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磁鐵有磁性》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磁鐵有磁性》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磁鐵有磁性》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磁鐵有磁性》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磁鐵有磁性》教學反思1

磁鐵是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大多數學生玩過磁鐵,對磁鐵也有所瞭解。本堂課通過“豆中找針”趣味導入,引到“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的推測和觀察活動中。探討交流中發現和產生新的問題,引發出後面的一系列的活動。由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逐步加深和擴大學生對磁鐵的認識,並應用於生活實際。縱觀這堂課的教學,有優勢也有不足。

一、善用材料,調控課堂節奏

材料在科學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整堂課我都很注重用材料來調控課堂節奏。如在材料的準備上我有意地給每一小組提供了鐵片、回形針等十種典型的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達到了種類多、易比較的要求。在下發材料前,先講清實驗的要求和注意點,避免出現實驗操作的錯誤與失敗;在彙報交流時,先要求學生把材料整理好,勿讓材料影響交流的有效性,使學生養成專心傾聽的科學學習習慣。最後,“磁鐵能隔着一些物體吸鐵”的實驗操作中,通過隔着木片能吸鐵,而隔着桌面(木製)不能吸鐵的比較,學生自己領悟出還跟材料的厚薄有關。

二、下放權利,學生主導

課堂的主人是學生,而教師則是輔助學生。我們一直強調“讓學生講,教師少説話”,因此這堂課大部分時間是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活動。學生猜測、學生實驗、學生彙報、學生質疑、學生再解答這5個環節緊緊相扣,自主完成對“磁鐵磁性”的認識。

學生在預測過程中,對“銅片”、“鋁片”是否能被磁鐵吸引有認知衝突,但我沒有直接做出評價,而是給出提示:用實驗判別預測是否正確。第一個實驗結束後,學生便有了新的認知,並無異議。此時,我並沒有打斷他們的活動,趁熱打鐵,對磁鐵的磁性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隔着物體是否還有磁性。提供實驗材料,學生自己動手,我頂多就在耳旁提點一二。最後,確認或者修正原先的想法,把實驗方法落實到位。

三、指向明確,關鍵提醒

我把話語權交給了學生,但三年級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又不強,因此活動的設計指向要清晰明瞭,而科學課最好的幫手就是“任務單”和“温馨提示”。所以我在這兩者設計下了不少功夫。

任務單的修改,從數量上看,由2張變成3張,最後又變回2張;從形式上看,由文字加表格、簡單勾選;從內容上看,文字由原來的統一字體到關鍵字加粗,再到改變字體大小。温馨提示的改變則主要在調控課堂有序性下功夫,包括實驗注意事項、課堂即時評價,甚至細化到每完成一個任務後的後續工作。

考慮到課堂時間的限制,任務單和温馨提示呈現的形式略微不同。學生為了完成活動,肯定需要讀取任務單上的信息來操作,所以不必擔心他們不會仔細閲讀,因此我沒有過多地去強調任務內容,直接將紙質單子交給學生自行閲讀。我比較側重温馨提示的給出。我以ppt的形式展示出來,並讓學生閲讀後指出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提醒其他同學的同時,也在提醒自己。

不足之處:

受課堂時間限制,自己把控能力也不成熟。有時太着急讓學生達到自己預想的結果,在學生彙報時並沒有放得太開,緊接學生回答給出答案。其實,學生獲得知識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取得,而不是你強迫硬塞,我需要努力的是更加安心地放開。

《磁鐵有磁性》教學反思2

磁鐵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可以説是既熟悉又不熟悉。熟悉是因為它是同學們課餘的一種玩具。不熟悉是學生平時只是利用它玩,當然,玩的同時也有了一些認識,如:它能吸鐵釘、文具盒;如果把鐵釘放在桌子上,磁鐵放在桌子下,可以通過磁鐵來控制鐵釘。瞭解了這些後,我設計了本課時的教學。現在回頭想想,這節課好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

考慮到三年級的學生特別要注重培養學習興趣。我首先通過一個遊戲調動他們的好奇心,再拿出他們平時玩的磁鐵問他們想不想玩?如果你有一塊磁鐵你會怎樣玩?從而達到引導學生自己提出想探究的問題,即本課要體現的科學概念上,而且整節課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實驗”二字,由“遊戲”貫穿始終,讓學生能輕鬆、愉快地學習。

二、給學生充分的信任,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收集事實、整理事實,並用自己的話去描述事實。

1、收集事實。首先讓學生自己説用一塊磁鐵可以怎樣玩遊戲,並讓學生觀察提供的材料,尤其是幾種金屬,為後面的整理作鋪墊。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或兩種玩法放手去玩,同時將遊戲結果記錄下來。

