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五年級14課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五年級14課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五年級14課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針對本文篇幅較長,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況,我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級學生學會預習的優勢,在第二課時的設計上大膽取捨,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點以及根據實際情況,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上做了一點嘗試:

五年級14課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首先,採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學方法。我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展開教學,迅速理清全文脈絡,採用多種方式對“神態自若”“擎着利劍”“惟妙惟肖”等詞語進行深敲細酌,逐一品味,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悟語言文字的生動與準確。

其次,在朗讀指導上做足功夫,確保有效的讀的時間,確保了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始終伴隨讀書的全過程,與文中的兵馬俑們進行了一番零距離的接觸,書聲朗朗的課堂顯得情趣濃濃。教學中,我還在點撥、過渡的語言上做好推敲,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第三,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重難點的突破。比如課文的第二段,這一段分三方面來介紹兵馬俑的規模宏大:一是介紹了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的總面積19120平方米和坑內兵馬俑總數近8000個;二是介紹了一號坑的長230米、寬62米、總面積14620平方米以及坑內兵馬俑總數6000個左右;三是介紹了一號坑上面的主要設施和作者的觀後感。因為條件所限而無法讓學生欣賞到相關的錄像片段,所以僅讓學生通過這些數字去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是很困難的。怎麼辦呢?我靈機一動想到了用我們的教室、全校學生總人數作為參照對象。我先問學生我們的這間教室大嗎?他們説挺大的。我又問他們我們學校學生多嗎?他們説很多。接着我告訴學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個平方米,我們全校學生數大概在1000個左右,然後我讓學生去計算一下三個俑坑的大小和一號坑大小分別相當於幾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和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分別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幾倍,他們計算出的結果是:三個俑坑大小相當於956間教室的大小,一號坑的大小相當於713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8倍,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6倍。看着自己算出的結果後學生們不由得發出了陣陣的驚歎聲:“哇,三個俑坑竟然這麼大啊!”“這麼多兵馬俑啊!”“果然規模宏大!”……

可見,教科書中的知識信息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教室、學校、學生……都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平時要做個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並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新課程軟化了學科的界限,強調課程的綜合化。我在這一節語文課堂上有機融合了數學內容,使學生的技能交叉遷移,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

五年級14課秦兵馬俑教學反思二

《秦兵馬俑》是人教版第七冊第五組課文——“中國的世界遺產”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就課文本身來説,條理非常清晰。主要向我們介紹了秦兵馬俑的三個特徵,即“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作者通過列數字、作比較的説明方法,採用細緻描繪兵馬俑的神態以及作者展開的合理想象,讓孩子們感受到秦兵馬俑的“舉世無雙”,從而萌發民族自豪感。因此,從文體特點入手,本篇課文的教學,我着力於創設情境,以“遊客”自由活動方式的模擬性自主學習方式,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引導孩子們的自讀自悟。課文在表達上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三個板塊的內容相對比較均勻,似乎需要面面俱到。但是作為一篇略讀課文,只有“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才能真正實現略讀教學的目標。因此,教學中,我詳細處理課文的第三個板塊(第8自然),略處理其他兩個板塊,切實引導學生想象、感悟秦兵馬俑的神態和氣勢。期間,引導學生品讀語言,關注作者描寫的方法,真正地使學生自讀自悟:感悟內容、體會寫法、獲得情感,力求“得意、得言、得法”。

基於以上的教學設計理念,經過五次預案的詳細修改,我比較順利地上完了培訓班的這一節展示課。課後,回憶着自己上課的直接感受、頓悟,聽着老師們精彩的點評、指導,我還是有很多感觸的。

課堂上,在初讀課文後,引導孩子們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我通過一個“錦囊妙計”的點撥,很自然地指引孩子們關注到課文的過渡句,巧妙地將課文的主要內容講清楚、明白,並有效的梳理了課文的脈絡。同時,教會了孩子們可以利用課文中一些關鍵語句(過渡句、總起句、總結句等)來概況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而在教學課文主要內容——秦兵馬俑的三個特點時,我採用板塊移動的教學方策略,自讀感悟的學習方式,創設情境“小遊客”遊覽秦兵馬俑。“小遊客們”可以鳥瞰整個兵馬俑坑,感受 “規模宏大”;也可以近看每一尊兵馬俑的樣子,領略“類型眾多”;還可以細細端詳兵馬俑的神態、表情,細品“個性鮮明”。“小遊客們”邊看邊想象,邊讀邊體會,自讀又自悟。在隨即進行的第一板塊學習——感受兵馬俑“規模宏大”的特點中,主要是抓住孩子們的感悟,直擊作者寫作的方法——列數字、作比較感受整個兵馬俑坑宏大的規模。其中作者運用到的“想象”,班級的孩子們未能感悟到,我採用了以讀代講、視覺感悟(圖片)的方式直接帶過了!課後感覺,其實可以再鋪設一個台階幫助孩子們體會,這樣可能會更好!第二板塊學習——體會兵馬俑“類型眾多”這一特點,由於文字表述比較淺顯、表達形式雷同,孩子們很能讀懂,所以我因勢利導,以反覆朗讀的形式,引導學生感悟秦兵馬俑多種多樣的類型,並輔以資料的補充,讓孩子們見識到眾多的兵馬俑!而課文的第三板塊是兵馬俑“鮮明的個性”。這一內容是我整節課的重點,既作為主要內容、重難點,又作為提升認識的階梯,激發情感的切入點。因此,我力求把這一塊教學做足、做細。主要通過朗讀、想象的方式,將兵馬俑的神態、動作與作者的想象結合起來品讀,做到揣摩語言文字,感悟秦俑形象、體會人物情感。主要預設三個層面的教學實施策略:第一層是“讀懂內容,感悟精美”。通過朗讀課文所描繪的兵馬俑的神態和動作,通過想象、模仿兵馬俑的神情,讓孩子們的腦海中勾勒出兵馬俑的形象,感悟到“每一個兵馬俑都是一件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第二層是“讀懂寫法,體會精妙”。我出示了另外一段平淡的文字,通過對比朗讀,感悟作者運用“想象”這一方式的精妙,即將兵馬俑寫生動,寫逼真了!第三層是“以傭論人,品味價值”。教師引導孩子們透過一個個鮮活的兵馬俑,去想象當時秦國的人們,樹立兵馬俑塑造的真實的形象,讚美兵馬俑逼真、高超的雕刻藝術,間接地體悟到它的歷史價值,更潛移默化地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真實的課堂呈現之後,我還是感覺自己整體上給人感覺比較着急。原因是自己原本的教案預設時間是超過40分鐘的,因此在教學中,難免有趕時間的情緒在,語速也較急促,可能有環節沒有走好,尤其是對於課堂的精彩生成點沒有把握住。而像《秦兵馬俑》這樣歷史味較濃、人文性濃郁的課文,作為一名女老師,我本身是不敢嘗試的,甚至是望而卻步的,但是今天的大膽嘗試,還是給予我很多信心,今後我會大膽地去嘗試不同的課型、不同的題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dq432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