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找拱形》教學反思參考

《找拱形》教學反思參考

1、導入雖較有趣味性,但是過渡到後面的圓頂形與拱形的聯繫時,有些生硬。

《找拱形》教學反思參考

當我拋出問題:“圓頂形和拱形有什麼相似之處?”時,有學生回答:“都能抵抗彎曲”、“都有弧形”、“有拱形”,此時,就可以此作為下一環節的切入口,“有幾個拱形呢?”由此引出之後的實驗:逐漸增加拱形個數,比較其與圓頂形承重能力的聯繫。

2、不能很好地抓住學生的回答,作為契機,開展下一個教學環節。

當我提問:“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有哪些條件我們必須保持不變?”時,有學生回答“抵住拱足的力量要相同”,此時,我只是簡答地點評:“是的,但是我們這節課中都沒有使用拱足”。學生的回答其實非常好,他將之前幾節課所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了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之中,我此時應該着重表揚這個學生的學習運用能力,並向其他同學強調“我們在之前研究拱形時,已經知道抵住拱足的力量不同,會使得拱形的承重能力發生改變,因此,實驗過程中,我們應該控制抵住拱足的力量相同。但是,老師這節課在拱足兩邊都不加重物,其實,也是保持了抵住拱足的力量相同,都為零。”這樣一來,即有針對性地表揚了發言的學生,也強化了其他同學對於控制此變量的認識。

3、學生的參與度不夠,主體地位的'體現不明顯。

本節課中學生動手操作的環節是“實驗一:比較一個拱形與兩個拱形疊加成的材料的承重能力”,以及“礦泉水瓶中所藴含的科學道理”。其他環節中,雖然還有一個牽手向後退的遊戲,但大部分時候,課堂設計都有些“霸道”的嫌疑。例如:探究三個拱形組成的材料的承重能力時,我採用的是教師投影機下演示,此環節可以改為有請一名學生上台做實驗,這樣可以減少課堂上“灌輸”的成分,真正做到學生佔有主體地位,而老師起主導作用。其他在嘗試捏半個乒乓球與整個乒乓球的過程中,也是如此。課堂應是學生的課堂,教師不應因為害怕學生出錯而減少學生的動手時間,減弱他們的主體地位。

4、語言方面有些字詞還欠穩妥。

比如“端倪”等詞,對於六年級的小學生而言,有些詞語並不屬於他們的已有認知範圍之內。突然冒出“文鄒鄒”的詞語,反而會使學生感到困惑與不解。

5、做實驗之前未對實驗內容作出明確性的指示。

研究“拱形數量與承重能力的關係”時,只是在之前有簡單的提及,實驗開始時,併為作出明確的指示,也未在課間上有所提示,不利於學生更好地開展實驗。

標籤: 教學 反思 拱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d483e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