2、整理事實。同學們填寫完記錄單後,小組成員之間對收集到的事實進行整理。如第一種玩法後,學生們將被磁鐵吸引的物體和不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分開放,發現被磁鐵吸引的都是鐵質的,不能被磁鐵吸引的都不是鐵質的,得出磁鐵能吸引鐵質物體這一事實;而再第二種玩法結束後,學生通過將遊戲後磁鐵隔着物體吸引的物體進行整理,得出隔着一些薄的物體能吸鐵質的物體,而隔着厚的物體不能吸鐵的事實。

不足之處主要有兩點。一是對每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導致草草收場。二是對課堂的靈活處理不夠。如學生最初彙報想把物體放在水中,再用磁鐵吸時,應給予肯定,並允許他們也玩一玩;而當有一個小組發現隔着薄的物體能吸鐵隔着厚的物體不行時,我只是急於引出磁鐵隔着物體能吸鐵這一概念,而跳過了同學們的這一精彩發現,導致其他小組即使有其他的發現也沒機會説,如果當時我能給予充分的肯定並給予激勵性的評價,再追問其他小組有沒有別的發現,我想同學們的其他發現就會一一展示出來,同學們的發現會越來越多,同學們的思考也會越來越多,他們獨立探究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

《磁鐵有磁性》教學反思3

磁鐵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大多數學生玩過磁鐵,對磁鐵已經有一定的瞭解。“磁鐵有磁性”是三年級科學第四單元的第二課,激趣導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鐵”,從引導到“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的討論和觀察活動中,進而幫助學生建立起磁鐵有磁性這一最基本的性質的認識。然後通過交流在觀察中的發現和產生的問題,引發出後續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逐步加深和擴大學生對磁鐵的認識,並最終指向綜合運用。縱觀這堂課的教學,讓人有喜也有憂,為能更好地懲前毖後,現反思如下:

教學開始,我創設了釣魚的小遊戲:在魚頭上放上回形針,誘餌用磁鐵。當學生遊戲後,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有的已在下面喊起來了。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問題及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情境來導入教學。情境導入是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與前提。小遊戲它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順利地引出了本堂課的研究對象——磁鐵。

材料在科學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課我都很注重用材料來調控課堂節奏。如在材料的準備上我準備了鐵釘、回形針等十多種典型的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先讓學生預測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鐵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鐵所吸引,然後再用試驗來進一步驗證孩子們的預測是否準確。得出:磁鐵能吸鐵的性質。再進行簡單的生活運用。

然後我採用遊戲的方式引入的:目的主要是延續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我先出示一個試管,告訴學生試管中掉入了一個回形針,問同學們有沒什麼好的辦法幫我取出來!然後,讓同學們也來玩玩我幫他們準備的量杯中的回形針,再請同學們在教室找找,看磁鐵還能隔着哪些物體吸鐵,最後請同學們得出結論:磁鐵隔着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最後請同學們猜測磁鐵最多能隔着練習本多少本將鐵吸住!做實驗,根據得出實驗結果不一樣,讓同學説出原因,引出下節課的內容!最後總結下課!

由於學生平時都玩過磁鐵,對磁鐵都比較熟悉,特別是磁鐵能吸鐵一類物體的本領。只不過他們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沒有向更深層次研究。由於是常態的科學教學,在教材處理上我還是不夠大膽,使學生動手探究的時間受到限制。

《磁鐵有磁性》教學反思4

優點:

一、強調材料的結構性與使用的高效性。

在設計本課時,我注重強調材料的結構性與使用的高效性。把“磁鐵能吸引什麼物體”和“磁鐵能隔着物體吸鐵嗎”兩個驗證性的實驗,利用同一組材料進行研究。使課堂環節緊湊,科學材料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了材料的頻繁更換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

二、調整、組合實驗順序,清晰、緊湊進行探究。

我把原教材中“探究得出磁鐵有磁性——識別鐵製品——探究得出磁鐵隔着一些物體也能吸鐵”的過程,調整為“探究得出磁鐵有磁性——探究得出磁鐵隔着一些物體也能吸鐵——運用概念1和2來識別鐵製品”的順序來進行教學。這樣做,不僅有利於材料的安排,更是因為生活中的物品組成的材料比較複雜,僅憑磁鐵能吸鐵的單一知識難以解釋鋼芯鍍銅的5角硬幣等現象。所以調整教學順序後,不僅學生思維的完整性和有序性得到訓練,也保證了科學概念和科學解釋的嚴密性。

三、注重習慣指導着眼素養的提高。

整個課堂可以看到、聽到老師非常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認真傾聽”、“分工合作”、“仔細觀察”等等,對三年級學生而言,剛剛接觸科學課,這些良好學習習慣顯得多麼的重要,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對孩子的一生成長起至關重要作用。

四、教學語言豐富。

教師的注重教學語言的設計,使整個教學流程順暢,各環節過渡自然,使整個流程顯得順暢而富有節奏感。

缺點:

1、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老師只注重師生互動,而忽略了生生之間的互動。

2、教師一直要求學生要“認真傾聽”,而老師自身有沒有做到“認真傾聽”?在師生互動交流過程中,教師有沒有認真傾聽到學生的閃光發言,有沒有及時捕捉到學生的閃光點?

