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留侯論》教學反思範文

《留侯論》教學反思範文

《留侯論》是一篇史論,屬於議論文。這篇文章主要講了,留侯張良憑藉“能忍”,幫助劉邦建功立業的故事。也就是説,對於張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已經有流行的看法——得益於圯上老人所授的奇書《太公兵法》。然而圯上老人還讓他做了另一件事,要求張良撿鞋,來試探張良的忍耐力,從課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正是因為長良得到這位圯上老人的幫助張良才從一位愛衝動的年輕人轉變成一位深謀遠慮的.資深謀士。劉邦曾這樣評價過張良:“夫運籌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堂堂的漢高祖自認為不如張子房,足以看出他這位“初漢三傑”當之無愧。

《留侯論》教學反思範文

然而最初的張良也是魯莽的,面對秦始皇的暴政,張良“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還好在那間不容髮之際,張良活了下來,才有了我們後來的留侯張良。

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翻譯仍然是一個大問題。比如一半的學生對於這句話理解不到位“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其中“逞於一擊之間”是此句的翻譯難點,我們可以翻譯成“張良壓不住他對秦王憤怒的情感,以他個人的力量,在一次狙擊中求得一時的痛快,在那時他沒有被捕被殺,那間隙連一根頭髮也容納不下,也太危險了!”其中“蓋”為發語詞,“矣”為語氣詞。還有這句“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這句話中“倨傲鮮腆而深折之”為難點,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語義來進行翻譯,可以譯成“張良有超過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樣深謀遠慮之事,反而只學荊軻、聶政行刺的下策,僥倖所以沒有死掉,這必定是橋上老人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態度傲慢無理、言語粗惡的深深羞辱他。”經過課後練習,我還發現一小部分同學對於這句話理解較為吃力“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生平之素”指的是平時早有的交情,“僕妾之役”指的是圯上老人曾經命令子房撿鞋的事情,那麼這句話可以翻譯成“老人和張良並沒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間相遇,卻拿奴僕的低賤之事來讓張良做,張良很自然而不覺得怪異,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驚懼他和項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學生除了對翻譯理解不透徹以外,對合作探究也不是很明瞭。合作探究題為“討論:《留侯世家》和《留侯論》二文,除了對於張良成功原因的説法不同之外,還有哪些不同點?”對於這種比較探討的題目,老師應該耐心的引導,以小組討論為基礎,教師指導為鋪助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經過師生共同討論我們不難得出答案“圯上老人為誰?前者認為是鬼物,是谷城山下的黃石,他能預見到張良“後十年興”;而後者認為是秦之世出而試之的隱君子。老人來到圯上的用意是什麼?前者認為是為了授書,這樣張良“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來“良數以《太公兵法》説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而後者認為是為了“深折”少年張良,教他“能忍”。”剛才討論出來的兩個不同點,加上前面觀點的不同點,這三個不同點在蘇軾的文章裏都有體現。古人説:“盡信書,不如無書。”本文是一篇史論,實際上也是一篇讀書筆記。作者認真讀書,卻並不迷信前人的看法,他善於思考,值得我們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e74go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