僅是計算方法的鋪墊,是計算方法的遷移,方法拿過去用即可,不存在知識本身一個深層次的鋪墊,這部分真正的後續知識應該是豎式計算,退位減,個位不夠減怎麼辦?從十位節1當十,從這一點看破十肯定就是破1捆當10根。由此看出,本部分破十如果處理不到位,後續的豎式計算還會出現障礙。

4、方法那麼多,既然都解決同一算式,那肯定有共性的東西,共性的東西是什麼?

共性的東西應該是減法的意義,就是從15裏拿走9,由此看出1捆加5根的學具準備很重要,1根1根拿走,倒着數,那拿走5根再拿走4根,連減,直接從10裏拿走9,破十,先拿走10,再還回1根,平十。

5、課後練習找規律的用意何在?

11-9=2

12-9=3

13-9=4

14-9=5

發現差的個位都比減數對1

本題重點應在1、找規律的過程,提升觀察能力。2、多的那個1哪裏來的?10-9剩的1,從而加深理解破十法。

基於上面思考覺得課堂中個別環節調整一下

15-9=出來以後,觀察算式特點,發現兩位數減一位數,學過嗎?學過,比如15-3=,複習怎麼做的?從個位那有3,現在也這樣做,還行嗎?不行,個位不夠了?已發認知衝突,那怎麼辦,合作探究,探究式準備1捆5根小棒,動手操作,然後展示,展示過程重點演示破1當十的過程。

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十幾減9是20以內退位減法的起始課,它是學習十幾減幾的基礎,因此學好它非常重要,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喜歡計算題,因為他們喜歡很快的做出結果,得到老師的認可,從而產生一種把得數算對的成就感,但對於計算方法和過程的探究就不感興趣了,但學習數學的根本還是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授之以魚”自然不如“授之以漁”,基於這一思考,在教學設計中,我努力創設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產生想説話的要表達的想法,同時把計算題和學生喜歡做的遊戲結合起來,促使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20xx年1月19日,在我校錄播教室所執教的這一課教學實際情況,現將這節課的反思如下:

一、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整堂課以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賣氣球、套圈、猜字謎等)為主線展開教學,而這些情境又是學生所熟悉的,他們能在已有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根據信息輕鬆地提出數學問題和解決問題,不斷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一節課下來,學生的學得積極主動,真正體現了“我要學”這一教學新理念。同時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計算教學,學生能從中感悟到學習計算教學的必要性,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能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

在學習新知處,很多學生已經能夠準確的説出15—9等於6的結果,我沒有要求學生必須先説出想的過程再説出結果,而是順其自然先得到結果6,然後再啟發學生去思考能把結果想正確的方法,從而使得教學目標更加明確了,然後我組織學生自主探索15—9=6的其他計算,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親歷新知的形成過程,對新知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探究過程給學生表達算法的機會和平台,同時給學生提供點子,通過演示幫助回答問題的學生更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同時幫助聽講的學生能夠更明白髮言的學生在講些什麼。

三、鞏固練習,寓練於樂,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鞏固練習環節,我結合將要過新年的生活情境,採用回答問題放鞭炮的遊戲學習法,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更多的學生表達算法的機會。

四、不足之處

課堂教學用語還不是很精練,不是很準確。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全面。另外教師由於頻發穿梭於講台和學生之間,導致錄播出來的效果並不是很理想。課堂教學板書還應該規範起來,書寫最好藉助黑板上的田字格,給學生做最好的榜樣示範。學生對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表達的不夠多樣化,可能是教師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充分造成的,在鞏固練習環節應該尊重學生的思考過程,提倡學生願意用哪一種就用那一種來解決問題,有點過於側重對“破十法”的理解,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時間過得很快,開學已經兩週了,第三節課是我的公開課,雖然在上課之前細細準備了,可課堂上還是會有突發狀況,讓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課堂是變化的,申老師對我的點評更是讓我茅塞頓開、恍然大悟。課堂每一個環節的過渡語言都很重要能讓課堂內容前後銜接、讓我們的課堂更加自然,下課後申老師耐心的和我分析這個問題應該怎樣提,這個重點要怎樣才能講透徹,才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