課堂中汲及到的知識,教師都要充分的瞭解和掌握,如“司南”經考證,歷史上並沒有真正的實物,如“磁懸浮列車”,目前技術還很不成熟,並沒有做到老師説的“快速安全”。

《磁鐵有磁性》教學反思5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的主線明確。先用磁鐵去吸引物體,得到磁鐵能吸引的是鐵一類物體的。接着利用磁鐵有磁性,去檢測身邊的物質哪些含有鐵。最後要引導學生去發現磁鐵還能隔着一些物體吸引鐵。

比較滿意的環節是選用了一段河道清潔工的新聞引出磁鐵能吸引一些物體。同時在隔着物體吸引鐵的實驗中,再次回到河道清潔工的環境,請學生試一試,如果磁鐵和回形針之間隔着一定距離的水能不能再吸引回形針。一套材料,在兩個不同的環節中都起到了作用,把實驗材料的效益提到了最優化。魔術《年年有魚》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同時與磁性的知識有着密切的聯繫,起到了鞏固知識的`作用。

本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有兩個現場生成的點,如果能把他們處理得更好,那麼課的亮點就足了。就如同金校長説的,課堂中爆發出來的矛盾和爭議是“無價之寶”。其中一個生成是有些小組認為銅鑰匙能被磁鐵吸引,而有的預測不能。那麼一個矛盾產生了,為了驗證我們的預測,孩子們開始做實驗。經過磁鐵檢測後,請剛才認為銅鑰匙能被磁鐵吸引的孩子來彙報,通過檢測他們小組推翻了原本的觀點。科學以事實説話,同時也反映着科學檢測比肉眼觀察、經驗判斷更可靠。第二個課堂生成是泡沫片,一個小組的磁鐵不能隔着泡沫片吸引鐵,而其他小組的都能。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應該請這兩個孩子把他們小組的實物拿上來展示,通過2個小組的泡沫片作比較,孩子們不難發現,這個小組的泡沫片稍厚。正因為泡沫片太厚,回形針就感受不到磁力,不能被吸引了。那麼如果是更厚的泡沫片呢,再請一個同學來演示檢測。這麼生成,學生就能很清楚地瞭解到,磁鐵能隔着一些物體吸引鐵,但是如果隔開它們的物體太厚,那麼磁鐵就不能吸引鐵了。

其他的不足之處也很明顯,以下稍作小結

1、語言上,語速較慢、吞吐、口誤,重複的語言過多,不夠精煉準確;儀態上不夠自信、扭捏。其實我自己最清楚,這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課前的準備不夠充分,對教學內容沒有最熟悉,不夠自信滿滿地去展示自己。上課之前必須有充足的時間,保障整理好實驗材料,試用過教學儀器。

2、活動記錄的設計不夠好。畢竟是三年級的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把材料的名稱填進去很費時,有些字還不會寫。用打鈎的方法來檢測和預測更好。活動記錄的內容在打印之間要仔細檢查,不要出錯。

3、因為這節課是單獨拎出來上的,所以板書更要出示課題,讓孩子們知道這麼長時間的科學探究,是學習哪一個的內容。

4、實物投影的使用,實物和電腦的切換不熟悉,很慌忙。駕馭不了就不用,有取有舍。上課之前,腦子裏面要形成上課的畫面,多預設一些情況,設計是直接口頭彙報呢還是用實物展示彙報。一切從孩子的觀察和學習方便出發,去設計。

5、不夠細心,明明知道實驗3的燈管擋光的情況,那麼在製作課件的時候因為有所避讓。

6、沒有很好得抓住三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徵,調動積極性的部分,不夠不夠。可以設計“神祕物體”,用上一些激勵性質的教學語言,例如“有沒有信心”“你們真棒”之類的。對於我自己認為課堂中出彩的地方,就該適當放大,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7、檢測磁鐵能吸引什麼物體的材料,缺乏結構性的體現。例如孩子很容易認為磁鐵能吸引“金屬”,那麼就該在我們的材料裏面,多加一些除鐵以外的金屬,如鋁片、銅片等等,讓孩子們去檢測發現,原來磁鐵只能吸引鐵一類的物質。檢測硬幣是否含鐵時,還可以豐富我們的材料,再放上1分、2分、5分鋁製的硬幣,讓孩子們去預測和檢測分類。

8、在課堂點撥上,教師可不講的話儘量省下來,讓學生去講。我們要做的就是去設計引領,怎麼讓學生去提問、去交流、去設計實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9geq73.html
專題