我上的是《十幾減9》,在主題圖部分從孩子們在公園“賣氣球”“賣風車”“猜字謎”“套圈遊戲”引出十幾減9的三個算式,從而引出課題。書中例題介紹了兩種計算“十幾減9”的方法,一是“想加算減法”、二是“破十法”,除了這兩種方法外還有其他的方法,孩子們都很聰明,有幾個孩子想出不同的解決方法可是站在講台上的我沒有認真的聆聽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表揚鼓勵那些愛思考問題的孩子。就象申老師説的我們可以儘量讓學生多説,不管他的回答正確與否,都説明他在思考了,這節課其實很好拓展,你喜歡哪種方法?還可以怎樣計算?這節課就有孩子想到計算十幾減9可以用連減的方法,在計算12—9時,他首先計算12—2=10,再來計算10—7=3;還有個孩子他想到了這種方法在計算12—9時先計算12—10=2,比9多減去了1所以還要再加上一個1,2+1=3所以12—9=3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很好的,也正告訴我們孩子們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而老師在感歎孩子們聰明的同時更要及時的鼓勵,還可以讓他把這種方法介紹和全班的孩子分享,這樣就很大的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這種才能真正把我們的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在教學的過程中當學生對新知識有話要説時,我們要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説出來,要追問學生為什麼,一年級的學生語言表達有限可能他自己心裏清楚可是卻無法用簡練的語言讓身邊的人明白,這個時候我們要及時的引導,一步步引導學生把他的想法完整的表達出來,通過這樣的鍛鍊和老師的鼓勵孩子們的表達能力會更好。傾聽不是隻對學生來説的也是對老師説的,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句話。今天申老師還給我説了一下課堂時間的把握,教室裏的廣播壞了,孩子們聽到隔壁班的聲音就以為下課了在那裏説“李老師,下課了”,一下讓我慌了神,因為我讓學生做的練習題還沒有講解,所以前面的練習題就講的快些,而後面的練習講的明顯的慢些,感謝學校領導的聽課、評課讓我受益匪淺。

最後,感謝申老師和戴老師長期以來對我的指導和幫助,對我提出那麼多寶貴的建議,我覺得我很幸福,因為我在一個温暖的大家庭裏有這麼多幫助我的家人,當我疑惑時是他們幫助我走出疑惑,給我力量,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我會更加努力的。

一年級數學下冊《十幾減幾》教學反思_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這是一節課計算教學課程,結合具體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十幾減9的問題,並通過操作、思考和交流,探索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口算。學生若理解和掌握了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學習後面的十幾減8、7等內容就比較輕鬆了。因此,這部分內容既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也是能否掌握好本單元知識的關鍵。

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我備課過程中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新授課時,為了引出多樣化的算法,我在課前設計了一些相關的複習題,為可能出現的算法作鋪墊。在口算“13-9”時,只有個別孩子想到了先算“13-10=3”,再算“1+3=4”,這是一種很好的算法,但能感受到並不是每個孩子都理解了。值得關注的是,在我問及答案是多少時,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的説:“4”。再問他們是怎樣想的,一個個不知所言。於是,我讓孩子們擺小棒,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充分感受自己的解題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讓抽象的計算過程有了具體形象的支撐。在交流擺小棒的過程中,我再幫助學生抽象出口算方法,這樣,孩子們的口算方法漸漸豐富起來,有些甚至是教科書上沒有出現的,有的孩子也用珠心算來算題……

儘管有些學生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但只要正確,我都給與肯定。畢竟孩子動腦筋思考了,保護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是很有必要的。一節課下來,我發現,這些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有多豐富多彩,只是由於年齡的因素,孩子不能很清楚地表達出來,但不能因此而限制他們的思維模式。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至於多種方法中哪一種比較簡便,老師的引導和孩子的積累想結合,答案一定會水落石出。老師需要給學生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會有小部分學生不能充分地展開自己的思維,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達到有效的學習效果,這就要靠老師耐心地引導以及學生持久性地學習,逐步使學生基本都學會如何去展現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gqe8j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